第 36 节
作者:风格1      更新:2021-02-17 07:37      字数:4886
  蚬焙樱剂毂痹罚蔷推鹨澹ト”逼健?br />
  方、吉二人遂越过昌平,直捣北平。
  但当抗日讨贼军越过昌平前进约1小时,蒋介石的第25师已用火车运送到沙河车站,并开始布署向这支抗日军进攻。
  抗日讨贼军立即停止前进,占领有利地形。
  但敌人的援兵不断增加。
  当日夜间,抗日讨贼军除了少数兵力留下与敌对峙外,主力向北平以北的汤山前进,计划在天亮前夺取汤山作为立足之地。
  第二天清晨,抗日讨贼军来到潮河北岸时,中央军已在南岸布防,双方隔河对战了八九天,伤亡都很大。
  这时,抗日讨贼军的东、西、南被中央军包围。
  北面被日军包围,日军的野炮和飞机不分昼夜地轰炸,抗日讨贼军伤亡更大,只剩下万把人。
  而敌人的兵力超过他们十倍以上。
  包围圈愈来愈小,阵地几乎全部被突破。
  在危急关头,方振武和吉鸿昌两位将军带着自己的警卫连投入战斗,吉鸿昌赤膊上阵,振臂高呼:“弟兄们,我们要为抗日而生,为抗日而死!
  为了抗日的胜利,坚决把反动派的军队消灭在阵地前!
  ”
  他的言行,立即使士气大振,连续击溃敌军多次进攻。
  这时,北平八大团体,包括各国领事团,为了北平的安定,倡议和平解决。
  方、吉二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和平解决条件:军队由蒋介石改编。
  吉鸿昌与方振武的抗日行动感染了国民党的一些将领。
  第32军军长商震决定营救他们。
  他带他们去见蒋介石的嫡系第17军军长徐庭瑶。
  徐当即密报何应钦,何又急报蒋介石。
  就在蒋介石未回批的时候,商震军长设午宴请吉鸿昌和方振武,由徐庭瑶作陪。
  欢宴中,吉鸿昌和方振武托言上厕所,坐上商震给他们准备好的汽车向天津急驰而去。
  徐庭瑶以为方、吉二人在商震军部,由商负责不会出事。
  但见方、吉二人久去不回,急叫部下到厕所去看,已杳无踪影。
  徐庭瑶当即在商震军部以电话通知第25师派兵把住去天津的一切道路,不准放过任何车辆,同时派出武装军车,沿通往天津的道路追缉。
  尾追车队一路嘶鸣,尘土飞扬,把几辆架子车都撞到壕沟里去了。
  1小时后;方、吉二人发现后面有车追来,便在一村庄让司机停车。
  方振武让吉鸿昌与他一同下车躲避。
  吉鸿昌说:“你先下去,让我把他们引远一些。”
  于是方振武先下车,后雇毛驴骑到天津,乘外轮去香港,再由香港出国。
  吉鸿昌机智地躲过了追缉,来到天津,隐住法租界。
  但蒋介石、国民党决不会放过他。
  1933年11月9日,他在天津法租界国民大饭店被蒋系特务击伤,送进法国医院治疗,后被蒋介石引渡逮捕,解到北平枪杀。
  吉鸿昌1895年生于河南扶沟县一个开小茶馆的穷苦人家。
  父亲吉筠亭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的人。
  茶馆里经常来往一些爱国志士,他们的谈吐给幼小的吉鸿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上私塾后,开始阅读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17岁时,因求业不着外出当兵。
  入伍后便在冯玉祥部下当兵,他机智勇敢,屡立战功,不久便当了营长,到北伐战争时已是师长了。
  他为人刚直,又常和西北军一些共产党员来往。
  一些人忌恨他,以“赤化”罪要求杀掉他,或解除其兵权。
  由于冯玉祥的保护,才幸免于难,但终被挤到偏僻的宁夏省去当主席。
  在宁夏期间,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生活,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被人民称为“吉回回”。
  他的军队纪律很好,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后,他掩护了大批共产党员,亲手为他们化装。
  风头一过,他就接纳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
  他的妻子胡红霞就是1928年从甘肃师范学校毕业后来的进步青年。
  在他的省署宅院里经常能听到《国际歌》的声音,他妻子也极爱唱这支歌。
  1930年蒋、冯、阎大战后,蒋介石为了笼络吉鸿昌,借机削除他的实力,给了他一个21军军长的名义,命令他去鄂豫皖苏区进攻红军。
  由于吉鸿昌反对蒋介石进攻苏区,被强令出国。
  1931年9月,正当他准备从上海起程出国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
  他义愤填膺,改变主意,要求留下抗日,但被蒋介石回绝。
  14。悲歌又一曲(6)14。悲歌又一曲(6)
  吉鸿昌到美洲后,又横渡大西洋到欧洲考察,争取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通过“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蒋介石的嘴脸,愤怒地写了如下一首诗: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吉鸿昌急不可待地要回国抗日。
  他摆脱特务的跟踪,只身一人乘远洋客轮回国。
  这时他已清醒地认识到,要抗战只有依靠共产党,要救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领导下,他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担任了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蒋介石授意何应钦把他“就地枪决”。
  他踏上刑场时,随手捡了一根树枝,以大地为纸,写下五绝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防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他写完这首浩然正气诗后,毅然前行,向特务们招招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也不能倒在地上,搬张椅子给我。”
  特务们把椅子搬来后,他又让特务们把椅子放正,然后泰然自若地走到椅子边。
  特务们准备悄悄绕到他身后开枪,他立即大声说:“到前面去开枪,我的一切行为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
  执行的特务只好走到他面前举起了枪,他瞪大眼睛高呼:抗日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紧接着一阵枪响,他那高大的身躯躺在了椅子上。
  从此,一曲魂系中华、壮怀激烈的悲歌回荡在中华大地上。
  这一天是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只有39岁。
  但他死得伟大,死得光荣,他的事迹激起了全国更大规模的反蒋抗日高潮。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1)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1)
  且说张学良先丢东北,后失热河,全国舆论哗然,被蒋介石当做替罪羊强逼下野,他只好于1933年4月去欧洲“治病”。
  他先后在意大利、法国、丹麦等国参观、考察,1934年1月才自欧洲返国。
  他经过9个月的欧洲之行,身体有了很大改变。
  他原来精神颓丧,骨瘦如柴,与客人说一会话,就要进内室打一次吗啡。
  现在毒已戒,小胡须剃得精光,身体强健,精力充沛。
  张学良这次出国考察,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他原来受的是忠君爱国和孝悌教育,张作霖在世时只听张作霖的,蒋介石上台后只听蒋介石的。
  “九·一八事变”后,他幻想从美国和国联那里得到帮助,解决中日问题,现在这种思想已经破灭。
  他在意大利居住的时间最长,而且和墨索里尼的女儿和女婿齐亚诺相处得很好,听到和看到许多关于法西斯的言论,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
  他特别欣赏墨索里尼的一句话:“工作是大家的,讨论是少数人的,决定是一个人的。”
  他认为,中国要真正抗日,必须先求统一;要求统一,必须先消灭共产党,不消灭共产党,国民党就要两面作战,抗日不可能胜利。
  而要安定国内、消灭共产党,集中国力抵抗外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心和领袖是不可能的,这个中心和领袖只能是蒋委员长。
  他回国后发现蒋介石正在借法西斯之魂,还国民党之尸,并学习希特勒的褐衫党、墨索里尼的黑衫党,成立了法西斯特务组织蓝衣社。
  他十分兴奋,就进一步向蒋介石介绍西方法西斯主义,极力劝说蒋介石搞个人独裁,他表示坚决拥护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
  张学良的思想正合蒋介石的心意,遂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命他为豫鄂皖“剿匪”副总司令。
  张学良上任后,高喊“拥护领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而且比谁都喊得响,并把东北军从华北调往南方,同共产党红军作战。
  他还按照法西斯组织的要求,在武汉召集东北救国会,与蒋介石的特务组织复兴社分子组成四维学会,请蒋介石担任名誉会长,他任会长。
  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
  蒋介石重新制定了“剿共”计划,决心用嫡系部队尾追红军。
  同时调东北军转入西北,妄图以数十万兵力消灭疲惫的红军。
  蒋介石委任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蒋介石亲自兼总司令,张代行总司令职务。
  总部设在西安。
  蒋介石还下令杨虎城将军的17路军统归“西北剿总”指挥。
  张学良把20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部署在陕北洛川、直罗镇、西峰镇一带,决心一举消灭装备极差的陕北红军。
  但事与愿违,崂山一战,王以哲的67军110师几乎全师被歼,师长何立中被击毙;榆林桥之战,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被俘;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紧密配合,在直罗镇一举歼灭了109师,师长牛元锋毙命;黑水寺之战,106师又折去一个团。
  短短3个月,东北军就损失了3师之众,气得这位少帅捶胸顿足。
  更使他伤心和不满的是,蒋介石对他的“剿共”行为不但不奖励,反大骂他损兵折将,剿共无能,不但不给他补充武器弹药,反而取消了他两个师的编制。
  张学良的“剿共”失利,引起他的部将,尤其是那些少壮派如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等人的不满。
  他们认为,红军是主张抗日的,与红军作战,不但消灭不了红军,达不到抗日的目的,反而会葬送了东北军。
  他们还清楚地意识到,蒋介石让东北军这个全国最大的武装集团去“剿共”,其目的一是消灭红军,二是红军消灭不了,也会削弱东北军,有利于他的统治。
  所以决心向张学良陈述“联共抗日”问题。
  这些少壮派中,孙铭九是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与张学良的二弟张学铭同学,有胆有识,在张学良总部任警卫营长。
  应德田是东北大学学生,后留学美国,任总部秘书。
  苗剑秋为留日学生,有强烈的抗日救国思想。
  他们经常出入少帅府,与张学良做深入的思想交谈。
  这些人既是张学良的部属,又是他的朋友。
  在这些少壮派的影响下,张学良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
  当时,张学良的思想十分矛盾,心情也很苦闷。
  他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抗日思想,一方面又忠蒋反共,所以左右为难,找不到出路。
  正在这时,红军以毛泽东主席领衔并有20名红军将领署名的《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发出,使张学良和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受到很大震动,产生了用和平方法解决与共产党的关系的想法。
  也正在这时,张学良突然收到王以哲军长由洛川发来的一封密电,内称:“前被红军俘去的高福源团长现被红军派回,有机密要事,要求向副司令面陈。”
  张学良接到电报后,第二天即乘他的波音号座机飞抵洛川。
  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2)15。大抗战拉开了幕布(2)
  高福源是东北军107师619团团长,在榆林桥战斗中被红军俘虏。
  红军不但未虐待、枪毙他,还给他医伤,发给他一套新棉衣,吃的饭也比红军战士的好,后来行动也比较自由。
  他亲眼看到红军官兵平等,团结友爱,政治、文化生活非常活跃,也听到许多红军在长征中的故事。
  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也经常跟他谈心,向他讲述团结抗日的道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次,他提出要见红军负责同志。
  党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会见了他。
  他向李克农讲述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和对红军的敬佩,并提出回去说服东北军和张学良与红军联合抗日。
  他说:“不知红军相不相信我,敢不敢放我走。”
  李克农当即表示可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