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北方刷刷      更新:2021-02-26 17:11      字数:4909
  哈市国有企业的现状是严峻的,令人堪忧的。东北三省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现状都是严峻的。这是一个艰难时代。对普遍的国有企业的工人尤其艰难。据我看来,绝非短时期内能全面改观的。国家有国家的难处,这难处不是一位英明人物的英明头脑,或一项英明决策所能一朝解决的。这个体制的负载早已太沉重了。从前中国工人的活法是七分靠国家,三分靠自己,现在看必得反过来了,必得七分靠自己,三分靠国家了。那三分,便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工人阶级的责任。它大约也只能负起这么多责任了。这责任具有历史性。
  既然必得七分靠自己了,你打算怎样,该认真想想。你来信说打算提前退休或干脆辞职。我支持,这就等于与自己所依赖惯了的体制彻底解除“婚约”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你毕竟有别于年轻人。而且得清楚,那体制不会像一个富有的丈夫似的,补偿你什么。届时你的心态应该平衡。不能被某种“吃了大亏”的想法长久纠缠住。而最主要的,是你做出决定前必得有自知之明,反复问自己什么是想干的,什么是能干的。在想干的和能干的之间,一定要确定客观实际的选择。
  总之,你一旦决定了,你的困难,二哥会尽全力周济帮助的。
  过些日子,我会嘱出版社寄一笔稿费去的。
  抽时间去医院看望大哥。
  今天,我集中精力写信。除了给你们三个弟弟妹妹写信,还要抓紧时间再写几封。告诉大伟,说二舅问她好。也替我问春雨好。嘱他干活注意安全。
  余言后叙。
  兄晓声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日于北京
  读的烙印
  真的不知该给正开始写的这一篇文字取怎样的题。
  自幼喜读,因某些书中的人或事,记住了那些书名。甚至还会终生记住它们的作者。然而也有这种情况,书名和作者是彻底地忘记了,无论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但书中人或事,却长久地印在头脑中了。仿佛头脑是简,书中人或事是刻在大脑这种简上的。仿佛即使我死了,肉体完全地腐烂掉了,物质的大脑混入泥土了,依然会有什么异乎寻常的东西存在于泥土中,雨水一冲,便会显现出来似的。又仿佛,即使我的尸体按照现今常规的方式火化掉,在我的颅骨的白森森的骸片上,定有类似几行文字的深深的刻痕清晰可见。告诉别人在我这个死者的大脑中,确乎的曾至死还保留过某种难以被岁月铲平的、与记忆有关的密码……
  其实呢,那些自书中复考入大脑的人和事,并不多么的惊心动魄,也根本没有什么曲折的因而特别引人入胜的情节。它们简单得像小学课文一样,普通得像自来水。并且,都是我少年时的记忆。
  这记忆啊,它怎么一直纠缠不休呢?
  怎么像初恋似的难忘呢?
  我曾企图思考出一种能自己对自己说得通的解释。
  然而我的思考从未有过使自己满意的结果。
  正如初恋之始终是理性分析不清的。
  所以呢,我想,还是让我用我的文字将它们写出来吧!
  我更愿我火化后的颅骨的骸片像白陶皿的碎片一样,而不愿它有使人觉得奇怪的痕迹……
  一
  在乡村的医院里,有一位父亲要死了。但他顽强地坚持着不死,其坚持好比夕阳之不甘坠落。在自然界它体现在一小时内。相对于那位父亲,它将延长至十余小时。
  生命在那一种情况下执拗又脆弱。
  护士明白这一点。
  医生更明白这一点。
  那位父亲死不瞑目的原因不是由于身后的财产。他是果农,除了自家屋后院子里刚刚结了青果的几十棵果树,他再无任何财产。
  除了他的儿子,他在这个世界上也再无任何亲人。
  他坚持着不死是希望临死前再见一眼他的儿子。
  他也没什么重要之事叮嘱他的儿子。
  他只不过就是希望临死前再见一眼他的儿子,再握一握儿子的手……
  事实上他当时已不能说出话来。
  他一会儿清醒,一会儿昏迷。两阵昏迷之间的清醒时刻越来越短……
  但他的儿子远在俄亥俄州。
  医院已经替他发出了电报——打长途电话未寻找到那儿子,电报就一定会及时送达那儿子的手中吗?即使及时送达了,估计他也只能买到第二天的机票了。下了飞机后,他要再乘四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来到他父亲身旁……
  而他的父亲真的竟能坚持那么久吗?
  濒死的生命坚持不死的现象,令人肃然也令人怜悯。而且,那么的令人无奈……
  夕阳是终于放弃它的坚持了,坠落不见了。
  令人联想到晏殊的诗句——“无限年光有限身”,“夕阳西下几时回”?
  但是那位父亲仍在顽强地与死亡对峙着。那一种对峙注定了绝无获胜的机会。因而没有本能以外的任何意义……
  黄昏的余晖映入病房,像橘色的纱,罩在病床上,罩在那位父亲的身上,脸上……
  病房里寂静悄悄的。
  最适合人咽最后一口气的那一种寂静……
  那位父亲只剩下几口气了。他喉间呼呼作喘,胸脯高起深伏,极其舍不得地运用他的每一口气。每一口气对他都是无比宝贵的。呼吸已仅仅是呼出着生命之气。
  那是看了令人非常难过的“节省”。
  分明的,他已处在弥留之际。
  他闭着眼睛,徒劳地做最后的坚持。
  他看去昏迷着,实则特别清醒。那清醒是生命在大脑领域的回光返照。
  门轻轻地开了。
  有人走入了病房。脚步声一直走到了他的病床边。
  那是他在绝望中一直不肯稍微放松的企盼。
  除了儿子,还会是谁呢?
  这时脆弱的生命做出了奇迹般的反应——他突然伸出一只手向床边抓去。而且,那么的巧,他抓住了中年的男医生的手……
  “儿子!……”
  他竟说出了话,那是他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句话。
  一滴老泪从他眼角挤了出来……
  他已无力睁开双眼最后看他的“儿子”一眼了……
  他的手将医生的手抓得那么紧,那么紧……
  年轻的女护士是和医生一道进入病房的。濒死者始料不及的反应使她呆愣住。而她自己紧接着做出的反应是——跨前一步,打算拨开濒死者的手,使医生的手获得“解放”。
  但医生以目光及时制止了她。
  医生缓缓俯下身,在那位父亲的额上吻了一下。接着又将嘴凑向那位父亲的耳,低声说:“亲爱的父亲,是的,是我,您的儿子。”
  医生直起腰,又以目光示意护士替他搬过去一把椅子。
  在年轻女护士的注视之下,医生坐在椅子上了。那样,濒死者的手和医生的手,就可以放在床边了。医生并且将自己的另一只手,轻轻捂在当他是“儿子”的那位父亲的手上。
  他示意护士离去。
  三十几年后,当护士回忆这件事时,她写的一段话是:“我觉得我不是走出病房的,而是像空气一样飘出去的,惟恐哪怕是最轻微的脚步声,也会使那位临死的老人突然睁开双眼。我觉得仿佛是上帝将我的身体托离了地面……”
  至今这段话仍印在我的颅骨内面,像释迦牟尼入禅的身影印在山洞的石壁上。
  夜晚从病房里收回了黄昏橘色的余晖。
  年轻的女护士从病房外望见医生的坐姿那么的端正,一动不动。
  她知道,那一天是医生结婚十周年纪念日。他亲爱的妻子正等待着他回家共同庆贺一番。
  黎明了——医生还坐在病床边……
  旭日的阳光普照入病房了——医生仍坐在病床边……
  因为他觉得握住他手的那只手,并没变冷变硬……
  到了下午,那只手才变冷变硬。
  而医生几乎坐了二十个小时……
  他的手臂早已麻木了,他的双腿早已僵了,他已不能从椅子上站起来了,是被别人搀扶起来的……
  院长感动地说:“我认为你是很虔诚的基督徒。”
  而医生平淡地回答:“我不是基督徒。不是上帝要求我的。是我自己要求我的。”
  三十几年以后,当年年轻的护士变成了一位老护士,在她退休那一天,人们用“天使般的心”赞美她那颗充满着爱的护士的心时,她讲了以上一件使她终身难忘的事……
  最后她也以平淡的语调说:“我也不是基督徒。有时我们自己的心要求我们做的,比上帝用他的信条要求我们做的更情愿。仁爱是人间的事而我们有幸是人。所以我们比上帝更需要仁爱,也应比上帝更肯给予。”
  没有掌声。
  因为人们都在思考她讲的事,和她说的话,忘了鼓掌……
  在我们人间,使我们忘了鼓掌的事已少了;而我们大鼓其掌时真的都是那么由衷的吗?
  二
  此事发生在国外一座大城市的一家小首饰店里。
  冬季的傍晚,店外雪花飘舞。
  三名售货员都是女性。确切地说,是三位年轻的姑娘。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才十八九岁。
  已经到可以下班的时间了,另外两位姑娘与最年轻的姑娘打过招呼后,一起离开了小店。
  现在,小首饰店里,只有最年轻的那位姑娘一人了。
  正是西方诸国经济连锁大萧条的灰色时代。失业的人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到处可见忧郁的沮丧的面孔。银行门可罗雀。超市冷清。领取救济金的人们却从夜里就开始排队了。不管哪里,只要一贴出招聘广告,即使仅招聘一人,也会形成聚众不散的局面。
  姑娘是在几天前获得这一份工作的。
  她感到无比的幸运。
  甚至可以说感到幸福。虽然工资是那么的低微。
  她轻轻哼着歌,不时望一眼墙上的钟。
  再过半小时,店主就会来的。她向店主汇报了一天的营业情况,也可以下班了。
  姑娘很勤快,不想无所事事地等着。于是她扫地,擦柜台。这不见得会受到店主的夸奖。她也不指望受到夸奖。她勤快是由于她心情好。心情好是由于感到幸运和幸福。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迈进来一个中年男人。
  他一肩雪花。头上没戴帽子。雪花在他头上形成了一顶白帽子。
  姑娘立刻热情地说:“先生您好!”
  男人点了一下头。
  姑娘犹豫刹那,掏出手绢,替他抚去头上的、肩上的雪花。
  接着她走到柜台后边,准备为这一位顾客服务。
  其实她可以对她说:“先生,已过下班时间了,请明天来吧。”
  但她没这么说。
  经济萧条的时代,光临首饰店的人太少了,生意惨淡。
  她希望能替老板多卖出一件首饰。
  虽然才上了几天班,她却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那就是判断一个人的身。估计顾客可能对什么价格的首饰感兴趣。
  她发现男人竖起着的大衣领的领边磨损得已暴露出呢纹了。而且,她看出那件大衣是一件过时货。当然,她也看出那男人的脸刚刮过,两颊泛青。
  他的表情多么的阴沉啊!
  他企图靠斯文的举止掩饰他糟糕的心境。然而他分明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好演员。
  姑娘判断他是一个钱夹里没有多少钱的人。
  于是她引他凑向陈列着廉价首饰的柜台,向他一一介绍价格,可配怎样的衣着。
  而他似乎对那些首饰不屑一顾。
  他转向了陈列着价格较贵的首饰的柜台,要求姑娘不停地拿给他看。有一会儿他同时比较着两件首饰,仿佛就会做出最后的选择。
  他几乎将那一柜台里的首饰全看遍了,却说一件都不买了。
  姑娘自然是很失望的。
  男人斯文而又抱歉地说:“小姐,麻烦了您这么半天,实在对不起。”
  姑娘微笑着说:“先生,没什么。有机会为您服务我是很高兴的。”
  当那男人转身向外走时,姑娘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柜台。漫不经心的一瞥使她顿时大惊失色——价格最贵的一枚戒指不见了!
  那是一家小首饰店,当然也不可能有贵到价值几千几万的戒指。
  然而姑娘还是呆住了。仿佛被冻僵了一样。那一时刻她脸色苍白。心跳似乎停止了。血液也似乎不流通了……
  而男人已经推开了店门,一只脚已迈到了门外……
  “先生!……”
  姑娘听出了她自己的声音有多么颤抖。
  男人的另一只脚,就没向门外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