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赖赖      更新:2021-02-26 17:09      字数:4798
  旒儆泄亍S幸桓龃蠊那┲す倩共晃薹泶痰厮担骸爸泄幸桓龇浅3墒斓脑旒偈谐  !薄∫晃挥肜罱馨肝薰氐穆墒υ诮邮鼙收卟煞檬北硎荆诶罱馨钢校罱苡胫薪楣厩┒┑暮贤∈敲飨圆焕诶罱艿模芏嘣居Ω糜忻魅吩级ǖ亩鳎诤贤胁⒚挥小8O盏氖牵睢〗苡肫渌诘难2⒚挥卸┝⒑贤叵怠D壳埃泄牧粞е薪榉窈贤淙辉谟泄夭棵疟浮“福旧隙际怯芍薪楣静倏兀本┠酥寥济挥幸环萃骋坏摹⒐娣兜暮贤谋尽T凇≌庵智榭鱿拢薪楣就壮鲆环菁负跬耆欣谧约旱暮贤浞穸韵筇概校圆蝗纭∫饩突岜硎尽拔夷覆蛔瞿阏庖坏瞪猓乙膊蝗バ薷暮贤薄T谡庵智榭鱿拢词顾接小『贤粞娑粤礁瞿烟猓旱谝唬岩匝罢液贤卸灾薪椴焕穆┒矗坏诙嫱馊 ≈だ阎刂亍U庠俅斡≈ち嗽媛墒λ档模骸爸薪楣疚粞柚昧朔浅?膳碌南葳濉! 薄〈送猓以诓煞弥谢够裣ぃ本┠陈墒κ挛袼橹贫ā爸泄M庋ㄒ姹;ぜ苹保∥粞峁┤痰姆煞瘛U飧龃匆馄涫岛苤档蒙钏迹欢捎谄渫耆纳桃挡僮鳎恕∶遣幻庥衷谛闹型断乱晌省K潮闾嵋痪洌掖臃üせ笫构莼竦玫姆ü褂肓粞『贤谋颈戎薪楣咎峁┑奈谋疽娣兜枚唷?br />
  第二章 中介把我送英国 我把中介送法庭官司未了结  骗子又上门
  李杰被法庭一审判决败诉后,李杰又进行了上诉。就在这时,另一件比较搞笑(顶多是黑色 幽默)的事情发生了。一天,李杰的母亲打来电话说,有这么一个故事告诉你一下,但言语 之中能够听出对我有疑虑,但又小心翼翼。这个故事是说,2003年4月8日下午,一名冒充《 中国日报》记者的女骗子在真记者的当面指证下被识破。 2003年3月14日,有一自称《中国日报》记者的女子找到李杰的母亲要求对此事进行采访。 采访中,这位记者提了很多“愿不愿意与对方和解”之类的问题并拿走了一些与案情有关的 资料。记者留给李女士一张名片,上面显示她的身份为《中国日报》经济部记者孟X,但名 片上的手机号码被涂改过。孟X确实是该报记者,笔者在很多次记者会上都见过她,应该算 是比较熟悉的同行,都是在涉外采访的场合,看上去是一个比较安静的记者。 不过,这个“孟X”告诉李女士自己一般不在办公室并与她约好一周后写完稿子会拿给李女 士看。一周过去了,李女士并没有得到消息,于是便打电话到《中国日报》社查找记者孟X 。可是,《中国日报》的孟X告诉李女士说,她从没采访过这个案子,这让李女士很吃惊, 这才知道其中有诈。 孟X得知有人冒充自己的名义进行采访后,急于想弄清假记者借自己之名的目的。于是,李 女士按假记者名片上被改过的手机号找到了那位“孟X”,称自己有新的相关录像材料可以 提供,并约她2003年4月8日下午2时在甘家口商场对面的一家肯德基快餐店见面。到场的有 李女士一家、李杰的律师、真假记者孟X以及《中国日报》社的保卫部门人员。 大约在下午3时左右,那位假记者开着一辆带有“新闻采访”牌子的奥拓车出现了,并说: “初稿已经交上去了,估计在5月发。”她提及报社工作时用语十分专业,但在谈话时忽 称要“回公司”看材料。李女士说:“你不是报社的吗?”假记者掩饰道:“您消息滞后 啦,现在报社都归传媒公司管。”李女士称自己把名片丢了,请她再留一张名片时,她说: “在刚才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刚好把所有名片都用完了。”李女士让她出示记者证,她推说 没带。李女士坚持要她出示证件,她却反问:“我有什么必要证明我的身份?”后来据孟X 告诉笔者,这个假记者对媒体的情况相当了解。 就在这时,李杰的父亲就一脸严肃地质问假记者:“你到底是谁?你到底是不是记者?”假 记者刚开始还坚持说自己就是“孟X”,但她似乎已经发现好像有问题。此时,真孟X走了 过来,李女士接着问假记者:“如果你是孟X,那她是谁?”假记者见情形不妙,起身便要 溜走,众人上前将她挡住。面对质问,假记者又说她曾是新华社体育部的记者,现在档案还 在新华社,并称自己“在业内口碑一直很好”。假记者向李女士出示自己的身份证,身份证 上这位假记者名叫“马丽洁”,1970年出生,住址为通州区某村。经与新华社体育部核实, 对方称他们那里没有叫马丽洁的人。     马丽洁辩解自己冒充记者来采访是受那家国际文教机构北京代表处一位朋友之托,至于朋友 是谁,她铁嘴钢牙,“打死也不说。”马丽洁还称自己已经知道了案子的二审结果,她这么 做的目的是希望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李女士一家别再把官司打下去。记者孟X指责假记者的行 为已经对自己的名誉造成损害时,假记者却显得有恃无恐,“我绝不会跟你说‘对不起’, 如果一定要用法律手段解决,我也没办法”,并称她自己知道如何“对付”媒体。笔者曾问 李女士,为什么不把她送到派出所?她回答说,他们当时心软了一些。 应该说,这个假记者确实非常了解媒体,也确实了解官司处于不利当中时,李杰一家多么需 要媒体的支持。 不过,李女士向笔者说,假孟X在采访中表示,打官司的人往往通过媒体把官司摆平,也就 是打官司的人出一笔钱,并把这笔钱通过媒体或记者回到第三方账户上,然后就可以摆平官 司,假记者还表示,现在有很多的媒体都这么做,还特意提到《中国青年报》记者陈XX也 是这么做的。对于李女士这么说的话,笔者并没有向那个假记者求证,因为这种说法毫无根 据。 笔者认为,从这个骗子能看出,留学问题中,媒体和记者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扮演了一个令 人争议的角色。
  去英国留学的“极大盲目性” 笔者与很多读者都想知道的是,李杰案部分反映出中国小留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中 国在英国的小留学生总体状况又如何呢?一名山西人投书《山西日报》发表了比较客观的看 法。据报道,这名作者是山西省某研究所主任医师、曾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 大学医学院、英国国家心肺血管病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据《山西日报》2003年2月17日报道,近年来,英国越来越把教育产业看成可以赚取大量外 汇的重要渠道。据笔者在英国进修期间看到的资料显示,国外留学生的学费在英国教育收入 中占10%—15%左右。英国高校积极吸引海外学生的道理很简单,招一名外国留学生的收费 相 当于招十名本国学生,而且国外学生的收费可由大学本身自由支配。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曾经是英国教育市场的生源重点,但是,由于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那里的生源显著减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日益繁荣,国民消费能力显著增强,英国转而把眼光投向 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据英国报纸透露,目前在英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总数约为23万人,中 国学生占五万人左右;2001至2002年度,中国赴英留学攻读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0332人 , 是1998至1999年度3850人的三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另外还有数以千计、无法统计的在语 言学校读书的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是人数最多的外国留学生群体,中国已成为除欧盟外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地。 据报道,英国文化委员会教育与培训中心官员称:“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这一结果部分得益 于每年在中国举办数次的英国教育展。英国政府鼓励各大学广泛招募海外留学生,仅以在全 英国媒体与大众传播专业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为例,其国际学生就占到了学 生总数的70%以上。国际化是英国各个著名大学所信奉的办学方针,也是英国教育的魅力所 在。我们非常需要外国学生来英国留学,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国际化,同时对我们的科研工 作有所贡献”。 英国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对因海外留学生为英国经济带来增长点而兴奋,呼吁政府进一步开 拓教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然而,英国是否有能力承受更多留学生?中国学生到英国后是 否真正能够进入大学并学到所期望的知识?中国孩子住到英国家庭是否就能学好英语?对这 些问题,中国家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据笔者与所在大学及其他中国留学生的接触中了解到的情况,现在国内家长对孩子到英美留 学在认识上有诸多误区,如:到说英语的国家就能学会英语;说英语的人就能教英语;孩子 到英国就能有大学上;即便不能毕业,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不错。事实是到了英国并不等 于就能上大学。许多人认为在中国考不上大学是由于竞争太激烈,到英国就能上大学。其实 不然,目前有大批学生滞留在语言学校。国外的许多所谓语言学校是作为公司来操作的,并 不受教育法规的约束,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一些学校只要交钱就行,并不真正承 担起教育和严格管理学生的责任。其实许多英国人都觉得许多中国学生是得不偿失。首先文 化的差异是留学生的一大障碍,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精神上的压抑。其次英国本身面临教师短 缺的问题,语言学校的师资水平可想而知,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学校本身又缺乏懂中文 的双语教师,那些年龄小、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一进入英国就可能处于孤独无助的状况。从 在 国内受学校及家长严格双重管教约束的环境突然到异国他乡、脱离束缚,一些学生不愿再吃 苦,不记单词、不读书,整天抱怨语言学校没有教多少内容,有许多人到英国已很长时间仍 讲不好英语。由于不能进入大学学习,有些干脆就不读书,整天混日子。 许多留学生到英国选择寄宿英国家庭(homestay),期望学到地道的英国日常用语并得到家 庭般的温暖。按理学生居住的英国家庭应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做家长的责任感,但实际情况 远非如此。在英国愿意接受寄宿的往往是未受良好教育、经济较紧张的家庭,或是孤寡老人 及 单身家庭,他们的英语程度并不太高,而且口语中常常带有很多俚语方言及语法错误。笔者 在伦敦曾寄宿于所在大学推荐的英国家庭半年余,但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发现他们并不如人们 期待的对你的英语会话能力有太大的帮助。英语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大学工作同事。有些 监护人、寄宿家庭除了收钱外,并没有对中国学生承担多少责任和义务,甚至还有利用中国 家长怕孩子受苦而以各种名堂向家长索取费用的。另外英国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吸毒、酗酒、性犯罪、暴力行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英国中小学生逃学现象引 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教育部一直把学生出勤率作为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中 国学生脱离家庭的环境进入西方文化氛围,如果没有负责任的监护人,难免也会受到程度不 同的影响而出现各种问题。笔者的房东曾经接受过17岁的中国学生,她深有感触地说,你们 中国的家庭真不可思议,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视若小皇帝,但在送孩子出国时却什么都不想 ,把许多钱及自己的孩子交给万里之外完全不认识、一点也不了解的异邦人。 多数中国家长及学生把到英国留学看得过于轻松,以为将孩子送到国外就能成材。在选择专 业时赶时髦,如重商轻理。在英国有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班上有过半数是中国学生,某英 国大学的金融专业班中国学生占到80%以上,导致有的英国大学开始限制中国学生在工商管 理专业的人数。正规英国大学多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模式,大学生毕业必须经过严格的理论及 实践考试方能拿到文凭,许多中国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以为进了大学就能毕业, 再花一年时间就可混个硕士文凭,殊不知这文凭并不好拿。其实英国大学的许多理工科专业 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因此挑选专业应更加小心,着眼将来,不要一味追求热门时髦专业。 在初到英国伦敦机场时笔者曾遇到一位大约十七八岁的中国学生,推着一大车行李,我有些 不解地问他怎能带如此多的行李(国航限制是20公斤)。他说他坐的是商务舱,行李可以多 带。当时我有些吃惊,到英国留学坐商务舱?后来在伦敦呆久了才知道,在英国的中国学生 中许多人花钱如流水且互相攀比,有些令他们的英国同学都望尘莫及,他们并不体谅父母赚 钱之艰辛和花钱送他们出国学习的良苦用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