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5 04:29      字数:4948
  耙到逃玫缴缁岬睦斫夂椭С帧!   ?br />
  其次,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事职业教育的单位和学校,要强调和重视校企合作,在办学理念、培养计划、实验培训等各方面都应体现时代要求,真正做到以地方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终身教育为目标。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调整教学计划与课程。争取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三,要调整、加强师资队伍。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要用强大的教师队伍支撑起职业教育的蓝天。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04年8月底,南京市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还不到6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南京市交通技校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明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中,也已有一半被用人单位预订,特别是汽车修理、检测等专业,可谓供不应求。技术工人的待遇也让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羡慕不已。一家普通汽修厂的工人月工资可达1500元。如果到三资企业,至少是3000元。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关观和职业教育观,正视职业教育的困难和不足,努力克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消极行为。发挥职业教育自身的优势,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我们的职业教育就一定能够越办越好。
  第六部分“小留学生”热潮说明了什么?(1)
  [资料一]
  某报报道: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小留学生”队伍也在飞速扩张。据统计,如今“小留学生”已经占到自费留学生人数的一半。
  [资料二]
  新华社成都2004年7月19日电: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张先生前两年送15岁的儿子到德国留学,结果儿子的表现很令他失望,不但与他所要求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且在德国生活了两年,连德语也没学好,整天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就是和一帮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吃喝玩乐。为了防止儿子在德国进一步“堕落”,张先生不得不亲自把儿子接回国内。省吃俭用,花了70余万元人民币送子留学,结果培养出一个“留学垃圾”,这样的结局是张先生始料未及的。
  中小学生出国留学,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和热门话题。我教的学生中已经有多人出国留学,其中有一个是就要参加高考的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出国留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说法。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时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就出国留学好不好?“小留学生”热潮说明了什么?
  A、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
  对中小学生出国留学是否合适这一问题,社会上就存在争议。依我看来,中小学生由于心志还未成熟、人格还没有形成,自立能力比较差,在各个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保护,他们离开父母、亲友到国外留学,就失去了父母、亲友的关爱和保护,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立无援,就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就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其次,在异国他乡,由于语言、思维、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沟通的时候产生很多不便,很容易遭受挫折。加之国内严格监管与国外宽松自由的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他们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适应。
  再次,许多“小留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较差而出国。糟糕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本身学习基础较差,而且在人格和习惯方面往往有许多缺陷,当他们来到一个缺乏密切监护的陌生环境,由于他们年龄小,抵抗外界腐蚀、诱惑的能力都比较差,以至于发生了资料所述的“留学垃圾”现象。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觉得中小学学生出国留学应该慎重!
  然而,“留学垃圾”现象并没有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潮还在继续。
  为什么这样?为什么怎么多的孩子和家长喜欢到外国读书?
  B、“小留学生”热潮原因是什么?
  据报道:在南方一些城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甚至占到所有出国人员的70%至80%。一项对上海市14所学校的428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问卷调查表明,47。4%的初中生和42。9%的高中生有留学的打算,超过六成的中学生父母对子女的出国留学计划持支持态度。
  为什么这样?为什么怎么多的孩子和家长喜欢到外国读书?
  我个人认为:出现“小留学生”热潮,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我教的已经出国的学生看,他们大多数是学习成绩比较普通的学生。由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他们的父母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条件下,送他们出国留学,也许是比较明知的选择。而且从他们出国后反馈来的信息看,他们在自己的学校大多数是学习成绩比较拔尖的学生。
  第六部分“小留学生”热潮说明了什么?(2)
  第二,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导向,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出于对国内现有教育模式的不满和对国外灵活、务实的教育模式的向往,一些家庭更愿意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教育。所以,中外教育模式的不同是“小留学生”热潮的另一原因
  还有: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父母在意识到拥有国际视野和流利外语将成为孩子未来竞争的重要砝码的时候,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送孩子出国读书就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了。
  当然,也有些父母盲目崇拜留学镀金,主观认定“出国就高人一等、留学回来就吃香”;有些父母虚荣心作祟,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自我炫耀的招牌;有些父母怀着赌博心理,幼稚地推卸责任,反正孩子在国内也学不好,送到国外换个环境说不定会有所改善;更有一些企图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把自己来路不明的钱洗干净。现在几乎所有的贪官都是通过先将子女送出国外读书,而后随子女出国以逃避追查的;而孩子一时的图新鲜、赶时髦也会迫使一些父母做出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决定。
  C、“小留学生”热潮的冷思考
  与未成年人出国留学同时升温的是:有些国际人士开始指责中国,中国的小留学生由最开始的大受欢迎沦为“素质不高、犯罪率高、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的群体;更有媒体历数未成年留学生的种种“劣迹”:吃喝玩乐,比富斗阔,挥霍无度;恋爱同居,傍款傍洋,未婚先孕;乃至吸毒赌博,绑架敲诈,涉嫌血案……未成年留学生俨然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隐忧。
  所有这些不得不令人思考:中国的“小留学生”究竟能否成为他们父母所期望的“全球性人才”?我们的国内教育是否应该思考,怎样才能够留住孩子?
  客观的说,出去的“小留学生”大多数是好的。国外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不但使绝大多数孩子获得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看着原来因为学习成绩比较普通而自卑、胆小的学生变成了自信、乐观的学生,我除了真的替他们高兴外,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远离父母的艰苦环境中,逐渐的成熟起来,既学习了知识,也磨练了意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留学生涯是他们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但是,“留学垃圾”现象也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尤其是准备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更应该慎重,千万不要盲目崇拜留学镀金,更不能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自我炫耀的招牌,也不要图新鲜、赶时髦,免的日后追悔!
  最后,我们还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教育的体制和评价机制,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学习成绩比较普通甚至是比较差的学生,在外国就成了好学生?原来不爱学习、视学习为负担的他们,怎么一下子成了学习尖子?看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机制都有问题!我们现在的课程是否真的太难?我们是否真的过于注重知识、分数的要求而忽视学生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何时才能够真正成为快乐教育?这些问题恐怕是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六部分外来工子女应该在那里入学?(1)
  [资料]
  《珠江商报》2004年9月1日报道:2004年起,顺德区适龄的外来工子女的读书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外来人员通过向所在镇、街教育组提出申请后,在不指定要上某所学校的前提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仅以容桂为例,今年新招收的4000多名一年级新生中,有2000多名是外来工子女,这2000多名外来工子女都在公办学校找到学位入学。外来工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奖励、评优、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这是一篇让人振奋的报道!
  它所传达的信息,不仅仅是外来工子女有学上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是公民享受平等教育权利的具体体现!
  很久以来,我国的户口制度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城市人所享受的各方面待遇远远高于农村人,大城市的则又高于小城市的。农民是我们国家最庞大的群体,也是最没有地位、享受权利最小的群体。同样是国家的公民,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劳保、医疗、退休等优惠政策而农民没有;城市居民不用交纳教育附加费,他们的孩子却可以接受比交纳了教育附加费的农民的孩子好许多的优质教育。城市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子女可以随父母工作的调动,随便进入任何一家公立学校学习,而农民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尽管他们的父母已经在城市工作多年,尽管自己可能就是在城市出生、长大的!
  在城市人甚至是部分政府领导看来,不管你在城市工作多少年,不管你对城市发展有没有贡献,就因为你没有城市户口,你终究是个农民,由于你不是城市的主人,你的孩子自然也就没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
  要上学嘛?拿户口来!没有户口啊?拿钱来!没有钱啊?对不起了,不收!
  天呀,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事情!仅仅因为户口不在城市,就不能在城市读书,这是多么的不公平!然而,我们社会的很多人,不但没有意识到这里的不公平,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就不仅仅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社会已经对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习惯、麻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性的悲哀!
  可喜的是,这样的不公平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逐步得到改善。不光是顺德,最近在电视、报纸上都能够看到外来民工子女可以在当地入学的报道。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同为国家公民的角度来看,在城市的外来民工,他们的子女就应该在其工作的城市享受公共教育。退一步讲,外地民工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他们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孩子理应有权接受公共教育。可悲的是,以前乃至现在许多地方的政府和学校不愿接收非本市居民户口的孩子,除非能得到经济补偿。但由于民工们收入低廉,交不起昂贵的“借读费”他们的子女要么完全辍学、要么在条件较差的“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有少数在公办学校读书的也是花大钱“买学位”、“借读”的。
  这样的事实是对公民平等权利的践踏,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性的嘲弄!
  要纠正这种不公正,首先应从认识上找原因,从制度、规定上找原因。
  应该说,我国的户口制度是一种封建统治模式的延续,是一种“化地为牢”的落后管理模式。它残暴地将人按照出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既不利于新形势下人才的合理流动,又剥夺了许多人享受同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