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02-25 04:22      字数:4987
  成功第三步:把自己当成一块品牌经营
  2001年5月,曾晖觉得在叶茂中公司学得差不多了,萌生了自立门户的念头。叶茂中知道后非常难过,但他没有阻拦曾晖,而是真诚地说:“兄弟,你来我欢迎,你走我欢送,咱们还是好朋友!”
  其他公司听说曾晖辞职后,纷纷找猎头公司来挖,有的甚至开出了20万年薪的高价。但曾晖最终选择了天津一家肉类制品公司。之所以选择它,一是曾晖很佩服该公司的董事长王孝政。王当年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借300元开始创业,开业第一天就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今日开张,何时倒闭,横批是:开业大愁。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现在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两个多亿,但王孝政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忧患意识,“开业大愁”的警句至今仍张贴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二是这家公司跟曾晖签了24万元的合同,让曾晖为他们生产的肉类制品进行营销诊断和策划。曾晖想:只要完成这个项目,就可以开自己的公司了。
  从叶茂中公司搬出来后,曾晖立即让的士把他的被子拉到了天津该公司的办公室。埋头苦干5个月后,顺利完成了公司的项目,揣着20多万元钱杀回了北京。
  10月的北京,空气里已有冬天的味道,但曾晖一脸春天的喜气:我要在北京开公司!
  骑着单车找了几天后,曾晖在西路园一栋公寓的13楼租了一个三居室,添了10多万元的设备,注册成立了自己的营销顾问有限公司。
  创业是艰苦的。不足100平方的房子,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成了曾晖和员工们的宿舍,沙发和办公桌都是两用的,分开办公,合起来当床,一切准备就绪,曾晖却发现没有客户登门。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有一位客户愿意谈谈,受宠若惊的曾晖赶紧率领所有员工,把公司打扫得干干净净,期望能给客户一个好印象。可谁知人家来到公司,坐了不到10分钟就走了。问他,他才说:你太年轻,看上去比我儿子还嫩,把几十万元交给你.我不放心。
  自己的一张娃娃脸黄了这单生意!痛定思痛,曾晖决定亡羊补牢――把胡子留起来,给客户一个成熟的形象。同时,他将公司重新定位为品牌诊断、策划。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提供品牌方面的建议和指导。
  要帮别人打响品牌,首先自己得是一块品牌。曾晖决定破釜沉舟:不急着找客户,先埋头写文章,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工程。因此,从2001年11月到2002年4月整整半年时间里,曾晖足不出户,天天关在屋子里写专业文章。
  眼看公司只有钱出没有钱进,女友急了,多次劝曾晖把公司关了去打工。她说,与其坐吃山空,还不如给人家打工,以你的年薪,很快就能买得起房子和车子。但曾晖没有听从女友的劝告。
  坚持有时候就是胜利。曾晖的这些文章很快就在《品牌》、《销售与市场》、《中外管理》等多家专业媒体上发表出来,其中不少还特地请曾晖开专栏。他们有没有稿费,稿费是多少,曾晖从不去关心,曾晖的目的很单纯:多发文章,在最权威的媒体发文章,发最有分量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曾晖的名字,记住曾晖的名字。
  曾晖的名字开始在广告界横空出世。打到公司来咨询的电话明显地多了,找上门的客户也多了。曾晖先后与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湖南一家食品公司的一单业务就签了80万元,与广东一家摩托车公司签的单也高达116万元。这些客户使曾晖走出了低谷。
  好事成双,重庆出版社在看了曾晖的大量专业文章后,邀请他写一本叫《品牌制胜》的书。经过三个月的突击,2002年7月,《品牌制胜》顺利出版。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国内大部分广告公司员工案头必备的“教材”。
  2002年10月,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曾晖离开了西路园,将公司搬到了寸土寸金的大观园。在大观园这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他希望能把自己的品牌价值开发到最大。
  曾晖之所以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成为一个品牌专家,完全得益于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经营。在这个缺乏品牌的时代,如果你的目光能够超越眼前利益,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名字打造成所在行业一块闪闪发亮的品牌,你就能跨越底层的激烈竞争,不费吹灰之力地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
  第四部分 策划篇第36节 用智慧嫁接财富
  李光斗17岁(1983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88年代表复旦大学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大专辩论会。1989年12月因故研究生肄业离校去广东谋求发展。1990年元月正式被广东中山市怡华集团录用。1991年组建怡华广告公司。1996年创建广东华视广告有限公司。
  1989年12月因一次突然的变故,在校从本科到研究生求学了6年的他肄业离校。一踏出校园的门就意味着失业,他必须面对现实,去寻求一条“自己养活自己”的谋生之路。经朋友介绍他决定去广东中山市落脚谋生。
  抵达中山市的第二天,他获得怡华集团陈老总的接见。陈老总其实只有36岁,和年轻人并不难沟通,他被录用了。
  1991年3月,他受命组建怡华集团的公共关系部,负责这家拥有20多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的公关事务。
  不久他成了怡华广告公司的法人代表。秘书问他:开了公司,要开设银行帐号,没有钱怎么办?注册资金是借总公司的,已经还掉了。
  他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88元人民币,嘱咐秘书兼出纳存入银行。他成了世界上最穷的老板:一无流动资金,二无专业人才,三无固定客户。
  广告公司要想生存发展,一定要另辟新路。他注意到世界一流的广告公司总是把策划大型的广告活动列为重中之重,通过介入大型的社会活动,比如奥运会、国际博览会……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他这个学新闻出身的人,总想把广告活动和重大的历史活动结合起来。广告需要的是电子传媒和万众瞩目,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广告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能满足。此时的受众注目率达100%,可称是创造新闻的最佳时机,他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1992年3月22日晚,李光斗坐在宿舍的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节目,中国为澳大利亚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也就在这一刻,一个突发奇想闪过李光斗的脑海:为什么澳星发射现场看不到广告呢?这可是广告的最佳时机。
  中国为澳大利亚发射第二颗通信卫星的合同开始履行时,他的广告设想也开始成熟了。
  1992年11月7日,北京的报纸出现了《澳星发射现场首次招揽广告》的新闻。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热烈响应:五粮液、万家乐、小霸王……这些国内名牌企业纷纷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赞助广告的决定。广告由李光斗任职的怡华广告公司全权代理。
  经过一番紧张的策划与试验之后,在“澳星”发射前夕,五粮液、万家乐、小霸王等每个20多米的广告牌,终于牢牢固定在火箭发射架上。
  12月14日,火箭发射架垂下了两条写有广告语的巨幅红绸,“澳星”由广告簇拥着,在正午的阳光下与长征二号火箭徐徐对接,上百名新闻记者举起相机和摄影机,留下了历史性镜头。海内外报纸对首开航天广告先河的“澳星”发射现场广告大肆报道,议论纷纷。“澳星”加上广告,的确成了一件引入瞩目的大事。
  “澳星”广告给李光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这使他坚定了“不做则已,一做惊人”的广告理念。
  他发现《人民日报》头版没有广告,于是,他试探性地和《人民日报》联系,要求和《人民日报》合办一次《新世说》的征文。从1993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头版第一次出现了“丹丽洁具杯征文”的字样,并出现了丹丽洁具的商标图案。敏锐的海外驻京记者立即发出了消息。
  中国人是非常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民族,什么事情也转移不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每年的“两会”长达半个月,全国所有电视台都会进行详尽的报道,而此时的电视收视率也高得出奇。他开始琢磨如何把广告做进“两会”的现场。中央电视台的现场是不允许插播广告的,把广告牌竖进人民大会堂更是异想天开。但他发现,在重大政治活动的现场最活跃的是记者,而新闻记者中最抢眼的是摄影记者。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制了一批款式新颖的摄影背心,背心印有“小霸王”及其商标,派人送到北京。通过电视转播一下子吸引了千万人的注意。一时间各大报纸纷纷作了报道,当时的一则新闻报道是这样写的:“小霸王”广告衫飘进人民大会堂。
  1995年广东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准备为其生产的“小霸王”游戏机做广告宣传,在策划新的广告时决定请明星来做广告主角。可选择哪位明星来为“小霸王”拍摄广告,却是一件颇费心思的事。
  李光斗经过再三斟酌、仔细分析,决定选用成龙,成龙是目前华人影视圈里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哥大”,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和知名度。
  成龙是世界级名人,请得动吗?李光斗首先说服成龙的经纪人,并特意把“小霸王”学习机和以前的广告托人带到香港交成龙过目。成龙是个电脑盲,一听说小霸王学习机包你3天学会打字的承诺,便也跃跃欲试,很快就欣然允诺拍广告之事。
  可面对成龙以往拍片的巨额片酬,又该如何对待呢?
  成龙非常热心慈善事业,李光斗提出由成龙为小霸王义拍广告,为成龙慈善基金会筹款,当然也为厂家节省了巨额片酬。
  李光斗的创意天才也在广告词中尽显:“想当年,我是用拳头打天下,如今,这电脑时代,我儿子要用小霸王打天下。同样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这一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被人们誉为“钻石创意”。
  1995年元旦,随着“小霸王”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而来,由李光斗撰写的《成龙为小霸王义拍广告》的新闻也在全国各大报章被热烈炒作。
  成龙广告播出后,小霸王学习机的销售出现了奇迹,月销售额达到了1亿人民币。1996年,李光斗主张再请成龙拍广告。
  义拍只能一次,面对巨额片酬,李光斗迫不得已,学会了讨价还价,他成了第一个向成龙压价的人。
  新的小霸王广告让成龙唱流行极广的《读书郎》作为广告歌,这首儿歌后来成为小霸王广告的“眼”。
  《小霸王,读书郎》电视广告1996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使小霸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96年6月,李光斗自立门户组建了广东华视广告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80万,个人占60%的股份。很快,他又唱出了一出好戏。
  柯受良飞越黄河早已妇孺皆知,但事实上五年前柯受良就策划飞黄,一直无法落实,障碍在一个“钱”字。后来香港凤凰卫视介入,投入1000多万。但凤凰卫视也并非在做慈善事业,除了伴随“飞黄”而带来了广告收入、出售节目的收入及名声上的收益,它还希望找到一家赞助商,以替它分担大部分的投资,这笔赞助起初定在1000万。消息传出,彩虹电视及它的策划公司――李光斗的广东华视广告有限公司开始密切关注凤凰卫视及柯受良,但显然不想接受1000万的开价。柯受良在云南某地表演失败,烟厂赞助落空,试飞频频失误更是让汽车厂商不敢接近;有酒厂上门,但总不能让一个“醉熏熏”的柯受良去飞黄吧。时机已到,李光斗适时击,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彩虹电视以600万拿到了独家赞助权,而回报则是:拥有在报纸、电视广告中对柯受良肖像一年零三个月的使用权,由凤凰卫视负责拍摄及其他新闻宣传。合约签订,李光斗却又按兵不动了,静观凤凰卫视及国内其他媒介将“飞黄”炒得火热,至柯受良“飞黄”前的一个星期,柯的生平、柯的英雄业绩已家喻户晓,新闻界“话题”已尽之际,李光斗开始重拳出击,火上浇油。
  5月23日至26日,彩虹电视迅速在总发行量超过1300万份的9家全国性大报推出以《彩虹电视独家赞助柯受良飞越黄河》为标题的头牌广告,广告铺天盖地,“彩虹独家赞助”也成为新一轮新闻热点。彩虹电视也乘此机会塑造公益形象,与柯受良共同捐建希望小学。
  6月1日“飞黄”大幕拉开,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目睹了这一盛况,其收视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