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4      字数:4864
  和社会需要之间、商品可供量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
  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迄今还未找到任何一种形式能代替市场的
  这种职能。市场不属于那个社会形态所特有,市场是劳动分工后出现商品而
  形成的,只要存在生产劳动的分工,就有商品,就有市场。因此任何一个国
  家要发展经济必须利用市场,遵循价值规律办事。特别是现在,一个统一的、
  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任何一个厂、商以至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
  于商战之外,而要取得商战的胜利,洞察市场、正确估计布场又是何等重要!
  只有洞察市场、正确估计市场,才能做出占领市场的正确决策;而要洞
  察市场、正确估计市场是不易的,这是因当今的市场比过去的市场更广阔、
  更复杂,更变幻莫测。自从资本主义发展成帝国主义,亚非拉全为其所分割,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英国是日不落的大帝国,各帝国主义所强占的殖民
  地和势力范围。也就是其用武力所霸占的市场,彼此划地为牢,不准他人染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也就形成了两
  个市场。把世界分割成各个市场,或将之“分割为二”。这就限制了各国的
  贸易往来,阻塞了商品的交流,这对于世界特别是弱小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不
  利的。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取得了独立,两个市场
  的解体。现代科技的出现,把世界各国拉得更近了,虽然因保护主义的抬头
  而出现各种地域性的经济集团,也阻挠不了世界市场形成的趋势,任何一国
  的市场已不能离开世界市场而独立存在。当今的市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
  阔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涌现了各种跨国公司或成立了各种地区性经济集团,
  它们分别伸向世界各国,或在所在国设厂、办公司、购置产业,像水银泻地
  般无孔不入,以其尖端产品、雄厚资金占领一个又一个市场,这就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组成了一幅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图景。这样,
  各国之间不仅经济竞争加剧,经济互相依赖也就更密切。这种错综复杂现象
  是前所未有的。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尖端产品层出不穷,今日是热门货,
  明日可能过时无人问津,这就使市场更变幻莫测。面对如此广阔、复杂、变幻
  莫测的世界市场,要洞察和正确估计它必须花最大的气力和智力,要采用现
  代化信息工具,在世界上的主要市场遍设情报网,经常派出调查研究人员,
  建立汇集情报的专门研究机构,这就非一个工厂或公司之力所能为之,要像
  日本那样竭尽举国之力始可。无数事实说明,在商战中凡是能敝出正确决策
  的,无不先从洞察和正确估计市场入手。此外,还要强调指出的是,洞察和估计市场不能就市场论市场,当今市场与整个国际局势都有密切的关系,如
  政治的变动、局部战争的发生以至重要国家领导人的更迭都能引起市场的动
  荡,故在洞察和估计市场时不能将国际形势置之度外。
  必须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1954年9月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访问日本,以轻蔑的口吻对当
  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说:“日本不必在美国寻找市
  场,因为美国人民不要日本制造的产品。”可是,过了10年之后,大批
  物美价廉的日本商品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占领了美国一个又一个市场。二
  战后从“0”开始的日本,迄1968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在西方世界已仅次于美
  国,并在经济和科技各个领域里,正以咄咄逼人的优势赶超美国,与美国争
  夺经济霸权。更令西方各国瞠目的是,弹丸之地的香港、新加坡,曾为日本
  殖民地、二战后经济调蔽不堪的台湾和南朝鲜,即人们所称的“四小龙”。
  却继日本之后先后腾飞,从1970——1980年的10年间,经济年增长率高达
  7%~10%,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同期 3。 1%的年增长率。“四小龙”成为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仅花了 20 年左右的时间,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
  言,已脐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
  这确是奇迹!说是奇迹,是因它们都是在非常低的起点甚至从“0”点上
  开始的,且都是资源匮乏,甚至毫无资源可言,原来科技和生产力与西方 “发
  达国家相比也是极其落后的。出现如此奇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欧美近代史
  上,凡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无不与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关,而日本和”四小龙”
  腾飞却与资源沾不上边,它们靠的是:用智慧瞄准国内外市场,从自己的实
  际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战略,开拓了各自走向工业化的捷径。当进入
  市场之初,不仅世界上的主要市场被欧美产品所占领,连其本国和地区也如
  此,据此,开始都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用关税或非关税的保护手段,限
  制某些特定的外国商品输入,控制本国和本地区市场,发展本地同类产业。
  以推动本国和本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当发现国内和本地区内市场上的产品呈
  饱和和过剩的趋势时,抓住国际市场上的有利时机,在 60年代前后采取”出
  口导向”战略,将自己制造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并实行“进口
  替代”与”出口导向”的交替与互补,使之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即从制造
  劳动密集型产品到制造资本密集型产品,再发展到制造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产
  品。这是日本和“四小龙”能够腾飞的共同决策。
  日本和“四小龙”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其所采取的具体决策和措施就
  不一样。在日本主要是采用高积累、高输出和提高消费的发展战略。日本国
  情突出特点是资源匾乏,人口密度高,人民勤俭节约,其发展战略就是据此
  制订的。由于资源匮乏,发展生产90%以上资源需要进口,而大量进口需要
  大量出口,这就决定日本的生命线在于出口,不然不仅难于发展经济,生存
  也困难。而要增加出口就要扩大再生产,战后虽得到一些美援,但其扩大再
  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己的高积累。因人民勤俭节约,自己不仅多
  储蓄,还努力生产增加国家积累,从1957年至1973年,其国内总积累高达
  38。4%,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者之一。在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第一
  阶段,根据国际市场上的需要,利用本国的高积累和廉价而质量较高的劳动
  力,重点发展钢铁、造船和汽车三大产业部门以出口创汇。在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钢铁、造船、汽车的出口先后占据世界市场的首位,促进了日本
  的起飞。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适当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也因收入较
  高,日本人又较节约,因而既提高生产积极性,又能保持国内的高积累,进
  一步扩大再生产,促进了高输出。  5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期间,台湾就
  提出“以农业培养工业”的战略,对农业投入了大量资本,实行农业技术改
  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这样,既可通过实现农产品创汇为工业发展
  积累资金,又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大批廉价劳动力,使以生产纺织品、塑料和
  简单家用电器为主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进口替代”取
  得成功,60年代转入实施“出口导向”,首创出口加工区,按“进口一加工
  一出口”的模式,继续以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投入国际市场。
  因台湾当局长期维持极高的军费开支,不能像日本那样高积累,主要是向外
  国贷款和利甩外资。在发展速度上采取平衡发展模式,主张“稳定中求成长,
  在成长中求稳定。”南朝鲜则是在牺牲农业的情况下,从发展轻工业至重工
  业直至尖端产品,资金来源依靠大量借债,1961年5   月之后,从”进口替
  代”转入“出口导向”,其口号是:“成长第一,出口为先。”主张”成长
  重于稳定,”产业发展以重工业为重点,鼓励大企业发展,其走向世界的龟
  子、汽车、钢铁三大工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由于台湾和南朝鲜采取
  策略不同,也各有利弊:在制造业实力上,南朝鲜比台湾强。因南朝鲜重点
  发展重工业,鼓励大企业发展,汽车、钢铁、造船、半导体工业比台湾先进,
  微波炉、录像机和其他一些产品在美国市场占的份额比台湾多。由于南朝鲜
  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其制造零件和新材料的基本技术还很落后,大部分从
  日本等国输入。台湾则着重发展中小企业,虽易于生产部件和中间产品,因
  其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化经营和管理。在发展速度上,台湾则比南朝鲜快。
  南朝鲜采取不平衡发展模式,起步虽比台湾迟10年,但几乎在同时与台湾成
  为工业化地区。因其发展不平衡,经济升降不定。发展速度反比台湾慢。台
  湾则采取平衡发展模式,在平衡中前进,故其人均国民生产怠值比南朝鲜高,
  外贸顺差、外汇储备也多。香港和新加坡则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转口
  贸易着手,发展加工出口业、金融业和服务行业。香港和新加坡出口导向工
  业化取得成功,也是从自身条件出发,扬长避短的结果。新加坡工业化起步
  较晚,便选择对资本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炼油业、电子工业和传统修理业做
  为发展对象。因新加坡劳动力和资源很少,从这三大产业着手是符合其国情
  的。其发展资金和技术则通过吸收外资解决。这三大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
  了60年代新加坡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为主的轻型产业结构, 促进了出口导
  向工业化。香港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只发生在60年代,其实现出口导向型工
  业化的突破口,是以纺织、服装、电子三大产业为主要目标。
  1973 年这三大产业占制造业总值的 62%,占出口 60%,其中服装出口
  达74亿5千多万港元,取代了意大利作为世界最大服装输出周的地位。 1972
  —1978年,玩具、钟表出口先后超过日本,占世界第一位。由于香港和新加
  坡都是亚大地区的贸易中心,加上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的迅速发展,使之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领导核心要多谋善断
  这里所说的“领导核心”包括两部分人员:一是能根据客观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提出正确决策的人;一是具有采纳和批准决策权力的人,这种人同样
  要多谋善断,才能选择最佳决策并付诸施行。只有由这两部分人组成的”领
  导核心”才有可能去争取胜利。两者缺一都不行,一个主要领导者即使他善于
  选择和果断,如无诸多具有各种知识专长的人为之谋划,也是无所作为的。
  但即使有人能提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主要领导者是庸人也往往不能采纳。在
  中外诸多战役中,不少是因出现上述两种情况之一而遭到失败的。“领导核
  心”还要善于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对既定的决策实行修改或补充,不然也
  可能遭到挫折或失败。可见,“领导核心”素质如何对于战争的胜败具有何
  等重要的作用。商战也如此。因为商战有如军战,不只是斗物资,更主要是
  斗智慧,胜败往往取决于决策正确与否。战争关系到一国的存亡,故都举国
  以赴,而今之商战,已不只是一个外贸单位的事,而是由一国或地区参与,
  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经济兴衰,非竭尽举国和地区之力不可。这就需要有一个
  领导核心进行统一指挥。
  日本与”四小龙”在商战中接连告捷,跟它们有统一指挥作战的领导核
  心有关。其中,日本通产省算是个多谋善断的指挥部,为了使日本产业现代
  化,占领世界更多的市场份额,它吸取日本各界的智力,广泛收集国内外各
  种经济情报进行研究后,制订了一系列重要的工商业政策,并为工厂企业制
  订现代化的规章制度,帮助缺少资本的公司进行改组,大胆试行工业结构调
  整政策,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工业部门,集中资源以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
  在指导日本对外贸易取得成功的同时,它经常密切注视和研究新的情况采取
  新的对策。在50年代日本基本上是劳动密集
  型产业,以其众多的劳动力,用低工资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而在
  60年代末,当工资上涨到与欧美同等水平时,就集中资源发展资本密集型工
  业,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型,到了70年代初出现了石油危机,通产
  省又积极筹划推广服务性行业与知识密集型工业,用更高水平的科技生产尖
  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由于通产省指导有方,促使日本商战不断从
  胜利走向胜利。从1962—1986 年短短 25 年间,南朝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