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4      字数:4840
  军士探知,回报说:“孔明离此三十里下寨。”懿说:“吾料孔明果不走。
  且坚守寨棚,不可轻进。”
  假的重复多次,易信其真
  住了旬日,绝无音信,并不见蜀将来战。懿再令哨探,回报说,“蜀兵
  已起营去了。”懿未信,乃更换衣服,杂在军中,亲自来看,果见蜀兵又退
  了三十里下寨。懿回营谓张郃说:“此乃孔明之计也,不可追赶。”又住了
  旬日,再令人哨探。回报说:“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郃说:“孔明用缓
  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郃愿往决战!”懿说:“孔
  明诡计极多,倘有差失,丧我军之锐气。不可轻进。”郃说:“某去若败,
  甘当军令。”懿说:“既汝要去,可分兵两枝:汝引一枝先行,须要奋力死
  战;吾随后接应,以防伏兵。汝次日先进,到半途驻扎,后日交战,使兵力
  不乏。”大凡假的,重复多次,连自己也惑,何况他人?孔明的假退,司马
  懿初料其假,经不起孔明多次诱骗和张郃一再坚持追击,终于同意。但司马
  懿也不愧为智者,在追击中也防孔明埋伏,故决定张郃先行,他随后接应,
  部署可谓周到。
  强中更有强中手
  讵料强中更有强中手,孔明却计高一着。张郃追兵一到,就中孔明的埋
  伏,被关兴、马忠等夹击,王平、张翼截其归路。忽然司马懿引军杀到,蜀
  兵两头死战,渐渐不支。这时,姜维、瘳化却分兵两路袭司马懿老营。懿得
  知,大惊失色,即提兵急回,被蜀兵随后掩杀,魏军大败,死者极多,弃马
  匹器械无数。十、就    计
  用诈计以骗敌,被彼所知,彼则就其计而破之,称将计就计。能将计就
  计的多胜,因用计以骗人,彼知之而顺其计破之,这就出乎用计的意料之外,
  不及防备而反中彼之计。而能将计就计的,首先必须知彼之计,然后才能设
  计以破之。而知彼之计殊不易,这是因彼设计以骗我,往往是经过缜密的考
  虑,不易被人所识破始行之。能知敌计和将计就计的,必须有敏捷的才智、
  周密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这样的人才算是有智谋的人,任何
  诡计都难瞒过他;当其将计就计以破敌时,也不易被敌识破。事实确是如此,
  《三国演义》的将计就计的计谋,皆出于有智谋的人,如诸葛亮、姜维和贾
  翊等。
  将计就计,先知其计是关键。凡是诈谋,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必
  有漏洞,有其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之处,如能细心观察、冷静分析,则有可
  能看出其破绽。而有智谋的人决不会放过任何细节,因而能干小处见大。如
  魏将王瓘来降,“受降如受敌”,姜维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当他所知王瓘说
  他是王经的侄儿,因叔父被杀而来降以报仇,立即断定他是诈降,因司马昭
  杀其叔父决不会让其侄儿带兵,故能设计大败邓艾。贾翊见曹操巡祝城三日
  后,于西北角积柴草,准备攻城,而东南角城墙不固,何以操不从此攻城,
  故知其在西门角上是虚张声势,实欲攻东南角,乃向张绣设计于东南角伏重
  兵,果大败曹军。
  《三国演义》的将计就计之计,概言之有二种:一是知其计而将计就计,
  如贾翊顺计破曹操、姜维利用王瓘假降而败邓艾,以及诸葛亮破周瑜的美人
  计,等等;二是有意让敌知我计而再将计就计破之,如孔明纵敌虏攻夺零陵。
  这些将计就计虽有同有不同,但都有其特点——
  1。料敌情:贾翊破曹操
  建安三年夏,操统大军征张绣,大败之,绣坚守不出。操围城攻打,见
  城壕甚阔,水势又深,急难近城。乃令军士运土填壕,又用土布袋并柴薪草
  相杂,于城边作梯凳;又立云梯窥城中;操自骑马绕城观之。——如此三日。
  ——传令教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会集诸将,就那里上城。
  由攻城部署看破诈处
  城中贾翊见此光景,乃对张绣说:“某在城上见曹绕城而观者三日。他
  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进攻;却虚往西
  北角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
  绣问:“然则亲何?”翊说:“可将计就计破之。来日可令精壮之兵,饱食
  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
  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皆起,操可擒矣。”绣喜,从其
  计。
  将计就计破之早有探马报曹操,说张绣尽撤兵在西北角上,呐喊守城,东南却甚空虚。
  操说:“中吾计矣!”遂令军中密备锹钁爬城器具。日间只引军攻西北角。
  至二更时分,却领精兵于东南角上爬入壕去,砍开鹿角。城中全无动静,众
  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急退,背后张绣亲驱勇壮杀
  来。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张绣直杀至天明方收军入城。这一
  役,曹操折兵五万余人。
  贾翊能将计就计,是其从曹攻城前的部署中看出其诈处。攻城从何处攻,
  这是军事秘密,而却在西北角上公开作攻城准备,贾翊因而知其诈。他从南
  阳城东南角墙不坚、鹿角多半毁坏  中,料其必从此爬城,于是便将计就计
  破之。
  2。纵敌虏:诸葛夺零陵
  玄德攻零陵,零陵太守刘度命其子刘贤与大将邢道荣率兵迎敌。初战,
  道荣被俘。道荣被缚来见,玄德喝教斩之。孔明急止之,问道荣:“汝若与
  我捉了刘贤,便准你投降。”道荣连声愿往。孔明说:“你用何法捉他?”
  道荣说:“今晚军师调兵劫      寨,甘为内应。”玄德不信其言。孔明说:
  “邢将军非谬言也。”遂放道荣归。
  将计就计反就计
  道荣得放回寨,将前事实告诉与刘贤。贤问:“如之奈何?”道荣说:
  “可将计就计。今夜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旗幡,侍孔明来劫寨,就而擒
  之。”刘贤从其计。当夜二更,果有一彪军到寨口,每人各带草把,一齐放
  火。刘贤、道荣两下杀来,放火军便退。刘贤、道荣两军乘势追赶,赶了十
  余里,军皆不见。刘贤、道荣大惊,急回本寨,只见火光未灭,寨中突出一
  将,乃张翼德也。刘贤叫道荣:“不可入寨,却去劫孔明寨便了。”于是复
  回军,走不十里,赵云引一军斜刺里杀出,一枪刺道荣于马下。刘贤急拨马
  奔走,背后张飞赶来,活捉过马,缚见孔明,孔明令释其缚,与衣穿了,赐
  酒压惊。刘贤回城向父备述孔明之德,劝父投降。度从之,乃降。孔明教度
  仍为郡守,其子刘贤赴荆州随军办事。
  一样计谋,胜败各异
  孔明纵敌虏巧夺零陵,其计甚妙。道荣将计就计,孔明亦将计就计,何
  以两者胜败各异如此?道荣的将计就计,是因不明孔明之计而就计,故反就
  孔明之计;孔明将计就计,是知道荣劫寨        之计是有计,因而就其计,
  故能使道荣中其计。道荣之计浅,易        为孔明所料;孔明之计深,则
  非道荣之所能料。易料之计,破之亦易;不能料之计,则破之难。这便是两
  个将计就计的优劣所在,也是其胜败的关键原因。
  3。破妙计:孔明促良缘
  周瑜以假美人计赚玄德,而孔明却弄假成真,玄德得以续佳偶,这可说是将计就计的最妙计。
  周瑜知玄德丧妻,便向孙权献一计:以孙权妹妹为香饵,教吕范去赚玄
  德来入赘,然后囚于狱中,以索换荆州。玄德明知是计不敢过江招亲,他说:
  “周瑜定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孔明说: “周瑜虽能用计,
  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
  荆州万无一失。”孔明乃授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使他带领五百余军士陪玄德
  过江招亲。
  锦囊妙计,赚得美眷归
  三个锦囊妙计最关键的是第一个。赵云一到南徐便遵照孔明的指示开
  之:当即叫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传说玄德入赘东
  吴,使城中人尽知其事,又教玄德先去见乔国老。——那乔国老乃二乔之父,
  居于南徐。——玄德牵羊担酒,先往拜见,说吕范为媒,娶夫人之事。乔国
  老既知此事,便马上入见吴国太贺喜。这时,满城已传开吴侯嫁妹事。国太
  知道了大吃一惊。忙叫孙权来,哭骂说:“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
  我为你母亲,事当禀明于我。你招刘玄德为婿,如何瞒我?女儿须是我的!”
  权吃了一惊,忙问:“哪里得这话来?”国太说:“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满城百姓,哪一个不知?你倒瞒我!” 乔国老从旁证实说: “老夫已知多日
  了,今特来贺喜。”孙权只得实说是出于周瑜的假美人计,国太听了,更惹
  得她火起,骂周瑜说:“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将来再怎的说亲?须
  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乔国老帮腔说:“若用此计,便得荆州,
  也被天下人耻笑。此事如何行得!”国太不住口骂周瑜。乔国老劝说:“事
  已如此,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不如真个招为婿,免得出丑。”国太说,“我
  不曾认得刘皇叔。明日约在甘露寺相见:如不中我意,任从你们行事;若中
  我的意,我自把女儿嫁他!”孙权无奈,只得从母命。次日,国太一见玄德,
  便大喜,谓国老说:“真吾婿也!”国老祝贺说:“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
  之表;更兼仁德布于天下!国太得此佳婿,真可庆!”国太便将女许之。孔
  明略施小计,便使玄德得续佳偶。
  假美人计被破,白白送了妹妹
  玄德得续佳偶,全靠媒公国老出力,而国老即孔明妙计的化身。乔国老
  是周郎岳父,也与吴国太是亲家,在东吴有特殊的地位。只有通过他,才能
  将招亲事及时告知吴国太,也只有他才能对国太施加影响。如不得国太及时
  出面作主,刘备即将成阶下囚,周郎的假美人计就将得逞。由于孔明妙计抢
  先一步,借国老之助,破了其女婿周瑜的美人计;借国太之力,使其儿子孙
  权一筹莫展,只好白白送了妹妹。至此,始见孔明将计就计之妙!
  4。知诈谋:姜维败邓艾
  邓艾派王瓘以诈降骗姜维,姜维知其诈,就将计就计,反用
  以骗邓艾。结果、邓艾大败,王瓘被杀。以诈骗人,被人揭穿,往往自
  食恶果。诈降计不周,一眼看穿
  王瓘领五千兵向姜维诈降,自称:他乃王经之侄王瓘;近见司马昭弑君,
  将叔父一门皆戮,故痛恨入骨,特来投降,愿从调遣,以报叔父之仇。姜维
  一眼就看穿其降是诈。他认为:司马昭奸雄可比曹操,既杀王经,灭其三族,
  安肯存亲便于关外领兵。后来,魏降将夏侯霸也证明王经未有侄儿王瓘,这
  说明姜维的分析是正确的。既知其诈,王瓘的行动就得听姜维的指挥了。于
  是姜维便安排钩索钓大鳌——引邓艾入其设的陷阶。
  安排钩索钓大鳖
  姜维对王瓘来降,极口赞其“诚意”,为表示对他的“信任”,特给他
  运粮的重任:领三千降魏兵到川口把数千粮车运赴祁山。二千降魏兵则留下
  另用。王瓘虽不愿,却不敢说,怕姜维疑惑;而得此任务,心中暗喜。粮为
  蜀军性命,把它运回魏寨岂不立了大功,王瓘乃派人赍密书给邓艾,约于八
  月十二日,从小路运粮送归大寨,教邓艾于坛山谷中接应。姜维已料到其这
  一着,早派人在路口暗伏,截获了密信,便将书中之意,改作八月十五日,
  约邓艾自率大兵,于坛山谷中接应。一面令人扮作魏军往魏营下书,一面遣
  兵派将埋伏等候邓艾到来。
  邓艾得王瓘书信,大喜,于八月十五日引五万精兵径往坛山谷中来。使
  人凭高眺探,只见无数粮车,接连不断,从山凹中而行。勒马望之,果然皆
  是魏兵(这是留下的二千降魏兵)。因前面山势掩映,防有埋兵,乃停军等
  候。忽两骑马骤至,报说: “王将军因粮草过界,背后人马赶来,望早接应。”
  艾大惊,急催兵前进。时值五更,月明如画。只听得山后呐喊,艾只道王瓘
  在山后厮杀。径奔过山后时,忽树林后一彪军撞出,为首蜀将傅金,纵马大
  叫说:“邓艾匹夫!已中吾主将之计。何不早早下马受死!”艾大惊,勒回
  马便走。车上火尽着,——那火便是号火。——火势下蜀兵尽出,杀得魏兵
  七断八续,艾弃甲丢盔,撤了坐下马,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逃了命。维
  将得胜之兵四面包围王瓘,瓘无路可逃,乃投江而死。
  假的终究是假的,终有其不合情理、不合规律之处。姜维从司马昭既夷
  王经三族决不会让其侄在外带兵来分析,得出了王瓘来降是诈的判断,故能
  将计就计大败邓艾。智如邓艾反以行诈致败,可见行诈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