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12
  可是,郭嘉认为刘表决不会袭许昌。他说:”刘表座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
  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故主张曹操征
  乌桓说:“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后果如郭嘉所言,刘表按兵不动,曹
  操西击乌桓。大败蹋顿,取得了统一北方的最后胜利。
  孙策转战千里,尽有江东,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策准备渡江以袭许
  都,曹操部下皆惊。郭嘉料之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
  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若刺客伏
  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见《三国志·魏书·郭
  嘉传》)策临江来济,果为吴郡太守许贡家客杀害。
  孔明论知人
  孔明有一篇《知人》论文,谈知人之道。他认为人是复余的,好坏悬殊,
  情况不一:或外温厚而内狡诈,或外谦恭而内险恶,或外勇而内怯,或外积
  极而内不忠诚,故知人不易。因此,选拔人才,要先精心考察,了解其人。
  他根据其用人经验,提出知人要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去进
  行考察,即: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醉之
  以酒而观其性”,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孔明正是根据其知人七条去考察和选拔人才的。孔明用人很强调其”志”
  和”变”,如他说蒋琬”托志忠雅”,说费祎”志虑忠纯”,说姜维“敏于
  军事”,“心存汉室”,都是从志、变方面去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因而托以
  军政重任。孔明知其人,才用得其人,他任用蒋琬、费祎、姜维等都成为蜀
  国后朝的支柱。因孔明以廉考察人才,其下属大多是清廉之士。又如孔明任
  用邓芝出使东吴,是经“咨以计谋而观其识”后才决定的。第八十五回写孔
  明正在考虑派人出使东吴以重申蜀、吴联盟,拟派邓芝但未知其见识如何,
  乃请他来,问道:“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
  何国?”芝说:“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
  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
  此乃长久计也,未审丞相钧意如何?”孔明大笑说,“吾思久矣。奈未得其
  人。——今日方得也!”因邓芝理解与东吴联盟的重要意义,故孔明认为今
  得其人,邓芝出使东吴,果不辱使命,使蜀吴又重申联盟抗操。孔明的知人七条,对于今天预测人才还是有启迪意义的。
  4。能荐贤是贤人:荐贤轶事
  魏、蜀、吴三国人才济济,虽说是因其主善于用人,但也得力于荐贤者。
  能荐贤,首先要有“怕乐”之才,如不知贤,则不能荐贤,其次要出于公心,
  不怕所荐之贤超过自己。有些人正是害怕别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贤妒能,这
  种人不仅不能荐贤,且往往害贤。故能荐贤者也是贤者。三国有不少荐贤轶
  事:
  水镜巧荐孔明
  荐贤也是一种艺术,如方法不对头,就会力不从心,达不到荐贤的目的,
  水镜荐孔朗很耐人寻味,其荐贤之方甚妙:说是荐贤,又没有点名荐贤:说
  是随便推荐,却是在力荐。第三十五回写刘备应请去襄阳赴宴,席间伊籍告
  知蔡瑁要害他,便离席上马向西急逃:他跃马过溪后,巧遇隐者水镜先生。
  水镜一望其气色,已料到他是在逃难,并指出刘备至今犹落魄不偶,是因 “左
  右不得其人”。又说:“今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显然,水镜
  是有意向刘备荐贤,他笼统说”天下奇才尽在于此”,暗示此间有“奇才”,
  却不具体说明何人,是为了引起刘备求贤的愿望。果然,刘备急问道:“奇
  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
  镜虽不点出伏龙、凤雏是何人,可是已明白告诉刘备:伏龙、凤雏,不是一
  般贤者,而是大贤,得了一个便“可安天下”。这么了不起的人,刘备怎不
  想求之呢,忙问:“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说:”好!好!”
  这时,还是不明指其名,又是一番跌顿。刘备再问,水镜便顾左右而言他,
  要他“于此暂宿一宵”再说。这位“奇才”,必然引起刘备的悬念。深思念
  其人,便会出现“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现象,刘备在晚间听隔壁有
  人和水镜的谈话,便疑此人不是伏龙便是凤雏,寝不成寐,一俟天晓,便迫
  不及待地求见水镜,问昨晚谈话者的姓名。水镜没有告诉他是徐庶,却笑说:
  “好!好!”刘备再问, “伏龙、凤雏果系何人?”水镜亦笑说:”好!好!”
  水镜是很懂得心理学的奥妙的,他若现若隐地屡次介绍这位”奇才”的本事,
  道号,却老是不点其名,总是笑说:”好!好!”,给刘备一个悬念又一个
  悬念;而越是想知其名,而不知其名,就越想见其人,这样,这个“奇才”
  ——尽管还不知其名,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刘备的脑海里了。等到徐庶走马荐
  诸葛后,水镜先生才上门来拜访刘备。刘备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
  其人若何?”这时,水镜才具体介绍孔明的情况,说: “孔明与博陵崔州平、
  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皆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
  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到刺史、郡守。’众:
  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时关羽在侧,不同意说:“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水镜笑说:“以
  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以二人比之。”关羽问那二人,水镜说:“可
  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众皆愕然。水镜先生推荐
  孔明,上次是虚荐,这次是实荐,上次是抽象描绘其人,这次是具体介绍其
  本事。如此荐人,确是煞费苦心,足见其荐人之郑重。这就不得不引起刘备郑重求之,刘备后来“三顾草庐”,实起因于水镜的郑重推荐。
  徐庶走马荐诸葛
  非有心人不荐人:或为人尽其才,或为助人成事,或为报人之德。徐庶
  三者有二:他荐孔明,是因他感激刘备的留恋之情,想荐贤以助他成大事。
  徐母被曹操囚禁,操假其母手书召徐庶,刘备甚佩徐庶奇才,不愿离别,
  但以“子母乃天性之亲”,乃割爱让他归去。来日设宴送行,刘备送了一程,
  又送一程,二人依依不舍,涕泣而别。刘备凝目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
  备以鞭指说:“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其故,刘备说:”因阻吾望徐元
  直之目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正望间,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勒马对刘
  备说:“某因心绪如麻,却忘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二十里隆中。
  使君何不求之?”刘备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说:“以某比之,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刘备问其名,庶说,此人乃琅琊郡人,
  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
  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至此,刘备才知水镜所说的伏龙即孔明。
  由此可见,厚待贤,贤者才为之荐贤:不然,贤者避之唯恐不及,不会
  为之荐贤。徐庶曾投刘表,见刘表是无用之人,急遗书告别,那会想到推荐
  孔明。徐庶告别刘备,尽管归心似箭,因深感刘备留恋之情,才引出孔明来。
  因此,要人荐贤,要从厚待贤士始,重用一贤士,将会引出其他贤士。
  孔明力荐庞统
  凡与己齐名的,荐之不易。战国时,庞涓与孙膑俱学兵法于鬼谷子。孙
  膑学优于庞涓。涓为魏将,嫉膑之能,伪介于魏而削其足。齐国淳于髡出使
  魏国,乃得载膑归,威王以为师。魏伐齐,膑设计困涓,涓智穷自刎。膑由
  是名显天下,庞涓嫉贤妒能,客人终反害己。孔明与庞涓恰恰相反。庞统与
  他同彼知名,水镜先生对他俩的评价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
  下。”可见庞统的才智与孔明不相上下。而孔明毫无嫉妒之心,力荐于刘备,
  对他关怀备至。
  凤雏先生确是名不虚传。第四十七回写他一出场,便与众不同:“欲破
  曹公,须用火攻,”这是孔明和周瑜不约而同的决策,但大江之上,一船着
  火,余船四散,要尽烧敌船,也是难事。庞统却巧妙地借助于蒋干的引进,
  连夜去见曹操,献上连环计,使曹军战船被烧个精光。庞统的“连环计”,
  可与孔明的
  “借东风”媲美。庞统虽立了大功,却不被东吴所用。一直至五十七回,
  孔明来柴桑口吊丧后,向鲁肃辞回,方欲下船时,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
  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说“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
  耶!”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孔明亦大笑。两人携手登船,各诉
  心事。原来他俩是老朋友。孔明乃留书一封与统,嘱说:”吾料孙仲谋必不
  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
  生所学。”后果如孔明所言,孙权没有用庞统,统乃投奔刘备。开始,刘备
  也以貌取人不重用庞统,后张飞去了解知统大才,乃回报刘备,恰逢按察四
  郡回来的孔明又力赞庞统之才,指出:“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所学,胜亮十倍。”刘备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
  庞统随孔明取川。孔明致书刘备借星异告诫切宜谨慎。刘备据孔明之嘱,
  要庞统还守涪关。统大笑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
  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庞统因急于立功,他未摸清敌情,便与刘备分路
  进兵,终于在落凤坡死于敌人乱箭之下。孔明知庞统身故,为”吾主丧一臂”
  而放声大哭。孔明爱庞统,庞统却错怪孔明,一是丞相之腹,一是谋士之疑,
  其差别如此。而孔明疼哭庞统,足见其爱贤借贤之心。
  阚泽以家保陆逊
  荐贤不易。贤既需人荐,说明此贤还未被众人所认识,因而荐贤必然遇
  到各种阻力。阚泽推荐陆逊开始便出现这种情况。为报二弟之仇,刘备倾全
  国之师伐吴,所向披靡,江南之人尽皆胆裂。孙权以还荆州、送回夫人求和,
  又不允许,孙权大惊,举止失措。阚泽出班奏说:“现有擎天之柱,如何不
  用耶?”权急问何人。泽说:“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
  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
  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
  有失,臣愿与同罪。”权说:”非德润之言,孤几误大事,”张昭说:“陆
  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对手;恐不可用。”顾雍亦说:“陆逊年幼望轻,恐
  诸将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步骘亦说:“逊才堪治郡耳,若
  托以大事,非其宜也。”阚泽大呼说:”若不用陆伯言,则东吴休矣!臣愿
  以全家保之!”权说:“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
  为使文武服其指挥,乃设坛授剑拜陆逊为大都督。
  陆逊资望未深,因而遭到论资排辈的张昭、顾雍、步骘诸大臣的极力反
  对。要挽狂澜于既倒,阚泽认为非陆逊不可,乃以“全家保之”,可见其推
  荐之着力,更增强孙权用陆逊的信心。在大敌压境之际,任用谁来挂帅,对
  东吴存亡至为关键。阚泽可说有眼力。而陆逊也不负其所荐。这个“内藏韬
  略”、“不露于外”的“书生”,他不理诸老将急于出战的情绪,不管敌军
  辱骂百般,而是避敌锐气,坚守待机,终于在夜间用火烧敌四十余 营,刘备
  仅以身免逃入自帝城。
  荀彧为魏荐贤士
  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士人多轻之,故操开始搜罗人才难。自从荀或投
  奔曹操后,因荀或的推荐,各种人才陆续来投。据《三国志·魏书》裴松之
  注引《或别传》记载:经荀或的推荐而终为卿相的,就有十数人。其中有司
  马懿、荀攸、钟怒、陈群、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
  人。郭嘉、戏志才。杜畿等人也因荀或的推荐,终各显名。
  以上这些人,对于曹、魏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荀攸随操出
  征,多出奇谋,平冀州他的功劳仅次于荀或;魏国新建,他被任为尚书令。
  司马懿则是魏国后期的支柱。他与孔明在秦川对峙时,屯田以守,消耗敌军
  力量,使孔明不能越雷池一步,以病逝五丈原告终。
  荀或推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