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26
  怒叱说:“顺我者生逆我者  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谋士李儒见丁原背
  后吕布怒目而视,他知此人武艺非凡,急忙劝止。众官也劝解丁原,丁原愤
  然上马  而去,次日,双方对阵,吕布挺朝飞马直杀过来,丁原率军掩  杀。
  卓兵大败,退三十里下寨,聚众商议。卓说:”吾视吕布非  常人也。吾若
  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帐下虎贲中郎将李肃说:“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
  乡,知其勇而无谋, 见利忘义。 某凭三寸不烂之舌, 说吕布拱手来降, 可乎?”
  卓大喜,乃派李肃赍礼   去说吕布。吕布因见董卓势大,又被名马、金珠玉
  带所收买,便杀义父丁原来投靠董卓。他一见董卓便下拜说:“公若不弃,
  布请拜为义父。”刚杀了旧义父,又迫不及待地认新义父,吕布为人确如李
  肃所说”见利忘义”。只要有利可图,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董卓以为有了
  吕布这个”非常人”,“何虑天下”,且今又认为义子,必死心塌地事义父,
  从此,视吕布为“心腹”,使其警卫左右,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大凡以利
  相交的,也必因利而相绝。吕布认丁原做义父,只是为图利——我靠山以便
  向上爬,所以吕布对了原毫无父子感情可言。及见掌握朝政大权的董卓,投
  靠之大可飞黄腾达,比依赖丁原其利更大,因此,杀旧义父认新义父,对于
  “见利忘义”的吕布来说,并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事。而在历史上,弃旧主
  的人,往往因利之故,这非吕布一人如此。董卓之愚在于不懂得这个道理。
  既然,吕布因利能杀旧义父,也可以因更大的利而宰新义父,而董卓竟以为
  义儿吕布捍卫左右便可“高枕无忧”,这便是他的悲剧之所在。司徒王允也
  和李肃一样,看透了吕布的灵魂深处—— “见利忘义”,于是巧施 “连环计”,
  昌布为了和董卓争夺美人貂蝉,便把董卓宰了。董卓是个刮民脂膏、杀人放
  火的封建统治者。他被吕布所杀后,王允将其尸首号令通衢,“百姓过者,
  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可见人民恨之入骨,故其死也宜。不过,董卓
  用吕布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教训:对于”见利忘义”之徒,要千万当心!
  这事也从反面说明一个道理:上下之间,要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目
  标,才能共同奋斗,至死不渝。刘、关、张“桃园结义”,誓“上报国家,
  下安黎民”,任何利诱都不能改变其初志,故能同心同德,同生同死。孔明
  因和刘备都有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壮志,不图私人之利,故能做到“鞠躬
  尽瘁,死而后己”,与因利而交、因利而绝的吕布之流相比,真是伟大与渺
  小,美善与丑恶,泾渭分明。
  曹操用夏侯渊掉了汉中
  夏侯渊是曹操的同族兄弟。一姓曹一姓夏侯何以说是同族兄  弟?因曹
  操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中常侍曹腾为养子,故曹操与夏侯渊同
  族。所以,夏侯渊得到曹操的信任,他取得汉中后,便委任夏侯渊驻兵镇守,
  曹操占汉中时,西川百姓一日数惊,担心操兵入川,司马懿劝曹操乘胜取蜀,
  曹操叹说:“‘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因他被蜀道山川险峻震慑,不敢贸然入川,汉中是西蜀的咽喉,如能守住汉中,对西川刘备是个
  巨大的威胁,一时不能取蜀,以后可取之。而曹操委任镇守汉中的夏侯渊是
  一勇之夫,使之冲锋陷阵则可,使之驻守汉中则非其力所能胜任。因他远非
  刘备的敌手。
  可是,智如曹操,却缺乏知渊之明,竟因兄弟之情而信任  之。刘备兴
  兵取汉中,屡战屡胜,夏侯渊坚守定军山不出战,并派人向操告急,操乃起
  兵进驻南郑。操认为:“若不出战,是示懦也。”并作手书与之说,”吾今
  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在操的鼓励下,当黄
  忠兵临山下时,夏侯渊决定出战。张郃劝他说:“黄忠谋勇兼备,况有法正
  相助,不可轻敌。此间山路险峻,只宜坚守。”他也不听,便分军来围黄忠
  所占领的山头,结果被黄忠所杀。黄忠乘胜夺取定军山。由于曹操的“妙才”
  被杀,战略要地定军山失陷,曹操虽率大军来战,也无能为力,终于失掉了
  汉中。曹操身边多名将,如非因亲用夏侯渊而用其他名将,汉中也许不至于
  失落。
  不过,用人唯亲并非曹操一人如此,封建统治者大都如此。出于用人的
  策略,有的在一定时期也能用贤,而最终还是用人唯亲。因为封建统治者总
  是把天下视为一家之私,故都想用亲属或亲信来控制国权,以巩固其封建统
  治。昔楚汉相争,项羽就非亲莫信,他所重用的人不是项氏族人即妻室亲人,
  连一外姓的范增也不能用。用人唯亲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刘邦在与项
  羽争天下时,也能采取“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故得到韩信、英布、彭越
  等拼力相助,开创了西汉基业。但他得天下后,狡兔死,走狗烹。”外姓王
  还不是一个个破除掉,另封刘氏的人为王。 他还立下约: 今后 “非刘氏莫王”。
  可是,他所封的刘姓王却不能帮他安邦治国,后来还不是酿成“七王之乱”。
  这一方面说明,用人唯亲是封建统治者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用人
  唯亲是不足取的。
  曹操之失汉中,不正也是失在用人唯亲上么。
  刘备用关羽失了荆州
  孔明入川前向关羽交割印绶。孔明问: “倘曹操引兵来到,当之如何?”
  关羽说:“以力拒之。”孔明又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
  关羽答:“分兵拒之。”孔明说:“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
  牢记,可保荆州。”关羽问:“哪八个字?“孔明说:“北拒曹操,东和孙
  权。”关羽说:“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外结孙权”以拒曹操,是孔明
  未出草庐前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决策——“隆中对”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关羽
  接任镇守的荆州是处于曹、孙夹缝之间,故特重申之。关羽并不理解这一决
  策关系到荆州的存亡,也没有把“军师之言,铭之肺腑”,而是恃己之勇,
  想用两个拳头一齐出击,既北代曹操,又东得罪于孙权。因此在曹、孙夹击
  下,他只能走麦城,兵败身亡,失了荆州。
  关羽英勇绝伦,被称“万人敌”。他温酒斩华雄,万众中刺颜良,三通
  鼓斩蔡阳,英名闻遐迩。但他刚愎自用,缺乏战略眼光。“北拒曹操”既是
  蜀国的既定决策,“东和孙权”是必然之理,而关羽却计不出此。孙权原想
  求关羽女配其子,两相结好,并力破曹,乃派诸葛瑾去荆州求婚。关羽大怒
  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遂唤左右逐出。关羽奉令取樊城,请权出兵相助,权许之但迟迟不出兵。关羽对来使破口大骂说:“貉子敢尔,如使樊
  城拔,吾不能灭汝邪!”关羽屡次蔑视孙权,权深恨之。他“水淹七军”,
  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操议迁都以避之。这时,如果能争取孙权的支
  援,局势将对蜀、吴大利,可是因他和孙权的矛盾甚深,操才能乘二人有隙,
  遣使以割地相封请孙权夹击关羽。孙权乃潜师密发袭荆州。事前,权用陆逊
  代吕蒙,以麻痹关羽。陆逊抓住关羽骄做自大、喜戴“高帽”的特点,遣使
  赍书卑辞奉承他。关羽轻蔑地对来使说:“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
  便撤荆州的大半兵赴樊城听调, 无复有忧江东之意, 使吕蒙得以 “白衣渡江”,
  袭取了荆州。荆州既失,已无后援,关羽孤军深入,经不起曹、孙两军前后
  夹击,便陷入既不能战又不能守的绝境。显然,荆州之失,是因关羽刚愎自
  用,违背了孔明的”八字”方针。
  命孔明入蜀支援,令关羽守荆州,是刘备所决定。因此,荆州之失,当
  与刘备有关。当时刘备尚未得西蜀,荆州不仅是他图天下的战略要地,且是
  其唯一的根据地,荆州的安危对刘备集团关系甚大。入蜀支援,派关羽也行,
  何以派孔明?镇守荆州的重任,为何不委之智多谋深的孔明,而托于刚愎自
  甩的关羽?这里有个信任问题。对此,王夫之早有议论。他说:“先主之入
  蜀也,率武侯、张、赵以行,而留羽守江陵,以羽之可信而有勇。”刘备之
  信关羽,是因“以同起之恩私,矜其勇而见可任。”刘备虽也信孔明而不让
  他镇守荆州。是因“疑武侯之交固于吴,而不足快己之志也。”王夫之指出:
  “先主之信武侯也,不如其信羽,明矣。”故“失岂在羽哉?先主自贻之矣”。
  (《读通鉴论》)王夫之的意见是正确的,荆州之失在于刘备错用了关羽。
  3。知人始能用人:知人美谈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必须在知人的基础上,知人始能用人,不知人
  则用人不当;或大才小用,小才大用;或视奇才为庸人,视庸人为奇才;或
  把忠贞当作奸佞,把奸佞当作忠贞。知人,不仅能用人,且能料敌制胜。因
  在与敌斗争中,首先要“知彼”,”知彼”才能拟定制彼之策,胜利则有把
  握,不知彼,则不知何以对彼,将使己陷于盲目被动,甚至失败。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一日,青梅正熟,曹操乃邀刘备至小亭,二人对坐,煮酒畅饮。酒至半
  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刘备凭栏观之。操问:”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答:”未知其详,”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
  能隐。”“龙之为物,又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
  指言之。”刘备陆续例举袁术、袁绍、刘表、刘璋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
  辈,操皆一一否定,认为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好谋无断”,刘表
  是“虚名无实”,刘璋是“守户之犬”,都非英雄;而张绣、张鲁、韩遂等
  只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操以手指
  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便是著名的“曹操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关于英雄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要有大志,有良谋,并要象“龙”
  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这是说干事情要能适应客观形势,随机应变,不
  拘守于一格。曹操正以此作为标准,用以衡量是否英雄。因为具备这些条件
  才有可能成大事,称英雄。如徒有大志,而无良谋,也不能成气候,有志有
  智是英雄应具有的素质,如不能从实际出发和有应变之才,也将会遭到挫折
  或失败。袁术据淮南,兵粮足备,称霸一方,他虽有大志,僭称帝号,但无
  智无谋,不自量力,不识时务,终以兵败粮尽饿死,操称为“人家冢骨”,
  确是适评。袁绍虎踞冀州,因其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智谋之士多归之,兵
  多粮足,是当时中国最强者;他他有吞天之志,但好谋无断,致屡次失去图
  天下的良机,是时操虽比他势弱,却因此看不起他,不把他视为英雄。后来,
  袁绍军被曹操打败。名称八俊、威镇九州的刘表,既无大志,又缺良谋,所
  以曹操说他是“徒有虚名”。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对刘
  备既非过誉,对曹操也非自夸。因他俩都有大志,有良谋,有应变之才:曹
  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是扶汉室以达己志。 曹、 刘之志都是” 取而代之”,
  只是巧妙有所不同!操为离间刘备和吕布的关系,用”两虎竞食”之计,使
  他两人火拚;刘备心知其谋,表面许之,暗中却告知吕布。彼此计谋,堪称
  棋逢敌手!刘备听曹操说他是“英雄”,吓得不觉筷落于地下,后借雷声巧
  妙地掩饰过去,操征张绣,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操以鞭虚指说:“前面有
  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两人应变之才,确是半斤八两!
  曹操的英雄之论,不仅是识英雄的标准,也是英雄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
  条件。
  许劭评曹操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未达时往求见之,问:”我何如人?”劭不
  答。又问,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操闻言大喜。如果
  许劭只赞操是“能臣”,大喜还可理解;而说他是“奸雄”,却也大喜,确
  令人费解。其实,曹操并不以“奸  雄”为可耻,因奸雄亦雄也。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英雄无不奸,不奸亦难成为英雄。刘表人不奸,
  一派名士气,故不能称“雄”。刘璋人较老实,心地仁慈,也不成“雄”。
  而董卓夺汉廷大权,无恶不作,能否称为奸雄?董卓只能称为强盗,配不上
  奸雄之称。因奸雄也能行仁义,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