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23
  州,讵料竟弄假成真;又想以妹控制刘备,那知妹心外向,与刘备出奔,结
  果是“赔了妹妹又折兵”。这使孙权气得发昏,这真是哑子吃黄莲,有苦说
  不出。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的五十四、五十五两回里,被描写得很有
  趣。
  但历史事实却不全如此,孙权嫁妹妹给刘备是出于自愿。据《三国志·蜀
  书·先主传》记载:“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
  进妹固好。”显然,进妹是为“固好”,即企图通过妹妹来巩固盟好,共同
  抵抗曹操,同时又可使妹妹从中控制刘备。刘备也发觉了,故对孙尚香也提
  高警惕。在三国斗争中,一切服从于政治,婚姻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孙权与
  刘备联婚,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刘备也绝不会因与孙权联婚而放弃其政治
  要求。当彼此发生严重的政治矛盾时,婚姻也就告吹。想用婚姻来控制人,
  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三国时代,为政治目的而联婚之风盛行,但有哪个
  达到其政治目的?如孙策平定江东后,曹操认为“狮儿难与争锋也。”为结
  好孙策,便使弟女许配孙策的小弟孙匡。而孙策并不因之与曹操永归于好,
  当曹、袁在官渡相拒时,他就暗中策划袭许都,迎汉帝,会因被刺客所杀才
  罢了。在古代,婚姻也未见“固好”,而是每为敌国。春秋时,辰瀛嫁于晋,
  而秦却代晋;穆姬嫁于秦,而晋却绝秦。
  《三国演义》描述孙权想用婚姻以控制刘备而达不到目的之事,虽与历
  史事实有所出入,但却揭示了婚姻服从政治的真相。四、鉴  诫
  三国时代,人才济济,得力于贤士的辗转相荐:能荐人必知人,知人始
  能用人。用人得当,犹如下棋时摆对了棋子,那么,这盘棋下起来也就轻松
  愉快,且笃定地坐收胜利的果实。而用人不当呢?它的恶果足令人性命不保,
  江山尽失!三国用人,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些历史经验,明白地告诉我们
  用人成功之法及洞悉用人之错,足以作为今日用人鉴诫。
  1。得失一念之间:经验教训
  能否用人,是事业成功、失败的关键,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迄今仍不
  失去其现实意义。
  礼贤下士始得士
  《说苑·尊贤篇》有一段关于求贤的生动的对话: “赵简子游河而叹曰:
  ‘安得贤士而处焉?’舟人古乘对曰:‘珠玉无足而能来者,人好之也;今
  士有足而不来,此是吾君不好之耳。’”这位赵简子不去求贤,却躲在游船
  上悠哉悠哉地表示思贤心切。船工古乘一句话便揭穿了他“不好贤”的底。
  言下之意是说,只有好贤,贤士才来。但是,不能说好贤便得贤,这位古乘
  也把求贤看得太容易了。
  要求得贤士,必须去屈膝求之,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使对方感到你把他
  当知己看,才心甘情愿为你效命,“大为知己者死”,这是封建社会士人的
  共同点。孔明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是因刘备“三顾草庐”。
  刘备求贤,不是下令去召之,像张飞所说的“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
  了。”而是亲往拜访。一访不遇,二次往访。二访时,正值隆冬,那天朔风
  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这么天寒地冻,刘备没有裹足不前,
  而是冒严寒往访,“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二访不遇,又三次往访。
  三访前,刘备令卜者■蓍,选择吉期,斋戒二日,薰沐更衣,才往卧龙岗谒
  孔明。选择吉日,可见这位皇叔太迷信,但也可见其求贤心切,担心这天不
  是吉日,又见不到孔明;斋戒、薰沐则说明他对孔明的无限尊敬。也许这一
  天巧碰着好日子,加上刘备求贤的诚心感动了孔明,这次孔明是在家了。可
  是,这位卧龙却昼寝未醒,是否有意怠慢刘备,以试刘备是否诚意,不得而
  知。刘备徐步入内,看见孔明仰卧,睡得正香,便拱立阶下,关、张等了好
  久不耐烦了,而刘备仍耐心等候。望堂上时,见孔明翻身将起,——忽又朝
  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刘备说:“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这位卧龙
  才不再卧。口吟其“大梦谁先觉”之诗,多么悠哉悠哉。刘备这么礼贤下士,
  怎不使孔明感动为之效命呢?!刘备对孔明的旷世礼遇,孔明是永志不忘的。
  二十一年后,孔明上表要求北伐时还谈及此事说, “先 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他病逝五丈原前三年,在《后出师  表》里立下誓言:“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刘备“三顾草庐”时,他是寄托于刘表,无立锥之地,处境是很艰难,
  前途是未卜的。当时,中国强者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孔明有些好友已北投曹操。孔明却不与行,孔明的大哥诸葛瑾仕吴甚得孙权宠信,他若依吴大可
  通过其兄引进。而孔明为什么不东依孙权或北投曹操呢?因为在天下大乱之
  际,不唯君择  臣,臣也择君,因用错了人,将会给事业招来损失,甚至失
  败;而臣择错了君,将无所作为,甚至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孔明虽有
  建功立业思想,却不愿贸然出山,而是隐居隆中,“聊寄傲于琴瑟兮,以待
  其时。”他之所以归刘备,一是因刘备是个被荆州人士敬佩的英雄,一是感
  孔明的诚心求贤。如果以两者相比,最能感动孔明的还是后者,正如孔明自
  己说的,他之所以“许先帝以驰驱”,是因感刘备的”殊遇之恩”。王安石
  《诸葛武侯》一诗也指出:“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这就是
  说,以弱小的蜀国能与魏、吴两国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刘  备虚心得孔明
  的辅佐之故。
  能团结人才能成大事
  团结就是力量。一国或一军,当上下一心,攥成一个拳头时,其力量就
  大,敌人无懈可击;反之,则软弱无力,被人分解,以至被打败。而能否使
  上下一心,关键在于用人者是否善于团结人。刘备是个善于团结人的明主,
  故荆州豪杰团结在他的周围,以此为骨干力量,西取巴蜀,据有成都后又能
  团结益州、东州人士,把荆州和益州、东州三股势力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使曹操得陇不敢望蜀,孙权也把蜀国视为盟友以抗拒曹操。刘备未入蜀前,
  刘璋统治下的西川,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先是刘焉治蜀时,南阳、三辅人
  陆续西移,流入益州的有数万家,其中青壮年多参加川军,称为东州兵。东
  州兵恃势欺凌益州人,益州人深恨之。益州人赵韪素得人心,他暗中与益州
  豪绅密谋,举兵叛乱。东州兵因害怕益州派获胜被报复,乃同心协力助刘璋,
  与叛军作殊死战,终于镇压叛乱。但益州人并未心服,与东州人有如水火。
  东州诸将则恃功骄恣,不听调遣,刘璋性宽柔无威略,对此也无可奈何。刘
  璋与张鲁有仇,张鲁欲兴兵报仇,以西蜀兵力本可敌之,但由于人心不齐,
  刘璋只得听从张松之言,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刘备入川后,先是结民
  心,机会一到,立即夺取西蜀。他领益州牧后,对荆州和益州。东州人士,
  都不分彼此,即使与已为敌的,或有宿怨的,也量才录用。 黄权是益州人,
  曾忠于刘璋,是坚决反对请刘备入蜀的,刘璋要  往涪城会刘备,他口衔衣
  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 落了两个门牙。刘备不因此而怪他,
  反嘉其忠,任为右将军。刘巴是荆襄人士,他在荆州时不愿为刘备所用,北
  投曹操,后归刘璋,刘备也不咎既往,任为左将军。费祎是刘璋的亲戚,吴
  懿、费观是刘璋的姻亲,都得到擢用。由于刘备能团结三州人士,尽其器用,
  故他们都效忠刘备,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蜀国的股肱大臣,除了来自荆襄的孔
  明、蒋琬,以及关、张、赵、黄、马等五虎将  外,还有李严、费祎等。刘
  备临危时,任命李严为顾命大臣,费祎则是继蒋琬之后成为蜀国丞相。他们
  对开拓蜀国和保卫蜀国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人要在才不在老少
  刘备是个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后期事业发展较顺利,特别
  是他登上皇位之后,骄傲自满情绪增长,越来越看不起别人,不是嫌老便是轻少,如言老黄忠无用,蔑视陆逊为“黄口孺子”,因而造成严重后果。正
  因其把年幼多才的陆逊不放在眼里,麻痹轻敌,招致彝陵之战全军覆没。毛
  宗岗对刘备嫌老轻少提出了批评;他说,“爱老而不爱少者,不可以用才;
  爱少而不爱老者,亦不可以用才。孔明之用黄忠,非以其老而用之也,直以
  为是请缨之终军,破浪之宗悫,三表五饵之贾谊而用之也。阚泽之荐陆逊,
  非以其少而荐之也,直以为是皓首之子牙,白发之充国,耆英之文彦博而荐
  之也。总之,人而才,则老亦可,少亦可;人而无才,则老亦不可,少亦不
  可。但当论其才不才,不当论其少与不少云。”(第八十三回回评)毛宗岗
  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论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用人准则。三国时无数事实
  都证明毛宗岗的论点是正确的。 《三国演义》描绘的杰出将 相,大多在青年
  时已显露超人的才智,或已建立惊天动地的勋业。孔明初出草庐时只不过二
  十九岁,便提出“隆中策”,预知  天下三分,促成刘备称帝西蜀。周瑜三
  十三岁挂帅,在赤壁之战  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
  烟灭。”青年将领陆逊两次用计,使关羽授首、刘备丧胆。姜维二十七岁已
  表现超人的将才,为孔明所赏识。但论资排辈的人总是轻视少年英才,如关
  羽、张飞自恃和刘备一起打江山、资格老,也曾看不起年青的军师孔明,经
  孔明小试锋芒,博望用兵,火烧新野,关、
  张两人不得不口服心服。徐盛、丁奉也因自恃是东吴老将,开始不服陆
  逊挂帅,后终于在事实面前认输。有些人则与此相反,总是看不起老将,曹
  操的“妙才”夏侯渊就因此被老黄忠所斩。
  用老嫌少,或用少轻老的一刀切用人法,不仅三国时有,且古已有之。
  东汉颜驷就是因这一刀切的用人法经历三世而郁郁不得志。汉武帝动员诸郎
  上阵抗击匈奴,自发老翁颜驷以年老不能上阵为辞。武帝见他偌大年纪还当
  个小郎官,惊问其故?颜驷无限感慨他说:他已经历了三朝,但“文帝好文
  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少,陛下好年青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当
  然,造成颜驷的三世不遇的悲剧也有其客观原因。文帝时天下太平,需修内
  政,故重用文人,好武的颜驷也就没有机会去驰骋沙场,以建立功勋;景帝
  时爆发七王之乱,需要有威望的老臣去镇压,以安邦定国,年少的颜驷也就
  沾不上边:武帝时老臣大都亡故,需大力提拔年青力量,年已老的颜驷也就
  得不到重视。但是,造成景帝重老轻少、武帝重少轻老的主观原因,是因景、
  武两帝存在用人一刀切的片面观点。其实,老年之才经过千锤百炼,经验丰
  富,但观点较固定,易陷于保守;少年之才,敢作敢为,喜于创新,但不够
  稳重,易陷于轻浮。这仅是一般而言,也有的老年之才思想仍敏锐活跃,也
  有的少年之才年少老成的。对于老、少之才,如能多取其所长以互补其所短,
  则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可是,历代统治者不尽懂此理,不是重老轻少,便是重少轻老,这已成
  为古今的通病。它不知造成多少失误,不知埋没和浪费了多少人才!因此,
  重温毛宗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论点是很有教益的。
  勿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复这种错误。因为人总是喜美嫌丑的,容貌美很
  易给人好感,容貌丑就易使人反感。但如用貌的美丑来取人,就会陷入形式
  主义的泥潭。因为外美和内美没有必然等同的关系,外美未必内美,外丑未必内丑。话虽这么说,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貌取人。就是那位孔圣人
  也是如此。韩非在《显学》一文里就谈及此事。他说:“澹台子羽,君子之
  容也,仲尼儿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以容取人,
  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门徒,外表长得不错,但孔子与他相处时间长
  了,发现子羽的行为和他的外表很不相称,因而后悔说:以容貌来取人,在
  子羽身上犯了错误。尽管这位孔圣人给后人留下“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
  教训,但这种错误却还是不断出现。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见称的刘备、
  孙权和曹操也都犯过这种错误。
  水镜先生曾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凤雏就
  是庞统,可见其人不凡。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