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13
  见,他对孔明说:”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虑。愿军师宽刑省法,以
  慰民望。”孔明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
  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
  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法正之所以拜服,是因孔明说得有理。用法
  是宽是严,可因时因事而异,决不能拘于一道。继暴政之后,要施以宽仁,
  使民休养生息;继“德政不举”的乱国,必须严明法制,使人畏法而不敢胡
  为,始能由乱入治。孔明治蜀虽主张严明法制,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则有猛
  有宽,或  以猛济宽,或以宽济猛,而不是一律都用重典。凡违法的,不管
  是谁,孔明一般都严加处理,如对亲如手足的马谡、官高如李严,根据其犯
  罪的情节,分别予以处斩或罢官。陈寿对孔明治蜀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
  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
  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
  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孔明以法治蜀,并不是说人治已不存在。在整个封建社会里,
  一般来说法治是表,人治是里,决定性的是人治。因为封建帝王,就是国家,
  就是法律,一切决定于帝王的意志,即便是他制定的法律,如不合己意,一
  道圣旨便可推翻。如果谁要是触犯龙颜,按法罪不该死,君要他死也不得不
  死。君主的权力超过了一切,确是可以为所欲为。便是仁君如刘备也不例外,
  他冤杀彭羕就是足以说明。彭羕原事刘璋,因被人毁谤,被髡钳为徒隶。刘
  备入益州,他建议取益州之策,甚得庞统赞赏,刘备也奇其才,提拔为治中
  从事,后因故稍疏,调为江阳太守。彭羕因此不满,适马超归蜀后不得志,
  二人有时聚在一起,发点牢骚。彭羕因调外任,心里烦闷,去找马超聊天。
  超问他,“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
  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马超害怕
  累已,乃如实报告刘备。于是彭羕被捕下狱。彭羕在狱中上书孔明辩解,承
  认说刘备“老革荒悖”是错误,并说是酒后失言;至于“内外”之言,只不
  过是说如重用他和马超,则可协力助刘备打败曹操,别无他志(《三国志·蜀
  书·彭羕传》)。彭羕的“内外”之言,不能说是要谋反,所谓“老革荒悖”,
  也只是批评刘备这个老兵昏乱,不会用人罢了。彭羕给孔明的书,哀哀陈情,
  表白心迹,未知孔明读后有何感想,不过,即使他同情彭羕也无济于事,因
  彭羕触犯了龙颜,刘备一怒之下,竟以叛逆罪把他处死了!彭羕之死,缘因
  人治,如按法治,何至于死。仁君贤相治国,仍出冤案,如暴君奸相理政,
  冤案之多,可以想见。在人治即“朕”治的封建时代,不知有多少人蒙不白
  之冤,有多少人被冤枉致死!人治,可畏哉!
  攻心为上
  孔明因蛮王屡侵边界,为安定后方以利北伐,乃决计南征。在与马谡谈
  论征蛮之策时,马谡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定之,明
  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就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
  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
  下。’愿丞相但眼其心足矣。”孔明叹说:“幼常足知吾肺腑也!”这是说二人不谋而合。孔明乃决定南征的战略是:心战为上。本来南人叛乱,派一
  大将讨之便可平定,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非攻心不可,而攻城易,攻心
  难,这就需要孔明亲征。故他不怕艰苦,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对孟获七擒七纵,最后这个倔强、顽固的蛮
  王终于心服口服,垂泪对孔明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乃归
  还所夺之地,令孟获永为洞主。从此,孟获和其宗党以及南人无限感激,终
  孔明之世,南人果不复反。
  孔明攻心以抚蛮,这确是安蛮上策。在我国历史上,或因高压政策,或
  因掠夺过甚,或因有人挑拨,我国各族之间经常发生磨擦,当矛盾激化时往
  往诉诸战争。而封建统治者,只靠武力进行镇压,为使叛乱的少数民族屈服,
  在战争取胜后只能分兵驻守,设官统治。驻兵则要征收粮饷,收粮饷必加重
  人民负担;设  官则要用法,用法而刑狱滋扰,人民必怨,这就潜伏着新的
  矛盾,终会有激化之日。故民族之间战争永无息期。孔明南征得胜后,不驻
  兵,不设一官,不占寸地,仍由南人自治。不仅孟获心服,南人亦感恩戴德,
  正因心服,故南人不复反。不再动一兵一卒而边境安宁,民族和睦无间。前
  后两种民族政策相比,始见孔明攻心之效,方知孔明御人术之妙。
  以信为本
  人无信不立。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无信,人必不信之。不仅人与
  人之间要如此,一国之主,一军之主,更要如此。
  君主不守信,国人将无法听从,统帅不守信,三军难于指挥。孔明能以
  信为本,令出必行,故可指挥如意,人人效力。卤城之战,正因此使孔明转
  危为安,并获大胜。建兴九年春二月,孔明复出师伐魏。魏将司马懿屡败后
  坚守不战,孔明驻军卤城无可奈何。一日,杨仪入帐告说:“向者丞相令大
  兵一百日一换,今已限足,汉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只待会兵交换,
  现存八万军,内四万该与换班。”孔明说:“既有令,便教速行。”众军闻
  知,各各收拾起程。忽报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去袭剑阁,司马
  懿自行带兵来攻卤城了。蜀兵无不惊骇。杨仪入告孔明说: “魏兵来得甚急,
  丞相可将换班军留下迎敌,待新来兵到。然后换之。”孔明说:“不可。吾
  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
  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即传令教应去之兵,当
  日便行。众军闻之,皆大呼说:“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
  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孔明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
  众军皆要出战,不愿回家。孔明说:“汝等既要与我出战,可出城安营,待
  魏兵到,莫待他喘息,便急攻之,此以逸待劳之势也。”众军欢喜出城,列
  阵以待。西凉兵远道而来,人困马乏,方欲下营歇息,被蜀兵一拥而进,人
  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蜀兵大胜。
  既有令,必须换军,这是用兵之常规。但敌军 20 万急拥而至,蜀兵 8
  万除去换兵一半只剩下4万,何以抵敌,而这时孔明仍坚持“以信为本”,
  坚持换军,这是何故?杨仪要求暂不换军,是老实算计,孔明坚持换军,是
  另有玄机。因他懂得,既到期换军,且已传令放行,而军士思家,归心似箭,
  如强行留住,必无心应战,战则必败,不如催其回家,使其知我守信,感我
  施恩于彼,必不肯即回,愿意死战。孔明研究军士的心理学可谓到家!孔明的御人术,确是高人一等。
  请将不如激将
  孔明用黄忠就靠一“激”字,他认为这位老将如不激他,如奉命出战也
  难成功。黄忠有勇有谋,年虽老却不服老,处处逞强好胜。孔明就抓着他这
  个特点激之,越激越奋勇向前,争取打胜仗,以证明其宝刀不老。孔明两用
  黄忠,两次激之,才使“老黄忠计夺天荡山”(第七十回),“逸待劳勇斩
  夏侯渊”(第七十一回),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魏国名将张郃攻葭萌关甚急,
  孔明想用黄忠去迎敌,偏说除非去阆中取张飞,别人非放手,黄忠坚决请缨
  出马,孔明问他,要去用谁为副将,说老的不行,他偏要老将严颜。不管别
  人笑他俩年老,两老暗下决心建奇功,以服众心。两老经过密谋策划,先后
  采用“两路夹攻”和“骄兵之计”,打败了张郃,夺取了天荡山。这时,刘
  备要派黄忠去取定军山,孔明又激之说,要取关公来,方可敌之。黄忠坚持
  非去不可,孔明乃派法正为助,终于斩了夏侯渊。
  水不激不起波,人不激不成材。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不正是靠一“激”
  字才做出惊天动地的奇迹吗!不过,对于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毫无激情的
  人,激之也难引起反应。因为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黄忠如服
  老,孔明则无从激之,因其不服老,孔明激之才奏奇效。故孔朋不是每将皆
  激,而是因人而激。孔明的激将法,也是其御人妙术之一。
  3。诡诈高深:曹操的御人术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评价曹操时指出:“历稽载籍,奸雄接踵,
  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这句话,确实点明了曹操的本质。
  这里所说的“智”也含着诡诈之意,而曹操为人诡诈,确是天下无双。他之
  所以能“揽人才而欺天下”。正是靠“诡诈”二字,本来哭笑怒骂是人的感
  情的泄露,但曹操的哭笑怒骂却另有妙用,他的一哭一笑一怒一骂都是御人
  的绝招。有时他也讲义气,表现得宽宏大量,但也与众不同,另具御人妙法。
  曹操御人术确是独有一格。
  宜哭而笑,宜笑而哭
  第五十七回写曹操赤壁之战被打败后,在逃亡途中的“三笑一哭”,把
  他的诡诈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当他逃到鸟林之西时,看见树木丛杂,山
  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问其故,他说是“笑周瑜无谋,诸葛亮
  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埋伏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
  边鼓声震响,火光冲天而起,赵云领军斜刺里杀出,众将死战,操才逃脱。
  逃至南彝陵大路,人饥马困,行走不上,操令暂歇,他坐于疏林之下,仰面
  大笑。众问其故。操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
  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
  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猛张飞一军杀至,操一见早拨马
  溜了,众将死战得脱,但多已受伤,狼狈不堪,且天寒地冻,道路泥泞,走
  到华容道时,已所剩无几。而曹操却在马上扬鞭大笑,众问其故,操说: “人皆言周瑜、诸葛亮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此处埋伏一旅之师,
  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
  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若非关云长感其昔日相待之恩,曹
  操这次必脑袋搬家了。这次逃走,曹操的处境是很凄惨的,这是他该放声痛
  哭之时,为什么每次在厄境时候他偏偏纵声大笑呢?其实,这“三笑”都是
  强颜欢笑,用意在于灭敌人的威风,壮自己的志气。他笑敌手无能以显己之
  高明,是为将士壮胆,鼓起他们的勇气以逃脱难关。可是,曹操逃脱虎口,
  被曹仁接入南郡置酒与之洗尘时,他反而仰天大恸。对这种反常的举动,众
  谋士莫明其妙,便问其故。操伤心他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
  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
  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对曹操之哭,毛宗岗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妙用: “曹
  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
  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不谓奸
  雄眼泪既可作纸帛用,又可作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爱!”宜哭而
  笑,宜笑而哭,只有奸雄才能这样笑得出、哭得出,奸雄之奸奸在此。而他
  的哭笑并非常人之哭笑,都是他御人的妙术。
  先施以威后结以恩
  第十九回有一段关于曹操收降张辽的故事:“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指
  辽曰:‘这人好生面善。’辽说:‘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
  “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
  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我!’拔剑
  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这时,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