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22
  拔。他选拔人才不仅重视才干,也极重视德行,如他在《前出师表》里推荐
  费祎、董允时,特别强调他们为人“良实,志虑忠纯”,并告诫后主要”亲
  贤臣,远小人。”古人所谓“贤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济世之才的人。
  孔明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
  未之有也。为人择官则乱,为官择人则抬,是以聘求贤士。” (见 《诸葛亮·便
  宜十六策·举措第七》)故孔明把择贤做为其重要职责,把德才兼备做为其
  选拔人才的准则。他培养和提拔的后继者蒋瑰、费讳、董允和姜维都是德才兼
  备之士,为时人所淮重,当时蜀人把他们四人并列,称为‘四相”,赞为“四
  英”(《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除了姜维外。
  《三国演义》对蒋琬、费伟、董允仅简略提及,《三国志·蜀书》有关他们
  的传记则写得较详。他们都是蜀国后期的实际执。政者,了解他们的为人及
  其对蜀国的贡献,始能理解孔明用人的特点。
  有才无德不能结人心
  孔明用蒋瑰做为继承人,而不用时人认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个很
  典型的例子。《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而史实并非如此。魏延是蜀
  汉一员猛将,其武艺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将”之下,刘备在世时对他是很重
  视的,如他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后,需大将镇守,众论以为必用张飞,张飞
  也认为非已莫“属。岂料刘备却破格选用魏延,把他从牙门将军提升为督汉
  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使“一军尽惊”。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时倚他
  为军中支柱,由于他屡立战功,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
  侯。时人都认为他是孔明的当然后继者。可是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孔明早就选定蒋瑰为他的后继者了。他在给后主的密信中说:“臣若不幸,
  后事宜以付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孔明选拔后继者,是根据其德才
  而定的。魏延虽有才干又勇猛过人,但“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因此,
  不能团结人。如他与杨仪是孔明军中的左右手,却闹得水火不相容,甚至与杨仪争论时,“举刃拟仪”,使“仪泣涕横集”。显然不能团结人的人,是
  不可能把一国治理好的。孔明只
  用魏延的才能而没有托之以重任,这说明他是善于用人的。后来
  的事实也证明了孔明不把后享托付与魏延是正确的。孔明一死,魏延就
  不顾大局,为个人私怨和权力,与杨仪火并,结果被其部属马岱所杀(《三
  国志·蜀书魏延传》)。
  蒋琬以德服人
  孔明把后事付给蒋琬是对的。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
  蜀,任广都长。刘备因事到广都,误以为他不理事,当时又恰逢他酪酊大醉,
  心里很火,准备加罪把他杀掉。孔明对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
  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听信
  孔明,便不加死罪,仅把他撤职。后来,由于孔明的推荐和提拔,由尚书郎
  至参军,后又升为长吏兼抚军将军。孔明率军出征,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
  相供给,对支持孔明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孔明很赞赏他,认为
  “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孔明病逝,后主遵其所嘱,任蒋
  琬为尚书令,主持国政。当时,蜀国新丧元帅,远近危悚,可是蒋琬既无戚
  容,又无喜色,日理万机,镇静如常,因此,深得众望。蒋琬为人度量宽宏,
  肯纳忠言,秉公办事,不计恩怨。蒋琬跟东曹掾杨戏谈话,杨戏常不回答。
  有人对蒋琬说杨戏对上太傲慢了,蒋琬反表扬杨戏说:“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戕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
  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如督农杨敏曾对人毁谤蒋琬说“作
  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有人将此告诉蒋琬,主者主张“推治”杨敏,蒋琬
  不同意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问其“愦愦之状”,蒋琬说,
  “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杨敏因事
  下狱,人们都担心他被处死,可是蒋琬秉公处理,杨敏得免重罪。由于蒋瑰
  为人忠心耿耿,大公无私,度量宽宏,故深得众望。在他执政期间,做到人
  和国安,没有辜负孔明的重任(《三国志·蜀书·蒋惋传》)。
  保卫蜀国达29年之久
  费伟、董允和姜维也对蜀国做出杰出的贡献。费伟是个很存才干的人,
  他奉使东吴,吴人“论难锋至”,而费伟“据理以答,终不能屈”。孙权赞他
  是“天下淑德”。他后代蒋瑰为尚书令,日理万机,应付自如;处理军务,
  指挥若定,使边境无虞。(《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董允任侍中守尚书
  令,他为人“秉心公亮”,守正下士。后主溺于酒色,要采择民女以充后宫,
  他据理直争,坚决反对,后主无可奈何。得到后主宠爱的宦人黄皓也很怕他,
  终允之世,黄皓不敢为非作恶。他不图名利,蒋瑰认为他辅佐后主有功,上
  疏建议“宜赐爵士”,他固辞不受(《三国志·蜀书·董允传》)。孔明对姜
  维甚为赏识,认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
  室,才兼于人”。蒋琬、费伟相继逝世后,由姜维负起保卫蜀国的重任,他
  继承孔明的遗志,坚持北伐,互有胜负。由于后主昏庸。对姜维派重兵守卫
  阴平等地的建议置之不理,使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直捣成都,蜀汉终于灭亡。蜀之亡,不能归咎于姜维,除了形势所趋外,后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司
  马昭说:“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孔明逝肚后,蜀国军国大政先后由蒋琬、费祎、姜维主管,时间长达29
  年,比之刘备、孔明两人治蜀时间还多9年。在蜀魏对峙中,蜀弱魏强,对
  手又都是杰出的人才,客观上不存在蜀胜的形势。孔明曾竭尽全力,也劳而
  无功,单靠姜维等的主观努力是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的。而蒋瑰、费祎、姜
  维等竟能保卫蜀国达29年之久,如他们没有非凡的才能和无限的忠心,何能
  如此!这不仅说明孔明善于”任贤举能”,也证明了孔明以德。才兼备做为
  选拔人才的准则是完全正确的。
  重操守,以身作则
  孔明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备,这与他个人风格有关。孔明本      人就
  是个德隆才高的大贤人,他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为刘备制订正确的战
  略决策——“隆中对”;为北图中原,统一中国,他做到”鞠躬尽瘁,死而
  后己。”他具有如此崇高风格,是由于他公而忘私,不谋私利,他病危时自
  表后主说:”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
  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
  余财,以负陛下也。”孔明病逝后,经人了解,确如其所言。在孔明以身作
  则的影响下,其僚属大都清廉自持。如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
  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饰,
  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2。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特点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发布《求贤令》,第一次提出“唯
  才是举”的方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
  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后发表 《取
  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进一步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
  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主张对于有缺点的人,不能废弃不用,
  不管是卑贱的,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要
  推荐,《三国演义》没有提及这些《求贤令》,它通过对曹操用人事迹的描
  述,把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反映得很具体。
  各路人马前来效命
  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有本事
  的人大都投靠他,故魏国人才甚众,谋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崔琰、
  毛阶、贾翊:武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将及许褚、典韦等
  猛将。这些谋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其中谋臣的佼佼者,
  除了前面谈的杰出战略家苟或外,郭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谋士。他为曹操多
  出奇计,而每计必中。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遗计定辽东”里,特别谈及他的
  超人智计。袁熙: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夏侯谆等将主张乘胜追击,曹操笑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
  至矣。”诸将皆不肯信。数日后,忽报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
  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脱,”不出奉孝所料!”众官问其故,操遂
  出郭嘉遗书以示之。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在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心并力迎敌,急不可下;
  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这便是郭嘉的”急之贝“合,
  缓之则离”的定辽东策略。“典韦寨门死拒敌”(第十七回),“许褚裸衣
  战马超”(第五十九回),”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七回),“徐公明
  大战沔水”(第七十六回),生动地描述了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猛将
  的英勇事迹。这些猛将,有的原是俘虏,有的是亡命之徒,有的是出身于行
  伍,都因得曹操的赏识而被捉拔为大将。上述的谋士、广将来自“五湖四海”
  聚集于曹保身边,为他出谋献策、效命沙场,故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
  虽不得关羽其人,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他千方百计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关羽温酒
  斩华雄时已为曹操所赏识,故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以促其归降。尔后,封
  官爵,赠美女,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尽其笼络之能事。曹操如此敬
  重,关羽便以斩颜良、文丑以报之。关羽之去,曹操遵约“开绿灯”,并亲
  往赠袍送别。如非曹操放行,关羽纵有天大本事,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也
  走不了。正因曹操如此爱才,他不得关羽其人已得其心,故关羽在华容道甘
  犯军令状,义释了曹操。关羽不感其知遇之恩,曹操是逃不脱华容道的,他
  早已成为刀下鬼了。
  不念旧恶,唯才是用
  只要是人才,且能为己用的,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 “矫
  情任算,不念旧恶”。陈琳曾为袁绍写讨曹操檄。这篇檄文把曹操及其祖宗
  三代骂个透,曹操见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操破翼州获陈琳,他不
  加责备,仅问道: “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意思说为袁绍所使,不得不然。左右
  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降将张绣叛变,夜袭操寨,如无
  典韦以死拒敌,操将无法逃脱。这次战役,操折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
  将典韦,史称”清水之难”。曹操对此痛恨不已,终生难忘。后张绣又降,
  操因用人之际而宽恕之。曹操能不记私仇,这是因他能以事业为重。因要图
  天下,就要搜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力量,这就不能老是计较个人的恩怨,只
  要对事业有利,尽力化敌为友。不仅曹操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古之
  明主也都如此。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敌人之臣而对他有所疑虑,因其敢于
  直谏,切中己弊,对他十分敬畏。诤臣遇明主,传为千秋佳语。雍齿曾助项
  羽,几置刘邦于绝地,而刘邦统一天下后,为显示其宽宏大量,先封雍齿为
  侯以安众心。武则天读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并不因其极力贬己
  而恼怒,反而怜其才说:”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但唐太宗对魏征,刘
  邦对于雍齿,不如曹操对于张绣的怨深;武则天愤骆宾王之才,而不能使之
  为己用,而曹操则能用陈琳。故说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不论出身,全凭本事
  曹操因重视人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对于曹魏事业的发
  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对封建社会人事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改
  革。东汉未年,封建统治者取士大都以门第、品行作为首要条件,士人分品
  作官,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