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13
  且服其才,对其期望和倚重也就大,在当时可以说他是把马谡当作其继承人
  来培养的。情感好像白内障遮眼,使人看不清对方的真实面貌,他委马谡守
  街亭的重任也就不足为奇了。马谡与司马懿战于街亭,因其缺乏实战经验,
  不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兵书,舍水上山,王平苦谏不听,终被司马懿所破,
  大败而逃;亮进无所据,被迫布置撤军,讵料司马懿大军突然拥至,如不用
  “空城计”几乎被擒。这时,诸葛亮才后悔自己不明于知人,但已迟了。这
  次出祁山,蜀军先声夺人,旗开得胜,连取三郡,很有战胜希望,而因街亭
  之失除了撤回汉中外,别无出路。街亭之失,诸葛亮错在用了纸上谈兵的马
  谡,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他应负直接的责任。因此,不处理马谡则无以服人,难于治军,这对于诸葛亮是个很伤感情的事。对诸葛亮斩马谡,
  蒋琬反对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
  惜乎?”诸葛亮流涕而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
  方分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马谡被斩后,诸
  葛亮大哭不已,亲自临祭;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诸葛亮也不
  宽恕自己,他上表请自贬三等说:“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铖,以励
  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
  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春秋责备,罪何所逃?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执法不忘情
  诸葛亮对于犯罪的人,能治之以法,动之以情,即执法不忘情,使被判
  罪的人心服而无怨。
  李严(后改名李平)是刘璋旧部,刘备入蜀时归降,后因平叛乱有功,
  被授尚书令之职,刘备临危遗诏托诸葛亮与李严辅后  主。为团结对敌,诸
  葛亮很尊重他,但李严为人图谋私利,喜要两面手法,建兴九年春,诸葛亮
  出军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事,因运粮不济,怕诸葛亮见罪,便慌报军情告
  急,说东吴将兴兵寇川,要诸葛亮回师。为了遮饰已过,又妄奏后主说: “臣
  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诸葛亮回成都
  后查知此事,大怒说:“匹夫为一己之故,废国家大事!”令人召至,欲斩
  之,因念他也是托孤大厦,乃上表废为庶人。历史上,凡托孤大臣之间发生
  内讧,势败者往往被夷三族,而诸葛亮却仍让李严过着富裕的生活,留其子
  丰在丞相府任中郎参军,并谆谆教诲。他在处分李严后致丰教说:“吾与君
  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表都获典汉中,委君于东
  关者,不与人议也。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
  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愿宽慰都获,勤追前阙。令员解任,形
  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
  都获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
  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对一个犯严重错误的人,犹如此多情,
  要其子加以宽慰,使其改过自新;对其子则力加勉励,使其奋发向上,其意
  诚,其情切,李严父子能不感恩戴德。又如廖立,为人高傲,自谓才智宜为
  诸葛亮之贰,而竟位在李严等人之下,故很不满,于是常发牢骚,口出怨谤,
  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诸葛亮认为“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
  中人以下识真伪邪?”便废廖立为民。但廖立甚敬佩诸葛亮其人,对已受到
  处分并无怨言。他闻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垂泣说:“吾终为左衽矣!”李
  严闻此噩耗,纵声大哭,因激动过度,病发而死。盖李严、廖立都相信诸葛
  亮能复收己,使能以补前过,度诸葛亮死后,后人不能用之故也。严于执法
  的人,使受处分者毫无怨恨是很难的,诸葛亮之死,使廖立垂泣,李严伤心
  致死,这不仅是没有怨恨,而是对诸葛亮非常爱戴了。
  治国不能不讲法,诸葛亮治乱国用重刑,纠正了刘璋治蜀时的混乱状态,
  使“军民安靖”。但其可贵之处在于:法严而民无怨,民畏而爱之。我们知
  道法治的主旨是为了教育人,使人人遵守法纪,保证国泰民安,在这方面,
  诸葛亮的法治收到了最伟的效果,之所以能如此,正如上面所述,是因诸葛
  亮能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做到寓情于法,使情法交融,这是运用法律治国的最高超的艺术,是实行法治最佳之法。
  六、人事:人才学的珍贵遗产
  三国人才之众,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
  纵横捭阖,权谋干略,出类拔萃,堪称当世英雄。孔明、荀或、鲁肃以其超
  人的智慧,描绘三国宏图,促使三分鼎足,不愧称三国时代杰出的三大战略
  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有周瑜、陆逊、郭嘉、程昱、司马懿、庞统、
  徐庶等辈;勇而有谋,武功显赫,则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张辽、徐
  晃、徐盛、朱桓之流;两才相当,棋逢放手,则有姜维、邓艾和羊祜、陆抗
  之徒。勇冠三军,骁锐莫当,蜀有马超、魏延,魏有许褚、典韦,吴有甘宁、
  太史慈。不辱君命,邓芝、赵咨可谓善于外交。文采风流,蔡邕、王粲、祢
  衡,曹植、杨修亦一时之绝。三国人才济济,不胜枚举。读《三国演义》宛
  如入中国古代人才展览总馆,历代各种人才,在此莫不具备。不禁令人惊叹:
  三国何其多才!
  人才济济主要是君主善用人
  三国人才如此众多,而一些朝代却廖廖无几,是否“造物者”偏爱于三
  国?其实, “天涯何处无芳草”。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诗中则指出: “何
  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意即哪个朝代没有奇才,只不过是被埋没罢了。
  为何被埋没?或因无机遇,或因君主不会用才。人才之涌现,多在乱世或盛
  世,在腐败的朝代人才是难于发挥作用的。盛世之所以多才,是因盛世不是
  上帝安排,而是靠人去改天换地,没有众多治世之才是难于出现盛世的。乱
  世,是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变的时期,旧的统治者已不能再统治下去了,
  它统治的基础——皇亲国戚、各级官吏等已腐朽不堪,这些人大多是碌碌庸
  人,无所作为,他们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也无本事独树一帜,等待他们的
  只能是灭亡的命运。这时草泽英雄纷纷崛起,逐鹿中原。要图天下,必须有
  人才,故独霸一方革主大多能礼贤下士,千方百计搜罗人才,所以说这正是
  用才之秋,也是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良机。三国历史正好证明乱世出英雄这
  个真理。如非乱世,织草履出身的刘备何能称帝西蜀?如非乱世,宦官之孙
  曹操何以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若非乱世, 一县吏之孙孙权何以威镇江东?
  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7次分裂时代,为何人才以三国最
  多,最引人注目?这是因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人。他们在其
  割据的地区竭力发掘人才,可说是搜罗将尽,被埋没的不多。因此,涌现众
  多人才的时代,一是机遇,二是君主要善于用人,二者缺一不可。而三国人
  才最引人注目。与《三国演义》作者生花妙笔的描述也有关系。
  正确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
  三国用人艺术,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珍贵遗产。认真进行研究,对于用
  人是大有裨益的。研究三国用人艺术,要从正确评价人才入手,因为能正确
  评价人始能正确用人。而要正确评价人才,首先必须实事求是,决不能以成
  败论英雄。刘备用孔明,可说是善于知人、用人,孔明确是当世奇才——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因孔明未能实现其北伐宏图,人们颇多异议。有的
  说他六出祁山,所得只不过三郡,劳而无功,说明他非大才:有的说蜀国人
  才短缺,致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他不善于用人。孔明是蜀
  国的关键人物,他辅佐刘备开始是谋主后当丞相,刘备逝世后他是实际的执
  政者,蜀国强弱跟孔明当然大有关系。但不能以成败来衡量孔明,把他的优
  点说成缺点,从而否定这个杰出的战略家。在用人方面,孔明不拘一格,能
  因才任用,故陈寿说,“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三
  国志·蜀书·费诗传》)许靖是大名士,但没有多大实际能力,刘备入川后
  原不想用他,孔明因许靖海内知名,用他可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人才,故力
  劝刘备任用,刘备乃拜年已70的许靖为司徒。魏延、杨仪两人很有才能,因
  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两人都不能团结人,他虽依靠这一武一
  文为军中左右手,却没有任为继承人。他每次出征,治理蜀中事务都委托德
  才兼备的蒋琬、费■、董允等人。孔明逝世后,蒋琬、费■先后管理蜀政,
  使敌人不敢窥视西蜀,边境无虞达29年。至于孔明未能取胜,这主要是由于
  客观形势的原因。当时魏国兵力、人力都比局国多3倍以上,经济力量也比
  蜀国雄厚得多,其统帅又都足智多谋。战争是人力,物力、智力的较量,而
  魏、蜀两国人力、物力如此悬殊,智力又不相上下,蜀国是不存在取胜的客
  观形势的。但是孔明以5万兵力能采取攻势,使魏国驻守秦川前线的20多万
  大军只能坚守,其主将司马懿不得不忍耻接受巾帼妇人之衣,如果孔明没有
  超人的军事才略,何以臻此!因此,以成败论英雄,是不能正确认识孔明这
  个奇才的。其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决不能绝对肯定
  或绝对否定。对于人才的评价,不能仅从其人道德品质方面去考察,而更重
  要是要看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曹操是一个十分残忍又具有雄才大略的奸
  雄,既有过也有功,对社会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他在用人方面
  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念旧恶,唯才是举,因而过去的仇人与敌营的人,都
  奔集于他麾下,为他献智效劳,终于统一北方。如果曹操老是计较个人恩怨,
  用人吹毛求疵,则不能圆结更多的人为己用,也许他将变成孤家寡人,一事
  无成。有人因曹操秉性奸诈,连他的雄才大略也一概斥之为邪恶,那是片面
  的。再次,要正确评价人才,要对具体人做具体分析,决不能用一个框框来
  衡量天下之才。世上没有万才具备的人,有人精干此而粗于彼,孙权未见出
  奇谋,但能任贤举能,集“众智”、“众力”于一身,故成一代明主。周瑜
  虽不冲锋陷阵,但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誉为英明的统帅。马谡任主将
  不行,却是个有智计的谋士。马超不善谋略,却是骁锐莫当的勇将。故用人
  要量才录用,不要强用其所不能。
  用人攸关国家兴亡
  能否用人,对国家之兴亡至为重要。三国之兴,与曹操、刘备、孙权善
  于用人大有关系。刘备”三顾草庐”,孔朗感其知遇之恩,做出隆中决策,
  为之效忠竭智,才能由弱变强,称帝西蜀;孙权善于用“众智”、“众力”,
  听从鲁肃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东;曹操虚心求教于荀或,遵其“深根
  固本以济天下”、“坚守官渡待变”之策,方能称雄北方。东汉末年,逐鹿
  中原的不乏其人,为何只存下三国,而其他人都被消灭了,不善于用人是个
  重要的原因。袁绍雄踞四洲,兵多粮足,谋士如云。官渡之战,他的兵力比曹操强得多,胜利本应属于他,因他既不听田丰、沮授之谏,又不从许攸之
  策,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于是贻误军机,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
  刘表居用武之国,拥九洲之众,因其“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又无宏
  图大志,满足于现状,只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荆州被分解是必然
  之理。吕布被称为无故将军,效忠于他的陈宫,为他尽智献谋,他当耳边风,
  对面谀而通敌图他的陈珪父子,却言计听从。在被曹操围困的危急关头,他
  不依靠张辽等猛将以摆脱险境,而是想凭他的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以保妻子安
  全,结果还不是被曹操所擒,脑袋搬了家。后来三国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
  人之故。刘禅宠信黄皓、曹魏重用曹爽、孙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
  速了蜀、魏、吴的灭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纵观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
  才是举”实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如荀彧、郭嘉、贾诩原是曹操敌人的谋士,
  张辽、徐晃是亡虏,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