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16
  往会重演,虽然内容不同:我们如能正确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
  可少走弯路。三国智谋体现于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在各方面给我
  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政治、军事、经济、外文、
  法律、人事仍很有借鉴作用。
  一、政治:三国兴起的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当时强的有:淮南袁术,
  兵粮足备,称霸一方,冀州袁绍,地广民众,人才济济,荆州刘表,据用武
  之国,威震九州,西蜀刘璋,有天府之国,国富地险。这时,曹操军力最弱,
  刘备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曹、刘、孙后未却成气候,
  分别创造了魏、蜀、吴,而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都先后被消灭了,
  这是什么原因?
  策略正确
  要图天下,制订正确的策略是关键的一着。在政治舞台上较量,必须有
  政治眼光,对政治形势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
  际的策略。否则,好像瞎人骑瞎马,乱碰乱撞,未有不翻跟头,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术、袁绍都想当皇帝,由于他们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异,
  结果不一样。在群雄中,袁术是第一个称皇帝的。本来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
  谁当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谓“本事”是指统一天下的本事,而统一天
  下要有正确的策略。袁术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提出什么策略,只是一心想
  当皇帝,以享荣华富贵。他主观上认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该当皇帝。当他征求部属意见时,大家沉默不言,实是反对,
  他还是自封为皇帝。所说“百姓所归”、“应天顺人”。是自欺欺人。他占
  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当皇帝后,“荒侈滋甚,
  后宫数百皆服绮■,余梁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由于
  人心军心厌弃,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打败,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谭途中病
  死。袁术只徒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曹操则相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
  皇帝之实。曹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当时汉虽弱,但拥
  汉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纳荀■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实权
  一下抓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要统一天下,
  要有众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才智之士从四面八方投
  其麾下,为之出谋献策,才能称雄北方,袁绍是个好谋无断的典型。他虽有
  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谈谋略而不能决,有正确战略也不能采用,往
  往错过良机。他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许攸截住曹操的催粮书,知其粮尽,
  建议“两路击之”,如行此策,打败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绍反认为“此书
  乃诱敌之计也”,说“攸是操的奸细”,将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乌巢
  烧粮,操从其计行之,绍军无粮,军心惶惶,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全溃,官渡之战被打败,决定了袁绍集团的灭亡。
  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已任,刘表和刘璋则胸无大志,只图割据偏安。曹操
  统兵征乌桓,刘备劝刘表趁许昌空虚,以荆襄之众袭取之,刘表说:“吾坐
  踞荆州足矣,岂可别图?”当时,群雄逐鹿,你不灭人,必被人所灭,决不
  容其”坐踞荆州”,刘表因错过袭取许昌良机,使曹平定北方后,挥戈南下,
  夺取荆州。刘璋心地虽仁慈,但为人闇弱,这种人是守不住地盘的。刘备按
  照孔明的”隆中决策”,与孙权联合打败曹操,占据荆州后,就着手图川,
  恰好刘璋邀他入川拒张鲁,张鲁不足为患,让刘备入川是“请狼入室”,结
  果是自取灭亡,刘璋没有政治头脑如此。
  孙权善于举贤任能,故贤能竭力相辅,五湖四海之士纷来归附,竭力相
  助。鲁肃献的“榻上策”,他奉为国策。此策的要点是,“竟长江所极而据
  守之”,鼎足江东,伺机以图天下,此策起正确的。要图天下,首先要“深
  根国本”,因荆州在扬州上      游,对东吴威胁大,不占据荆州则难确保
  东吴的安全;且荆州是用武之国,进可直趋宛洛,直捣曹操的老巢,退可据
  长江大堑而守。此策对于孙权鼎足江东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孙权的战略正
  确,又有众才相助,曹操、刘备曾先后犯,都以失败告终。
  人心向往
  争天下,胜败决定于人心向背,故说“得人心的得天下”。人心包括民
  心、军心、将相之心,这“三心”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这“三心”缺
  一不可,得这“三心”必兴。曹、刘、孙为图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刘
  备为最。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胜之后”,实无可考,自己也无靠山,他起
  自民间,是一个“织履之徒”,一个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后能建立蜀国,全
  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携民渡江”、
  “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
  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草庐”,表示其求贤若渴,以“鱼水
  关系”相待,说明对孔明信任无间,使孔明感其诚,下山相辅,“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即使是夺人之国,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入川是为谋蜀。
  但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趁驻守葭萌关拒张鲁之机,广
  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夺蜀,不扰民,优待俘虏,故甚得人心,入成都
  时,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因人心归附,蜀汉政权极其巩固。
  曹操得将士之心,是因其赏罚分明,史称他“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
  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
  群下共之。”他出征,如遇稻麦熟,可延缓时,就暂罢征,因恐伤农,如不
  能延缓,就严禁军士践踏。有一次他骑的马失足误入麦田,践坏了一大片,
  他“割发以代首”,承认其伤农是犯法,应受惩罚。取冀州后,减免赋税,
  以收拾人心。曹操虽奸,但他比袁术等害民贼强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
  然的。
  孙权也得人心。孙权一见鲁肃,交谈甚悦,来宾告退时,独留鲁肃,邀
  他入内室,共坐在榻上对饮,虚心请教,肃因之倾心,与之谈图天下的策略,
  权大为赞赏,“拔鲁肃于凡品”。鲁肃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辅。操大军南下,
  吴国危急,众文士主张投降,独鲁肃坚持联刘抗操。曹操被打败,鲁肃从前
  线回,孙权远接,“持鞍下马”迎候,对其敬重如此。孙权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军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蒋干
  说瑜归降,瑜大义凛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祸福共
  之”,其效忠于权之志坚定不移。孙权还在生活上对部下关怀备至,有患病
  的,常送医送药上门,甚至亲自监护。由于君臣休戚与共,终孙权之世,东
  吴安如盘石。
  策略正确,人心向往,三国之兴,实由于此。在古代能建国、治国的,
  都靠这两条。揆之当令,也是如此。
  二、军事:一部活的兵书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频繁,在世界上是仅见的;因而兵书之多,在世界上
  也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共有1300多种,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五百种之多。传
  说我国兵书起源于黄帝,在西周时已有《军志》、《军政》两书,这说明我
  国兵法源远流长。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兵法有《武经七书》,即《孙
  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司
  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影响较大的《孙膑兵法》、《武经总
  要》、《纪效新韦》、《练兵纪实》等等。《三国演义》的谋略正是凝聚着
  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如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
  形、用诈、用术、用间,等等。它是我们祖先遗国下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三国谋略与《孙子兵法》
  要理解三国的谋略,首先要弄清楚它和《孙子兵法》的渊源关系。不懂
  《孙子兵法》,则不能把三国谋略概括到理论的高度;不读《三国演义》,
  则不能更好地、具体地领会《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是神和形的关系。《三国演义》虽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孙子兵法》
  却是它的灵魂,它的一切谋略基本上是以《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了“全胜”思想,它认为”百战百胜,非善
  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思想后来孙膑归纳为“攻
  心为上”。《三国演义》所写的许多迷人的战役都依据于此,如刘备巧夺西
  蜀、吕蒙智袭荆州、孔明三气周瑜、诸葛七纵孟获,等等,诸葛亮在与周瑜
  争夺荆州的斗争中,也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先是采取“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之计,让周瑜与曹仁拼得你死我活之际,不费一卒而袭取南郡:
  接着破周瑜的美人计,使其囚禁刘备以索取荆州的诡计成了泡影,结果是赔
  了夫人又折兵;最后是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这“三气”之战,是一场
  似战非战、伐谋而重在攻心的特殊战争。诸葛亮的智算华容、摆空城计、增
  灶遏魏军,也都是“攻心”战略的具体运用。而在《三国演义》不少有名的
  战役中,都是孙武关于“知彼知己”论断的巧妙运用,如官渡之战、赤壁之
  战、彝陵之战,胜者都因其知彼知已,败者都因其不知彼、不知己。
  《孙子兵法· 计篇》 十分强调智谋的重要作用。 如它认为将领要具有 “智、
  信、仁、勇、严”等五个条件:而“智”则置在首位。而有无智谋是决定胜
  负的关键因素,它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三国演义》刻画许许多多的将领,对于有智谋的则备极赞扬,对勇冠三军而缺智谋的虽赞其勇,也指出只不过是一勇之夫而已。如吕布、马超等都是
  世之虎将,吕布曾无敌于一时,马超也曾迫使曹操“割髯弃袍”,因他们都
  是有勇无谋,到头来,吕布还是被曹操擒杀,马超也被曹操所打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不少“多算则胜,无算则败”的战役,以及如何
  具体运用“诡道十二法”,故很引人入胜。所谓
  “诡道十二法”,是指孙武在《计篇》里所举的十二种智计,或称十二
  种作战方法。他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
  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
  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孙武在我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提出“兵者,诡道也”的战术原
  则;而这些战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例如,当关
  羽胜利进军樊城时,曹操就采取“亲而离之”的计谋,拆散孙、刘联盟,以
  利诱孙权使之袭取荆州,吕蒙则抓住关羽骄傲自大、喜人奉承的弱点,用“卑
  而骄之”的计谋,使其失去警惕、麻痹大意,撤大半兵赴樊城前线,乃“出
  其不意,攻其无备”。用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轻取了荆州。
  灵活运用和发展古代兵法、战役
  《三国演义》所吸取的不仅是《孙子兵法》,而是将从春秋至元末的兵
  法和战例之精华溶化于其中,加以灵活运用和发展。
  《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些妙计,就出于《三十六计》,如王允为离问董
  卓,吕布“父子”而采取的“美人计”,曹操为使刘备和吕布互斗而用的“二
  虎竞食”、“驱虎吞狼、两计,周瑜想夺荆州而使的“假途代虢”计,诸葛
  亮袭取荆襄而施的“调虎离山计”等等。
  我国古代著名战例,都可在《三国演义》找到它的影子。程星在仓亭使
  的“十面埋伏,背水列阵”战法,实是韩信破项羽和打败陈余两计的再现;
  关羽回军荆州途中被吕蒙策反致全军溃败,颇有点像项羽所处“四面楚歌”
  的困境,孔明”增灶退兵”也是套用虞翻退兵之计。
  刘备与曹操、诸葛亮与司马懿、姜维与邓艾的斗智,也源于孙子的“知
  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但将之发展了:不是写一方“知彼知己”,
  而是写彼此都“知彼知已”,因而显得千变万化,引人入胜。
  任何兵法,都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要结合当时实际灵活应用,不然就
  要碰壁,甚至遭到惨败。《三国演义》描述的有关这方面的不少胜败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