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节
作者:世纪史诗      更新:2021-02-25 02:48      字数:4803
  谦之案:治要引无“者”字,御览地部引有。又傅、赵本“之”下有“也”字,御览地部、皇王部引同。唯地部引无“之”字,高翿本同。柰卷作“以其善下之故”。
  丁仲佑曰:“水注溪曰谷”,见公羊僖三年传“无障谷”注,及尔雅释水李注,楚辞招魂“川谷径复”注。
  谦之案:“王”,往也。“百谷王”,谓为百川之所归往,故能为百谷长也。
  【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
  严可均曰:王弼无“圣人”,河上、王弼作“上民”。“必以言下之”,御注作“以其言”。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诸本均有“圣人”二字。“上民”,景龙、御注、敦煌庚、辛诸本“民”均作“人”。“必以”,御注本、敦煌辛本均作“以其”。下同。
  谦之案:遂州、磻溪、楼正、顾、彭、傅、范、赵、高、柰卷均有“圣人”二字,道藏王本亦有。严遵有“圣人其”三字。又“必以”,杭州、高翿、磻溪、顾、彭、赵并作“以其”,傅、范作“必以其”。严本无二“必”字,二“欲”上均有“其”字,“人”并作“民”。御览皇王部引同此石,惟二“人”下均有“也”字。金人铭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淮南说山训曰:“江海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唯能下,是以能上之。”语意同此。
  【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魏稼孙曰:御注无“圣人”二字。“乐推而不厌”,此句“厌”字及后“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御注作“○”。前“厌饮食,是以不厌”,御注作“猒”。毕沅曰:河上公作“处民上而不重,处民前而不害”。王弼作“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明皇同弼,“民”作“人”。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圣人”二字。
  谦之案:景福、河上、顾、彭、高、赵、傅、范均有“圣人”二字,遂州、磻溪、楼正本无。文子道德篇引作“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众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严遵本作“故在上而民不重,居民之前而民不害,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傅奕本作“是以圣人处之上而民弗重,处之前而民不害也,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范本同,惟下“不”作“弗”,无“也”字。
  高亨曰:民戴其君,若有重负,以为大累,即此文所谓重。故重犹累也。而民不重,言民不以为累也。诗无将大车“无思百忧,只自重兮”,郑笺:“重犹累也。”汉书荆燕吴王传“事发相重”,颜注:“重犹累也。”此重有累义之证。淮南子原道篇:“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主术训:“百姓载之,上弗重也;错之,前弗害也。”盖皆本于老子。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争”下有“也”字,辛本“不”作“无”,壬本作“非以其不争”。谦之案:王本、河上本作“莫能与之争”,傅本首句上有“不”字,范本“以其不”作“不以其”,严本作“非以”。又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与敦煌辛本同。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下、后韵。陈柱增二“争”字韵。
  右景龙碑本七十七字,敦煌本七十六字,河上本七十八字,王本七十六字,傅本八十五字,范本八十二字。河上本题“后己第六十六”,王本题“六十六章”,范本题“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
  严可均曰:“我大”,王弼作“我道大”。“不肖”,各本上有“似”字,下“故不肖”亦然。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谓”作“以”。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诸本均无“道”字。“不肖”,敦煌辛本“肖”作“笑”,下二“肖”字同。义疏河上本作“肖”字。
  武内义雄曰:敦、景、遂三本均无“似”字。敦、遂二本“肖”作“笑”。
  谦之案:傅、范本“我”作“吾”,“大”下有“似”字。范曰:“‘吾大’,傅奕与西晋本同古本。”柰卷“大”下有“似倾”二字,“倾”字衍。成玄英曰:“河上本作‘肖’,诸家云‘笑’。笑者,言老君体道自然,妙果圆极,故天下苍生莫不尊之为大圣也。何意得如此耶?只为接物谦和,不矜夸嗤笑于物,故致然也。”案成说纡曲难通。“笑”与“肖”本声韵相同。于省吾荀子新证引非相篇:“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毛也。”谓“形笑”即“形肖”,则知此“不笑”亦即“不肖”耳。然碑本作“肖”乃本字,作“笑”者通假,若罗卷“笑”作“○”,则俗字耳。作“肖”,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扬雄方言七:“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亦谓之肖。”郭璞注:“肖者似也。”小尔雅广训:“不肖,不似也。”祝б辏安恍ぁ鄙喜挥υ儆小八啤弊帧!  ?br />
  【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严可均曰:“其细”,御注、王弼作“其细也夫”,高翿作“其○也夫”,河上“其细”绝,以“夫”字属下句。
  罗振玉曰:“夫唯大,故似”,景龙本、敦煌本均无“似”字。“不肖”,敦煌辛本作“故不笑”。“其细也夫”,景龙本无“也夫”二字,景福本无“也”字,敦煌壬本无“夫”字,辛本作“若笑救其小”,殆有误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细”作“小”。
  谦之案:遂州作“夫唯大,故不笑,若笑,久其小”。严遵本作“若肖,久其小矣”。柰卷作“若肖,久矣,久其细也”。案作“小”义通。说文:“小,物之微也。”与肖为韵。说文声类:小、肖皆宵部小声。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
  严可均曰:“持而宝之”,御注作“保而持之”,高翿同。河上、王弼作“持而保之”。
  罗振玉曰:“持而保之”,景龙本、敦煌庚、壬本“保”作“宝”,辛本作“宝而持之”。
  谦之案:遂州、王羲之、顾、彭与敦煌辛本同,傅、范与碑本同。范曰:“韩非、王弼、傅奕同古本。”是范所见王本亦与碑本同。又“我有三宝”,傅“我”作“吾”,柰卷上有“夫”字。案作“持而宝之”是也。
  蒋锡昌曰:“持而宝之”与九章“持而盈之”文法一律。广雅释诂:“宝,道也。”檀弓“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郑注:“宝谓善道可守者。”六十二章“道者……善人之宝”,是老子以宝为道。六十九章“轻敌几丧吾宝”,谓几丧吾道也。此言我有三道,持而宝之也。劳健曰:按“宝”、“保”二字,古文近同,互通。二“宝”字为韵,“宝”字宜在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敢”字。
  谦之案:文中子中说魏相篇仇璋说“三有”曰:“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实即本此,亦无“敢”字。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无“夫”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辛诸本句首均有“夫”字。“成器长”,敦煌壬本“成”上有“为民”二字。
  纪昀曰:案“器”,韩非子作“事”。
  谦之案:顾、彭、傅、范、高、赵、楼正诸本均有“夫”字。韩非解老及治要引均作“慈故能勇”。范本“成器”上有“为”字,案有“为”字是也。
  俞樾曰:韩子解老篇作“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事”“器”异文,或相传之本异,或彼涉上文“事无不事”句而误,皆不可知。至“故能”下有“为”字,则当从之,盖“成器”二字相连为文。襄十四年左传“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杜注曰:“成国,大国。”昭五年传“皆成县也”,成县亦谓大县。然则成器者大器也。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尔雅释诂:“神,重也。”“神器”为重器,“成器”为大器,二者并以天下言,质言之,则止是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天下长耳。
  刘师培曰:古本“成器长”上有“为”字。成器长,大官也;为者,居也。盖古代“工”“官”通用,故大官亦名“成器长”。今本脱“为”字,谊不可通。
  杨椿曰:易之坤卦曰“坤至柔而动也刚”,则得乎仁者有勇之说,故曰:“慈故能勇。”节卦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则得乎俭以足用之说,故曰:“俭故能广。”谦卦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则得乎一谦而四益具之说,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大易、老氏之书,若合符节。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严可均曰:“今舍慈且勇”,御注、高翿“舍”下有“其”字,下二句亦然。“且先”,御注误作“先且”。
  罗振玉曰:“舍”,御注作“舍”。御注本、敦煌辛本此三句“舍”下均有“其”字。御注本“且先”二字颠倒。
  谦之案:“舍”字,严遵本并作“释”,敦煌壬本第一“舍”字作“释”。广阳、磻溪、楼正、顾、彭、傅、赵、高翿、邢玄、河上并作“舍”,王弼、范应元作“舍”。“死矣”,严本作“则死矣”,御注作“且死矣”,傅、范作“是谓入死门”。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罗振玉曰:王本作“战”,与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壬本同。释文出“以陈”二字,知王本作“陈”,今据改。又敦煌庚、辛二本亦作“陈”。“天将救之”,景福本、敦煌壬本“之”下有“以善”二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作“以陈则政”。
  谦之案:祝熘荼咀鳌耙猿略蛑埂保爸埂弊帧罢敝蟆8怠⒎侗咀鳌耙猿略蛘薄1香湓唬骸昂由瞎⑼蹂鲎鳌纫哉皆蚴ぁ亲鳌扔谡皆蚴ぁ酪宓弊鲾醋帧!庇肿'王弼注“夫慈以陈则胜,以守则固,故能勇也”,又“相■而不避于难,故胜也”。“胜”字,道藏王本作“正”,知王本原亦作“以陈则正”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勇、广、长韵(阳、东通韵,勇协音枉)。案勇,东部,广、长,阳部,此阳、东通韵。奚侗同。姚文田、邓廷桢:广、长韵。“久矣其细”,严本“细”作“小”,肖、肖、肖、小韵。吴棫韵补三十六养:“勇”,羽两切,健也。老子:“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长,上声。
  右景龙碑本九十五字,敦煌本九十七字,河上本同,王本九十九字,傅本一百五字,范本一百六字。河上本题“三宝第六十七”,王本题“六十七章”,范本题“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第六十八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严可均曰:“古之善为士者”,各本无“古之”。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句首均有“古之”二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景三本句首有“古之”二字,王弼本亦然。
  谦之案:诸王本均无“古之”二字,惟明和刻老子王注冠以考异云:“古本作‘古之善为士者不武也’。”此盖指傅奕古本而言。武内误校。又顾、范本亦有“古之”二字。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
  严可均曰:“不争”,河上、王弼作“不与”。“善用仁者为下”,各本“仁”作“人”,御注、王弼作“为之下”。
  罗振玉曰:“善战者”,敦煌辛本无“者”字,下三句同。“不与”,景龙、御注、敦煌庚、辛诸本“与”均作“争”,敦煌壬本作“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景龙本“人”作“仁”,无“之”字。景福本、敦煌辛本亦无“之”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景三本“与”作“争”,按此“争”字与下“不争之德”相对,作“争”是也。
  谦之案:邢玄、磻溪、楼正、顾、彭、傅、范、赵、高均作“不争”。遂州、邢玄、顾、赵、河上亦无“之”字。又磻溪,“怒”作“恕”,敦煌壬本“之”作“天”皆误。
  刘师培曰:王注“不与争也”,案“与”当作“举”,“举”即举兵,犹古籍“大举”之省“兵”字也。
  陶鸿庆曰:王注“不与争”,而但云“不与”,不辞甚矣。“与”即“争”也。墨子非儒下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