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莫莫言      更新:2021-02-25 02:46      字数:4820
  保嗉檀佑《取⒖斩俚鹊氐酱镏泄愣C妫谝淮窝黄秸娇肌!       ∪⒄秸娜鼋锥?br />
  1。第一阶段:1840。6…1841。1 《穿鼻草约》①过程:自1840。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 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在这个阶段,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中国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抗战的态度。由于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丧权的所谓“穿鼻草约”。②特点:英国侵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中英双方互有胜负。③说明:中国禁烟失败,鸦片战争的指挥权落入了投降派手中。
  2.第二阶段:1841。1。271841。5。27 ? 《广州和约》
  ①过程:战争的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在这个阶段,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奋起抗击英军,爆发了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②特点:A清政府由原来的组织抵抗转为妥协投降,和战不定,道光皇帝对英军宣战兵没有决战到底的决心B弈山所行政策“防民胜于防寇”。
  3.第三阶段:1841。5。28…1842。8。29 ? 《南京条约》
  ①过程:战争的第三阶段,自1841年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②进攻路线: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南京—台湾
  ③ 特点:英军以进攻江浙和长江下游为主,皇帝由原来的和战不定转为一意投降。总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采取妥协投降的路线而广大人民坚决反抗侵略,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力军。
  四.鸦片战争英国胜利中国失败的原因
  1.战争决策目标的差异。①英国:英国在决战前对于决策目标十分明确,而中国缺乏明确的决策目标。英国从商品贸易的的战略目标出发英国人已经在做以武力入侵中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准备工作…以英国军舰为基础联合印度军队,作战路线由南向北,时间4月份左右。
  ②中国:从战争开始到最后战败始终没有明确的战争目标处于被动状态。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华民族对外界一无所知。道光皇帝认为战争的爆发是归咎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他没有了解到鸦片贸易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手段。虽然清政府对于英军也有抵抗的表现,但目标还是不明确的,打到哪里算到哪里。林则徐虽做了抵抗的准备,但也只限于广东沿海一带,初期没有人认识到英国的真正目的。道光只是想一昧赶走敌人,先想速胜,后转为速败。
  2.双方兵力的优势。①就武器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处于劣势,就人数来说中国多于英军。②中国在道光年间的正规军有80余万人,另外还有乡勇、团练。英军全国总兵力为10万,最初派往中国的总兵力为4000人,后来派来了援军最多不过15000人左右,但从各个战役中中英双方各有优劣,但从实践中关键性战役英军占有优势。
  ③清朝军队废弛。例如,浙江沿海各炮台只有林亮光会用炮位发射,打仗时多为文臣或皇帝的亲戚领兵。在战争中劣势能变为优势,优势也能变为劣势,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作战部队,如果中国军队上下同心,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非不可能。  3.英军胜利的必然与偶然
  ①英:有利条件:⑴国力雄厚,坚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了英军的战斗力。⑵船坚炮利;不利条件:⑴远离本土,动员较多兵力来华作战,十分困难,后勤补给困难。⑵对于中国的地形、地貌,在中国作战,英军始终没有中国人熟悉。越深入内地,英军的军舰将失去用武之地。⑶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它不仅遭到世界正义人士的反对,也遭到英国人民的反对。②中国:有利条件:⑴中国是大国,人口众多,具有雄厚的战争潜力。⑵清军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英军,而且兵源充足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⑶在本土作战,无论是物资补给、军队调动,都是熟悉的,特别是战争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后,中国的有利因素可以得以发挥。⑷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战争,中国人民的抵抗情绪高昂,清朝只要号召人民起来抗战,必将给英军带来灭顶之灾。
  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①《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⑴内容:《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三)赔款2100万元。(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五)废除“公行”制度。⑵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一)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政府无权处理。(二)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三)居住及租地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特权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
  ②《附约》: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③《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条约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二)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④ 《黄埔条约》: 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
  ⑤与沙俄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1851年8月6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种种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特权。  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订约。清政府根据所谓“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律允准。与此同时,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欧美资产阶级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
  从此,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力驱使下,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第三节 ? 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
  一、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中国社会战后的变化
  ①。政治上: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经济上: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社会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近代城市的出现: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50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在租界里外国侵略者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②买办势力和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 ?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他们与外国侵略者有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经济上又有相当的实力,受到清朝地方大吏的器重,买办商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鸦片战争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其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显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3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出现了一批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强国御侮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①林则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还在鸦片战争前,在主张鸦片,坚持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林则徐就派人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翻译西书,编成《四洲志》。②魏源:魏源则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综述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 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①国内外形势: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的年年激增,使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亦使百姓负担更为加沉重。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剥削和连年灾荒,广大劳动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不下100多次,几乎遍及全国,天地会势力更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发展起来的。②洪秀全理论的形成: 1843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在极度的愤懑不平中阅读了传教士梁发数年前赠给他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该书内容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洪秀全读后反应强烈,决意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他的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仁紫仁芟础?br />
  ③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