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节
作者:套牢      更新:2021-02-17 05:54      字数:4905
  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资本上义的所有制变成为全民所有制,
  把小生产者的个体所有制转变成为集体所有制。”
  1955 年下半年,由于激烈地批评“小脚女人”和“右倾机会主义”,农
  业合作化的步伐猛烈地加快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
  连带着加快了。1956 年出现了三大改造的高潮。此时,“相当长的时间”、
  “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不可能再被提及。
  在二大改造的高潮之下,对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提出了“提早完成”和加
  快的要求,井出现了把计划指标订得过高、基建规模定得过大的倾向。这时,
  周恩来更多的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计划与预算、从国民经济发展速
  度的角度上阐发了反冒进的思想。1956 年1 月20 日,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
  的,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2 月8 日,他说:”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
  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6 月,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之前,
  在讨论《关于一九五五年国家决算和一九五六年国家预算的报告(草稿)》
  时,周恩来指出,对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现在已经不是预防而是需要反对
  了,“一九五六年的国家预算必须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9 月,在党的
  “八大”会议上,他批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
  案)》公布以后,“有些部门和有些地方,急于求成,企图把在七年或者十
  二年内才能够做完的事情,在三年、五年甚至一年、二年内做完”。11 月,
  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对1957 年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保证重点,适当
  收缩”的方针。1956 年,周恩来更多的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对急躁
  冒进的倾向做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必须指出,1956 年周恩来虽然更多的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计划
  与预算的角度上闸明反冒进的思想,但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方面;也仍然强调要稳步前进,不能操之过急。1956 年1 月30 日,他指出,
  手工业“在合作化以后,凡是不宜于集体生产的,就应该保持分散生产的形
  式”。“有些特殊好的手工业和手工艺业,如果一时不易组织合作,就让他
  们单干”。对于数量极大、分布极广的小商店,在合营以后,应该继续实行
  代销拿手续费的办法。对于那些分散的肩挑小贩,不要急于改变他们的经营
  方式,应该在长时期内将它保留下来,2 月8 日,他又指出,私营工商业和
  手工业的改造工作,“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1956 年1 月25 日,
  毛泽东说:“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
  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起来。大约再有三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
  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对此,周恩来说:“这只是讲大体上完
  成,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改造都可能拖长一些。
  所以不论从地区或从部门看,都会有不少尾巴”,“条件不成熟的等一下不
  要紧”,“我们要使条件成熟,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联系到两
  个月以前,周恩来还坚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可以看出,
  1956 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问题上,周
  恩来与毛泽东的认识是有一定差别的。1956 年9 月,在党的“八大”会议上,
  周恩来指出:“凡是不必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家副业,应该鼓励社员单
  独经营。”“有些手工业可以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领导下,继续独立生产,
  也叮以让他们完全自产自销,不必勉强组织起来。”1956 年底,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此后,周恩来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能搞清
  一色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不能搞清一色的集中统一型的国营、公营,这不
  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957 年4 月,他指出:“一切东西部靠国家生产不行,
  各方面都应该有百分之几的自由活动,太死了不行。”他认为把私有制、私
  营全部封死、堵绝,实际上是“因噎废食”的愚蠢行为。他提出,大煤矿国
  家开办,小煤窑合作社、私人都可以开,小盐场也应该开放。他说:“主流
  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加入合作
  社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六,其余的个体就让他个体”。“每一行都可以来
  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他甚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
  活一点有好处”。还必须指出,1955 年12 月以来,周恩来从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速度上闸明反冒进的思想,是同他队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反冒进紧
  密相联的,并且进一步拓宽了对社会主义改造不能急于求成的认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落后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超越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党提出的过渡
  时期“一化三改”的整体目标,正是对这一根本原理的自觉运用。在这一整
  体目标中,工业化是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是两翼。主体没有完成,两翼不能超前发展。正如周恩来在1953 年9
  月所强调的,“经济改造是一切改造的基础,而国家工业化又是实现经济改
  造的关键”。1955 年12 月以来,周恩来仍然坚持这一基本观点。他认为国
  家工业化还没有实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不能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
  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难
  以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说:“如果没有工业化,农业即使合作
  化了,也不巩固。手工业也是如此”。这是对当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急速发展的深刻而有力的批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五”时期,周恩来是从实现
  “一化三改”整体目标上全面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的,如果只从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其计划、预算这一方面研究反冒进,是难以完整反映周
  恩来当时经济思想的全貌的。
  “一五”时期,周恩来从“一化三改”两个方面闸明的既反保守又反冒
  进的思想,深含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科学理解,具有重大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他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点上对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急躁冒进倾向的批评,字里行间闪耀着真理的光
  辉。虽然,1955 年下半年以米,他的这一思想未能贯彻实行,但它却是党的
  “十三大”提出并被党的“十四大”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先河。
  奔向四化振兴中华——提出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中同有两句古语:
  “有志者事竞成”;“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有志”即有追求
  的目标。有了追求的目标,奋力拼搏,年少者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有追
  求的目标,磋跎度日,即使活到百岁也是虚度一生。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也需要有一个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具体目标。
  “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周恩来的经济智慧之一是提出了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实现
  四个现代化。1964 年12 月,周恩来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
  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
  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上义强同,赶上和超过世界
  先进水平。”
  周恩来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
  首先,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
  着社会主义道路得到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
  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
  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
  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
  民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要求。“现在世界上
  各方面的事业娜在飞跃发展,我们要迎头赶上,就要着重研究现代的问题,”
  “我们要发展,就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一代胜于一代,做出比前人更
  大的贡献。”
  其次,四个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
  农业、国防与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到卫业现
  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农业、
  国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尽可能迅速地用世界最新
  的技术把我们国家的各方面装备起来。”
  再次,四个现代化是全国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
  地区现代化,让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下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
  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肉治的地区都现代化。个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
  发展起来,一定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另一方面,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
  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不能单靠汉族,我们50 多个民族必须大家合
  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展,
  但是可开垦的土地已经不多,地下资源也不如兄弟民族地区丰富。兄弟民族
  地区的资源开发是祖国现代化的有力后盾。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
  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
  独发展。
  复次,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与具体步骤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一个
  的具体步骤去实现。第一步,以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用15 年时间,建立一
  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再用15 年时间,即
  在本世纪内,把我同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
  会主义强国,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两步走的步
  骤还不够具体;当时用30 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也过于乐观了些,
  对用这样
  短的时间赶上并超过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艰巨性、困难性估计得还不够
  充分。但无论怎样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又
  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有着现实可能性,具备各方
  面的有利条件。①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团结一致,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表现的积极性和热情;②有辩
  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能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基础,我们的祖先有过许多发明,我们应该
  超过自己的祖先;④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科学家有充分发挥自己
  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⑤有了一支比建国前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
  学技术力量;⑥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般设备和原材料绝大部分自己能
  够制造或生产。
  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共同
  纲领》中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
  为工业同”。实际上,建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恢复摆在第一
  位,经济建设尚属其次;与此相联系,在实现工业化的远大目标下,具体的
  现实的目标是努力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
  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实现工业化成了具体
  的现实的目标。工业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基
  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直到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还在探讨怎样使中国由农业国
  变为工业同的问题。3 月,周恩来仍然说:“我们要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就
  是三个五年计划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