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套牢      更新:2021-02-17 05:54      字数:4902
  必能杀得贼死。非独外界如此,即我们自己也不敢十分过于自信。”周恩来
  领导政治工作机关对本军官兵进行了大量政治工作,使官兵更加明确东征是
  “与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作战,以达民族解放之目的。”第一次东征
  前,周恩来在军校作了战前动员。第二次东征前,周恩来担任党代表的第一
  军第一师举行了誓师大会。在周恩来的组织下,东征军部队响亮地提出了“为
  拯救东江人民而战”、“为保护东江人民而战”的口号。作战中,开展了多
  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杀贼歌》中唱道:“同志们前进!杀!杀!杀陈
  炯明,不杀不甘心!”在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周恩来亲读祭文,使官兵深
  受感动。经过宣传鼓动,广大官兵同仇敌忾:“卒皆忠忱雷动,不避艰难,
  不顾生死”。第一次东征的棉湖会战中,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面对号称劲旅
  的林虎部主力五六千人,舍生忘死,奋勇搏杀,与下了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淡水战斗中,率领教导队第一团的10 名干部,有8 名是中共党员。第二次东
  征攻打“南中国第一天险”惠州时,报名参加奋勇队者争先恐后,均以舍身
  成仁为光荣。
  第二,对民众。主要是宣传东征的意义和革命军队与军阀军队的区别。
  第一次东征开始前,中共两广区委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檄告广东工农群众、
  保卫革命、打倒陈炯明》的文告;黄埔军校政治部印发了《告东江人民书》
  等传单。第二次东征时,总政治部发表了《革命军东征告各界人民书》。行
  军所至,“传单飘扬空际,俨如雪片之纷纷,村民牧童欢呼而拾”。仅第二
  次东征宣传总队就散发传单20 万张,标语8 万条,孙中山、廖仲恺像片10
  万张。周恩来在各地发表演讲,呼吁民众团结起来,协助东征军,巩固革命
  成果。在东莞群众大会上,周恩来发表演说,指出:“本军系解除人民痛苦
  而来,增加人民幸福而来,愿大家戮力同心,共促革命成功。”东征军建立
  了严格的群众纪律,并作了广泛的宣传。《爱民歌》中唱道:“扎营不要懒,
  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踏青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
  借民间锅和碗。。。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政治部《告百
  粤父老兄弟姊妹》书说:“有违犯我们所宣告的行为者,请不必客气,具实
  向我们的官长报告,定必依法惩办。”以往东江人民横遭陈炯明等摧残,往
  往视兵如匪,军队一来即四散逃亡。东征军鲜明的主义和严明的军纪,使氏
  众交口赞誉。《商报》报道说:“学生军之受人欢迎,初不在战功卓著,而
  其纪律亦有足令人起敬者。。行军行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
  喜而挤观。鸡犬不惊,商市安堵。入夜无公家空房,则扎蓬营露宿,东江人
  民父老,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卫国保民之革命
  军。”这样,广大民众,就积极起来支援东征军作战。彭湃在《革命政府应
  如何对待东江问题》一书记述说,革命军一来,农民群众即“或为党军内应,
  或作外援,如当冲锋队、充夫役、向导、侦探、及截击逆军等等。无不踊跃
  去做。”而陈炯明军队一到,则不是逃之一空,便是井中投毒、粥中放桐油,
  甚而揭竿执锄,歼灭敌人。
  第三,对敌军。主要是声张正义,揭露邪恶,宣传俘虏政策。黄埔军校
  政治部和东征军总政治部均印制了对敌宣传品,广为散发,还由航空队进行
  了空投。据东征军《本部东征日记》记载:“由前线解来的俘虏数十名,优
  待异常,故乐不思返。”《惠州战役日记》载:“闻石龙商团颇具有反革命
  气质,经总政治部数日宣传之力,一变而为本党信徒。”
  两次东征的胜利,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也显示了政治工作的巨大威
  力。《政治周报》1926 年3 月刊登的《东征纪略》中说:“革命军与别的军
  队的最大不同点,就是他军队内面的政治宣传,这是革命军打胜仗的根本原
  因。这种政治宣传工作在平时要紧,在战时更发要紧。在战时要使人民与军
  队合作以协力对付敌人,全靠这种工作做得好。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
  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
  政治部主任。”
  吊民伐罪,众口铄金,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是被普遍重视和运用的军
  事谋略。事实证明,在军事斗争中,忽视精神力量、舆论力量,便难以取得
  成功。周恩来在1925 年领导两次东征战役的政治工作,熟练地运用了吊民伐
  罪、众口铄金的军事谋略。
  对于周恩来领导的黄埔军校和东征军政治工作,毛泽东曾给以高度的评
  价:
  “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时候不过两
  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在它的周围,取得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
  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有一
  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
  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的,
  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势险节短相机而发——掌握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时机
  《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势险节短的要领是,战前精心准备,时机一旦成熟,即以迅猛的动作、凌厉
  的动作发起进攻,一举达成战役、战斗企图。周恩来在1927 年领导上海工人
  第三次武装起义中,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谋略。
  1927 年春,北伐战争迅猛发展。为配合北伐进军,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武装起义。第一、二次起义,在军
  阀孙传芳的镇压下失败了。1927 年3 月,中共决定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由
  周恩来任特别军委书记、武装起义总指挥。
  这时,北伐军已控制了浙、赣两省和安微大部分地区,前锋从南、西两
  面直逼苏南。直系军阀孙传芳因遭惨败,将军队撤离上海,而奉系军阀张作
  霖又派鲁军毕庶澄部进住。毕部有3000 人左右,加上当地2000 警察,共5000
  人左右,战斗力不强。上海总工会的会员有28 万9 千多人,工人纠察队有
  3000 人,自卫团有100 人。这些都是进行武装起义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北伐军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已经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反共活动,
  对工人武装起义不仅不会积极呼应,还会予以破坏;已经组织起来的工人武
  装人数不多,训练不够,武器装备也十分缺乏。这些是起义的不利条件。
  周恩来总结前次起义的经验教训,认为主要问题有两条:一、没有准备;
  二、领导人在事变中缺乏果断。在组织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对这两点给以
  了极度的关注。
  关于准备工作,主要是组织队伍,筹集武器和制定计划。工人纠察队扩
  大到5000,自卫团扩大到500,同时组织特别队。工人武装按区组织成大队、
  中队,每天夜里进行训练。周恩来经常到各纠察队去指导训练,并亲自教工
  人练习射击。为了培养起义骨干,指挥部举办了军事训练班,由具有军事经
  验的中共党员作教员,讲授枪械使用方法,《暴动须知》和巷战战术,并进
  行战术运动射击刺杀等军事训练。经过训练1800 名纠察队员学会了使用武
  器。周恩来还积极组织筹集武器弹药。他们在租界购买了250 支手枪,并用
  染料制造炸弹。周恩来还化装参加了弹药的运送。当时,上海一些军阀和资
  本家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组织了保卫团,周恩来指示工人骨干参加进去,以
  掌握武器,分化敌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全市和各区都制定了书面作战计
  划,对进攻目标、力量、方法、时间等作了详尽的规定。
  关于时机掌握,即要与北伐军的军事进展相配合,又要独立行动,不能
  失去时机。陈独秀的主张是,两个条件具备方可行动。一是上海没有驻兵;
  二是北伐军到松江后仍继续前进,或者等它到上海南郊的龙华。周恩来不同
  意。其主张为:“假使松江下,必可动,因毕决不致再守上海。苏州下,也
  必可动,因他也不能枯守上海,同时他的兵队必有一部分溃散。”会议接受
  了周恩来的主张,确定:“一、松江下。二、苏州下。三、麦根路与北站兵
  向苏州退。三条件有一个就决定发动。”
  3 月18 日,北伐军到达松江,与军阀部队激战。3 月19 日,上海区委主
  席团召开紧急会议,周恩来估计说:“毕有败退可能”。他提出:“我意今
  天都准备好,如果十二点以前,有毕军溃退消息,即一面下令罢工,一面今
  晚动作。”当天,下达了预备动员令并颁布了行动大纲。第二天,北伐军攻
  克松江,前锋推进到上海龙华。上海已有28 万工人罢工。
  3 月21 日,中共最后作出武装起义的决定。12 时,全市各大工厂汽笛长
  鸣,80 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下午1 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
  制鸿去翼竭泽而渔——指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不仅面积大、人口多,街道建筑
  复杂,而且有着被称为“国中之国”的帝国主义列强的租界。在这样的城市
  中举行武装暴动,必须有正确的军事指导,以求减少伤亡,较快取得胜利。
  周恩来在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运用了制鸿去翼、竭泽而渔的谋略
  思想,实行分区进攻,先易后难的办法,逐次攻克敌军据点,最后集中兵力,
  对固守之敌展开武力上和宣传上的强大攻势,使其土崩瓦解,归于全面失败。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分南市、闸北、虹口、浦东、沪西、
  沪东、吴淞七个区开始行动。当时军阀毕庶澄所部为了便于逃跑,将其主力
  集中于火车站所在的闸北地区。工人纠察队依总指挥部部署,首先实行分区
  进攻。当天下午4 时,除闸北以外其他各区相继告捷。起义中缴获了大批武
  器,徒手的工纠队员武装起来。随后,周恩来命令各区工人纠察队向闸北增
  援。
  闸北敌军主要猬集于东方图书馆、北火车站等据点。这些地方工事坚固,
  敌兵力、火力都很强。在东方图书馆,敌凭借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和两挺轻
  机枪的火力扼守。在北火车站,敌设有重机枪阵地,其白俄雇佣军拥有装甲
  火车,还配备了迫击炮。此外,附近的外国租界当局,也设立了重机枪阵地。
  工人纠察队展开进攻则伤亡较大。
  战斗进行中,吴淞区委送来报告:这天清晨,有500 余名敌军,携带机
  枪,乘火车开往吴淞,准备从海上逃跑,因吴淞已被工人纠察队占领,又掉
  转车头返回上海。现军车正向北站驶来。周恩来分析了战局,认为,决不能
  让这列火车进入上海,否则就会冲破工人纠察队的防线,并增强敌人在北站
  的力量。应将敌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他决定:对乘车返沪之敌,在市郊
  天通庵火车站附近组织伏击,务期就地全歼;对东方图书馆之敌“围而不打”,
  待其候援无望而停止抵抗;对北站之敌,步步为营,渐次压缩,以一网打尽。
  决定作出后,周恩来亲自率领工人纠察队来到天通庵,勘察地形,修筑
  工事,部署兵力,并将路轨道钉拔除。黄昏时分,敌列车进入伙击圈。由于
  道钉被拔,列车倾覆,埋伏于铁路两侧的工人纠察队员立即发起进攻。敌人
  毫无准备,又车门关闭反锁,只能在窗口抵抗。入夜,又有一部分学生纠察
  队投入战斗。敌人军心涣散,于次日缴械投降。纠察队又得到新的补充。
  在东方图书馆,纠察队紧围敌军,并对露头敌军实行火力压制。天通庵
  战斗结束后,起义指挥部用广播喊话,通知对方天通庵战况,劝告对方立即
  投降,否则即实行炸药爆破。敌军挥舞白巾乞降,武装工人并未马上理解其
  中含义,还继续进攻,又有6 人牺牲。这时周恩来赶到,命令停止战斗,接
  受对方投降。这样,攻占了东方图书馆,起义总指挥部也随之迁入。
  此时,敌人在上海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北火车站。按照周恩来的部
  署,纠察队在机枪掩护下,在敌人前沿修起了三道防御工事,逐步接近敌人。
  黄昏后,敌重机枪及白俄迫击炮射击,引起居民区着火。在现场的周恩来一
  面组织工人救火,转移居民;一面调整火力配备,以防止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