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9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41      字数:4746
  想到唐朝的内乱,这让李孝恭更加深感忧虑,他是高层旁观者,要比当事者看得清楚,比一般的旁观者更看得透彻。
  几次大战使他慢慢回过味来,其实唐朝的失败就是败在内乱上,从第一次中原之战的失败,到第二次中原之战的失败,两次大败奠定了今天隋强唐弱的局面。
  而这次惨败恰恰都是败在唐朝内乱上,高层决策失误,太子和秦王兄弟二人的夺权严重影响到了大唐的军国决策,所以说,内不稳,乱之源。
  相反,隋朝内部却凝成铁块,杨元庆敢于放权,让紫微阁七相共决政务,而他统领军事,文济武略,相得益彰,才使得隋朝在面临突厥严重入侵的情况下,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加强大。
  李孝恭负手站在窗前长长叹了口气,唐朝之败,并非败在强敌之上,而是败在内部的争权夺利。
  时值今日,圣上才终于明白过来,开始要削夺秦王的军权,可现在秦王羽翼已成,还来得及吗?
  李孝恭原本是秦王的坚定支持者,但为了大唐内部能稳定下来,他也毅然放弃了对李世民的支持,改而全力支持唐帝李渊进行内部整肃。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就是唐朝的乱臣贼子,至少李孝恭不这样认为,李世民有军事才能,统兵能力很强,但现在的局面下,唐朝只能壮士断腕,才能赢得新生。
  圣上要想社稷不乱,无疑只能是保太子,那也就不得不放弃秦王李世民。
  李孝恭在反复考虑了很久后,终于接受了李渊的封爵,被封为荆王,成为第一个非嫡系而封国王的李氏宗室。
  在决定立场后,李孝恭的心态也变了,他现在希望圣上能早日夺秦王军权成功,将唐朝内部稳定下来,那样或许他们还有一线希望。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亲兵的禀报:“启禀殿下,新野斥候有情报传来!”
  李孝恭霍地转身,他这两天就在等南阳郡的消息,两天前他得到紧急情报,隋军大队进入南阳郡,这使他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也感到了一丝杀气。
  “拿进来!”
  门开了,亲兵快步走进,单膝跪下将一卷情报呈给李孝恭,李孝恭打开情报看了一眼,脸色微微一变,居然有四万隋军,就驻扎在新野县,距离襄阳郡约二十里之处,极可能是徐继业统帅。
  李孝恭快步走到沙盘前,按照情报上所说的地方,找到了隋军驻兵的两江口,他脸色更加大变,从那里南下便是平坦大道,杀到襄阳城下只要半天便可。
  但情报里说隋军建筑的是板墙军营,这让他略略放心一点,板墙军营更偏重于防御,不过……
  或许这是隋军的虚兵之计,让他们以为隋军只守不攻,而且不是为了进攻,他们为什么不驻扎在城内。
  四万大军进驻边境,难道是因为……李孝恭想到了他得到的另一个情报,萧铣和杜伏威同时在调兵遣将,摆出了准备联合进攻李密的姿态。
  李孝恭忽然明白过来了,这是隋军在牵制自己,不准自己从后面进攻萧杜联军,一定是这样。
  李孝恭的眼睛紧紧注视着江都,他越来越怀疑,杨元庆并不是要对唐朝下手,而是要先攻打李密。
  就在这时,门外又有亲兵禀报:“启禀殿下,李密特使抵达襄阳,求见殿下。”
  李密特使居然来了,这在情理之中,但又有点让李孝恭感到意外,他略一沉吟,便猜到使者来意,估计是想让自己从后面进攻萧杜联军。
  李孝恭苦笑一声,看来杨元庆早就算准了李密会来找自己,布局江南,环环相扣啊!
  但不见又不好,李孝恭便点点头,“请来人去外堂稍候!”
  ……
  不多时,几名士兵便将李密的特使请到了总管府外堂,李密特使名叫祖君彦,是李密的记室参军,此人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不善于言辞,但文采极高,李密的军书羽檄,皆出自他手。
  这次他受李密派遣赶来出使襄阳,确实是为了和李孝恭联合对付萧杜联军。
  祖君彦被请到外堂,只稍稍等了片刻,李孝恭便背着手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祖君彦连忙上前深深施一礼,“君彦参见荆王殿下!”
  李孝恭微微一笑,“原来是祖参军,久闻大名了,请坐!”
  他一摆手,两人分宾主落座,一名侍女端了两杯茶上来,李孝恭笑问道:“祖参军是从江都过来吧!一路可顺利?”
  “唉!别提了。”
  祖君彦苦笑一声,“我原本是从杜伏威地盘过境,那里戒备森严,一路盘查,后来该走水路,这才躲过盘查,过来一趟着实不易啊!”
  “现在听说江南局势很紧,杜伏威和萧铣有联手对付江都的迹象,估计又是一场大战要爆发了,魏军应该准备好了吧!”
  “我们已经在全面准备了,不仅要对付杜萧联军,还要防范隋军从北面入侵,压力很大,所以我家主公特派我出使襄阳,希望魏唐能联手对付杜伏威和萧铣,剿灭两家之后,萧铣地盘归唐,杜伏威地盘归魏,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李孝恭是不会趟这滩浑水,且不说隋军在新野牵制唐军,就是没有隋军牵制,他也不会和李密联手,而是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后,再来摘取战果。
  不过他也不能明着拒绝祖君彦,他已想好了拒绝之策,李孝恭叹了口气道:“我当然愿意和魏主共猎江南,只是我没有权力擅自出兵,此事我必须要请示圣上,等待圣上的同意。”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七章 兵压关内
  李密当初决定入主江南,就是想割据东南一隅,形成隋唐魏三足鼎立之势,一旦成势,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若隋唐大战,李密则兵发中原,从东面牵制隋军,而如果隋军攻魏,唐军则从西面进攻河东和关内,逼迫隋军撤军。
  这其实就是当年魏蜀吴三国的翻版,形成了三足鼎立,对峙局面很可能就会延续数十年,这是杨元庆绝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他必须在唐魏尚未结盟之前,打破三国鼎立的趋势,先灭掉弱势一方的魏国李密,使三国鼎立变成两强对决。
  但杨元庆也知道,就算唐魏尚未结盟,唐朝也会看出隋军攻魏的危险和隋军兵力不足的机会,他们会不会抓住这次机会?尽管唐朝已经露出怯弱之态,可能性不大,但在这种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上,杨元庆不想冒任何风险。
  他招募新兵十万,用来镇守河东和河北,而大将秦琼率领十万大军进驻关内道,加上会宁郡盛彦师率领的三万驻军,从东西两线兵压关中,迫使唐军不敢轻举妄动。
  这只是战略,而从战术上,秦琼也使用了和杨元庆事先商议的计谋,打出了金边赤鹰军旗,这就意味着杨元庆本人也在关内。
  十三万隋朝大军兵进关内,磨刀霍霍,直指关中,使唐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隋军的强势威胁也缓和了李氏父子间的尖锐矛盾。
  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李世民擅自离京去了扶风郡,名义上是去练兵,实际上是掌控住了扶风郡的五万精兵,使李渊企图软禁李世民,彻底剥夺他军权的计划落空。
  李渊恼火万分,他一方面命驻扎在潼关的李神通接管驻扎在冯翊郡的三万精兵,另一方面李渊又连发九道金牌命李世民入京,但李世民就是置之不理。
  眼看唐朝高层矛盾即将激化,而隋军的强势进驻关内却又暂时缓和了这个矛盾,李渊改封李世民为西路军元帅,算是勉强承认了他对五万军队的掌控……
  扶风郡雍县,这里是扶风郡的郡治所在,李世民所控制的五万大军,除了长孙无忌率一万军驻扎在大散关外,其余四万大军全部驻扎在雍县附近,而李世民也不住在县城,而是住在军营内,牢牢控制住这支军队。
  白色的帅帐内,李世民负手站在一幅巨大的木雕地图前,久久沉思不语,尽管他不在长安,但他还是能从唐风手中得到最新的,包括李孝恭今天上午送来的紧急快报。
  把各种零零星星的情报串起来,李世民似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只是他还有一些事情没有想通,他需要把思路整理清楚。
  这时,房玄龄慢慢走到他身旁,低声道:“殿下是不是觉得杨元庆并不在关内,金边赤鹰旗只是隋军的虚兵之计。”
  李世民点了点头,沉声道:“我总觉得萧铣和杜伏威这个时候联合进攻李密有点怪异,似乎他们行动和隋军进兵关内道有什么关联。”
  “殿下为什么会这样想?”
  “我在想,为什么萧铣和杜伏威不怕唐军袭击他们后路?结果李孝恭那边传来消息,徐世绩率四万大军驻兵新野县,距离襄阳不到百里,这就让我忽然想到,萧铣和杜伏威进攻李密,其实是杨元庆的安排,所以杨元庆来替他们解决后面唐军的威胁,那么,杨元庆真正的目标其实不是唐朝,而是李密,是这样吗?”
  “殿下思维慎密,令人佩服!”
  房玄龄由衷的赞叹一声,又道:“其实我也觉得萧铣和杜伏威联合攻打李密有些蹊跷,因为在上一次对战中,杜伏威和萧铣也同样损失惨重,连辅公佑也阵亡了,这才两个月时间,杜伏威怎么可能缓过气来,再次进攻李密,所以萧杜联合,其实并非是他们本心,而应该是杨元庆强制他们出兵的结果。”
  经房玄龄这一说,李世民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不过他还是有不解之处,他一指地图上的青州道:“我唯一想不通的是,既然杨元庆要打李密,为什么不先取青州,隔着一个青州,他怎么从北面出兵,如果兵入彭郡,他难道就不怕刘黑闼从后面袭击?”
  房玄龄淡淡一笑,“这就是杨元庆的高明之处,迷惑李密,以为杨元庆青州未取,不会攻打江南,可是他却忘记了最关键一点,忘记了杨元庆是怎么取高丽的。”
  李世民一惊,他连忙在地图上细看,从隋军的潞河军港画一条路线出来,他不由倒吸一口冷气,这时,李世民一切都豁然贯通了,萧杜联军不过是个诱饵,李密真正的危险是在水路之上。
  “不行!”
  李世民当即立断道:“这件事要立刻通知李密,让他防范隋军从水路进攻。”
  房玄龄叹了口气,“殿下,恐怕是来不及了。”
  “这……”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失望之色,他忧心忡忡道:“如果李密被灭,那隋军在东面就没有了牵制,下一步,隋军必将全部包围关中,先生,我们危在旦夕啊!”
  房玄龄缓缓道:“或许还有一策,可以挽回大局,就怕圣上不肯。”
  李世民略一沉吟,眉头皱了起来,“先生是说……出兵中原?”
  房玄龄点了点头,“出兵中原,逼徐世绩回撤,这样李孝恭就能从后面进攻萧铣和杜伏威,挽回李密的颓势,或许李密就还能有一线希望。”
  李世民背着手走了几步,他也知道这个时候很难劝服父皇,但情况危急,他无论如何要试一试。
  “那我给萧相国写一封信。”
  ……
  十万隋军进驻延安郡,令长安也十分紧张,目前整个关中地区有驻军十五万人,除了冯翊郡的三万军和扶风郡的五万精兵外,长安城还有八万驻军,由李孝基统领,驻扎在灞上。
  另外柴绍率领三万军队驻扎在上郡和北地郡,陇西郡和河湟一带还有两万驻军,二十万大军分布在关中周围,将关中防御打造如铁桶一般。
  这天上午,早朝散了后,萧瑀便疾步匆匆向李渊的御书房走去,他是在昨天很晚才接到李世民的亲笔信,在信中李世民提到杨元庆很可能会从海路南下,袭击江都城,尽管李世民只是猜测,但萧瑀也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以杨元庆喜欢走诡计的性格,他极可能会走这一步棋。
  更重要是萧瑀赞成李世民的观点,东方的李密极为重要,保持三足鼎立,将有助于眼前的格局稳定,这一点萧瑀必须要向李渊说清楚。
  萧瑀一路快走,走进了武德殿,不多时便来到了御书房前,他对门口当值的宦官拱了拱手,“请替我禀报圣上,就说萧瑀有急事求见!”
  宦官点点头进去了,片刻出来道:“萧相国,圣上请你进去。”
  萧瑀稍微整理一下衣帽,也略略理顺了思路,这才走进入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李渊正和太子商议春耕之事,大唐各地严重缺少耕牛和马匹,地方官纷纷向朝廷求援,李建成的意思是,能不能暂时向军队紧急借一些马匹,春耕结束后,再把马匹还给军队,这让李渊很是为难。
  毕竟十万隋军在北方兵压关中,要他为了春耕把军队马匹借出,这个恐怕不妥,李渊想了想道:“关陇都是冬小麦,春天不必耕种,就把关陇的耕牛和牲畜集中送去汉中和巴蜀,保证那边能及时插秧,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