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3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41      字数:4738
  县衙议事堂内,亲兵们迅速将沙盘拼成,杨元庆则站在沙盘前沉思不语,今天对长安城的骚扰,他可以肯定李渊要立刻撤军回援了,太子李建成这边必然会立刻回援,军队至少在五万以上,但李世民那边的军队会不会回援?
  杨元庆担心是这个,他这次奇袭关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李世民施压,逼迫他撤军回关中,放弃对中原的攻占,但以李世民的才智,他必然会看透自己的企图,他会不会顶住压力,坚决不撤军回关中。
  杨元庆凭直觉,他感觉李世民很可能会顶住压力,坚决不撤兵回关中,毕竟这是一次占领中原的机会,现在隋军刚打完突厥,河东腹地损失惨重,士兵们身心疲惫,确实无力再打一场中原大战。
  李世民应该会看出这次机会,他不肯撤军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是这样,又该如何应对这种不利局面?杨元庆负手绕着沙盘来回踱步,思索着对策,这时,程咬金兴冲冲走了进来,一进大堂便嚷道:“殿下,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杨元庆的思路被打断,他心中不悦,回头狠狠瞪了一眼程咬金,程咬金这才恍然惊觉,他吓得低下头,一声不敢吭,杨元庆哼了一声道:“这次就饶你,下一次再敢擅闯大堂,重责三十军棍!”
  “是!卑职记住了。”
  杨元庆这才收回思路问道:“发现了什么?”
  程咬金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兴奋,他战战兢兢道:“卑职和士信开仓放粮,我巡视仓库时发现有好多长梯子,结实高大,都有三四丈高,非常适合攻城,我们不是没有带攻城武器吗?这些梯子……”
  这个发现倒令杨元庆颇有兴趣,他立刻道:“走!看看去。”
  咸阳县的仓库在县衙左侧,相隔约一里,仓库其实是两个概念,仓是存放粮食,库则是放置钱物,咸阳县粮仓是由两座大粮仓组成,共存放了两万石粮食,由数十名衙役看守。
  此时粮仓已经被隋军接管,罗士信率领五百名士兵正在开仓放粮,数万民众闻讯而至,扛着麻袋,牵着毛驴,甚至不少人是全家出动,反正隋军也不认识。
  粮仓前排了十几支长长的队伍,足有千步远,虽然人山人海,倒也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哄抢的局面,数百隋兵骑兵维持着秩序。
  杨元庆在亲卫们簇拥下,骑马缓缓而至,县令韦义节则骑马跟在一旁,他满脸愁容,这些都是税粮,全部放粮赈济,他怎么向朝廷解释?
  杨元庆马鞭一指排队领粮的民众,对韦义节道:“这些民众大多衣裳褴褛,很明显是贫苦之人,把粮食赈济给他们,难道不是好事吗?韦县令为何还这般愁眉苦脸?”
  韦义节心中暗叹一口气,只得欠身答道:“殿下是执掌天下之人,应该明白朝廷自有其法度,该怎么赈灾,赈济多少粮食,户部自有安排,哪些人该领粮食,哪些人不该受粮,作为县令,我也知道,而不是像殿下这样胡乱放粮。”
  “你是说我胡乱放粮?”杨元庆面有愠色。
  韦义节心一横道:“那是当然,殿下看这些民众个个衣着褴褛,可是很多人脸色却很光润,焉不知他们是故意穿上破烂衣裳来领粮,甚至还有地主富人也混杂其中,小民狡黠之心难道殿下会不知?”
  杨元庆一怔,他忽然仰头大笑起来,“慷李家之慨,我管他穷人富人,等我回头把广通仓的粮食也放了,让李渊大哭去吧!”
  韦义节愈加心惊,却不知该怎么说,杨元庆收了笑容,回头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道:“我发现韦县令很对我胃口,既然李渊待你不仁,你就跟我走吧!我让你出任大隋的户部侍郎。”
  韦义节苦笑一声,“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若跟殿下走,我的名节就完了,请殿下体谅。”
  “名节?”
  杨元庆摇摇头,“你以为刘文静是怎么死的,我不妨明着告诉你,一切都是我布的局,利用唐朝那些愚蠢的探子,其实李世民心里也明白,可是他为了杀刘文静,除去李建成的左膀右臂,便将计就计,真正被蒙骗的,不过是李渊罢了,你特无辜被贬,又何必为唐朝高层的权力之斗守什么名节?”
  韦义节这才如梦方醒,半晌道:“我说的名节和刘文静无关,我既为唐臣,自然该忠于圣上,若我为了高官厚禄就跟着殿下走了,那就是我对圣上不义,我不能走,若殿下强迫,我也只能一死效忠。”
  “好吧!既然你不肯,我也不勉强,若你想通了,再来投靠我,我会欢迎你。”
  说完,杨元庆不再理他,催马跟着程咬金去了库房……
  库房就在粮仓的隔壁,有数十名士兵守卫在院外,杨元庆快步走进了库房,库房是一排长长的平房,各个房间都有小门连通,每间屋子里都堆放着各种物品,有几十大箱子铜钱,都是新铸的开元通宝,这种钱在隋朝也流通,足有数千贯之多,还是几万匹布绢,堆满了五六间屋子,另外还有几箱银子,大约三千两左右。
  杨元庆马鞭一指这些财物,对程咬金道:“这些都分给弟兄们,就算是我的犒赏!”
  程咬金大喜,他早就想取这些物资了,只是隋军军纪严明,他不敢拿,现在杨元庆既然开口,那他就不客气了,杨元庆冷冷瞥了他一眼,“我先警告你,这是给弟兄们的犒赏,你只有其中一份,你若敢多拿一两银子,我剥你的皮填草,立在军衙旁!”
  程咬金忽然想起那个被剥皮的房子县县令,他顿时吓得一激灵,连忙道:“卑职不敢,卑职已经洗心革面,不再贪财。”
  杨元庆懒得理他,走到了最后一间屋,准确地说,这里不是库房,而是放置杂物之处,面积很大,堆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杂物,县衙门口的大鼓,衙役们的水火棍,桌子坐榻等等。
  但在最里面,整整齐齐堆着十几叠长梯子,大约有百余架之多,梯子大多高四五丈,宽大结实,不是普通的梁梯,而是攻城梯,上面还装有铁钩,这个发现令杨元庆一阵惊喜,他连忙回头,“把县令叫来!”
  很快,韦义节匆匆走来,杨元庆一指那些城墙梯,“这些梯子是哪里来的?”
  韦义节连忙躬身道:“回禀殿下,年初修缮咸阳城墙,这些梯子便是从长安借来,因为北城墙一段还没有修完,所以梯子就暂时存放在这里。”
  杨元庆已经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了,有了这些攻城梯,他便可以二攻长安,他一定要把李世民给逼回来,就算他不回来,也要让他顶上一个抗旨不遵的罪名。
  ……
  雪夜中,隋军再一次向长安进发,浩浩荡荡,在月光的映照之下,白雪格外耀眼,隋军士兵们身上紧紧裹着毛毯,迎着凛冽的寒风,奋勇直前,士气高昂。
  大约三更时分,一万隋军骑兵过了中渭桥,离长安只有十里之遥。
  此时长安城头上,只剩下一万金吾卫军队布防,羽林军全部回防宫城,不过唐廷已经意识到杨元庆极可能会杀一记回马枪。
  因此又紧急招募了四万青壮民夫,全部武装起来,此时数万刚刚武装起来的青壮民夫都聚集在内外城之间的甬道里,每个人身上都裹着毯子,拥挤坐在一堆堆篝火前,有的人入睡了,也有人在窃窃私语聊天。
  窦轨站在内城城头,望着甬道里这些大多没有训练过的民夫,他心中充满了担忧,他们面对隋军凶狠的攻城,抵挡得住吗?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一十二章 攻破外城
  三更时分也是夜里最冷的时刻,寒风凛冽,一万隋军骑兵正无声无息地在官道上疾速向长安方向进军,他们离长安城越来越近,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远方长长的城墙。
  这时,黑夜中一名斥候疾奔而至,很快来到杨元庆面前,在马上躬身道:“启禀殿下,唐军主要防护在西城和北城,在南城和东城一带人数较少,但可以看见城头上隐隐出现有火光,应该在城墙甬道内还藏有不少人。”
  杨元庆点了点头,这必然是唐朝动员的城内的青壮民夫参战,军器监仓库内有足够的兵甲,可以迅速武装十万大军,看来,唐廷并不愚蠢,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会再次攻打长安。
  “殿下,该怎么打?”罗士信低声问道。
  杨元庆凝视长安城片刻,冷笑了一声,“唐军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会从根本上吸取教训,还是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我打西城,吸引敌军主力,你率一千弟兄攻打东城。”
  “卑职明白了!”
  罗士信飞奔而去,黑夜中听他大声喊:“第一营和第二营跟我走!”
  军队开始分为两部分,罗士信率领一千骑兵向东方疾奔而去,他们带走了三十架攻城梯。
  队伍继续缓缓而行,离长安城还有三里时,他便隐隐听见了城头上传来刺耳的钟声,在静夜中听得格外清晰,这是守城唐军发现了敌情,敲响了警钟。
  长安城头已经乱作一团,五万青壮新兵蜂拥上城,在军官的大声斥骂下,一群群士兵奔上了城头,而金吾卫则迅速撤退到内城,构筑第二道防御线。
  尽管募集到了五万青壮新兵,而且有不少人还是从前隋朝的府兵,但当过兵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迅速形成战斗力,没有进行过操练,兵不认将,将不识兵,指挥不畅,命令不达,实际上和一群乌合之众并没有区别。
  再加上是黑夜,密密麻麻的士兵拥挤在西城墙上,他们紧张的攥着长矛,在前排之人手执弓箭,满脸惊恐地望着城外的动静,负责指挥这支的唐军主帅是鸿胪寺卿,永安郡王李孝基。
  他骑在一匹战马之上,手执一支马槊,身边跟着百余亲兵,城上的混乱令他十分焦躁,他不停地厉声大喊:“不要混站一处,各领兵大将管束自己的士兵,按照白天划分的区域防御!”
  尽管他喊得声嘶力竭,但在一片嘈杂声中,他的叫喊声只有附近的千余人能听见,李孝基的声音喊哑了,城墙之上依旧混乱不堪,令他万分沮丧。
  其实这也难怪,数万人军队的指挥从来都是靠战鼓和令旗,这些在天黑时才募集到的新兵,除了穿上盔甲像模像样外,可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进行过任何训练,连最基本的军令都不懂,更不要说夜战,这样的军队其实也是自欺欺人。
  黑夜中,隋军骑兵正缓缓到来,杨元庆见十几里长的西城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士兵,在火把的照耀下显得蔚为壮观,他忽然一笑,回头高声喝令道:“去南城!”
  九千骑兵跟着他向南城疾奔而去,西城上顿时一片混乱,叫骂声、诅咒声,数万守军跟着城下的隋军向南城奔去,人群在黑夜中奔跑,李孝基急得大喊大叫,“不要混乱,所有将领约束好的自己的士兵!”
  但他的指挥没有一点效果,没有人听他的指挥,这时,一名士兵奔跑而来,高声道:“王爷,窦相国请你控制住军队,不要混乱!”
  李孝基气得大骂:“这些乌合之众让我怎么指挥,有本事让他来,我不管了!”
  内城墙上,窦轨望着外城上数万士兵一片混乱地奔跑,毫无章法,他不由长长叹了口气,今晚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就在这时,刚刚奔到南城的隋军忽然又调头奔回西城,城头上再次大乱,数万士兵疲于奔命地又跟着向西城奔去。
  ……
  就在杨元庆用一种戏弄的方式调动着城上守军来回奔命之时,罗士信率领一千隋军已经抵达了东城,由于唐朝主力几乎都被吸引去了西城,十几里长的东城上只有不到五千守军,稀稀疏疏地站立在墙头,由太常寺卿李仲文率领。
  按照事先的分工,长安四面城墙各有一名能带兵打仗的大臣负责,除了北城是长孙顺德率一万羽林军镇守外,南城由殿中监窦诞主管,西城是鸿胪寺卿李孝基负责,而东城守军便是由太常寺卿李仲文统领,然后由相国窦轨统一指挥。
  由于隋军是从西面而来,所以防御重心就放在西城,其余南城和东城各部署五千人,原本考虑如果隋军转向南城或者东城,那么军队就迅速调去南城或东城,这样既能集中兵力防御,又能灵活机动支援。
  考虑得是很周全,但他们却没有想到,隋军会在半夜杀回来,更没有想到指挥新兵的困难。
  两里外,罗士信注视着城头上的守军,在十几里长的城墙上,守军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而北部守军较少,只有数百人在防御,罗士信沉思片刻,一招手,偏将董学明快步上前,躬身施礼:“请将军吩咐!”
  “你带七百弟兄去南面佯攻,待我从北面上城后,你立刻赶来支援!”
  “遵命!”
  董学明率领七百人迅速向南面而去,罗士信身边只剩下三百人,罗士信又吩咐两名士兵,“你们二人去城下探地形,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