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1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40      字数:4754
  来护儿毕竟是老将,久历人情世故,他不露痕迹的一句奉承使杨元庆心中十分受用,杨元庆也笑了笑,“家国天下,无家哪有国,没有国又怎能有天下,老将军是我祖父旧部,现在又为我之将,委屈老将军了。”
  来护儿叹息一声,“我虽是楚公旧部,怎奈世事无常,玄感之乱,我奉命镇压,也是无奈之事。”
  来护儿虽投靠了杨元庆,但他也有一点心病,那就是大业九年和宇文述一起镇压杨玄感,当时他袭击杨玄感后军,死在他手中的杨氏子弟有数十人之多。
  这件事他必须要和杨元庆说清楚,否则以后会是一个隐患。
  杨元庆也知道来护儿的忧心,他必须替来护儿解开这个心结,才能使来护儿将来忠心自己。
  他便淡淡道:“忠君才是为将者本份,来将军始终忠于先帝,忠心于大隋,不为私情所动,这才是令人敬佩之处,我心里自然明白,来将军不要有什么顾忌。”
  杨元庆并不是说过去的事情不追究,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含蓄地告诉来护儿,忠君才是重要,这样既肯定了来护儿当年剿灭杨玄感的正义,同时也告诉来护儿,从前忠于杨广,将来也要忠于他杨元庆,那么奉旨而为就没有问题。
  来护儿明白了杨元庆的意思,他心中又是感激,又长长松了口气,杨元庆的表态,也就意味着他将来不会因为杨玄感一案被清算。
  来护儿深深施一礼,“殿下解惑,来护儿铭记于心。”
  杨元庆笑了笑,转开了话题,“来将军对渤海以及高丽一带的海况十分熟悉,不知现在是否可以出海?”
  “回禀总管,现在是九月上旬,再过几天,海面将渐渐以西风为主,那时是出征高丽的良机,这几天应该先让士兵们多乘船,以适应海上航行。”
  杨元庆点了点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水军副帅,军队的训练由你全权负责!”
  “卑职遵令!”
  杨元庆回到了自己大帐,这时,罗士信跟进大帐,他听说来护儿被任命为水军副帅,心中有些担忧,因为杨元庆本人兼任主帅,所以来护儿实际上便掌握了大隋水军。
  “总管,卑职听说来护儿在西梁和萧铣争夺兵权,这不是为臣子应该做的事,此人野心极大,总管还是要多少防备一下他。”
  杨元庆摇了摇头,“此一时,彼一时也!来护儿在西梁抢夺军权,更多是为了自保,萧铣此人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且猜忌心极重,他手下大将,立大功者必死无疑,这样的主公,试问有几个手下愿意为他效力?”
  说到这,杨元庆又拍了拍罗士信的肩膀道:“一员大将是否忠心,并不在于大将本身,而在于君主的手段和诚意,我以诚待来护儿,以严密的军队制度,使他没有拥兵自重的机会,他必然会忠心耿耿,一如当年他对先帝杨广,你就不会多虑了。”
  ……
  五天后,正如来护儿的判断,西风渐紧,出兵的时刻到来,而从太原运来的各种辎重物资也陆续抵达。
  这天上午,隋军举行了出征仪式,斩杀三牲祭旗,三万隋朝最精锐的士兵开始陆续上船,他们中包括五千骑兵,三千重甲步兵,三千强弩兵,除了重甲骑兵没有随军外,其余精锐之军全部跟随杨元庆出征。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攻城重武器,以及火油、粮食等物品,一千一百艘大船组成了这支庞大的远征军。
  仅操作大船的船夫就有两万余人,加上三万军士,共计五万余人参与了这次出征高丽的远征。
  千帆如云,万桅如林,大旗在西风的吹拂下猎猎招展,杨元庆站在一艘最大的帅船船头,出征在即,望着海天一色,他心中不由豪气万丈。
  这时,来护儿大步上前,单膝跪下请示,“启禀总管,战船已全部准备就绪,请总管下令!”
  杨元庆点了点头,沉声令道:“船队出发!”
  随着一阵战鼓声敲响,帅船拉起主帆,主帆鼓动,向东缓缓驶去,一艘接一艘的大船启动了,船队延绵百余里,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
  ……
  从潞河口到高丽半岛并不是很远,要先横渡渤海湾,从渤海海峡驶入东海,也就是后来的黄海,再东北方向疾驶数天便可抵达高丽半岛,在顺风情况下,七八天便可以抵达。
  这天下午,船队经过渤海海峡,杨元庆站在船舷,久久凝视着北方的一个黑点,那个黑点便是辽东半岛的最南面,此时的辽东半岛还在高丽的控制之下。
  来护儿慢慢走上前,指着远方的半岛道:“那边便是毕奢城,当年卑职率军攻下了毕奢城,本想请先帝将辽东半岛划为大隋疆域,怎么隋军已是强弩之末,先帝也无心再征高丽,仅仅接受对方投降,抓回斛斯政,便撤军回中原了,毕奢城也再次被高丽军夺走,辽东半岛最终成为一个梦想。”
  说到这里,来护儿长长叹了口气,眼中涌起无限惆怅。
  杨元庆的目光也并没有太集中在辽东半岛上,现在大隋的战略重点是在中原,此次远征高丽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现在谈及控制辽东半岛还为时过早。
  “来将军对我们此次出征,有多大的把握?”杨元庆回头笑着问他道。
  来护儿的思绪也收了回来,他沉思片刻道:“如果殿下是要灭亡高丽,仅凭三万军还办不到,但如果只是想攻打平壤,应该是可以办到,关键是赶在高丽军主力到来前撤离,卑职唯一担心的就是高丽军主力。”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四十章 釜底抽薪
  船舱里放置着一架简单制作的沙盘,主要是平壤一带,包括海路通行,一些主要的山脉和城池,沙盘上也有包括了国内城。
  来护儿拾起木杆指向国内城,“从国内城到平壤大约有一百二十里,骑兵一天便可以赶到,届时高丽军里应外合,兵力数倍于我们,对我们攻城不利。”
  杨元庆沉思片刻道:“经过隋朝三次征伐,高丽军实力大损,所谓主力也不过十余万人,我的三万精锐并不畏惧,也敢与其一战。”
  来护儿苦笑一声,“殿下,问题是高丽人不会拼死一战,他们会骚扰攻城,或者去破坏我们的战船,而且他们会拖,一场战役拖上半年一年,隋军拖不起啊!高丽人素来强悍,一旦隋军想征服他们,他们必然会全民皆兵,群起反抗,而三万军队想灭亡一个国家,真的是不太可能,兵力还是太少,十万大军或许办得到。”
  杨元庆点了点头,“我确实没有时间在高丽久拖,这次东征高丽,只能算是奇袭,最多一个月,我们就必须返回河北。”
  “可是……”
  来护儿忧虑道:“高丽军主力怎么应对,我们需要考虑好方案。”
  杨元庆微微一笑,“方案我已经考虑好了,盖苏文一定会配合隋军行动。”
  来护儿愕然,他不知道杨元庆这句话的深意。
  ……
  高丽国内城位于北面的鸭渌水畔,距离都城平壤约一百余里,距离辽水不到百里,是高丽北部重要的战略之城。
  国内城也是权臣渊氏家族的封地,在隋朝三征高丽时,渊太祚控制的军队并没有倾力而战,而是高丽王的军队奋力作战,使得王军损失惨重,十几万大军只剩下不足三万人。
  在高丽战役结束后,高丽国内的局势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渊氏家族控制的军队成为了高丽军主力,自然而然,实力强大的渊太祚便成为了高丽真正的掌权者。
  不过渊太祚毕竟比较稳重,很多事情都含而不露,尽管掌握大权,但他对高丽王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尊重。
  而且高丽臣子也大多忠诚于高丽王,平原高元也有足够的权威,君上相下的格局并没有完全被打破。
  但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短短数月内,高丽发生了两件大事,足以严重影响到高丽的政治格局。
  一是高丽王高元在去年秋冬时节病逝,由高建武继承了王位,高建武年纪不到三十岁,资历浅薄,尽管有一批大臣忠心于他,但他已经没有了先王高元那样的权威。
  其次便是春天的辽东战役中,宰相渊太祚被隋军俘虏,渊太祚的儿子渊盖苏文继承了父亲的军权和相国之位。
  但野心勃勃的盖苏文并不像父亲那样含蓄,用柔性的手段夺取权力,盖苏文不是,他锋芒毕露,做的第一件事便成立一支信使军,每天的政务奏折都要从平壤送到国内城给他批阅。
  这样一来,高丽国内实际上便出现了两个政治中心,一个在平壤,一个在国内城,他的这种做法令朝臣们极为不满,纷纷斥责他的骄横。
  而盖苏文的回应则是暗杀了反对最厉害的王叔高全,用他创立的高丽堂监视朝臣,一连暗杀了五六名反对他的大臣。
  一时间,高丽上下人人自危,没有人再敢抨击盖苏文,但恨他入骨的人却更多了,很多大臣也开始收买杀手,准备对他下手。
  盖苏文也是害怕被暗杀,这几个月他索性不再去平壤,留在国内城。
  这天下午,国内城外来了一队人马,约百余名高丽士兵护卫着几名隋朝文官模样的人,从他们的举止从容,便可判断出,这几人是隋朝的使者。
  为首使者正是谢思礼,他在九江郡劝说了来护儿后,又接到了杨元庆的新命令,马不停蹄赶到辽东。
  在裴矩提出的这套夺取高丽资源的方案中,有两颗重要的棋子,一颗棋子是擅长水战、熟悉高丽的来护儿,另一颗棋子便是渊太祚,这两颗直接关系到杨元庆高丽策略的成败。
  今天谢思礼赶来,便是要布下渊太祚这颗棋子。
  一行人来到城下,为首高丽士兵首领高声道:“请转告大将军,隋朝使者从辽东到来。”
  谢思礼也上前,对城头高声喊道:“告诉盖苏文,我姓谢,叫做谢思礼!”
  ……
  这段时间盖苏文颇为烦恼,他前些天得到一个消息,隋朝准备把他父亲渊太祚放回来,这着实令他忧心忡忡。
  由于渊太祚的意外被俘,使渊氏家族内也展开了一场对兵权的争夺,主要是盖苏文的两个叔父参与争夺。
  盖苏文并不占优势,最后在父亲几名老部下的支持下,才夺取军权,成为父亲莫离支的继承人。
  莫离支是一种官名,也就是中原王朝的宰相,但盖苏文的这种继承并不是很牢靠。
  一方面是高丽王至今没有正式承认他的法定继承地位,按照高丽莫离支的继承规定,必须要等上一任莫离支身死后,下一任才能继承,或者上一任莫离支正式向高丽王辞职,高丽王才会任命下一任。
  偏偏渊太祚的意外被俘使莫离支的继承便悬在空中,另一方面,高建武对盖苏文的憎恨,也使他绝不愿意把莫离支之职交给盖苏文。
  正是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得盖苏文无法名正言顺,只能依靠强权代父行使莫离支之职。
  正是这个原因,使盖苏文心中着实忧虑,一旦父亲归来,他的军权还保得住吗?
  权力是一种甘甜的毒药,使每一个尝到它美妙滋味的人都无法自拔,盖苏文也是一样,半年多的掌权生涯使他已经无法放弃手中的权力,哪怕是父亲索权,他也不愿意交出手中的大权。
  盖苏文曾经派出两名杀手进入太原,企图杀死囚禁中的父亲,但两名杀手最终没有找到囚禁渊太祚之地,只得作罢了。
  此时盖苏文已经得到辽东的消息,他的父亲已到了燕郡,准备随时和高丽移交,这让盖苏文焦虑之极,他只敢派人去太原暗杀父亲,然后栽赃给隋朝。
  但他却不敢在父亲进入高丽后再动手,那样,叔父和几名父亲的老部将都饶不了他,这几天盖苏文殚尽竭虑,却又无计可施。
  房间里,盖苏文如热锅上的蚂蚁,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这时,一名侍卫在门外禀报,“大将军,城外传来消息,一名隋朝使者到了,请问大将军是否接见?”
  盖苏文一惊,隋朝使者居然到了,他略一沉吟问道:“使者叫做什么名字,知道吗?”
  “好像是叫谢思礼。”
  这个名字使盖苏文毫不犹豫道:“请他到我府中来。”
  盖苏文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已经不再像下午那样成热锅上的蚂蚁,略略安静下来,隋朝的使者到来,给了他一线希望。
  尤其是谢思礼,他当然知道这个谢思礼是何许人,他名义上是隋朝的兵部侍郎,可实际上,他是杨元庆的心腹,他对隋朝的机密掌握,甚至超过了紫微阁。
  盖苏文有一种明悟,谢思礼并不是代表大隋而来,而是代表杨元庆前来,他的到来,必然和自己父亲有关。
  大约半个时辰后,门外响起了脚步声,随即有士兵禀报:“大将军,隋朝使者到了。”
  “带他进来!”
  门开了,几名士兵带着谢思礼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