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6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40      字数:4749
  半晌,杨元庆才缓缓道:“此时,你有功有过,我不打算处罚你,但也不会嘉奖你,去吧!”
  程咬金行一礼,退下去了,杨元庆背着在大帐内踱步,心中却有点烦乱,从这次饮酒事件便可以看出,他的军队确实存在骄慢之心,甚至包括徐世绩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有点大意了,十五名并非当值的军官竟然能溜出军营,由此可见治军不严,被河北胜利冲昏了头脑。
  如此,怎么能和唐军争夺中原,想到这,杨元庆毅然下定决心,他一定要严厉整肃军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的骄慢之心打掉。
  ……
  上洛郡城外的大校场上黄尘滚滚,数万将士围在校场两边,鼓声如雷,呐喊声震天,校场上两名大将正激烈鏖战,一人是周法尚之子周绍范,另一人满头黄发,碧眼宽鼻,正是李世民手下的突厥猛将史大奈。
  周绍范年约二十余岁,白马银枪,枪法精奇,而史大奈是突厥猛将,他力大无穷,并不骑马,使一支独脚铜人槊,重一百二十斤,舞得呜呜风响,和周绍范杀得天昏地暗。
  两军作战,力量为先,周绍范虽然枪法精奇,但他始终无法靠近史大奈,只能靠战马的速度的枪法的快疾寻找机会。
  他将战马向左边一拨,找到一个破绽,银枪一抖,一枪向史大奈左肋疾刺而去……
  远处李世民正和副将屈突通,以及军师房玄龄,长史长孙无忌等人站在高台上观战,在李世民身旁是兄弟李玄霸,他目光锐利,看透了校场上的战局,摇了摇头道:“周绍范要败了!”
  李世民除了箭术稍强外,武艺只是平常,他看不出周绍范哪里要败了,心中有些将信将疑。
  这时,战场上发生了变化,周绍范竟一枪刺空,史大奈这是故意露出的破绽,他哈哈一笑,猛地用独脚铜人槊向周绍范的枪杆砸去,‘当!’一声巨响,周绍范被震得虎口发麻,几乎捏枪不稳。
  他知道史大奈是手下留情,若是砸向自己,他就没命了,立刻退出战圈,拱手道:“多谢史将军留情,我认输!”
  “承让!承让!”
  史大奈异常得意,将独脚铜人槊高高举起,四周响起一片欢呼声,史大奈已经连败侯君集和周绍范两将。
  李世民赞许地点了点头,“不愧是西突厥第一猛将,果然不同凡响。”
  这时,李玄霸心急如焚道:“二哥,让我上吧!”
  李世民犹豫了一下,旁边房玄龄低声对李世民附耳道:“此正是玄霸立威之时。”
  李世民会意,点了点头,“好,若超过三个回合不胜,就算你输!”
  李玄霸大喜,奔下高台,翻身上马,将两柄大锤一挥,声如霹雳,“黄发郎休猖狂,某来会你!”
  四周数万士兵一片惊呼,赵王李玄霸号称大唐第一猛将,他要来对阵西突厥第一猛将,顿时吸引了士兵们的极大兴趣。
  史大奈心中也暗暗发憷,尽管他没有和李玄霸交过手,但和自己武艺不相上下的丘行恭,却和李玄霸比试过,结果一个回合就败下阵。
  李玄霸虽然长得畸形,头极小,肩膀却宽阔异常,而且他头脑愚钝,但他却是练武天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尤其一对雷公锤使得出神入化,力量更是无以伦比,一对两百四十斤的大锤号称天下第一兵器。
  有好事人曾经把天下猛将排列武艺,赵王李玄霸排第一,逝去的左卫大将军宇文成都排第二,隋朝皇叔杨元庆排第三,隋朝猛将罗士信排第四,西秦霸王薛举排第五,隋朝大将裴行俨排第六,唐朝猛将尉迟恭排第七,隋朝大将秦琼排第八,西魏猛将单雄信排第九,唐朝大将丘行恭排第十。
  这便是号称隋唐十猛将,虽然是唐朝人所排,但已经渐渐流传到天下,当然,这仅仅指武功而言,若论天下谋略武功,杨元庆当属第一。
  史大奈虽然自诩武艺可以排进天下前二十,但面对号称天下第一的李玄霸,他还是有自知之明。
  他连忙拱手笑道:“赵王殿下武艺绝伦,卑职安敢和殿下一战?”
  李玄霸傲然道:“不妨,你尽管来战,能敌住我三合,就算你胜!”
  李玄霸之言激起了史大奈要强之心,他一拱手,“那末将得罪了!”
  他活动一下肩膀,将力量蓄积满,他猛地大吼一声,抡起独脚铜人槊劈头向李玄霸砸去,力量极其迅猛。
  李玄霸也大喊一声,“来得好!”
  他也抡起大锤,一招双风贯耳,划出一道旋风,双锤迎着独脚铜人击去,只听‘当啷’一声巨响,锤槊相击,史大奈被震得膀子都快断了,独脚铜人槊脱手而出,飞出数丈远。
  史大奈站立不稳,一连后退数步,一屁股坐倒在地,他被惊得目瞪口呆。
  ……
  【戏说一句,若一定要把杨元庆往隋唐英雄上套,那么他的原型应该就是靠山王杨林】
  卷十八 西风残月冷沙场 第九章 兵临洛阳
  校场的比试依然在如火如荼进行,但李世民已回到大帐,这一次他率领十万精兵进攻洛阳,势在必得,但隋军的南压又让他忧心忡忡。
  正如隋军已得到他进驻上洛郡的情报,李世民也同样得到了杨元庆率两万军南下的消息,这使他立刻意识到,这场洛阳之战,将是一场混战。
  在李世民的大帐内也摆放着一架巨大沙盘,上面塑造着整个中原的地形,城池、山脉、河流一一俱全,制作得十分精细。
  李世民走到大帐前注视着黄河以北的河内郡,杨元庆如果南下,最有可能是从河内郡渡黄河。
  “殿下,如果老臣没有猜错,杨元庆此时应该在河阳县。”
  李世民身后,老将屈突通沉声说道,这位年已六十的老将依旧体格健壮,宝刀未老,他官任兵部尚书,此次东征是李世民特意请求李渊封他为副将,有这位老将坐镇,使这次东征又多了几分胜利的把握。
  李世民点了点头,“我也是认为杨元庆在河阳,而且他并不是为了支援王世充,我怀疑他本身也想取洛阳,只是正好和我们的洛阳战役凑在一起。”
  李世民回头看了一眼屈突通,微微一笑,“老将军认为我的想法是否正确?”
  “杨元庆在河北战役结束后,便将重兵部署在黄河北岸,这固然是为了防御,但更多是为了南下,现在王世充篡位,正好给了他南下进攻的口实,我认为殿下的推断并没有错,杨元庆确实是想进攻洛阳,恰好我们也有此意,这次洛阳之战实际上就变成了隋唐之间的一次交锋。”
  这是房玄龄也走了进来,在一旁补充道:“假如杨元庆是蓄谋南下,那么他将怎么应对李密的西魏军,殿下考虑过吗?”
  李世民拾起木杆指向黎阳,“黎阳这里有数万隋军驻扎,我认为一旦开战,这支隋军会南下东郡,从侧翼分散西魏军主力,从而支援攻打洛阳的隋军。”
  说到这,李世民看了一眼房玄龄,见他捋须笑而不语,这显然是有保留意见,李世民不由一怔,“先生认为我说得不对吗?”
  “殿下说得不错,只是太小看了杨元庆。”
  房玄龄笑着接过木杆,一指江淮之地,“如果我没有猜错,杨元庆已经和杜伏威有了盟约,将由杜伏威从南面牵制李密,这样,李密即使想援助我们,也不会倾力而为,再加上东郡的隋军牵制,所以李密的援助不会太大,最多也只是象征性地出兵,殿下不能对李密指望过高。”
  李世民默然无语,虽然朝廷早就料到隋朝会出兵干涉东征,所以特地联络李密,结盟以共同对付隋军南下,但杨元庆和杜伏威的结盟却在他的意料之外,这样的话,他对西魏军的指望就不能太大了。
  李世民勉强一笑道:“我们就当没有李密这个外援,独战隋军!”
  ……
  两天后,十万唐军启程东征,浩浩荡荡向弘农郡方向进发,为了应对这次战役,唐朝从襄阳拨付三十万石粮食为军粮,并动员襄阳、南阳、淅阳三郡共十五万民夫为后勤运输,与此同时,唐军携带了大量的攻城辎重和各种军需物品,十万大军的队伍一眼望不见头,延绵数十里。
  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洛阳,不断有消息传来,唐军前锋已到了卢氏县,唐军前锋已到长渊县,一个个消息接二连三传来,压迫在洛阳人的心中,使洛阳城内一片恐慌。
  首当其冲便是粮价再次暴涨,斗米从三百钱直冲千钱大关,其次是畜力价格大涨,一匹毛驴要价十万钱,再其次便是金银价格狂飙,一两黄金的价格,在黑市上已经逼近五百吊钱,而且金银稀少,没有人家再肯拿出金银来兑换了。
  洛阳城内开始爆发恐慌性的抢货,人们在争先恐后地购买,只要能买到的一切,所有人家都在拼命购买,这个时候,储存铜钱已经没有意义,实际物资才是生存之本。
  逃亡潮再次涌现,数万洛阳人逃出城,奔赴河东和关中,而且官员也出现了大量逃亡,在唐军大举进攻洛阳消息传出的第二天,便开始有官员不来上朝,数天后,朝廷各部寺的中低层官员已有近四成逃亡。
  尽管王世充为平息混乱,三次下令向市场投放粮食,但没有半点作用,米价依然维持高位,为了不出现饿死人惨象,不得已,王世充开始命人在街头赈粥。
  唐军的进攻和洛阳出现大规模恐慌令登基才一个多月的王世充成了沸水中的鱼,他几乎已不理朝政,整天处于一种寝食不安之中。
  龙华殿内,头戴冲天冠、身着赤龙袍的王世充正在闭眼听取关于弘农郡唐军的报告。
  “唐军前锋在占领长渊县后,沿着洛水东进,根据刚刚得到的情报,唐军前锋已经进入河南郡宜阳县,县令张悟道已开城投降……”
  侍卫还没有念完,王世充便暴跳如雷,“滚!给老子滚!”
  两名侍卫吓得脸色苍白,连滚带爬地向宫外跑去,王世充大发雷霆,“是朕给的俸禄不够高吗?还是朕不关心他们,朕给了三倍于唐朝的俸料,不要你杀身成仁,你至少要守两天城,给朕一个面子,好了,唐军未到就投降,将朕的颜面置于何地?”
  王世充在破口大骂那些投降的官员,周围的宫女和宦官们都吓得战战兢兢,没人敢出头露面。
  这时,王仁则匆匆从宫外走来,唐军大举进攻洛阳同样令他忧虑万分,他是军队主帅,所承受的压力更要大于常人。
  尽管他此时有点害怕去见皇帝叔父,但严峻的形势又逼迫他不得不去面圣。
  刚走到宫门口,便听见里面传来皇帝叔父的吼骂声,令王仁则的脚步迟疑一下,这个时候去面圣,是不是有点……
  不等王仁则转身,便有多嘴的侍卫大声喝喊:“唐王驾到!”
  行踪已露,王仁则无法再回去了,他不由狠狠瞪看几名侍卫一眼,硬着头皮走上台阶,躬身施礼道:“臣王仁则觐见皇帝陛下!”
  片刻,王世充的叫骂声停止,一名宦官出来,陪笑道:“圣上有请殿下!”
  王仁则只得硬着头皮走进了王世充的内殿,此时王世充已经平静下来,站在一架沙盘前沉思不语。
  王仁则慌忙走上前,躬身施礼,“臣王仁则参见皇帝陛下!”
  王世充点点头,“皇侄来得正好,朕也想和你商议一下军情,现在朕想知道,是不是弘农郡全郡已没?”
  王仁则默默点头,“陛下,不仅是弘农郡尽失,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人,已抵达函谷关,另一路由大将尉迟恭为先锋,率军五千走洛水谷道,已占领了河南郡宜阳县,前锋离洛阳不到一百五十里。”
  说到这,王仁则小心翼翼看了一眼王世充的脸色,见他脸色虽然难看,但并没有发怒,他忽然意识到,或许刚才圣上就是为了这件事发怒,他已经知道局势之危。
  王仁则一颗心稍稍放下,只要圣上不发怒,那下面的事情就好说了,他又继续道:“陛下,微臣估计后天,唐军前锋将抵达洛阳。”
  王世充已经从暴怒中冷静下来,他也意识到,发怒解决不了问题,既然唐军大举进攻,那他只有积极应对,才能逃过一劫。
  王世充看出王仁则有话要说,便问道:“你想说什么?”
  王仁则连忙躬身道:“陛下,臣在考虑,能否将军队都集中起来,现在军队分散防御,极容易被唐军各个击破。”
  “你的意思是说,放弃函谷关?”王世充听懂他的话中之话。
  王仁则确实就是这个意思,他连忙道:“陛下,唐军兵分两路,轻兵走函谷关,臣以为,这就是为了分散我们兵力,其实唐军从洛水河谷东进,防御函谷关已经没有意义了,还不如撤军回来守城。”
  王世充背着手走了几步,这其实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他的军队是走外线防御路线,还是走孤城防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