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0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38      字数:4746
  王世充正在沙盘前考虑夺取弘农郡的战术,他已能肯定杨元庆会渡河参战,这个他曾经最忌讳的事件,现在他也接受了,经过几次沟通,他已经相信了杨元庆的承诺,仅仅只是把李渊的势力赶回关中,而不会占领弘农郡。
  李渊占领弘农郡,将直接威胁到河东郡和洛阳,尤其在冬天结冰后李渊军队对河东的威胁尤其大,这也是杨元庆主动参与到解决弘农郡危机的原因,同时也是他们双方合作的基础,有着共同的敌人。
  现在的关键是谁为主导,本来是双方平等,各自作战,互相配合,但渐渐的,王世充发现自己已被杨元庆牵住了鼻子,这场战役成了杨元庆主导,他协从配合,王世充心中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慨然长叹,谁让他现在有求于人呢?
  现在与其说王世充在考虑夺取弘农郡的战术,不如说他在等待杨元庆的指示,该怎么打,何时进攻,他已经没有一点自主权。
  这时,亲兵在门口禀报:“启禀尚书,楚王殿下的信使已到!”
  “请他进来!”
  很快,北隋军斥候校尉快步走进,单膝跪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北隋军斥候校尉蒋通卫奉总管之命特来给尚书送信!”
  校尉将一封信取出,呈给王世充,王世充接过信打开,信中的内容很简单,杨元庆告诉他,发动进攻的时间就在这几天了,请他做好战备,准备随时发动攻势。
  王世充心中微微有些失望,他以为有确切时间了,结果还是没有,心中叹息一声,又问校尉:“你们总管现在哪里?”
  “禀报王尚书,我家总管现在在风陵渡。”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二十七章 监察御史
  潼关,数十名骑兵护卫着几名骑马的官员从远处疾奔而至,奔跑 的马蹄声惊动了两边的店铺,自从齐王李元吉接手潼关防务后,便关闭了城门,不准行人和商贾进出潼关,这使潼关日渐冷清,两边的店铺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奔跑的马蹄声引起了所有店铺的注意,一群正坐在一起聊天的掌柜纷纷站起身,向奔来的人马望去,约一百多名唐军骑兵护卫着三名官员,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头戴乌笼纱帽,身着紫色袍服,后背一把尚方天子剑,身后跟着稍微年轻的官员,却穿着绯色的官袍,品阶稍低。
  “是监察御史!”
  一名年老的掌柜慧眼识人,他认出了来人,掌柜们纷纷围上来,“裘掌柜怎么看出来?”
  “你们没看中间那杆白底黑狻猊旗吗?那就是御史台的旗帜,中间那穿紫袍的官员,至少是五品以上,不是御史大夫窦抗就是治书侍御史于志宁。”
  老掌柜随即又摇摇头,“不是窦抗,窦抗我见过,这应该是于志宁。”
  这时,只听士兵在高声报关,“速禀报齐王殿下,治书侍御史于使君奉旨前来监察。”
  众掌柜们一声惊叹,佩服老掌柜目光如炬,老掌柜捋着山羊胡子得意地笑而不语,对他们这些生意人,看人辨时务是第一要务,老掌柜眼睛忽然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低声对众人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治书侍御史应该是为齐王抢人那件事而来。”
  齐王抢女人之事早已传遍了潼关,商人们顿时议论纷纷,个个喜形于色,如果齐王被撤换,那么潼关便可以重开启,保持行人往来,他们的生意又可以兴隆起来了。
  掌柜张少华不露声色地离开了,他回到自己店铺,迅速写了一份情报,交给心腹伙计,再三嘱咐他,“用河东城的鹰,这次是发往河东城。”
  伙计驾着小船走了,张少华又望着潼关城,他心中有些担忧,这些御史到底是不是为齐王抢女人之事而来,他并没有把握。
  ……
  很多事情确实只能是一种推测,但如果是有依据的推测,那么猜中可能性就很大,他们确实有依据,潼关最近很平静,唯一可能引来监察御史的事件,只有六天前发生的齐王抢人事件。
  尽管齐王抢名妓之事做得并不嚣张,没有在潼关前抢夺,但在有心人的渲染下,潼关附近几乎人人皆知。
  治书侍御史于志宁确实是奉旨来查齐王抢人事件,他甚至还带了尚方天子剑,在必要时用来震慑齐王,李孝恭的弹劾奏章使李渊勃然大怒,这是他无论如何不能容忍之事,两军交战时,李元吉竟然抢大将的小妾,这会引发严重的内讧,会使弘农郡一败涂地。
  但李孝恭也没有拿出证据,李渊也担心其中有隐情,一方是自己儿子,一方是侄子,作为一个君主,他更多是要考虑势力的平衡,不可能道听途说便快刀斩乱麻,李渊在反复考虑后,决定先派御史前来调查,一旦属实,立刻罢免李元吉的潼关大帅之职。
  于志宁也是关陇贵族于氏家族子弟,为官谨慎,思虑周密,深受李渊器重,这次李渊派他前来,就是希望于志宁能秉公调查,不偏不倚,但于志宁还是读懂了李渊内心深处的另一层意思:尽量不要冤枉李元吉。
  否则,李渊应该是先把李元吉调回长安后再慢慢调查,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说明李渊也并不愿意李元吉强抢大将之妾成为事实,因为这坏的不只是李元吉的名声,连同李渊的名声也一并影响。
  皇帝内心的心思从来不会明说出来,这就要靠手下的臣子去明悟,于志宁确实明悟了李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心思。
  于志宁被请去了贵客室稍候,此时,就在十几步的另一个房间里,李元吉正恶狠狠地威胁行军长史赵慈景。
  “没有这回事,你记住了吗?没有!”
  赵慈景出身陇西名门,官任兵部侍郎,同时也是当朝驸马,他娶了李渊的第五个女儿长广公主,赵慈景年纪并不大,只有二十五六岁,长得潇洒飘逸,是个有名的美男子,学问也不错,但性格却稍微显懦弱。
  他也听说了李元吉抢黄君汉小妾之事,但在李元吉的强势之下他保持了沉默,他也没有想到事情会惊动圣上,让他心中着实不安。
  “只是……圣上怎么会知道?”赵慈景嗫嚅着问道。
  “这还用问吗?除了李孝恭,谁还敢告我黑状?”
  李元吉一阵咬牙切齿,他向门外走去,又不放心地回头道:“记住我的话,没有这回事,否则我倒霉了,我母后也不会饶你。”
  赵慈景不敢吭声,跟着李元吉向大堂走去,两人走进了大堂,于志宁连忙起身施礼道:“参见齐王殿下!”
  李元吉瞥了一眼桌上金盘内的尚方天子剑,他重重哼了一声,大摇大摆坐了下来,赵慈景拱拱手,在下首也坐下。
  于志宁勉强笑了一下道:“下官此次前来,是因为河间郡王弹劾殿下强抢大将黄君汉之妾,圣上震怒,命我前来调查。”
  他话音刚落,李元吉重重一拍桌子,手向他一伸,怒道:“说我夺人妻女,证据在哪里?”
  于志宁脸色露出尴尬之色,连忙道:“就是因为缺乏证据,圣上才命下官前来调查真相。”
  李元吉嘴一撇,用一种极其傲慢语气道:“不用调查了,我告诉你真相,这是因为李孝恭恨我不肯听从他的调令,使用卑鄙手段污蔑我,企图把我罢免,就是这么简单。”
  于志宁在李元吉这里得不到合作,虽然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但还是令他感到丧气,他将目光转向了赵慈景,“赵侍郎认为呢?”
  赵慈景犹豫了一下,这一犹豫的瞬间,他感觉到了李元吉身上传来的杀气,是啊!他何苦为黄君汉这种小将领而得罪齐王,再说他确实没有证据,只是听到一些传闻,赵慈景咬了一下嘴唇道:“这件事我闻所未闻。”
  李元吉脸上浮现出一丝掩饰不住地得意,他冷哼了一声说:“我知道,有人对我放弃太原之事一直不满,只要对我稍微不利的消息便拿来做文章,也不管真假,我倒觉得于御史应该去调查一下李孝恭,去问问他为什么要污蔑我?”
  于志宁苦笑一下道:“这个也在下官的计划之中,在潼关稍作调查后,我就会去弘农郡。”
  “不用调查了!”
  李元吉斩钉截铁道:“我告诉你,没有这回事,你若胡乱调查,会影响我的军心,你要去弘农郡,最好现在就走!”
  李元吉站起身转身离去,于志宁只觉一阵头大,太子宽厚仁德,秦王礼贤下士,就算是有点傻的赵王玄霸也不会胡作非为,偏偏圣上还有齐王这种狂妄骄横的儿子,于志宁又看了一眼赵慈景,赵慈景苦笑一下,对他施礼道:“这件事尽快调查,早点结束吧!时间拖久了,真的会影响战局。”
  于志宁叹了口气,“我知道,我应该是先去弘农郡调查,拿到证据后再回来。”
  他站起身拱手道:“那我就告辞了!”
  赵慈景将于志宁送出了潼关,他又快步返回,他觉得应该和李元吉再谈一谈,他走到李元吉院子内,却从窗子里看见李元吉在给亲兵交代什么,手摆出了一个‘杀’的动作,赵慈景心中顿时变得冰凉,他知道李元吉要做什么了,应该是杀人灭口。
  恰好李元吉也回头向院门看来,两人四目相触,李元吉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阴毒狠辣。
  ……
  黄河北岸风陵渡,几天前还是空空荡荡的河面,却在一夜之间云集了数百艘战船,同时也在一夜之间从河东城调来了一万军队,使风陵渡的军队已达三万人,更重要是北隋军主帅杨元庆也在风陵渡。
  河面上,大船的桅杆密集如林,黑压压的六百余艘船只覆盖了数里的河面,这些是从延安郡过来的渡船,每艘船可运载两百余士兵,加上战马和粮食,可以一次渡过黄河。
  杨元庆在数十名将领的陪同下在码头上视察战船情况,他眯眼凝视着黄河对岸,天气晴好,寒冷的北风吹散了清晨的雾气,河水拍打着岸边,发出‘哗!哗!’声响,视野格外清晰。
  他隐隐可以看见黄河对岸呈一条黑线,对岸是阌乡县,根据他的情报,对岸驻扎的兵力只有两千人,李元吉虽然率领大军前来,但他却驻军潼关,距离阌乡县还有二十余里,大战打起来,根本就来不及赶来防御,恐怕李渊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儿子只管潼关,而不管弘农郡死活,根子就出在一军两帅之上。
  听说屈突通反对一军设两帅,但李渊没有采纳他的谏言,李渊是从政治上考虑,不愿意弘农郡和潼关的防务连为一体,弘农郡属于关外,而潼关属于关中,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政治上是没有问题,但在军事上,这绝对是一个败笔,偏偏李渊又派了傲慢的齐王李元吉前来,李孝恭怎么可能指挥得动他,或许李渊的骨子里还是想以保潼关为主,其次才是守弘农郡。
  “晚上可以渡河吗?”杨元庆回头问行军司马张贞孝。
  张贞孝上前施礼道:“回禀总管,卑职已经确认,根据现在的水情,在一更时河面水旋最少,那时渡河最为有利。”
  杨元庆点点头,又凝神思索着遗漏之处,这时,一旁秦琼低声问:“总管,时机已经成熟了吗?”
  “即将成熟!”杨元庆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杨元庆已得到情报,治书侍御史于志宁出了潼关,出现在前往李孝恭军营的路上,他等待的时机即将到来。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二十八章 人心难测
  王世充的军营内一片忙碌,所有士兵都穿戴盔甲整齐,准备两天的干粮,刀枪擦亮,弓箭调弦,各个营帐前,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吃午饭,炖锅里可以看见一条条肥美的黄河鲤鱼,和一块块半斤重的肉,菜肴格外丰盛,米饭也可以吃饱。
  这是大战前的先兆,每一次大战前,士兵们都会饱餐一顿,所以士兵们都格外沉默,尽情享受美味的鱼肉,这或许是他们的最后一餐。
  王世充带着几名亲兵正和一群士兵们共享今天的美食,这也是王世充善于带兵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能和士卒们同甘共苦,赢得了底层将士的爱戴。
  王世充昨天接到了杨元庆的情报,把发动进攻的时间定在今天,虽然具体的进攻时辰还没有定下来,但王世充已经做好了进攻前的最后准备。
  “大将军,这次若立下大功给我们什么奖励?”一名年轻的士兵满怀期望地问道。
  王世充正在吃一条鱼,他吐出一根鱼刺呵呵笑道:“这次你若能杀二十个敌人,我赏你一个宫女做婆娘!”
  士兵们都哄笑起来,一名老兵拍拍年轻士兵的肩膀,揶揄他道:“小三郎,脱下裤子给我们看看,毛长全没有?”
  众人又再次大笑,这时,一名亲兵快步走来,在王世充耳边低语几句,王世充点点头,对士兵们道:“大家吃饱一点,打仗才有力气,今天有的是肉,尽管吃。”
  王世充站起身快步返回了自己的中军帐,进帐便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