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9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38      字数:4759
  迹鹗铺停然鸬氖勘季值叵蛲獗继印?br />
  刘武周望着仓城上空冲天大火,急得跺脚大吼:“救火!所有军队全部去救火,把粮食给我抢出来!”
  “陛下,火势太大,弟兄们进不去!”
  刘武周绝望地坐在地上,欲哭无泪,他知道这下真的完了,他连明天的粮食都拿不出了。
  “陛下!”
  大将潘伦上前施礼道:“我们发现了城墙下埋有很多箱子,请陛下前去一观。”
  ……
  冲天的大火将城外十万驻军惊醒,士兵们都聚集在营帐外,望着城内的大火议论纷纷,这时,善阳县已被隋军攻破的消息在军队中迅速传播,有人大喊起来,“军粮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大家现在不跑,还等何时?”
  “丰州三十万大军已经杀来了!”
  丰州军混在军中的探子在四处传播各种消息,恐惧在军队中蔓延,军心严重动摇,士气低迷到了极点,驻扎在城外的军队本来就不是刘武周的核心军队,大多是抓来的民夫,他们本来就不愿卖命,现在连粮食也没有了,军心开始崩溃。
  先是外围士兵出现逃亡,就像雪崩一样,有一个士兵逃跑,就会带动十人,十名士兵逃亡就会带动百人,越来越多的士兵丢下武器逃跑,数千人、上万人、数万人,军官叫喊不住,一名军官连杀两人警告,却被愤怒的士兵们一拥而上,将他乱刀砍死。
  大规模的溃逃终于爆发!
  而就在这时,杨元庆的三万精锐骑兵已经出现在五里外,望着冲天大火,杨元庆下达了命令,“堵住城门,不准城内军队逃走!”
  三万骑兵发动了,铺天盖地向榆林城扑去,俨如夜空中翻起的滚滚闷雷。
  ……
  天渐渐亮了,一队队刘武周士兵从城内出来投降,十几名大将和刘武周的臣子跪在杨元庆面前,为首大将潘纶将刘武周的人头高高举起,“刘武周暴虐不义,残害马邑民众,我们皆忍无可忍,今斩下他人头献给总管,愿为总管效力!”
  杨元庆笑着安抚他们,“我知道你们都是忠义之人,跟刘武周也是迫不得已,我之所以不进攻,就是不想让马邑郡成为千里赤野,你们大多是马邑、雁门豪强,希望你们能替我安民,我也绝不会亏待你们。”
  众人大喜,一起高声道:“愿替总管安民!”
  这时,一名报信兵奔来禀报,“启禀总管,宋金刚的军队已经南撤了,他留了一封信给总管。”
  士兵将一封信呈上,杨元庆拆开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愿去太原之南,为总管牵制北上之军。’
  杨元庆微微笑了起来,宋金刚果然识时务,他取过刘武周人头,交给旁边亲兵校尉,“用锦匣装好,派人去江都献给圣上!”
  卷十四 宛转扬州花园里 第二十一章 谁为主将
  杨元庆东征的消息是通过太原城的鹰信传到了长安。
  此时薛举的大军已经退回了天水郡,李渊用三千两黄金向薛举赎回了被俘的刘弘基、慕容罗睺和李安远三人,长安得以稍安,而从洛阳甚至江都逃回的骁果及关陇贵族子弟纷纷抵达关中,仅逃回的官员就有上百人之多,连独孤震也率领独孤家族逃了回来。
  李渊喜出望外,他任命独孤震为尚书右仆射,任命韦津为纳言,所逃回的官员皆授予官职,一概任用,世人皆颂李渊为宽厚长者。
  关陇贵族全力支持李渊,各大家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独孤家族便向李渊献粮两百万石,钱三千万吊,使李渊府库丰盈,兵精粮足,而上万骁果的逃回使李渊的军力得以加强。
  此时他在关中的兵力已达二十万之众,其中关陇子弟便占了一半,加上河东和太原的八万军队,他的大军已近三十万,势力强大,在众官的一致要求下,李渊正式将他的军队改为唐王军,简称唐军。
  他命柴绍率三万军在浅水原筑城,屈突通为副将,负责防御北路,又命次子李世民为西路军元帅,窦抗为副帅,两人率军五万和薛举对阵,而李神通说服了西凉李轨,两军结盟,李轨派三万军南下金城郡配合唐军对付薛举。
  李孝恭虽然在浅水原被薛举击败,但他却率三万军在上洛郡大败乱匪朱桀,收复了上洛郡,派重兵把守武关,李渊遂命他为南路军元帅,率五万军入汉中巴蜀。
  就在李渊四面出击,凯歌连奏之时,一个让他无比恐慌的消息传来,杨元庆亲率重兵东征,出现在马邑郡。
  武德殿内,李渊坐在地图前已经快有两个时辰,尽管他此时势力强大,但他骨子里却害怕杨元庆,他一直把杨元庆视为他的大敌,如今杨元庆率军东征,他立刻想到自己的老巢太原,杨元庆东征,攻打太原将不可避免。
  该怎么应对杨元庆的强势东征,怎么样才能保住太原,此时,李渊终于相信了次子世民提醒他的话,杨元庆入关中的意图是拖住他的军队,杨元庆的真正目的是东进。
  不过就算相信也无可奈何,他现在根本就无力顾及河东和太原,他四面出击,能够调集的富余军队只有五万人,而且这五万人还要拱卫长安,除非是把南下巴蜀的李孝恭军队调回来,可这也不现实,如果他放弃巴蜀,就会被萧铣西梁军抢先占领,而汉中巴蜀各郡都表示愿意效忠他,这又是他承受不起的代价。
  李渊心中忧虑之急,这时,一直在旁边陪同他的长子李建成小声道:“父亲,孩儿认为形势还没有那样严重,也不用太过于操心。”
  李渊看了儿子一眼,“说说你的理由。”
  李建成因为上次判断杨元庆入关中的原因失误,他心中着实有些不安,他一直不敢多言,只因为父亲的焦虑让他心有不忍,才终于出言相劝。
  “父亲,孩儿认为杨元庆刚刚和突厥大战,损失严重,他要防御丰州和灵武郡,他不可能派太多的兵力出征,现在得到的消息是他只带了三万人,这就证实了孩儿的判断,就算他剿灭刘武周,获得不少兵力,但刘武周军队的战斗力要弱得多,实际上,我们在兵力上并不比他弱,又有太原坚城之利,孩儿认为,关键是要选好将帅,父亲应该着重考虑这一点。”
  李渊点点头,长子说得有道理,他又问:“你认为谁为主将比较稳妥?”
  “孩儿建议屈突通为主将,他防守能力较强,而且杨元庆也对他颇为忌惮。”
  李建成提到屈突通,李渊的眉头微微一皱,便问建成:“何以见得杨元庆对他有忌惮?”
  “父亲忘了吗?屈突通在大业九年被任命为关内诸郡总管,率五万军进驻延安郡,整整两年时间,杨元庆不敢动他,直到去年雁门之围,屈突通才撤去,这不符合杨元庆的强势作风,只能有一个解释,杨元庆对他颇为忌惮。”
  李建成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李渊心中却不是太相信屈突通,他想起屈突通在河东郡忠于隋朝,最后被逼无奈才投降自己,还不到两个月时间,他怎么能任命屈突通为主将,只是这个真正的原因他不想说出来。
  “可是我担心屈突通可能和元吉合不来,他们甚至还没有见过面。”
  “父亲,元吉守太原城,屈突通为外援,两人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应该无妨。”
  “让我再考虑一下吧!你先退下。”
  “是,孩儿告退。”
  李建成知道父亲是不太愿意派屈突通为主将,心中有些遗憾,但他却没有办法,只得施一礼,退了下去。
  李渊又沉思片刻,这时,侍卫在门口禀报,“禀报大丞相,裴长史求见。”
  李渊对裴寂一向信任有加,他连忙道:“速请他进来!”
  片刻,裴寂匆匆走进房间,向李渊一躬到地,“微臣裴寂,参见唐王殿下!”
  李渊不准别人称他为他为唐王,不准称臣,惟独裴寂坚持称李渊为唐王,自称微臣,为此李渊当众斥责他几次,他就是不改,李渊拿他也没有办法。
  此时他对裴寂的称呼也已经不放在心上了,李渊叹了口气道:“长史可是为杨元庆之事来见我?”
  “正是!”
  “先坐下再说吧!”
  李渊请裴寂坐下,又命人上了茶,裴寂这才建议道:“微臣劝殿下不用多派大军,派两万人足够,关键是要选对主将?”
  李渊点点头,“建成也是这样劝我,我也接受了,关键是这个主将我拿不定主意。”
  裴寂好奇地问:“不知世子推荐何人为主将?”
  “建成推荐屈突通为主将。”
  “不妥!”
  裴寂立刻摇头,“世子的推荐,微臣绝不赞成。”
  “为什么?”
  “殿下,屈突通投降尚不到两月,家眷还在洛阳,一旦越王赦他之罪,召他去拱卫洛阳,殿下说他是去还是不去?”
  裴寂的话说中了李渊的心思,他本来还有点犹豫,现在他下定了决心,决不能派屈突通为主将,副将也不行。
  裴寂又道:“微臣今天来是想提醒殿下,河东钱粮富庶,人口众多,正是起兵自立的宝地,且不可用外人为主将,微臣推荐李叔良为主将,刘弘基为副将。”
  “可是杨玄感兵败教训尚在,尽用李氏为将,恐怕会重蹈玄感覆辙。”
  “不然!”
  裴寂笑道:“杨玄感用家族的策略本身没有错,只是他的族人大多是庸碌之辈,才坏了大事,而殿下族人英才济济,当以大用,再说武重族人,文重良才,这才是固守江山的良策,殿下不必多疑。”
  李渊被说动了,其实最合适是次子世民,但薛举直接威胁关中,非世民不能抵御,李孝恭又南下巴蜀,李叔良略逊一筹,不过他为人稳重,兵马娴熟,不过和杨元庆相比,李叔良还是差了一点,还需要一个谋略之士辅佐,这样就圆满了。
  李渊便笑道:“李叔良、刘弘基虽有带兵之才,但文略欠佳,我想请长史一并同行,北救河东,不知裴公是否愿意?”
  裴寂躬身道:“殿下有令,裴寂安敢不从!”
  李渊当即下令,封李叔良为河东道行军元帅、右骁卫大将军,河东各郡军马皆受其调遣,又命刘弘基为副将,裴寂为行军司马,率两万关中精兵前去支援河东。
  也就在这时,杨元庆在马邑郡大破刘武周的消息传来,局势危急,李渊催促李叔良立刻北上支援。
  ……
  刘文静匆匆来到了武德殿前,他向侍卫道:“请转告相国,刘文静有急事求见!”
  刘文静是两天前才从丰州回来,李渊亲自置酒替他压惊,坦言是自己的失误,才使刘文静蒙受被掳的耻辱,并下令嘉奖刘文静宁饿死而不屈的风骨,赏他白银千两,让他在家静养,等身体恢复后再官复原职,这一切都让刘文静感动不已。
  这几天他在家中静养,没有参与军务,忽然听到李渊派李叔良为主帅前去河东救援,令他大吃一惊,急忙赶来阻止。
  片刻,侍卫出来道:“丞相有请先生,请随我来!”
  刘文静跟着侍卫,快步向内府走去,走进官房,刘文静上前向李渊深施一礼,“卑职参见相国。”
  “刘公身体可好一点?”李渊异常关心地问道。
  “多谢相国关心,卑职的身体已经好了,随时愿为相国效力。”
  “不急!不急!”
  李渊呵呵笑了起来,“你是本相第一大才,有你施展才华的机会,我要求你把身体彻底养好,需要什么物品,尽管开口。”
  “相国的美意卑职心领了,但卑职今天来,是想劝相国不要用叔良为主将,他虽有才,但他不是杨元庆的对手,如果他再失败,恐怕太原危急,河东危急,卑职建议调回世民去河东,可命窦抗扼守大震关,先采取守势,薛举必然会北上进攻李轨,且让他们两家内斗,我们可坐收渔人之利,等太原局势稳住,拿下巴蜀,再回头对付薛举不迟。”
  李渊微微笑道:“世民虽然能干,但我也不止他一个大将,叔良是我从弟,我对他很了解,他从小弓马娴熟,好学兵法,可谓文武双全,就算他差一点,还有裴寂和刘弘基辅佐,取长补短,足以对付杨元庆,再说临阵换将是兵之大忌,我既已用他为将,又何悔之,刘公不用再说了,这件事我已决定,不想再更改。”
  刘文静心急,还想再劝,李渊却对旁边侍卫笑道:“把我那支千年人参拿来,我要送给刘公滋养身体。”
  李渊亲自把刘文静送走了,他又回到房中,站在窗前沉思了片刻,转身慢慢从抽屉里取出一封信,这是刘文静在丰州写给家人的平安信,李渊听说刘文静有消息,便以思念为由,把这封信要了过来。
  李渊面无表情地又看了一遍这封信,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行上,‘丰州富饶,人民安定,吏治清廉,令天下士人向往之,乃乱世中一块净土也!’
  李渊的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