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7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38      字数:4749
  在今天下午,杨元庆接到了从善阳城发来的鹰信,确信刘武周正在调集二十万大军北上决战,情报中还有刘武周军队军心涣散,士兵大量逃亡的消息,这说明他的汾阳宫楔子发挥了作用,已经刺中了刘武周的最薄弱处。
  “各位,对刘武周军队的方案,我还是打算维持原来的计划,不战而屈人之兵,尽可能地用各种手段削弱他的军队,现在他的军心已经动摇,但还不够,我还需要继续瓦解他军队,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杨元庆的目光向众人一一看去,最后他的目光落在苏定方脸上,见他欲言又止,便笑道:“苏将军尽管说。”
  苏定方犹豫一下道:“卑职考虑还是应该从粮草着手,他有二十万大军,粮食就是他军队的命门,如果能断掉对方军队的粮草,那么他们就会不战自溃,这只是卑职的初步想法,因为卑职也不知道对方粮草的配备情况,所以不敢妄言。”
  杨元庆点点头笑道:“思路很对,不知对方的粮草情况,我们可以用斥候去探查,而且对方军队中也有我们人,情况应该很容易了解到,到时便可以对症下药,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大家参详一下,就是放弃榆林城,诱敌深入。”
  李靖摇了摇头,“总管,我认为刘武周或许会占领榆林城,但他不会继续深入追击我们,他应该看得懂我们的策略,卑职建议,不如固守榆林城和对方对峙,然后等秦将军和三郎将军的消息,卑职认为如果善阳城失守,刘武周必然会仓惶撤军。”
  这时,谢思礼小心翼翼道:“李司马,如果对峙所耗的时间太长,恐怕关中李渊就会腾出手来,事实上,现在我们就在间接帮助了太原,减少了他们的压力,刘武周已经将包围太原的军队撤回,如果我们再拖下去,那么李渊就可得到时间从容部署,这对我们以后不利,卑职不赞成对峙。”
  “对峙并不需要长时间,或许三五天就能结束,关键是我们要给秦将军创造机会,坦率地说,我们只有三万军队,可对方有二十万大军,就算我们最后战胜对方,也会损失惨重,这不值得,总管的意思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战胜对方?”
  “可是李司马并不能保证秦将军能夺取善阳县,如果夺不下来,而这边又形成了对峙之势,那最后只能等对方粮尽退兵,那时间就难说了,二十天,一个月都有可能,这时李渊已经在河东部署完毕。”
  李靖和谢思礼的意见不同,渐渐有了争执,杨元庆手一摆,止住了他们的争执,笑了笑道:“大家不要争了,先按照我的部署来做吧!放弃榆林城,诱敌深入,我相信我部署的奇兵会发挥作用。”
  ……
  杨元庆下达了撤军的命令,榆林城的数千居民也跟着向西撤离,这是今年以来的榆林城居民第二次撤离,不过和第一次大规模撤军相比,人数已经少了一半多,第一次撤离有一万多人,很多人家都移居到河套五县不再回来,这一次撤离只有四千余人,大多是青壮男女,他们在河套五县也有自己的房子,把老人孩子都安置在那边,一天之内,榆林城便成了一座空城。
  丰州军在距离榆林城五十里外驻扎下来,这时天色已到黄昏,士兵们在忙碌地埋锅造饭,杨元庆也在大帐内整理自己的文书。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禀报,“总管,徐将军求见!”
  徐将军就是徐世勣,他来丰州军还不到十天,杨元庆也只和他谈过一次,徐世勣为人低调,也很沉默寡言,平时从不对军情和时局发表任何意见。
  杨元庆也知道他不是程咬金,他需要一个慢慢磨合适应的过程,所以也从来不去打扰他,却没想到他居然主动来找自己。
  “请他进来!”
  片刻,徐世勣匆匆走进了大帐,他上前躬身施一礼,“参见总管!”
  徐世勣的低调还表现在他对其他将领的态度上,目前杨元庆给徐世勣定的将官级别是副督军级,和秦琼、罗士信是一个级别,比苏定方、裴行俨的督军低半级,比裴仁基、杨思恩的都督要低一级,但要比程咬金的鹰扬郎将要高一级,在丰州军的体系中,他能排进前二十名。
  尽管如此,徐世勣几乎对每一个人都很恭谦,无论是比他级别高的督军,还是级别比他低的郎将,他都会主动行礼,恭敬对方,完全让人想不到,他曾是瓦岗军的第三号人物。
  杨元庆能理解徐世勣的心态,他这种恭敬自谦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自己出身的不自信,或许带有那么一丝自卑。
  “徐将军请坐!”
  杨元庆请徐世勣坐下,微微笑道:“程咬金智取汾阳宫之事,你听说了吧!”
  徐世勣点点头,“我知道了,但我并不奇怪,他一定能成功。”
  “哦?给我说说看,你是怎么看程咬金这个人?”杨元庆好奇地问。
  徐世勣想了想便笑道:“他这个人粗鲁只是表面,他其实心智很高,拿下虎牢关我便知道了,而且他曾经用兄弟分家的故事公开指责李密有野心,他也知道自己的风险,当发现李密和翟让要发生冲突时,他便立刻躲到城外,而听说是李密夺位成功,他便及时逃跑了,此人的心智非一般人可及,总管可以重用他。”
  “说得不错,他有没有给你说起过,当年他赖房钱酒钱,最后是我帮他付账之事。”
  徐世勣脸上露出了滑稽的表情,忍住笑道:“提起过,只不过他说是总管赖酒帐,他来替总管付钱解困。”
  杨元庆哈哈大笑起来,“这个浑蛋!竟敢颠倒事实,我一定要教训他。”
  徐世勣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一笑,大帐内的气氛立刻变得宽松起来,徐世勣心中的紧张也慢慢消失了。
  “总管,这次对付刘武周的军队,卑职倒有一个建议。”
  “你说!”
  这时,亲兵端上来两杯茶,徐世勣端起茶杯沉吟一下道:“卑职想先问一下总管,总管之所以定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是不是打算把刘武周的军队逼迫到太原以南,让他成为李渊的一根芒刺?”
  杨元庆暗暗赞许,这个真正的目的只有他和李靖、杨思恩及谢思礼四人知道,没想到徐世勣目光如炬,竟然也看出来了,不愧是徐世勣。
  “确实如此?”杨元庆没有否认。
  “既然如此,我建议总管可以用宋金刚来替代刘武周,刘武周的破坏力太大,他不事生产,以掠夺养军,他迟早会将河东变成赤野千里,而宋金刚则比他有谋略,懂得以民养军,他不会把河东过于破坏,也能更长久地和李渊军对阵。”
  杨元庆沉吟一下问:“你怎么了解宋金刚?”
  徐世勣笑了笑道:“去年宋金刚曾带千余人来投靠瓦岗,李密命我派人去了解宋金刚的老底,所以对他比较了解,而且此人野心极大,一心想谋逆登基,李密也是发现他野心太大,而不肯收他,此人表面上虽然是辅佐刘武周,可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干掉刘武周自立,总管为何不利用一下宋金刚的野心?”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杨元庆已经大概明白了一点。
  “很简单,卑职听说刘武周分兵两路,总管不妨用一用反间之计。”
  ……
  刘武周兵分两路北上,一路由他本人率领,共十五万大军为主力,又命宋金刚率五万军为后部,总督粮草后行。
  这天傍晚,宋金刚的军队抵达了榆林城三十里外,前方已传来消息,丰州军放弃榆林城向西撤离,刘武周的主力占领了榆林城。
  这个消息让宋金刚有点紧张,这很明显是杨元庆的诱敌深入,一旦大军西进,而杨元庆再反袭截断后路,军队极可能会腹背受敌的崩溃。
  宋金刚立刻派人去送信,让刘武周切不可再西进。
  信送出去了,宋金刚的信也稍稍平静了一点,这时,有亲兵来报,他的同族宋五伦要见他。
  宋金刚微微一怔,这是宋五伦他知道,是族兄宋襄的儿子,已经好几年未见了,现在怎么会突然出现?
  他便命道:“带进来!”
  片刻,两名亲兵将一名年轻男子领了进来,虽然已有五六年未见,但宋金刚还是一眼便认出来,正是让的族侄宋五伦。
  宋五伦跪下磕头,“侄儿五伦见三叔见礼!”
  “起来吧!”
  毕竟是自己族侄,宋金刚阴冷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坐下来问道:“你这些年到哪里去了。”
  “回禀三叔,侄儿在幽州从军,后来又跟去了丰州。”
  宋金刚脸色一变,一摆手对几名亲兵命道:“你们都退下!”
  卷十四 宛转扬州花园里 第十九章 心理之战
  “你到底来做什么?”宋金刚语气十分严厉。
  宋五伦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这是杨总管给三叔的一封亲笔信。”
  宋金刚久久盯住信,半晌,他拾起信,只见信皮上写着,‘大隋丰州兵马总管、楚国公杨元庆致义士宋公’。
  宋金刚取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小心翼翼从边上把火漆割开,生怕毁坏了信封,他慢慢将信抽了出来,信的内容很简单,希望他能劝说刘武周爱惜民众,组织军队屯田,以求粮食自给。
  就这么短短一张纸,宋金刚眉头皱成一团,又问侄儿,“杨元庆还有什么口信吗?”
  “杨总管让侄儿转告,若三叔能取刘武周而代之,爱惜民众,或许他和三叔有结盟的可能。”
  宋金刚冷笑一声,杨元庆居然用反间之计,他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吧!
  宋金刚将信塞回信封,又问侄儿,“你在丰州军担任什么职务?”
  “回禀三叔,侄儿担任校尉。”
  “不错嘛!居然升到校尉,看样子你是不打算回来帮我了。”
  宋五伦摇摇头,“侄儿觉得在丰州能博一个前途,而且侄儿心里有数,打完刘武周的军队,丰州军肯定会扩大,那时侄儿至少能升为鹰击郎将。”
  宋金刚心中很丧气,连族侄都不肯来帮自己,可见刘武周造反不被看好,其实他当初是觉得刘武周有突厥全力支持,能够做大,才赶来投奔,不料突厥人竟被丰州击败,一蹶不振,使刘武周失去靠山和援助,现在连太原城也打不下来,军粮不继,日渐衰败,令宋金刚也有点失去信心了。
  宋金刚叹了口气,也不再勉强侄儿,“好吧!你替我转告杨元庆,他好意我心领了,但他好意以外的东西,我不会接受,让他不要痴心妄想。”
  “侄儿明白了,告辞!”
  宋五伦深施一礼,退了出去,宋金刚命亲兵把他送出营,宋五伦一边走,一边向两边张望,见两边不少士兵都在望着他,宋五伦便笑着问亲兵,“你们当兵一个月有多少军饷?”
  “别做梦了,能有口饭吃便不错了,还谈什么军饷。”
  “我们丰州军的军饷很高,像我一个月能拿到二十吊钱,粮食有一石米,若吃不了可以给家人,若进入战争,一个月就能拿到四十吊钱,都是上好铜钱,养家人足足有余了。”
  宋五伦的声音很高,不知不觉随夜风传远了,很多士兵都听到了,丰州军一个月能拿到二十吊钱,一石米。
  ……
  宋金刚自然听不到他侄儿的自我夸耀,他背着手在大营内来回踱步,心中还在想着杨元庆的那句话,‘如果他能取刘武周而代之……’
  宋金刚也并非善类,当初他投靠漫天王王拔须时,就是想取王拔须而代之,只是当时出任幽州总管的杨元庆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直接剿灭了王拔须,他后来想自立造反,却被魏刀儿抢先,他只能来投靠刘武周,宋金刚的想法是等刘武周做大后,他可以从刘武周手上分出去自立。
  可眼下的局势使他的希望破灭,杨元庆强势进入太原以北,刘武周就像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蹦跶了,他宋金刚又该何去何从?
  其实宋金刚和刘武周也有很深的矛盾,刘武周是以抢掠维持军队和政权,而宋金刚则主张以民养军,不可竭泽而渔,最后把自己逼到绝路,这也是经过几年造反后,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凡事以掠夺为生的叛军几乎都销声匿迹了,而存活壮大的势力都是以民养军,比如窦建德、瓦岗军、李渊、萧铣、杜伏威,这些都是以民养军得以壮大。
  宋金刚不止一次劝过刘武周,但双方都是不欢而散,也由此有了分歧和矛盾,只是没有危机出现时双方的矛盾都掩饰的比较好,现在危机出现了,矛盾和分歧开始掩饰不住,宋金刚便生出了异心。
  ……
  刘武周的大军已经占据了榆林城,但刘武周并没有继续追赶,他也知道这极可能是杨元庆的诱兵之计,他知道自己若不追赶,杨元庆很可能会调过头来和自己决战。
  此时的榆林城已是一座空城,没有一个居民,刘武周命令自己的五万御林军进驻城内,随军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