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缘圆      更新:2021-02-21 17:52      字数:4823
  谌嗣俏咝嘶共坏?2个小时的时候,国际奥委会即公布约翰逊的尿样检查结果为阳性,井因此收回了他的百米金牌。应国际奥委会医疗委员会主席的请求,约翰逊被取消了参加各类国际比赛的资格。
  汉城奥运会的成功倾注了国际奥委会和萨马兰奇大量的心血。为了汉城奥运会的举办,萨马兰奇曾先后12次到汉城,而已每周都同奥运会组委会通电话,了解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各种问题。为了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参加奥运会,萨马兰奇多方奔走,游说诸国。他对在汉城举办奥运会的信心从未动摇,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年,萨马兰奇就开始对着录音机练习用朝鲜语致词。可以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是萨马兰奇的事业走向辉煌的起点。
  对于韩国来说,汉城奥运会成功的意义更是毋庸置疑。其最大意义在于用体育和文化的手段为韩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往往是难以用数字表示的。韩国十分清楚,这次奥运会面对的是全世界,但其中一个很大的工作对象是那些社会主义国家。奥运会为韩国敲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门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政治见解的不同以及微妙的国家关系使得韩国显然不可能直接开展工作,而且也不会有成效,只有以体育和文化为媒介,以和平和友谊为主题,逐步消除各方之间的隔阂,才能相互逐步了解,日益接近。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本届奥运会的会歌《手拉手》。
  组委会在确定开幕式的节目内容时,坚持一定要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注意不要将容易被误解为其它民族象征的表演选人开幕式的节目中,如日本的扇子舞、中国的龙等。但是作为奥运会的会歌,就不能仅仅反映民族情绪,而且要把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表现出来。
  于是组委会首先确立了奥运会主题歌词编写的主要原则,即要把汉城奥运会“”和平与进步”的主题反映出来,要表现出韩国“寂静的清晨之国”风貌,另外还要适合于用英语和朝鲜语演唱。
  为了使这首歌曲能够为世界各种制度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组委会对这首会歌的作词、作曲和演唱都做了精心的选择。最后决定作曲由洛杉矶奥运会会歌《伸出手臂》的作者,著名作曲家莫罗德尔负责,作词由汤姆怀特洛克负责,而演唱则由韩国的高丽亚纳合唱队完成。
  歌曲演唱后,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从磁带和唱片的销售量讲,总销售量已经达到了900万份,而且在很多国家被列为最受欢迎的歌曲。
  就影响而言,《手拉手》这首歌立刻传遍了世界各国,人们通过这首歌再次感受到了人类的和平愿望,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同时也感受到了韩国文化的魅力。在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第一次听到了来自韩国的声音。在中国、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这首歌很快就传唱开来。据说戈尔巴乔夫也很喜欢它。1990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歌舞团访问朝鲜时,曾以《手拉手》作为舞蹈伴奏音乐。观看演出的金日成也不由自主地随着乐曲的节奏鼓起掌来。
  还有人说,萨马兰奇认为《手拉手》是奥运会会歌里最成功的一首,曾考虑将这首歌定为奥运会的永久会歌。
  在奥运会举办前夕,韩国还邀请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团体到韩国演出。尽管大部分国家没有做出反应,韩国政府的姿态却为以后韩国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为了使汉城奥运会能够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组委会决定在汉城建立一个奥林匹克公园,而这个公园里不仅有如茵的绿草,还汇集了世界许多著名雕塑家二百余件艺术雕塑,把这个公园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雕塑公园,公园的正门被称为“和平之门”。
  这座公园里,有座奥林匹克运动的纪念雕塑,这座纪念雕塑是用各国运动员从各自国家带来的石头建成的。组委会在运动员们到达汉城之前通知各国选手带一块石头到汉城来。于是一共有卫31个国家、地区和组织以及个人捐赠了4875块石头。
  这些石头极富特色,而且形态不同,颜色调异。堆积在一起,成了人类大同精神的体现。此外,组委会还组织了一些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包括有关世界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信息的传送、家庭的变化与前景等等,将文化学术交流深汇在奥运会里。这也是汉城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创造性贡献,更加具体地体现了奥运会“友谊、团结、公平”的精神。在奥运会举办前夕以及举办奥运会期间,共有30多个国家的260名学者参加了这些学术讨论会议。
  汉城把第24届奥运会办成了一个体现综合文化的运动会,而文化的交流又为韩国在世界上树立了新的形象。往日的韩国让人联想到是战争和暴力,电视屏幕上的韩国是大学生向警察投掷石块或者是防暴警察殴打示威者。朝鲜南北方紧张局势加剧,美韩每年举行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使韩国成了世界上一个可怕的地方。
  汉城奥运会举办之后,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重新看诗韩国。特别是那些以前几乎完全没有机会接触韩国的社会主义国家。
  奥运会结束以后,在汉城一所大学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中约对%的被调查者认为“奥运会的成功将有利于改善韩国与苏联、中国、东欧地区共产党国家的关系”。
  这些被调查者还认为“韩国应该乘这次奥运会的东风,与共产党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及加强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汉城奥运会后,虽然韩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隔绝并没有完全打破,但毕竟有所松动。从1988年开始,韩国人开始被允许到中国、苏联、蒙古和其它东欧国家旅游,韩国的飞机被允许飞越中国领空抵达莫斯科。
  关系改善幅度最大的是韩国同苏联的关系。韩国采用民间形式邀请苏联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唱团等到韩国演出,而苏联人也通过这些文艺团体的访问与奥运会电视转播看到了韩国人的经济成就和精神风貌。《真理报》也发表文章,称“汉城所具备的各种体育设施堪称世界第一,韩国人的传统微笑和高雅礼貌又令人难忘”。
  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韩国记者甚至进入克里姆林宫采访戈尔巴乔夫,并且导致苏联同韩国最终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同中国关系的改善成效不大。80年代初。中国一架民航班机被卓长仁等人劫持到韩国时。韩国政府以完全按照中国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劫机事件为条件,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在政治上做出让步,但中国政府派出的民航代表团坚持把谈判范围限制在解决劫机事件上,使韩国政府大失所望。
  汉城奥运会后,中韩关系表面上一如既往,但是以间接形式进行的双边贸易却大幅度增加,同时双方人员来往的限制也有所松动。
  随着韩国同中国关系的改善、朝鲜和韩国的敌对紧张气氛有所缓和。
  汉城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世界走向汉城,汉城走向世界”,当160个国家的体育官员和运动员汇集韩国时,它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韩国自己多年通过外交、新闻等手段所做的宣传,特别是世界几十亿人通过电视看到了韩国的现实发展,韩国获得的精神收益是无法用金钱和数字来计算的。
  举办奥运会的一个初衷就是改变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现在这个目标可以说基本实现了、韩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市场,找到了更多的贸易伙伴。
  从经济利益角度讲,汉城奥运会也使韩国获益非浅。韩国为此届奥运会给予了高额投资,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韩国政府为举办奥运会共投资30亿美元,显示了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其中直接支出和投资为17亿美元,间接投资为13亿美元。为了迅速筹集这些资金,韩国政府还向日本等国借了一些外债。
  有了洛杉矶奥运会的经验,韩国政府对于收回这些投资也颇有信心。
  组委会首先把目标对准了电视转播费,张口开价5.5亿美元,但是时间差的问题影响了电视转播的最大客户——美国的收视率,善于讨价还价的美国人借机压价,表示只能出价2.5亿美元。谈判断断续续共进行了三年,最后美国广播公司以3亿美元获得了汉城奥运会的转播权。再加上与其它国家签订的合同,汉城在电视转播权上仅获得了4亿美元,远远低于预期的8亿美元。
  除此之外,出售纪念币、银币和邮票也是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汉城奥运会的纪念币原定价为90美元,后来由于报名参赛国家名额的增加,汉城奥运会的声望倍增,于是组委会将纪念币的售价提高到175美元。纪念币的总收入达到了1.2亿美元。
  海外侨胞也积极为奥运会捐款。如旅日韩国侨胞共向组委会捐款5千万美元。但是在捐款中又遇到了问题,即按照日本法律,募捐必须交纳60%的税金,这样,捐款的数额就会所剩无几。于是侨胞动员了日本政界人士,甚至找到了当时任自民党总裁的竹下登请求免税,问题才得以解决。
  奥运会的良好组织工作为奥运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据统计,汉城奥运会纯收入至少达4亿美元,可以说是奥运会的最好记录。
  同时,汉城奥运会成了韩国企业的最佳广告,对汉城奥运会,共有90家企业进行了商业赞助,其中13家为韩国的大企业。精明的生意人看准了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为自己的产品大作广告。
  商业赞助不仅为汉城奥运会筹集了一大笔资金,而且为韩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新的销路。据统计,奥运会的召开为韩国带来了近70亿美元的生产和销售额。韩国的出口得以扩大,同其它国家的双边及多边贸易额也迅速增加。
  同时,汉城奥运会还为3.4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
  汉城奥运会为韩国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加过汉城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都会记得,他们曾在自己的座位上发现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一些精美的纪念品。看到这个塑料袋,人们就会想起,汉城奥运会在逆境中申办,在国内政局的动荡以及同朝鲜的谈判中筹办,最后终于在举世瞩目中获得成功。
  萨马兰奇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我确信,在现代奥运会近百年的历史上,第24届汉城奥运会是一次最成功的盛会。”
  “同时,我也清楚汉城奥运会在人类和平的进程中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我再次向克服了南北分裂造成的痛苦和国内外不利条件而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韩国国民致以衷心的敬意和赞许。”
  “汉城奥运会的伟大成就将永远载入史册。无论是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还是希望承办奥运会的所有国家来说,这都是一次可资借鉴的盛会。”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第12章 圆梦:巴塞罗那奥运会
  第12章 圆梦:巴塞罗那奥运会
  ·为故乡尽份心力
  ·西班牙奥委会内讧
  ·一锤定音
  ·美梦成真
  1979年,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巴塞罗那新市长纳西斯·塞拉走马上任。举行宣誓就职仪式这天,塞拉脸上挂着微笑,表现出胸有成竹的姿态,在市长办公室里礼节性地会见各位前来祝贺的贵宾。
  没想到萨马兰奇也从莫斯科赶来了。天生的外交才能和两年多的外交官生活,使得萨马兰奇练就了一身高超的交际技巧,一见面,他就向新市长“赠送”了一串高雅的赞美之词。塞拉对萨马兰奇更增加了好感。
  “市长先生,”萨马兰奇手里端着一杯饮料,目光在塞拉脸上仿佛要搜索到什么,“大概是我的另一个身份——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要我提醒您,您是否考虑过在巴塞罗那举办奥运会?”
  “奥运会!?”塞拉确感意外。
  “对,”萨马兰奇又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奥运会!奥运会的举办将会为国家,为您的城市带来进步、荣誉和经济效益。难道您不想在您的任期内为我们的市民做点事吗?奥运会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
  “我会考虑您的意见的。”塞拉以外交辞令回答外交官。
  萨马兰奇并没有停止的意思,“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争办1992年第25届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