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节
作者:卡车      更新:2021-02-21 17:41      字数:4899
  这一回,毛泽东只在他的修改稿上画了一个圆圈,表示已“圈阅”。
  这样,4月14日的中共九大新闻公报便报道:“在4月14日的全体会议上,伟大领袖毛主席作了极其重要的鼓舞人心的讲话。林彪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陈伯达、康生、黄永胜、王洪文、孙玉国、尉凤英、纪登奎等同志发了言。”
  陈伯达原以为这一回大约连政治局委员都当不成,可是出人意料,在4月28日下午举行的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他仍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仍为“第四号人物”。陈伯达的回忆,透露了内中的奥秘:
  “九大选举常委的事,是周恩来同志告诉我的。他对我说:我没有想到你还列入这个名单里。江青曾说,如果黄永胜当常委,她也要当。有一位同志因此提出,常委名单可以照旧不动。毛主席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一夫人”这么一闹,反而使陈伯达保住了政治局常委、“第四号人物”的地位,她自己却进不了常委之列———她全然打错了算盘!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发布的新闻公报,以奇特的排名方式,公布了选举结果。这张名单是林彪集团鼎盛时期的象征———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都进入了政治局。
  这五个新的政治局委员,加上林彪以及新“入伙”的陈伯达,林彪集团在政治局内占有七个席位———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全体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张名单也表明,“中央文革”的最后五位成员,也全体进入了政治局———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尽管中共九大新闻公报宣称,这次大会是“团结的胜利的”大会,毛泽东的“最高指示”也说,“我们希望这一次代表大会,能够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实际上,新选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已严重地存在着裂缝。倒是毛泽东早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式上说过的一句话,符合客观实际:“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们共产党也是这样。”
  在中共九大之后,陈伯达与林彪的接触日益频繁,在党内结成了一派……
  第六十六章 毛家湾的座上客
  陈伯达本是毛家湾的稀客。通过“热线”联络,他跟毛家湾的关系日益密切。江青呢?
  她在跟林彪抗衡,她要扩大她的影响,提高她的声望。她与林彪暗中较量着。
  ※        ※         ※
  北京,中南海、毛家湾、钓鱼台唱起了“三国志”: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坐镇,林彪在毛家湾拉帮结派,江青在钓鱼台跟康、张、姚密谋。
  毛家湾是北京一个很不显眼的胡同,它不像中南海那样是全国皆知的政治中心,也不像钓鱼台国宾馆那样气宇轩昂。毛家湾在北京平安里东南,中南海西北,皇城根附近。毛家湾分前、中、后三条小巷。在一道灰色的高墙之内,是一个又一个院子。那里原是高岗的住所。林彪本来住在北京西直门里南草场胡同。自从林彪成为国防部长之后,权重一时,便迁入毛家湾。经过扩建,林彪公馆的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可是在外边只见到堵灰墙而已,老百姓谁也不知“副统帅”住在这里。
  陈伯达本是毛家湾的稀客。通过“热线”联络,他跟毛家湾的关系日益密切。往常,当陈伯达作为“中央文革”组长住在钓鱼台时,江青常常拉他看“参考片”。陈伯达对于电影没有太大兴趣,可是不去看又不好,因为江青往往在看完电影之后开碰头会.陈伯达一边看电影,一边打瞌睡。
  如今,毛家湾也放起电影来。陈伯达一反常态,变成看电影的“积极分子”。每逢“林办”来电话,请他看电影,他必定去。
  从米粮库胡同到毛家湾,小轿车十分钟就到了。不过,陈伯达的车子总是要先在市区东游西逛,直至断定后边没有车子跟踪,这才悄然拐进毛家湾。
  每次来毛家湾“看电影”的“观众”,无非是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林彪,已经很明显地形成他的集团了。每一次“看电影”,都成了林彪集团的一次秘密约会。林彪,是中共九大党章上明文规定的毛泽东的“接班人”,是党的唯一的副主席。林彪集团,文有陈伯达,武有黄、吴、李、邱,“秘书长”有叶群,正是羽毛丰满,势力超过江青集团。
  江青呢?她在跟林彪抗衡,她要扩大她的影响,提高她的声望。她与林彪暗中较量着。
  据陈伯达回忆:
  江青的卑鄙野心,作了不少“天开异想”。“九大”一结束,她即要把她个人突出在中央之上。比如,她给一个什么文艺团体“命名”,要登报大书此事。周恩来同志退回这个新闻稿子。
  “九大”一结束,她还要用“中央文革”名义,重新发表她在上海的什么座谈会纪要,“要大家学习”,又送到我处。我写上“凡是中央文革小组文件,今后都必须由毛主席批。”毛主席一见文件,就把“江青同志”四个字勾去了。
  总之,她在北京并不如意。她和张春桥、姚文元在一段时间里回到上海去议论他们在“九大”后各种计谋。他们为什么不在北京呢?因为中央的会,中央的事,还是周恩来同志主持,他们的阴谋诡计,遇到了阻力。
  后来,当江青回到北京,在1969年10月,林彪和叶群却又神秘地离开北京毛家湾,飞往苏州。林彪瞒着江青,也不惊动在上海的张春桥。
  可是,张春桥迅速得知苏州来了一位“大人物”,并马上电告江青。
  林彪刚刚抵达苏州,江青就“追”来了———把一包文件派人送来,弄得林彪极度不快。
  林彪秘书张云生记述了林彪与江青的这一幕争斗:
  没过几天,江青就寄给林彪一包文件,请林彪表态支持。
  这包子文件里,共有两份篇幅很长的材料,另附有一封江青致林彪的短信。一份材料是江青署名致全党的一封关于文艺问题的长信。信中不仅把“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文艺界说得一无是处,而且把“九大”前后的文艺工作现状也描述得一团漆黑。中心意思是批所谓“有些地区、有些人以宣传样板戏为名,行歪曲、破坏样板戏之实”。另一组材料的标题是《周扬鼓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一些言论》。这是前边那一封信的“附件”,也是要转发全党的。
  其实,在1969年夏,江青曾把这两份文件送给林彪。林彪批了“请政治局讨论后呈主席批示”。毛泽东看了江青的两份文件,不予理睬。这一次,江青再送林彪。林彪怎么办呢?他又写了批示:“再请政治局讨论后呈主席批示。”
  林彪又把“球”踢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再次压了下来……
  毛泽东、林彪、江青在演出颇为有趣的“三国志”!
  第六十七章 “天才”之争
  中共九大之后,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三届人大是1964年召开的,已经过去五年,何况“罢免”刘少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之职,必须通过人大。
  召开党的代表大会,要准备政治报告和修改党章报告;召开人大,则要准备政府工作报告和修改宪法报告。
  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理所当然由周恩来总理主持。
  修改宪法工作呢?毛泽东指定由康生主持,陈伯达参加。本来,应当由陈伯达主持的,因为陈伯达毕竟名列康生之前,是“第四号人物”。可是,由于在起草中共九大政治报告之争中,康生占了上风,所以这一回毛泽东仍指定康生来主持。
  陈伯达作了如下回忆:
  “九大”后,由康生主持修改宪法,叫我也参加。
  讨论会在怀仁堂。一天晚上,我在卫生间,忽然听见吴法宪声音很大,似乎还拍桌子。
  我出来时,事已沉寂。旋即散会。吴法宪没有走,我问他是吵什么事。据吴法宪说,张春桥否认毛主席是“天才”,所以他吵发火了。
  听吴法宪说时,我认为吴法宪是对的,因为我也认为毛主席是一个天才人物。
  但同吴法宪谈话时,我并没有大肆渲染这件事,听他说后,我只觉得张春桥可笑。
  时间很短,我即同吴法宪出怀仁堂。开会的人都走了。可是,看见怀仁堂门外,康生的秘书李鑫一个人在汽车上未走。我想,他会是康生留下观察的……
  怀仁堂多事。这一回,为着修改宪法,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修改宪法,怎么会忽然争起了“天才”问题?
  原来,这次修改宪法,要在序言中提及毛泽东。关于毛泽东的评价,在当时,最“权威”的莫过于林彪为《毛主席语录》所写的《再版前言》中的一段话:
  “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其实,林彪这篇写于1966年12月26日的《再版前言》,是“中央文革”的“秀才”
  们为之捉刀的。内中“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这个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三十字方针”,是张春桥帮助林彪“总结”
  的(在林彪被打倒后,这‘三十字方针’不准批判,当时许多人莫名其妙———因为不知是张春桥搞的)。
  “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这三个副词,自《再版前言》问世之后,几乎成了毛泽东“专用”的了。几乎所有的社论、文章,一提到毛泽东,便要用这三个副词。
  可是,后来情况变化了。诚如毛泽东1970年12月18日跟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所说:
  “在过去几年中,有必要搞点个人崇拜。现在没有这种必要了,应当降温了。”斯诺写道:
  “今天,情况不同了。主席说,所谓‘四个伟大’———对毛本人的称号———‘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
  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圈去了中共九大政治报告以及新党章中那三个副词,只剩下“继承、捍卫和发展”三个动词。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参与起草,深知毛泽东这一变化了的“政治行情”。
  林彪、陈伯达当然也知道这一“政治行情”。那“四个伟大”,那三个副词,都深深打上“林”字印记。毛泽东说“四个伟大”讨嫌,三个副词讨嫌,实际上是说林彪讨嫌!
  林彪在他的多次讲话中,一再称颂毛泽东为天才。
  关于什么是天才,有没有天才,马克思是不是天才,毛泽东是不是天才……都是可以讨论的。天才无非是比普通人聪明些,智商高些。毛泽东确实比普通的中国人要聪明得多,智商高得多。
  问题的关键,诚如毛泽东早在1966年7月8日那封写给江青的信中所一语道破的:
  “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20世纪60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
  于是,在修改宪法时,为了那么一个副词———“天才地”,引起怀仁堂内一番论战。
  这论战绝非关于天才的“学术讲座”,却是一场借此而爆发的政治格斗!
  第六十八章 国家主席之争
  在修改宪法时,关于要不要写上国家主席的条文,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本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设国家主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早就明文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毛泽东。1959年4月,当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会议举行时,毛泽东声言为了集中精力考虑一些重大问题,决定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曾于1958年冬向全党发出了毛泽东准备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的说明缘由的文件),刘少奇当选为第二任国家主席。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初,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又一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刘少奇惨遭迫害,于1969年11月12日晨6时45分,死于河南开封软禁之地。在刘少奇死后,国家主席空缺。
  谁继任国家主席呢?
  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两人可担此任:要么毛泽东,要么林彪。
  毛泽东早在1958年就提出不当国家主席,如今年岁更大了,难道还会重新担任此职?
  如果毛泽东不当国家主席,则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