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想聊      更新:2021-02-21 17:34      字数:4720
  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自己的所由、所出、所归、所依、所乐、所悲。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人类的存在和尊严,珍惜人类的出发与归宿。珍惜大自然还就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生活在蓝天与大地之间,永远如日月之经天如江河之行地,永远稳得住自己,永远有一个主心骨,永远处于一种阔大、高尚而又脚踏实地的境界。
  当然,所有以上种种,都不能解决确实碰到了厄运的人的问题,你确实受到了奇冤,你碰到了自然灾害,你碰到了交通事故,你遭到了抢劫、暴力和种种不幸,这些都不是学到一点什么知识,树立一点什么境界能管用的。我难以帮助你们,我感到惭愧,我只能祝你们好运而不是厄运,万一谁谁当真碰到了大不幸了,我只能希望你坚强,度过一切难关,争取更好的更快的转机。
  人生即燃烧
  这本漫淡人生哲学的小书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担心:我是不是讲得太消极太老庄了?无为呀,等待呀,不这个不那个呀,快乐健康而又放松呀,这会把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是的,我侧重于讲不要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了,我对于应该做什么除了学习以外都谈得比较松弛。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无为可能对某些人是关键,因为他为各种煽动、混乱、愚蠢和野蛮、自私、狂躁占据得太多了。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有为,不是消极而是积极,不是否定此生而是更好地使用和受用此生,不是一味等待而是主动创造,这是没有疑问的。
  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无为呀等待呀无术呀自然呀,都是为了扫清道路,清理困扰,而后能够投入地做一些有意义、有成就、有滋味、有光彩的事情。
  从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够支配的关键的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然后再无第二次机会。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那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由于它的短暂和不可逆性、一次性而弥足珍贵而神奇而美丽。虚度这样的生命,辜负这样的生命,这是多么愚蠢多么罪过!一个人丢了一百块钱人民币都会心痛,那么丢失了生命中的有所作为的可能,不是更心痛吗?
  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差异并不太多,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此后呢,差得就愈来愈远了,有的光阴虚度,深悔蹉跎;有的怨天尤人,郁郁不乐;有的东跑西颠,一事无成;有的委委琐琐,窝窝囊囊;有的胡作非为,头破血流……有几个人成功?有几个人满意?有几个人老后能够不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人生的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结局,大体上是青年时期就可以看出点端倪来的。青年时代,谁不愿意投入生活、投入爱情、投入学习、投入事业、投入社会、投入人间?
  即使生活还相当艰难,爱情还隐隐约约,学习还道路方长,社会还明明暗暗,人间还有许多不平,你也要投入,你也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努力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也应该争取到的,以使你能够得到智慧和光明,得到成绩和价值。我并不笼统地赞成古人立大志的说法,但你总该希望自己对社会对人群对国家民族人类多做出一点贡献,至少是确实竭尽了全力,就是说至少是充分燃烧了,充分发了热发了光,充分享用了使用了弘扬了你的有生之年。一个人就是一个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能量应该发挥出来,燃烧愈充分愈好。从无光热,不燃而去,未免是一个遗憾;而刚一冒烟儿,就怠工熄灭了,能不痛苦吗?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美轮美奂的光彩,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人的心,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电,哪怕只是点亮一两个灯泡,也还照亮了自己的与邻居的房屋,燃烧充分,不留遗憾。而如果你一直欲燃未燃,如果你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那就不但燃烧不好,而且留下大量的一氧化碳与各种硫化物碳化物,发出奇奇怪怪的躁声,带来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乃至成为社会的公害,这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
  也许你不能留名青史,但至少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这仅有的几十年。也许你未能立德立功立言,但至少是充分发挥出了自己一生的能量。也许你的诸种努力未能奏效,例如从事艺术创作但未能被社会所承认,经商却终于未能成功,从军但终于打了败仗,但是最后“结账”的那一天,你至少可以说我已尽力了,你的失败如楚霸王垓下之战,非战之罪也。我始终不赞成以成败论英雄,我也无能帮助读者乃至我自己着着皆胜。但是至少心里应该有数,你是有志有为而且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但终因条件不具备未能大获全胜呢,还是你上来就不成样子,无志气,无作为,不学习,不努力,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企图侥幸,却又愤愤不平,终于一事无成。如果是前者,我愿向你致以悲壮的敬意,我还愿意把你的故事写下来,让读者为之洒一掬清泪。如果是后者,谁能纠正?谁能弥补?谁能同情?
  我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在他的生命到了后期末期之时,他突然说:“我的生活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呢。”这实在太恐怖了。一个人的成就有大有小,然而你应该尽力。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了,这就是黄金时代,这就是人生的滋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这就是辉煌,燃烧的辉煌,奉献的辉煌。你尽了力,你就能享受到你尽力后的一切可能性,哪怕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的悲壮感和英雄主义。你享受到了尽力本身带来的乐趣,尽了力至少能得到一种充实感成就感,你也就赢得了,必然赢得了,首先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尊敬和满意。比如你是一枚炮弹,被尽力发射出去了,而且爆炸了,即使没有完全命中目标,也是快乐的。你是一粒树种,落到了地上,吸足了水分养分,长成了树苗,长成了大树,即使没能长到更大就被雷击所毁,你也可以感到某种骄傲。你的形象是一株树的最好的纪念碑,你的被毁至少是一次大雷雨的见证,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段,是一次能量释放反应,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胜固可喜,败亦犹荣,只要尽了力,结账时候的败者,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与有分量的。而没有尽力,蹉跎而过,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二十五)
  二十五、我是怎样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我曾经与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美国女士交谈,她说她的中国的翁姑,对孙儿最常讲的词是“不要”———“不要爬高”,“不要点火”,“不要玩儿水”,“不要动这动那”,“下来,太危险”。而美国家长对孩子最喜欢讲的话是:“tryit!”“doit!”(“去试试!”“去干干!”)他们要求孩子的是勇于尝试勇于动手。这是值得深思的。
  我常常回忆起我刚刚过完了19岁生日,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即《青春万岁》)的情景。当时我觉得它像一个总攻击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一个决定今后一生方向的壮举,当然也是一个冒险,是一个狂妄之举。因为所有的忠告都是说初学写作应该从百字小文千字小文做起。
  我高兴我的这个决定,我满意我的这个决定。我从小就敢于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14岁还差5天我就唱着冼星海的歌儿参加了地下共产党:
  路是我们开哟,树是我们栽哟,摩天楼是我们亲手造起来哟,造起来哟!
  好汉子当大无畏,运着铁腕去,创造新世界哟,创造新世界哟!
  而在1963年秋,我与妻子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就商量好了,举家西迁去新疆。
  然而年轻人的热情又太洋溢了。我决定了要写作以后,那最初一年写出草稿的过程简直就和得了热病一样。志向一经确定就不再是幻想梦境,而是巨大的实践,是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与应答,是沉重如山的劳务。这样,才知道自己离志向有多么远,即自己实行志向的准备是多么可怜。文学如海,志向如山,我知道我自己的那点敏感和才华积累,不过是大地上的一粒芥子,海浪中的一个泡沫,山脚下的一粒沙子。一部长篇小说,足以把一个19岁的青年吞噬。结构、语言、章节、段落、人物塑造、抒情独白,这些东西我一想起来就恨不得号啕大哭,恨不得从楼上跳下去。原来写一部书要想那么多事情,要做那么多决定,要让那么多人活让他们出台,让另一些人走开甚至让另一些人死掉。而每一个字写到纸上以后,就有了灵气,就带上了悲欢,就叫做栩栩如生啦。栩栩如生是什么?就是文字成了精,头脑成了神,结构成了交响乐,感情获得了永生,你的声音将传到一间又一间房屋一个又一个心灵。而小说成了一个你创造的崭新的世界,你的写作过程只能与上帝的创世过程相比!
  学而后知不足,立志而后知不足,投入而后知不足。如果当初就知道文学有这么大的胃口,文学需要这么多的投入,文学要用去我的这么多生命;如果知道文学需要我冒这么多风险,需要我放弃青云直上、颐指气使、驾轻就熟、八面威风的可能,我当初还敢作出那样的决定吗?然而这里并没有疑问,我只能也一定会那样决定:我以我血荐文学。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有许多的话要倾诉、要抒发、要记录、要表达,我压根就期待着翻山越海,乘风破浪,全力搏击,一显身手。向自己挑战,向自己提出大大超标的要求的正是我自己!这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价值,这就是我的选择,这就是我的快乐,这也就是我的痛苦。活一辈子,连正经的痛苦都没经历过岂不是白活一回?岂不是枉走人间?我什么时候都没有忘情过文学,文学也就没有忘记过我。我不会忘记1953年11月的那个初冬季节,它改变了决定了我的一生。
  “冷”与“热”的平衡
  然而青年人的热情又实在是太热烈太洋溢,并从而变得太可怜了。青年时期的热情就像大火,像涨潮,像霹雳,像一种病。这种病像是疟疾,使你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觉得自己即将成功,身材也突然猛长,一会儿觉得自己纯粹白费力气,灰溜溜地抬不起头来。因为与热情同在的是极端幼稚的急于求成,那样的热情,那样的燃烧是难于持久的。你总是希望第二天最多是下一个星期就见成效,就见成功,就一鸣惊人,就呼风唤雨起来。急于求成的另一面必定是灰心丧气,一次急于求成不成,两次急于求成不成,三次四次五次……十次八次不成,你能不灰心丧气吗?任何事情,急于求成都是幼稚的幻想,急于求成的结果一定是不成,对此不应该有任何怀疑。而灰心丧气同样也是幼稚的表现,是不堪一击脆弱单薄的表现。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道路时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革命人民的逻辑。”我从第一次接触这个命题的时候就疑惑、就琢磨:为什么毛泽东不说是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呢?我们更爱说的套话不是什么“从胜利走向胜利”吗?一直失败,最后能胜利吗?然而,毛泽东的总结是深刻的与实在的,在最后胜利到来之前,与其说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不如说胜利就是来自一系列失败更实际也更有教益。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在最后的胜利到来之前,也许是几十次几百次的实验的失败。急于求成,侥幸取胜的企图,只能造成灰心丧气,小战即溃的结局。
  与投入的决心,与重大的试验,与奋力的一击共生的是无法扑灭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应该说是利害参半。没有足够的热情也许难以作出重大的决定,该出手的时候出不了手,而过度的热情却只能帮倒忙。待到你开始了重大的但毕竟还是极为初步的行动、试验、搏击以后,热情的过度已经是害多益少的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冷下来,是多想一想事情的不利的方面,知道自己离成功离顶点还有十万八千里,远远没有到激动的时刻。而且,想一想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即使你开始做了一点事,离真正的成就还远着哩。
  冷与热,这也需要一种平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因为人的心气总是高于实际,越是年轻的时候越是高涨。眼高心高志高情热,投入到一个事业里就是难解难分如醉如痴。我年轻时写完一篇东西,几个月过去了,全文还能背诵下来。现在呢,看到旧作,有时候甚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