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想聊      更新:2021-02-21 17:34      字数:4748
  有什么好结局吗?其四,你把学问精力都用在与别人结党营私或投靠权势上了,你的宝贵时间花在难登大雅之堂上头了,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支付在处理这些不正派的关系所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上了,你还能有多少真本事,你还能有多少健康和长寿?
  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正常的对于旁人的尊重和善意与不正派的投靠和拉拢的区别界限何在呢?这里第一是道德原则。你的所有尊重和善意是合乎道德的吗?第二是良知原则。你的哪怕是讨好你的老板你的上司你的部属你的朋友的做法,有没有令你的良知感到不安的东西?第三是合法原则。你对某某人好,你的好有没有与法律准则相违背的东西?第四是公开原则。你与某某关系好,你敢不敢公开承认你们有友好的知己关系?就是说,你的人际关系的各种细节,有没有不可告人之处?第五是尊严原则。你是怎么样来尊重旁人和施惠于旁人的?你是否在人际关系中维护了自己和对方的尊严?你与旁人的关系中有没有有损于自己的人格或他人的人格的行为语言?最后是不苟树敌、不苟斗原则。力图自己有良好的人缘,力图得到更多的人的好感,这是可以理解也可以允许的,但是动不动拿旁人当对立面,动不动人前人后攻击旁人,传播对旁人不利的流言飞语,乃至动不动打报告写告状信煽动一些人为你冲锋斗争,则是不可取的,应该说那是可恶的下流的与可耻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人与你意见不一致想法不一致,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不一定就是你的敌手对手,而你如果采取一种恶棍式的至少是杠头式的态度,如果你好斗,动辄气急败坏、每事必争、神经兮兮,你收获的也只能是批评、反感、反击、厌恶、孤立、绝望、天怒人怨而又是怨天尤人,叫做六月的韭菜———臭一街。
  我的“非战车论”
  我的一个搞语言学的朋友有一句名言:“不把自己轻易地绑到某个个人的战车上。”世界上有一种最不正派也是最终要倒霉的人,以向某某的对立面宣战来表达自己对于某某的效忠。这样的人不断地向自己的上司,或者其他类型的自己要巴结的人,汇报上司等的对立面的情况,表达愤慨,给上司等出谋划策,到处吹嘘他是如何为了上司等的利益而与另一些人战斗的。他们的这种恶劣表演常常能够打中一些昏聩而且境界极低的人物的心,这可以说是一些恶之花,容易取得建筑在性恶论唯斗论狼性论者的心,这样的论者会喜欢自己的敌人的敌人,却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友人。
  非战车论对于处理对上的关系尤其重要。有时我们会碰到这种情况,上边的几个领导或几个老板意见不一,对于不正派的人来说,这是大好良机,你正好藉此靠一个卖一个亲一个臭一个来给自己寻找进身的机会立身的位置,但同时,这也是极大的危险,你在几个领导几位老板之间上窜下跳,挑拨离间,传闲话,弄是非,你难道不想一想你是老几,你有什么本钱,你懂得了多少全局性的事物,你能承担多大的责任?也许上边的几个人过一段时间关系变得协调了,团结一致了,他们最后发现是你在生事;也许你因人际是非而受某一方所信用所欣赏,那么同样,你也会因人事纠纷而受到另外的人的怀疑,受冷淡直到受排斥。说老实话那些动辄乐于参与各种人际纠纷的人总给我以“乱臣贼子”的感觉。
  这当然不是说你不可以对待一切争议有自己的倾向自己的臧否自己的判断,也不是说你不可以有自己的拥护自己的反对。这一切,就事论事则可,变成个人纠纷则不妙;出以对是非的明辨则可,出以投靠心理则令人作呕了。
  “无为”是一种境界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
  我不是从纯消极的意思上理解这两个字的。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比如说自己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不忌妒旁人的成绩。还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还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还有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只能说服自己的自我论证,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还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还有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方可与之语献身。
  无为是效率原则、事务原则、节约原则,无为是有为的第一前提条件。无为又是养生原则、快乐原则,只有无为才能不自寻烦恼。无为更是道德原则,道德的要义在于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开低级趣味,脱离开鸡毛蒜皮,尤其是脱离开蝇营狗苟。
  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历史。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稳的幽默。无为也是一种风格。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六)
  六、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在人际关系上,我有几条基本准则: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那样做等于拆自己的台。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不仅对于你和你的对手,而且对于更多的人众,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一时背了黑锅也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地一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也不要搞狗屎化个人化。
  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气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发力30秒钟,然后立即回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气力,都是绝对地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以上二十一条,我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到,但我确实明白凡这样做的,效果极佳;凡没有这样做的,都是犯蠢,都是糊涂,都是枉费心机,甚至是丢人现眼。这是丝毫不爽的。类似原则还可以生发出许多许多条,这二十一条不过是抛砖引玉以为共勉。
  求诸人莫若求诸己
  在这里我想从人际纠纷扩展到无为的命题。无为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不限于在人际关系人际纠纷问题上。但我们可以从这个领域说起。
  在人际关系上有时我们也会碰到相当令人困惑令人烦恼的麻烦。比如有人嫉妒你的成绩,比如误解你的为人,比如恶人的敌意,比如无知的与幼稚的起哄,还有在我们国家相当发达的流言飞语等等。
  愈是有不错的记录就愈容易被很多人寄予希望,而期望值愈高也就愈容易达不到要求而令某些人失望。愈是记录好也就愈容易被人众注视追踪,被求全责备,容易被发现缺失。愈是有影响还愈容易被雄心勃勃的正在破土而出的后辈视为赶超和破除迷信的对象,视为跳高时必须逾越的标杆,视为对手,视为开始新篇章时必须破除的障碍。所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不足为奇,不足为病,更不要一碰到这种事就悲壮起来,不要动辄以鲁迅自命,自以为如何地不被理解,如何地需要横站,如何地至死对某些人也不能原谅。这样的悲壮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弄不好还有点像闹剧。
  这里更重要的是,愈是———自以为是或被认为是成功者就愈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们容易或比较地容易自以为是,自以为洁,比较容易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件事弄得清明一点竟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事都能弄明白;一件事做成了竟误以为自己什么事都能做成,自我封闭地论证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便误以为自己已经独得真理之秘而赋有解迷释惑的伟大使命,关起门来激动了一家伙,便自以为已经崇高伟大了个不亦乐乎。人这一辈子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条,一曰以己贬人,二曰以己度人。第一条就是过高估计了自己,而过低估计了旁人。第二条以为自己的好恶就必然是别人的好恶,自己的标准就是别人的标准。现在主要谈第一个问题,即以己贬人。
  包括许多伟人,他们很少有因为过低估计了自己而该胜利没有胜利的,很少有畏缩不前谦让过度的,而多半是习惯了叱咤风云扭转乾坤,却在一些需要谨慎细致地处理,需要循序渐进的事宜上把事情做砸。就是说,叱咤风云易,循序渐进难;开场红火易,结尾周全难,看人毛病易,看己毛病难;有知人之明已属不易,有自知之明则更是难上加难。胳臂肘总是往里拐,自己总是心疼自己,许多情况下人际关系上出了问题哪怕是被嫉妒被中伤,但毛病有相当程度是出在自己身上,可惜的是少有人能反求诸己也。
  “饥饿效应”与“陌生化代价”
  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不要太浪漫主义。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开始吃头盘或名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筵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于是转喜为怨,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箸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
  和人的关系也是有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