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1-02-21 17:30      字数:4785
  泄R桓鼋卸剂⒒难竽潦尤蛔约骸暗ザ勒剂炝艘蛔醺保菟嫡庾醺闹魅耸且晃弧澳杲鼍潘甑那淄酢薄K剂煺庾醺氖焙颍饫镆丫獾搅沟锥锤吹南唇伲笾氐奈锲芬丫急辉俗撸尤换故窃诜闲嬷姓业搅?000两银子。更令他满意的是,残存在这座巨大王府里的家具、幔帐、瓷器甚至锅碗瓢盆,都让他搬到了市场上摆了摊,他对他的“同仁”说:“瞧,这都是上帝的恩赐!”
  西什库教堂的主教樊国梁是抢掠礼王府邸的总指挥,为了把这座王府中“有价值的财宝”运往教堂,数辆大车竟然连续运送了整整七天。这位主教还大量收购教民和联军官兵手中的抢劫赃物,在义和团的攻击下已经千疮百孔的西什库教堂成了一座往来“生意”的巨大仓库。无论外国传教士们所宣扬的宗教教义多么的神圣纯洁,1900年北京城里外国传教士的“商业行为”还是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一个主教后来面对指责说得坦率而透彻:“我认为,钱比祷告更可以给我安慰。”
  身穿各国不同色彩、不同样式军装的官兵和身穿黑色长袍的外国神职人员,互不相让地用各国的语言大声地在帝国的土地上叫卖。他们服装的单纯鲜亮的西方风格与他们叫卖的中国货物那柔和沉稳的东方色彩极其奇异地混杂在一起,他们激烈冲动的叫卖洋话与声调低柔的讨价还价的汉语混杂在一起,而周围就是那座在战争的杀戮和洗劫下千百年的辉煌已是满目疮痍的古老都城——这无异是世界历史上令人最难以名状的情景。
  京城里的平民阶层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阶层。他们数量庞大地处于极少数皇亲宗室贵族和数量不太大的赤贫阶层之间,成为帝国城市社会中最实际、最机警、最危险、最顺从的阶层。这个阶层最坚决地维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同时也最深刻地暴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破绽。
  在众多的史料之中,令人遗憾地记载着这样一个事实:在联军分区占领京城之后,北京平民之家的门口,纷纷挂起了“万国旗”。一位在中国居住了近五十年、据说“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的美国人目睹了这样的情形:中华帝国的都城被联军占领之后,为了巡逻的目的,他们把这块占领地分属于几个军事分遣队管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开始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如同水被倒进容器里那样自然。
  掌握汉语书面语的日本人,是首先进入新领域的。整个城市在三天之内充满了中间为红盘状的小旗……在一段时间里,通常遇到中国人拿着这样的旗子,在上面的空白部分写“顺民”字样。
  如有十几个人在路上行走,会有约八个人执不同国家的旗子。
  中国人常彼此忠告:万勿随洋人。而现在出现这样的局面,在人类史上或许是独特的。
  更有甚者,在曾作为义和团坛口的一座庙门上,令人吃惊地贴有这样的字样:上帝基督徒的人。((美)明恩溥:《中国在动乱中》。)朝廷弃民于不顾,又何以让百姓对国家负责?
  拍卖场上王公贵族家里的物品强烈吸引着京城平民的好奇心。而所拍物品价格之低廉更令平时只知“豪门深似海”的平民们趋之若鹜。翰林院所遗失的607册《永乐大典》和数万册珍贵古籍分散地出现在崇文门和琉璃厂的摊位上,有人居然只用了一吊钱便买回“八巨册”。德国皇帝送给中国皇帝的一枚“黑鹰大宝星”,上面镶嵌有珍贵的钻石,有人以20两银子便购到了手。而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董、珍贵的皮毛、官员佩带的朝珠、绣花的官服、精美的玉器、瓷器等等,洋人们几乎都是给点银子就出手。有一个平时做古董生意的中国人,居然把洋摊贩们领到家里,他挑出他需要的物品之后,“一律按照物品的重量付给相等重量的黄金。”无法知道这个中国商人从联军官兵手里究竟收购了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出如此大的价钱,只能是皇家独有的罕见珍品。
  有记载说,虽然皇宫终日紧闭大门,但是里面的珍宝还是大量丢失了。联军官兵从与皇宫相邻的庙宇下面的排水沟里爬进去、在宫墙上挖一个洞钻进去、从大门上面跳进去,他们在巨大的、迷宫一般的皇宫里暗中摸索很久,然后再“原路返回”——说白了,就是偷。
  1900年,西方列强在北京城里的大规模拍卖,把人类世界上的强盗逻辑发展到了极致。
  除了1900年的中华帝国,世界上再不会有另外一个国家能够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国土之上。
  北京的平民们深夜里把廉价买来的、上面刻着王公姓名的、用绝佳美玉雕刻的鼻烟壶小心地托出来把玩着,人生纷杂的幻觉由此而生,万般的生活欲念不禁奔涌心头。轻易就获得了一件他们从来不敢想的玩意儿,这让他们享受到了一般人体味不到的幸福——这是平民的幸福,是贵族们所没有的幸福。贵族们往往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们对是否能够把眼前的富贵维持下去没有任何把握。而平民往往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有着惊人的忍耐力和环境适应力,因为即使今天的状况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他们也总是会想明天也许就不会这么糟了。这不,昨天还在大人们府里的东西,今天就到大杂院里来了,世道的变幻莫测你还别不信!中国的古代圣贤有一句这样的格言,叫做“衣食足而知荣辱”。虽然有道理,但是好像从没有被生活确切地证明过。因为足衣足食而仍不知荣辱的事情还是在大清帝国里令人发指地发生了。这是中国人后来经常面对历史感到痛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1900年,京城里的平民们终于看见了那些没有被杀的王公贵族们在洋人的马鞭下在大街上充当苦力。怡亲王洗衣,陈御史运石,更多的王公贵族则在清理满城发臭的死尸。和慈禧太后有姻属关系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这些日子一直在为洋人们拉车,洋人在车上用鞭子抽他的脊背,他回头“斜睨而笑”,曰:“老爷别打,横竖这路是我跑衙门跑熟的,包管不错!”
  平民们还蜂拥到街头去看“斩首”。联军们确实抓到了不少“真正的义和团”。这些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浑身污血的青年农民被洋人们押往刑场时候,面对街道两旁挤满了的同胞,他们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尽量保持着微笑,舌头没被割下的便喊:“我就是杀大毛子、二毛子的义和团!在阴曹地府里咱接着拜师学艺杀鬼子!”
  联军对中华帝国都城的占领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关注。美国一个叫做马克·吐温的作家怀着对传教士在中华帝国所作的“丑恶行径”的极端反感,在报纸上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怒骂,这位作家最核心的咒骂是:“教士们是在中国麦田上乱踏乱啃的一群驴子。”一个正在酝酿着武装暴动的名叫乌里扬诺夫的俄国人,后来化名列宁,他在《火星报》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战争》一文,谴责俄国和其他列强对中华帝国的侵略罪行。
  在中华帝国没有被洋人占领的广大的南方,一个叫八指头陀的著名的和尚为逃亡中的皇太后和皇上的命运而痛哭,诗云:“闻道咸阳驻翠华,不禁清泪湿袈裟。孤云出岫宜为雨,五柳成荫莫忆家。”另一个名叫辜鸿铭的帝国小幕僚更是义愤填膺,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愤,他连写数文痛斥各国列强“卑鄙的嘴脸”,并表达了他对皇太后慈禧无与伦比的崇敬之情。他的文章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即:《我们愿意为君王而死,皇太后胺。文中有颇具莎翁风格的诗一首:正是端王告诫议约的巨头们说:在我们的皇冠落地之前,有许多王冠将要被打破;尔后每个爱战斗善谐谑的义和团青年,让他跟随强健的端王及其同伙。
  灌满我的杯,斟满我的缸;
  跨上我的马,招呼我的人;
  亮开旗帜开火吧,
  跟随强健的端王及其同仁!
  (辜鸿铭:《尊王篇》之《关于中国问题的近期札记》之二十五,《辜鸿铭文集》(上),黄兴涛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86~87页。)辜大人并没有“为君王而死”,因为他那时正为自己多年得不到升迁而对皇室有意见。他所颂扬的“最美丽、最慈祥的女人家”,“最伟大、最成熟的政治家”慈禧,在躲过了1900年的灾难之后终于让他当上了帝国的一个海关官吏。帝国倒台之后,做不成官的辜鸿铭改行做了名教授。这个曾在外国读了数年书、会说数国话的中国大知识分子,以坚持梳辫子和欣赏三寸金莲、主张妻妾成群和帝王制度、能把《论语》翻译成英文再把《圣经》翻译成汉语而至今闻名全中国。
  3、河船中的秀女
  如果辜大人所描绘的“美丽”不是指心灵而是指容颜的话,他的话并没有过份恭维之嫌。按照东方人的审美标准,慈禧年轻时的容颜是美丽的。
  最早惊讶于她的美貌的是当年的清河县令吴棠。
  吴棠的奇遇开始的因由很简单。他的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护送灵柩的丧舟经过属他管辖的地盘清江浦,他派仆人给朋友送去300两银子表示自己的哀悼。执行完此任务的仆人回来一报告,他发现仆人把银子错送到河里的另一条船上去了,那条船恰巧也是挂着白布的丧船。吴棠火冒三丈,把仆人骂了个没完没了。他的幕僚安慰他说,反正也不好意思再把银子要回来了,听说那条船里有两个正往京城去参加皇室选秀的满洲秀女,说不定其中的一个姑娘有福气当上贵妃娘娘呢,大人这不就是歪打正着了么。话虽然带有调侃的意思,而吴棠竟然重新拿出300两银子让仆人给他的朋友送去,自己则亲自跑到那条有两个满洲秀女的船上去“吊唁”去了。如果说吴棠的举动是出于幕僚们的怂恿或者出自于他机敏的官场经验,都有一点牵强,因为即使他是个最灵验的算命先生,也不敢想像那条普通的河船之内竟然乘载着未来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当时只是认为,既然是满族贵族官吏的家眷,拜访一下没有什么坏处。而他真正的心思是想借机窥视一下出自深闺的满洲秀女的容颜。果然,吴棠在河船中看见了一个母亲和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姑娘的美丽远远超乎他的想像。他根本没有把那位母亲的“如今人世疏冷,惟独吴老爷古道热肠,我们母女誓不能忘”这一番话听进去,他已经魂不守舍了。
  那个美丽的姑娘就是后来的慈禧,当年她年方十八。另外一个姑娘后来做了醇亲王的夫人。
  当时慈禧的心情正不怎么样,因为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原来那些看在她父亲不大的官职上与她们保持“亲密关系”的人,现在谁也不理会她们孤儿寡母了。
  “河船中的秀女”的故事情节略有出入地散见于前人的各种记载中。虽然有人经过考证指出这个故事存有某些“主观臆想”的成分,但从1869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接到指派他“查办四川总督吴棠”的圣旨后所表现出的痛苦踌躇,足以证明吴棠当年的这一段奇遇不是没有根据的。慈禧被选入宫中后,尽管吴棠以一个无才无德的小贪官形象而遭到同僚们的鄙视,但他还是官运亨通得以连连升迁,一直做到四川总督。由于他在四川索礼受贿、横行霸道的行径实在过分,朝廷屡屡收到控告他的奏折,于是皇帝下旨让李鸿章负责查办。接旨后的李鸿章对他的幕僚表示,此事为一“烫手的板栗”,因“此人殊难下手”。让老奸巨猾的李鸿章为难的原因是这个吴棠和太后往日的“情谊”,虽无法证实却也无法否定。后来皇帝接到的“查办报告”中对吴棠评价为:“忠厚廉谨,官声尚好,所参各项查无实据,在籍士绅一致称颂吴棠善政便民。”后来的事实是,吴棠不但没有受到弹劾,弹奏他恶行的人反而“受到朝廷申斥”。
  1900年9月3日,66岁的慈禧皇太后在帝国西北部崇山峻岭中一个路匪过夜的土窑里暂时歇息着。天亮的时候,随行的王公大臣、皇室贵族们纷纷蓬头垢面地爬起来,饥肠辘辘地看着前方似乎没完没了的弯曲山路。突然传来太后的旨意:今天不往前走了,一块儿去逛逛山景。大伙正纳闷,太监们已经忙活了起来,满山地拾柴火烧水,原来太后今天要梳妆。太后也让皇帝把头剃一剃。所有的人就这样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升高,人人都饿得眼花缭乱的时候,太后从那座破窑里走了出来,大伙顿时都愣了神:我们的老佛爷,老太后,怎么稍微地这么一打扮,就这么勾人眼神?
  已经年过花甲的慈禧依旧风韵犹存。哪怕是对她有深仇大恨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女人的姿色。她换上了在宣化的时候当地官员孝敬给她的一件汉家绣花长袄,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