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1-02-21 17:30      字数:4796
  以朝廷重臣李鸿章为代表的图强派,多次上奏朝廷并且获得大量拨款,这里终被修建成中国北方海岸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并同时成为中华帝国的一个巨大的海军基地。
  但是,“卫”并没有给这个帝国带来安全。
  甲午战争中,随着帝国海军将领丁汝昌的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升起了日本国旗。北洋舰队号称是中国海防的最后防线,所以,中国国门洞开。
  1898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俄国强行租界旅顺港,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接着,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签订。
  在这个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疯狂时刻,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开始感到不安。他认为,尽管英国人已经和大清帝国签订了《续缅甸条约附款》,但由于俄国人占领了旅顺,德国人占领了胶州湾,法国人占领了广州,而在中国的海岸上,英国人没有任何一个海港,因此,这样一种现实对英国在华北的利益构成了极大威胁。于是,英政府正式向清政府提出,日本一旦撤出威海卫,英国应该取得占领该地的优先权。在反复的讨价还价之后,结局依旧是清政府屈服。1898年5月9日,在列强的压力下,在拿到了《马关条约》约定的清廷全部赔款后,日本人撤出威海卫,随即,英国国旗立刻在那里升起了。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1898年,英国租界了中国的两个地区:威海卫和香港新界。两个地区的总面积和居住人口大致相同,而且因为租界的目的都是军事上的,因此租界协议条款容也十分相似。但是,两个租界地的后来命运却截然不同。百年后,1997年,当中国政府重新在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候,回归的仪式极其庄严肃穆,令百年后中国人的感情经历了一次难以言表的自豪。但是,当今的中国人很少有人知道,英国人在威海卫租界内实施了与香港地区毫无差别的殖民管理,直到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收复威海卫主权为止,这块土地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异国统治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痕迹地就交还了中国。关于这块土地曾经经历的那段历史以及后人讨论的譬如“英国人为什么会放弃这块土地”、“威海卫为什么没有如同香港一样发达起来”等话题,讨论得很艰难,原因之一是,1930年英国行政长官离开威海卫时,所有的档案全部被运回伦敦,其中包括关于组建中国军团的全部原始档案。
  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签订之后,英方认为,一纸“专条”是无法完成殖民地统治的,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统治的惟一保证是军事力量的驻守护卫。况且租借威海卫的目的本身就是用于军事——为英国海军在远东建立一个军事基地。但是,当时的英国似乎什么也不缺,就是缺乏能够参军服役的精壮子弟。其时,日不落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3271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134倍。如此大的殖民地,都要派英国士兵去驻守护卫,小小的不列颠岛国没有那么多的人力资源。况且,当时英国人正陷在与南非布尔人的极端仇恨之中,英国为了早点结束战争,已经向那里派遣了二十五万多官兵,而当时英国陆军的总兵力不过三十多万。面对中国地图,索尔兹伯里首相想到了海外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在那里,英国人成功地组建了由印度人组成的为英国利益服务的军队。于是,他想到了中国的威海卫应该成为另一个印度。
  但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组建一支忠于英国皇室的军队,这事无论如何也要与中国政府商量一下。商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清廷坚决反对。但是,1898年的清廷已经无力反对列强的任何要求,尽管抗议激烈,交涉频繁,但组建中国军团的程序还是按照英国人的计划开始实施了。交涉中,英国人对付中国官员的话是:英国在威海卫租界内组建的是一支维护租界内安全的军队,也就是说,英国人组建的不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是一支让中国人管理中国人的“警察部队”。英国人信誓旦旦地向清廷大员们承诺:“招募仅限于威海卫的租界地区”,“这支军队绝对不会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使用”。(《米字旗下的威海卫》,邓向阳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这支部队,英国人称之为“华勇营”。根据英国人以组建地命名组建部队的惯例,又称“中国军团”。
  招募刚开始,英国人便彻底违背了他们的承诺,招募范围不但扩大到了山东各地,而且扩大到了河北剩一批又一批来自山东和河北的中国青年集中到了英国国旗下。从今天能够看到的当时中国军团的照片上,能够发现那些青年体形健壮匀称,神情安详沉稳。这些中国农村青年穿上至少当时中国人认为奇异的服装的时候,肯定是不习惯的,特别是早期的中国军团的帽子,恰和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的思路一样,是印度式样的缠头式的帽子。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依然列队整齐,训练有素,敲着西洋式的军鼓,高高地挺起胸膛。这些形象与今天能够看见的大清帝国的正规军官兵的照片相比,同样的青年汉子已经是全无了拖沓委靡之相,居然显出了百年前中国人难得的英俊与威猛。
  无法得知那些中国青年出于什么心理和目的参加了这支雇佣军。从中国的道德层面上讲,这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仅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上看,没有发现他们和他们的亲属感到耻辱的记载,因此没有可靠的依据从民族的、文化的和道义的等各个角度加以深入的分析。如果有一点理由勉强可以揣摩出来的话,那就是被穷困逼到了绝路上的中国农村青年们在寻求一条生路。山东、河北连年的自然灾害,官吏变本加厉的盘剥以及社会的极度不公正,造成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北方农村青年走上了一条奇特的人生道路——参加义和团杀洋人可以吃顿饱饭,参加洋人的军队杀国人也可以吃饱饭,而仅仅从吃饭上讲,后者提供得好、多并且稳固。
  混乱的时代、混乱的国家和混乱的日子,导致出的道义观念必然也是一本糊涂账。
  而且,一个人如同一个民族,当其生存渴求降低到了最危险的命若游丝的底线时,道义是什么?
  然而,数千年来,中国人不是向来以饿死“不食嗟来之食”来标榜古老的民族风骨的吗?
  中国军团成立时的人数是600。
  中国军团的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正规军中调任。
  中国军团吃得好——肉类、新鲜蔬菜、米饭和面食、茶水,敞开供应。
  中国军团穿得暖——夏季军服和冬季军服齐全、普通军服和礼服齐备。其礼服的样式几乎与英军官兵的礼服无异:深红色的步兵短上衣,浅黄色的袖口、领子和肩章,红色马甲和两侧有四分之一英寸红色滚边的步兵裤。
  中国军团内部,有乐队、翻译、卫生队;编制有长枪连、机枪连、炮兵队和骑兵队。
  中国军团里的中国青年受到严格的英式正规军的军事训练,包括符合英国皇家步兵操典的队列、最新式武器的使用和适应近代战争的战术动作。
  中国军团刚刚成立不久,便执行了第一次战斗任务。这次任务的执行,与其说是考验中国军团的军事训练成果,不如说是在考验中国人的道德底线。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威海卫租界内。租界内的中国农民反对英国的情绪来自英国殖民者对租界土地的勘察,中国百姓认为洋人是在强迫他们出卖自己的土地,中国百姓从来都把出卖土地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3月初,租界内的英国人已经看到一伙一 伙的中国青年农民在集会,集会的口号和目的是公开的:赶走英国“野人”。鲍尔上校决定给予这种反英情绪以坚决打击,以此表明英国人要坚决待在中国的决心。3月26日,由上校率领的420名中国军团的士兵出发了。这些士兵每人发了十发子弹,向一个当地青年农民的聚集点急行军。在一个破败的庙里,中国军团的士兵看见了至少2000名中国青年农民情绪激动地会集在一起,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有武器:一头绑有刀和剪子的棍子、叉子、生锈的矛、老式火绳枪,还有三门老式的土炮以及一只大鼓和一只套管式的铜号。上校的马被这群青年农民的首领拦截了,中国农民们要求英国上校下马谈话。傲慢的英国上校没有下马,他向中国军团下达了上刺刀的命令。中国军团的士兵毫不犹豫地执行了上校的命令。虽同样是中国青年,但由于吃得好穿得暖而显得胆气大得多,胆气的前面更有一片闪亮的英式刺刀。中国农民退缩了,中国军团的士兵们收缴了他们手中的所有武器,并挑选了三个人将之逮捕,其中自然包括敢于拦截英国上校的马的那个中国青年农民。
  这次军事行动不流血地完成了,如此的顺利圆满,给予了英国殖民者一个巨大的惊喜:“事件虽小,意义重大。中国军团表现出了与其指挥官坚定站在一起,即使是与自己的人民对抗也不犹豫的作风。”(《在华勇营服役期间——中国第一军团于1900年3月~10月在华北地区的作战史》,中文译名又称《与中国军团在一起的活跃日子》,巴恩斯著,1902年,伦敦。)距离这次不流血的军事行动一个多月后,5月5日,流血的战斗来临了。保护以英国少校彭罗兹为首的租界勘察人员的中国军团士兵连同少校一起受到了中国农民的袭击。大批愤怒的中国农民蜂拥而至,少校被刺刀刺伤,左轮手枪也被夺走了。战场位于一条干涸的河床上,中国军团的士兵们立即按照英国皇家陆军教材上的阻击阵形布开射击线,然后开始射击。这是一场真正的大混乱,中国农民们在中国军团士兵发射的枪弹中勇敢冲击,他们大声呐喊着,冲向那些该死的英国人和那些为英国人开枪的中国士兵。一个叫帕瑞拉的英国上尉被一群中国农民击倒在地,粪叉子叉在了他的脖子上,如果不是一个中国军团士兵的刺刀戳进了那个高举着粪叉子的中国农民的后腰,帕瑞拉上尉的气管很快就会被戳穿。战斗持续的时间很长,尽管中国军团的士兵奋力作战,但是还是伤亡惨重:彭罗兹少校严重受伤,皮雷中士的脸被刺破,两名中国军团士兵被棍子和石头打得浑身是血,其中一名中国军团的士兵被农民们扔下了山沟摔得奄奄一息。
  中国农民死亡20人。
  第二天,租界内的形势依旧严峻,聚集起来的中国农民比昨天还多。中国军团在营房里补充了弹药,然后再次奉命出击。到达现场的时候,农民们已经站满了山坡。一门土炮发射了,“轰”的一声,钉子、铁片和乱七八糟的金属碎片雨点一样在中国军团士兵的头顶上落了下来。中国军官的反击开始了。这时,发生了一幕值得历史记载的情景:一个中国老汉,肩上的一条扁担担着他的全部家当,朝中国军团的阵地跑来。中国军团中的一些士兵认了出来,这位老汉是军团中一名士兵的父亲。老汉对他的儿子和其他中国军团的士兵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决心要扫平这里,如果要想活命,赶快逃跑。老汉的儿子对父亲说:我宁愿待在这里。老汉没有争辩,穿过中国军团的阵地,跑了。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另一位中国军团士兵的父亲是袭击英国人中的一员。结果,父亲被中国军团的枪弹击中死了,他的儿子“还是留在了军团”。
  两名中国军团士兵被愤怒的农民抓住了,但是,看守他们的却是一个小男孩,不知道这两个中国军团的士兵向小男孩说了什么,小男孩把他们释放了。
  这一天,中国农民又死亡二十多人。
  中国军团官兵没有死亡的记录。
  为此,鲍尔上校收到英国驻北京公使的一封电报:“祝贺鲍尔上校,他的军团表现出色。”(《在华勇营服役期间——中国第一军团于1900年3月~10月在华北地区的作战史》,中文译名又称《与中国军团在一起的活跃日子》,巴恩斯著,1902年,伦敦。)直接指挥中国军团作战的英国下层军官巴恩斯对军团表现的溢美之辞充斥在他的回忆录中,表现出他对军团里的中国青年十足的满意:“中国军团在战斗中毫不逊色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们为和自己的威海老乡对抗感到骄傲,这无疑证明他们完全可以值得信赖。”更重要的是:“他们守纪律,听从指挥,勇敢,吃苦耐劳,射击水平很高,吃饭不挑食物,只要数量充足就行。”(同上)1900年6月21日,无论对中国近代史还是对中国军团来讲,都是个重要的日子:中华帝国政府在这一天向全世界正式宣战。而这就意味着中国军团将离开威海卫奔赴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