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1-02-21 17:29      字数:4840
  !币残硎怯捎谖煨缒昙涞谋硐郑允媲倘缃褚丫胫骶Γ浅⒗锎笕ㄔ谖盏娜宋锪恕4舜武弥莸牟钍拢残硎撬僖岳从龅降淖罴值氖虑椋蛭苊靼祝砸搴屯诺呐卸辖峁跋齑褥笾贫ú呗裕卸系恼酚敕瘢纳砑倚悦炔凰担鞘侵苯庸叵档秸龅酃参5摹?br />
  以赵舒翘的学识,他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义和团农民的那套“法术”。他的观点是:如果帝国的农民们真有那么大的“法术”,60年前不就可以把洋人挡在国门之外吗?何必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赵舒翘被涿州的义和团首领们视为上宾,他们恭敬地把他迎接到知府衙门。
  赵舒翘要看义和团们演练“神功”。义和团首领说,随时可以观看验证。
  于是,义和团们专门为赵舒翘演练了一回,地点是在涿州城内的一个义和团设立的“坛口”。所谓“坛口”,想必是一块四周香炉升烟、红旗飘扬的空地。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头顶明晃晃的骄阳,赵舒翘所看到的与其说是义和团的演练,不如说是帝国青年农民们的“演出”。
  “演出”的顺序是:
  一、发誓。在大师兄的带领下,几个义和团团员在香炉前列队,然后开始嘟嘟囔囔。他们说的是义和团的“团规”,内容包括不贪财、不抢掠、不近女色等等。——赵舒翘一条都不相信,他可以肯定,这几个团员身上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就是用抢来的布做的。
  二、上法。每个义和团团员头上都扎着一条红色或者黄色的头巾,头巾里面藏着请“神”的符咒,实际上是一张纸条。你想请那位神仙,就把这位神仙的大名写在符咒上即可。义和团团员们跪在地上,由师傅分发纸符,发到谁,就在谁的头顶上念咒语。——赵舒翘平生看到过这样的“仪式”,似乎是乡村的巫婆给一个害了瘟疫的孩子“问诊”。
  三、魔法展示。一个少年农民,真正的义和团打扮,先是突然倒下,死了一样一动不动,然后突然跃起,开始舞弄起手中的刀来。他的舞弄纯粹是“乱舞”,而且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嬉笑,时而大吼,双眼瞪得要出血,嘴里吐出白沫,头晃得像铃铛,双脚踢得尘土飞扬。舞弄一阵子后,突然倒地又不动了,只见胸脯由于剧烈的喘气而上下起伏。师傅介绍:他“卸法了”。“老团员”会这样舞上整整一天,这小子还是个功夫不到家的新手。——赵舒翘认为,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这种演练都不是精神正常的举动。
  四、神灵附体。这是义和团们感觉最好的项目。一下子上来好几千人,师傅先开场,走路都带着戏剧的舞台步态,说话的时候,“装腔弄态,全是戏场科白”。然后,团员们依次向前走一步,有点“亮相”的味道,并且大声地宣布自己是哪位“神仙”:“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吾乃张果老大仙是也”,“吾乃汉钟离大仙是也”……报名的时候,根据神仙的实际情况,加了形体的模拟,比如自称是铁拐李的团员,就瘸着走路;自称是何仙姑的团员更有戏剧表演天才,因为他要装出女人扭扭捏捏的样子。——赵舒翘有点恍惚,好像自己此时身处下等戏园里。他只想喊一声倒好,把这些蹩脚的“演员”轰下去。
  恍惚之中,就有快板说唱:
  今年是咱光绪二十六年,
  五禅老祖下了老虎高山。
  第八封仙衣的叫罗盘,
  来到涿州地,就把那场子安。
  老的学艺三天整,少的学艺就在眼前。
  学会了艺,避枪炮,不怕刀剁斧砍。
  黎民们,起来吧,来了救命的活神仙。
  起来吧,杀洋人,保住咱大清好江山。
  快板声中,万声附和,声震四方。
  接着,义和团们还表演了“刀枪不入”:一个团员在距离另一个团员不远的地方“开枪”,被子弹击中的团员竟然“毫发无损”。——赵舒翘突然想到史书中记载过的往事:东汉黄巾起事,张角聚集数十万人,声称奉五斗米教而有法术,言他们归玉皇保佑,刀剑所不能伤。但是,后来这些头裹黄巾的农民,哪个真的“刀枪不入”?被抓了,一刀下去,个个身首分离。
  演练完毕,请大人评判。
  赵舒翘什么也没说。不,他还是说了一句话。根据史料记载,他慢悠悠地说:你们还是回家种地去吧。
  义和团首领提出一个要求,要求朝廷杀了那个镇压义和团的帝国军官聂士成。赵舒翘回答说:不妥。
  赵舒翘要回北京了。他怎么跟慈禧汇报,已经想明白了:靠这样的一群农民,帝国的前程真的要完了。
  但是,他还没动身,军机大臣刚毅到了。
  慈禧派往涿州考察的官员中,原本是有刚毅的,他只是晚来了一步。
  这就是历史。如果没有刚毅的到来,也许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赵舒翘如何向慈禧汇报义和团的真实面目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直到那时,朝廷里还没有人亲眼见到过义和团的“法术”,更没有人像赵舒翘这样置身于义和团之中。在慈禧看来,赵舒翘所说的应该绝对是真实的。
  但是,刚毅来了。
  刚毅,满族,出身贫寒,以满文翻译起步,至死也没认识几个汉字。史料记载他的“事迹”,多为“贪婪”和“狡诈”。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妇幼皆知的一个叫做“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著名案件中,他却是一个“主持公道”的好官。那时他仅仅是刑部侍郎,居然能够把天大的案子翻过来,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所以他的为人绝不是一个“贪婪”和一个“狡诈”就能定论的。说他贪婪狡诈的由来多是在他从京官外放到广东任巡抚时,给慈禧送了一些生日银子。慈禧的寿辰,帝国哪一个封疆大臣不争相送上贵重礼物?慈禧不缺银子,只是刚毅送的银子有点特别。当时,全国只有广东已经不用银两交易而使用银币,刚毅让铸币厂专门制造了3万枚崭新的银币送到了北京。慈禧一看,银光闪耀,喜欢得很。刚毅从广东调回北京,先在户部,又入军机,成为帝国政府的重臣之一。
  刚毅有两个特点很突出:一是由于不认识汉字,经常在文字和语言的使用上闹出荒唐的笑话。这些笑话,满朝文武茶余饭后都能说出几个来,于是他被看做“昏庸无能”。二是他痛恨洋人。他是洋务派的死对头,他把一切办理洋务的人都称做“汉奸〃”。他现在对洋人更加痛恨的原因是,他是鼓吹和协助废帝建储的主角之一,而洋人对废帝的干涉使他仇恨满腔。结果,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中他成为坚决支持义和团的帝国高官之一。
  刚毅来到涿州,听了赵舒翘准备向慈禧“汇报”的内容,立即说:“展如(赵舒翘之字),万不可铸成大错!”
  这句话只有赵舒翘才能听得懂。
  同是军机,但是,刚毅是满族,是端郡王最亲近的人,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自己是什么?赵舒翘这时甚至有了一点后怕:幸亏刚毅来到了涿州,不然真要铸成大错了。
  回到北京的赵舒翘犹豫了三天,终于没把自己写好的奏折呈送给慈禧。
  他采取的是当面禀报的形式。
  赵舒翘的当面禀报是奇怪的,连慈禧都感觉到了这一点。慈禧问他义和团到底可不可靠,赵舒翘只是一个劲儿地手脚并用地比划,把他所看见的表演尽可能真实地模仿了一遍。无论慈禧怎么问,他只是就这么比划着,拿慈禧后来的话说,他就是没有一个正经主意的回复。
  这是慈禧后来的话了,是说给洋人们听的,有推脱责任的意思。但是,当时赵舒翘知道,他最好的回复是什么也不回复。
  后人说,是他以“表演的语言”误导了慈禧。
  那一天早晨,当赵舒翘走出紫禁城的时候,他长长地出一口气,然后对身边的人说,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可以无罪了。
  一年以后,因为是洋人们开列的“惩办”名单上的一个,为了洋人的事竭尽了心力的赵舒翘被迫自尽,死亡的形式和过程都极其恐怖和痛苦。
  住在颐和园的慈禧此时心情烦乱。这样的情形在她的一生中并不多见。她是一个倔强蛮横的女人,历经过政治上的惊涛骇浪,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罕见的性格。但是,义和团,这个显然带有农民造反性质的运动,如今令她这个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的人备感不安。她从来没有相信过农民们所标榜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她的经验告诉她,骚乱的农民们“灭洋”虽事出有因,但“扶清”绝对是一个幌子,大清国历史上还没有一次真正为保卫朝廷而自动揭竿而起的农民运动。如果局势一旦失去控制,洋人灭不了,把大清帝国灭了倒是有可能。
  慈禧召见了她多年的心腹,军机大臣荣禄。荣禄把义和团破坏铁路的详细情况向慈禧报告了,慈禧“闻之大惊”。接着,荣禄要求辞职,说他这几天受到各方面的攻击,没办法再干下去了。在是否让外国军队入城的问题上,庆亲王认为300洋兵,武器又少,并不碍事,命令端郡王等人“勿阻洋兵入城”。而荣禄的意见和庆亲王相同。荣禄是“城防司令”,有权下达准许洋兵入城的命令。但是,以端郡王为首的皇亲为此而发难,大骂荣禄“汉奸”,扬言“几百个洋鬼子,怕他做甚”,并且说若群起而攻之,洋人们一个也跑不了。端郡王给步兵统领崇礼下达命令,让他坚决把洋兵挡在城外。当得知洋兵已经进城之后,端郡王便说,荣禄一日不除,太后一日不会支持义和团。端郡王的意思很明白:荣禄不除,他的儿子就当不上皇帝。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荣禄是坚决“力言义和团无用”的人,并且左右着慈禧的态度;可是,连荣禄都明白,天下谁能左右得了面前这个面无表情的女人!
  慈禧已经看到了一个参劾荣禄的奏折,是甘军首领董福祥写的。董福祥声称要不是荣禄从中作梗,给他五天时间,他就能把北京的外国使馆〃“攻毁净颈。慈禧没有答应荣禄的辞职请求,但她又说董福祥虽是粗人,但“可以利用”。至于义和团问题,慈禧依旧没有拿定最后的主意,她因此而烦躁不安。
  这天半夜,慈禧被一阵锣鼓喧天的声音吵醒了。太监们急忙进来禀报说,附近的居民都说今天有神仙下界,正在烧香迎接。慈禧立即命令步军去把“生事之人拿了”。没过多久,步军奏道:生事的头儿拿到,叫李群仔。慈禧说:就地正法。
  义和团在慈禧的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形象?慈禧到底要对帝国的时局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按照常年的习惯整个夏天都在颐和园里“办公”的慈禧这一天突然起驾回到了紫禁城。
  6月10日,一个来自朝廷的任命让所有的人尤其是洋人都吃了一惊:命端郡王载漪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这样一个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千钧一发的微妙时刻,一个极端仇恨洋人的满族贵族当上了专门处理帝国外交事务的大臣。事情已至此,一切都明了了…慈禧真的要和洋人们过不去了。
  没有人知道这几天慈禧做了什么和想了什么。有一个参考资料值得注意,那就是已经退职的原内务府大臣、与慈禧家族有着戚谊关系的满族贵族景善的日记。这个日记,后人有“系荣禄之伪造”之说,史家对此并没有定论。《景善日记》中关于6月10日这一天记下了这样一些事情:一、这一天是端郡王的弟弟载澜的生日,景善前去祝贺。在这个满族贵族的王府里,景善看见这样的情形:“义和团百余人在彼家中,半皆乡民,有一团长温顺统带之,又小孩五六人,约十三四岁,状若昏迷,口中喷沫,起而奋跳,执近前之物,乱跳乱舞,口除怪声,如疯狂然。”
  二、载澜告诉景善,他相信义和团的“神灵附体”,并且说他的夫人进宫面见太后的时候,把义和团的神奇的“法术”告诉了太后。
  三、董福祥的甘军已经入城。北京平民开始有向城外逃亡的迹象。
  四、军机大臣启秀到景善家中拜访,出示了一份文件,是启秀草拟的一份“上谕”,内容是:向各国开战。启秀说,这份上谕,要等太后盖上玉玺后方能生效。
  以上记载至少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主张排外的皇亲们已经与义和团搭上了关系。义和团已经小规模地进入了北京城。有强烈排外情绪的帝国正规军之一的甘军已经开进城区。慈禧已经下决心向洋人宣战,因为如果没有慈禧的旨意,军机大臣不可能擅自起草宣战诏书。
  6月10日,端郡王拿到了帝国总理衙门的诏书,帝国的宣战诏书已经起草完毕,载澜等王府之家已经有义和团的农民们“跳神”的身影,外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