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赖赖      更新:2021-02-21 17:23      字数:4915
  报告他此行的情况。当他准备休息的时候,值日军官派人来找他。莫斯科的总参谋
  部打来了一个重要电话。信息是简短的:“开始了!”
  朱可夫元帅
  第六章  巴巴罗萨计划
  在德军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一天,当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 '注' 到现场
  侦察地形的时候,他确信红军“对于我们的意图毫无所知”。布格河苏联那一侧河
  岸上的各个支撑点无人守卫,而且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苏联在加强其筑垒阵地方
  面几乎毫无进展。实际上,古德里安认为实现突然袭击的前景是极好的,一以致于
  他甚至怀疑是否还有必要进行预定的炮火准备。
  6月21日夜间10时,在德军步兵某师服役的一名捷克共产党人,在利沃夫地区偷
  越了国境。他警告俄国人说,德军计划翌日凌晨3时发动进攻。这个情报通过指挥系
  统逐级上报到莫斯科,因而浪费了宝贵时间。
  “直到6月21日,在收到关于德军将于6月22日深夜至6月23日凌晨向我国发动进
  攻的无可辩驳的情报以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评论说:“苏联政府才决
  定警告边境各军区司令部和海军各舰队司令部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险,并使武装部队
  进入战斗准备。”该书指出:“使武装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的命令,是在6月22日零
  时30分发布的。然而,由于通讯设备遭到破坏,许多负责人只是在德军发动进攻之
  后才获悉了这个命令的内容。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军区、西部军区、基辅军区
  和敖德萨军区的部队,受命在拂晓前占领边界一带的筑垒地域,并把全部飞机分散
  到各个简易机场。
  德国人出色地执行了他们的战略计划。在1940年完成了在西欧的作战行动以后,
  他们开始把部队调到东普鲁士和波兰。到1941年5月,德军沿俄国国境巳集结了差不
  多七十个师。苏军在其西部边界也部署了大约七十个师,但其中许多师仍然缺乏必
  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5月25日,德国的几条铁路线转入按他和的运行时刻表运行,每昼夜开行大约一
  百列军用列车。到6月初,三个集团军群已经摆好向苏联发动进攻的阵势:中央集团
  军群由费多尔·冯·柏克元帅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山威廉·冯·利布元帅指挥。南
  方集团军群由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
  中央集团军群从卢布林一苏瓦乌基一线出击,承担了主要任务,即消灭白俄罗
  斯的苏军,然后向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发动大规模强攻。这个集团军群的编成内有
  五个集团军,其中有两个坦克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有三个集团军,内有一个坦克
  集团军,它们从苏瓦乌基——波罗的海一线出动,目标是粉碎波罗的海各国的苏军,
  并同曼纳海姆元帅指挥的芬兰军队配合,攻占列宁格勒。切断通向摩尔曼斯克的交
  通线。南方集团军群位于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之间,任务是向基辅总方向发动大规
  模强攻。同北方集团军群一样,它拥有三个集团军,内有一个是坦克集团军。它的
  南翼,由安东奈斯库元帅的罗马尼亚军队和里特尔·冯·朔贝特将军的德军第11集
  团军来掩护。 '注' 轴心国方面总兵力约为一百四十个师,组成三个突击集群,部署在苏联国境上。
  一般说来,它们的装备精良,特别是坦克较好(约三千五百辆),并得到三千九百
  架飞机的支援。苏联方面,总兵力约一百个师,分布在北起摩尔曼斯克北部的巴伦
  支海,南至黑海的多瑙河口的国境线。此外,约有六十个师正从边境各军区的内陆
  地区调来增援边境各部队。(德军)进攻前不久,朱可夫开始从内地调集五个集团
  军以便编成最高指挥部预备队,打算用它来进行一次反攻,可是这些部队离即将成
  为战场的地区还有二百五十到三百一十英里。         这就是德军进攻前夕的军事形势。
  通过外交途径把德国的意图通知给苏联政府一举,是突如其来的,对于(德国)
  那样的政权来说,这也是可以想象的。
  4月22日凌晨3时,德国驻莫斯科大使收到一份电报,命令他去会见莫洛托夫,
  通报如下的信息:苏军在德国边界附近集结已经到了柏林认为它无法容忍的地步,
  因此不得不采取适当对策。莫洛托夫闻听此言;大为震惊;意识到德国人已经向他宣
  战,至于苏军集结之说则“纯属无稽之谈”。况且,德国政府如果觉得苏军的驻扎
  是对它的冒犯,它本来可以向苏联政府发出一项照会,这就足以使苏联撤出它的军
  队了。可是德国没有这样做,而是不顾种种可怕的后果,发动了一场战争。莫洛托
  夫最后向来访者说了这么一句凄怆的话:“谅必我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类
  似的场面在柏林重演了一番——里宾特洛甫把德国的“防御措施”通知了苏联使
  节。 '注' 这样,6月22日,也就是当年拿破仑入侵德国的前两天,希特勒的军队蜂拥越过
  国境,发动了突然袭击,致使边界沿线苏军各部队纷纷报告说:“我们遭到轰击!
  我们怎么办?”据德国元帅贡特尔·冯·克卢格的参谋长贡特尔·布卢门特里特将
  军说,他们从苏军总部得到的回答是:“你们一定是发疯了。你们报告情况为什么
  不用密码?” '注' 对于德军的集结迟迟才采取对策,因而造成了混乱。而朱可夫在最后一劾下达
  的使苏军进入全面战斗准备的命令,可能使这种混乱局面变得更加严重了。许多部
  队的司令部收到此项命令已为时过晚,还有一些部队的司令部,刚刚来得及把部队
  拉到公路上排好队伍,反倒成了空袭和迅速推进的德军装甲兵团逐一歼灭的现成目
  标。例如,基辅特别军区直到6月22日晨3时至6时,即在战争开始以后。还没有接到
  通知。一波罗的海特别军区属下的第48步兵师,正在从里加前往边境途中,在离边
  界约十八英里的地方突然遭到空袭和突破边界防御的德国地面部队的进攻。这个师
  差不多已被全部消灭。
  苏联飞机来能及时疏散到紧急简易机场,因而大部分飞机在其永久性基地上迅
  速被击毁。实际上,西部特别军区的大多数空勤人员都在短期休假,他们甚至未能
  回去保卫他们的基地。苏联方面承认,在西部军区,飞机损失尤为严重,从而使德
  军立即掌握了这个地区的制空权。
  担负掩护边境任务的其他部队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利布的集团军税的对面。第
  5师的主力部队还呆在距国境三十一英里的兵营中,而第126师则位于远离国境四十
  三英里的地方。此外,西部军区和基辅军区的许多军、师的炮兵部队,正在远离它
  们所要支援的部队的火炮打靶场进行训练。基辅军区的防安部队,正在明斯克附近
  参加训练,离司令部几乎有二百五十英里。在作战计划中,预定起重要作用的其他
  部队,还在敷设通讯线路。
  进攻的那天凌晨,德军拥有九十三个师可供使用,他们把大部兵力部署在普里
  皮亚特河以北。苏军各师则分散在一条长得多的战线上,而且有些部队尚未进入阵
  地。因此,轴心国军队在每个选定的正面上与苏军相比的兵力优势,从2.5比1到更
  大的倍数不等。例如,在蒂尔锡特地区,苏军第125步兵师,负责掩护二十五英里宽
  的正面,必到德军整个坦克第4集群的进攻。这个集群的第一梯队由三个坦克师和两
  个步兵师组成,第二梯队则由三个摩托化师组成,因而一举攻占了这个地段。苏军
  用了几天时间才调来四个师,企图堵住这个缺口。在其他地段,红军各部队也未能
  及时抵达作战地域参加战斗。因此,总的说来,它们无法完成1941年苏联边境防御
  计划中指派给它们的任务。_
  在战争的晕初时刻,由于遭到空袭和炮击。红军的通讯线路大部被破坏,这就
  进一步加剧了守牢的困难和混乱状况。各级指挥机关不能把命令下达到它统辖的陷
  入惊慌失措的部队。反过来,防守边境的各部队告急的消息也无法传送到上级司令
  部。德军最初的炮兵弹幕射击开始以后,德军突击部队和侦察部队便破坏了边界沿
  线的带刺铁丝网,消灭了或许可以较早地报告情况的苏军哨兵和观察所。攻击的突
  然性对德军来说几乎是圆满的,以致整个正面上对于进攻者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桥
  梁都被完好无损地攻占了。担负炸桥任务的苏军岗哨,还没来得及引爆爆破炸药,
  就被歼灭了。随后苏军曾企图轰炸这些桥梁,但遭到惨重损失。在某一地段,仅在
  一天之内就有六十四架实施攻击的苏联飞机被击落。 '注' 从参加这次作战的人们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德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他们的目标
  ——仿佛象进行军事演习一般。弗朗茨·哈尔德日记6月82日的2段记载是不动声色
  的陈述的杰作:“敌人被德军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的部队没有作出防御战斗
  部署。边界地区的部队在各自的防区内分得很散。国境线本身绝大部分地段的警戒
  是薄弱的。”
  在分析德军在战争初始阶段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的原因时,苏联历史学家们常
  常提出一些不能令人信服的理由,例如他们说红军“缺乏进行现代战争的足够的经
  验”。他们忽略了在西班牙、中国、哈桑湖、哈勒欣河、芬兰以及波兰的战役。然
  而他们当中有一位直言不讳的历史学家提出了跟他的同行们相对立的看法。他说:
  “在战前的岁月里,坦克部队同整个苏联红军一起,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进一
  步提高了战斗准备。在那些岁月里,他们取得相当多的作战经验。在西班牙、中国,
  在哈桑湖、在哈勒欣河、在芬兰的森林中——这些地方都是我国坦克部队经受严峻
  考验的见证。” '注' 苏联的历史学家们还把红军随后继续遭受挫败,归咎于1941年没有开辟对德作
  战的第二战场。他们说,在进攻苏联的时刻,德军地面部队在欧洲的作战行动已经
  停止,因此德国能够集中其兵力入侵俄国。可是人们发现丘吉尔的话是有道理的。
  他在1941年写给呆在古比雪夫的斯坦福·克里普斯爵士 '注' 的一封信中评论了第二
  战场的论点。他写道:“俄国人无权责备我们,他们是自作自受……”
  然而,关于红军初期失利的另一个切实的原因,乃是1941年夏季军队手中的新
  式武器数量太少。实际上,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武器中,有许多武器胜过德军的武
  器。苏联历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育论是中肯的。他们说:“新式装备和武器刚
  刚开始送到部队手里,官兵们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它们。”例如,苏联人研制并生产
  了一种出色的新式坦克,并把它们配备给部队。这种坦克比德国的无论哪一种坦克
  都优越。据古德里安说,1941年春,希特勒特地下个准许一个苏联军事代表团参观
  新建的德国坦克学校和坦克工厂,什么都给他们看,不要隐瞒。可是俄国军官们不
  肯相信。潘策尔…IV”坦克是德国最重型的坦克,一再指责德国人把最新式的坦克赐
  起来不给他们看,违反了希特勒关于让他们全面参观的命令。苏联人很执拗。以致
  德国军工部门和制造厂的官员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红军已经研制出比德军更优
  良的、更重型的坦克。古德里安写道:“1941年7月底,俄国的T-34型坦克在前线
  露面,俄国新型坦克之谜终于解开了。”
  苏联历史学家们对于红军最初和随后遭受挫折所列举的其他原因也都是确实的,
  即清洗造成的迟迟无法消除的影响,武装部队正处在进行改组的过程中,最后是工
  业企业向东撤退造成的减产。
  对于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的主要责任,人们一直归咎于斯大林,说他忽视了来自
  多方面的警告,过分担心激怒德国人。同时,人们还认为朱可夫也要承担都分责任。
  但是苏联的战史书籍在某些方面替朱可夫作了辩护。虽然没有指名,但《苏联伟大
  卫国战争史》一书的第一卷,重复了朱可夫提出的关于使用装甲都队的概念,提到
  他曾请求斯大林保留大型机械化集群而没有成功等情况。书中说,红军本来应该利
  用在西班牙、哈桑湖、哈勒欣河以及同芬兰的战争中取得的经验。
  苏联最高指挥部得知1939年和1940年德国坦克兵团在波兰和法国作战取得了异
  乎寻常的成功以后,不得本把重建坦克师作为当务之急。但是正当它仓促地重组坦
  克部队的时候,红军就遭到了德军的进攻,于是建立五十个坦克师的长远计划被打
  断了。尚未完全组建完毕的坦克部队不得不勉强投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