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节
作者:冬恋      更新:2021-02-21 17:14      字数:4841
  李泰国经管的关税),大清朝中诸大臣对大清帝国的损失,不痛不痒也。
  后来赫德(RobertHatrt)继李泰国为总税务司,固亦有充任大元帅之雄心也。其后终以文人不胜此职,乃改介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WilliamsM。Lang)。琅氏在李鸿章正式编练北洋海军时,自认出任副提督,官职实系“总查”(总教官),然汉文语意不清,英译固为海军上将(admiral)也。琅氏出身英国皇家海军,带职出任中国海军官职。英国海军原为三头马车制,因此琅氏也要在中国海军中实行两头马车制。终于闹出所谓“升旗事件”。琅氏不甘“受辱”,乃一怒而去。中英关系,为之搁浅。下节再续论之。
  无独有偶。谁知五十年后,“酸醋约瑟”史迪威(JosephStilwell)在重庆也不甘心作“花生米”(“花生米”为蒋委员长在二次大战期间,国际密电码中之代号)的“参谋长”(总查?),硬要出任“中国陆空军总司令”,最后为“花生米”所撤职。史氏一怒而去,也为其后雅尔塔会议伏下艰难之一笔,贻患至今未了。
  这些历史上的小故事,你说它大,也不太大。你说它小,可也不太小。有关它们的中西史料,是汗牛充栋呢!因此研究这种历史,史料就不是问题了,史料多的是嘛!那么问题所在,便是如何去“解释”这些史料了。根据这些初无异说的历史事实,要用简明而抽象的语言,把它们“解释”得言之成理。这在社会科学领域便叫做“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笔者自五〇年代中期在纽约各大学兼授中国近代史以来,讲稿十易,非全为新史料之出炉也。实在是想“自圆其说”。讲一点自己可以相信的学理,然后再去课导各族学生,让他们也相信“师说”罢了。
  “甲午战争”过去已一百年了。原始史料大致也已发掘殆尽。根据这些史料,来把这次战争,作一综合的解释,这就是笔者胆大妄为,在本篇拙文里所致力的了。
  “甲午战争”的阶段性
  与洋学理接触既久,每好替土学理打点翻案官司。这大概也是“五四后”(PostMay4th)中国文化界应有的现象吧!自五四(甚或更早)以来所谓“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m)被洋人和新派学人骂惨了。子曰:“再思可矣!”我们在骂人之后,来他个“再思”(secondthought),便时常发现“骂过了头”,甚或“骂错了”;乃至“你自己才该骂呢”!例如洋人和他们的中国徒弟们,总欢喜说:“倒霉的中国,三千年没进步。”我这个世界通史教师倒发现将中国比异族,一二千年来,我们的政治社会制度却最为稳定呢!连个倒霉的小脚,也一裹一千年不放;慢说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和“三公九卿”了。小脚是混帐了,而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三公九卿就一无是处哉?!去其渣滓,汰出有用金属,就不能替所谓“西方现代文明”拾遗补缺哉?!
  笔者正撰拙文半截,忽然老友杜维明教授敲门辱访。我初以为维明兄有私事相询。孰知他竟为谈学问而来,真使我受宠若惊。
  杜教授近承哈佛大学校方之委任,正组织汉学儒教在该校必修科中之普及工作,列为大学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部分。受业者恒至千人以上,实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之盛事也。
  维明说:“近百余年来,我们都在向西方学习。现在他们的好东西我们都学会了。他们也该学学我们的好东西了!”
  杜子之言,深得我心。杜教授为今日华裔最突出的“五四后”的学者和思想家。非一般保守的所谓“国学大师”所可同日而语。
  ——这也是“现代化”和“超西化”(PostWestern),与“僵化”和“基本主义者”(Fundamentalists)之别也。
  长话短说。我们有个两千年不变的文化定型。但是这个“定型”在鸦片战后,维持不下去了。它要“转型”。转型从“变”开始。它从“千年不变”,忽然地弄得“十年一变”。连变二十变。穷则变、变则通。变它两百年,变出一个新的“定型”来。然后它又可以千年不变了。
  或问:这新的定型是什么个模式呢?曰:吾不能确知也。它将是全民族的智慧、经验和血泪,通过两百年的“历史三峡”,慢慢熬出来的。等它熬出来之后,足下自会恍然大悟也。
  ——如今我们这个历史三峡已快到尽头。诸位稍安勿躁。另一“定型”已隐然在望矣。
  所以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显明地“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
  ——用一种最新的具体语言来表达,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着重“往往”二字)。这便是“甲午战争”打败仗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朋友,那是小事也;不足挂齿也。
  原始四化,先炮后船
  “四化”这个东西,在清末原叫做“办夷务”、“办洋务”;叫做“师夷之长技”;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学人把它加一顶洋帽子,叫“自强运动”、叫“科技现代化”、叫“国防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最早搞起的,是林则徐所发动的船炮政策。但是林则徐这位科甲出身的士大夫,和他的上司道光皇帝,和上司的儿子咸丰皇帝,以及许多“中兴名臣”,都属于“望洋兴叹族”(且用一个新式台湾语词)。他们只搞“炮”,不搞“船”。在他们看来,在那波涛险恶的大洋之上,去与蛮夷搏斗,做个“龙王三太子”,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历史上,上至秦始皇,下至戚继光,都未尝动下海的念头,何况他们。所以早期的船炮政策,在道咸两朝,只搞炮,不搞船。
  在鸦片战争期中,林则徐曾向美商买了一条一千零八十吨的大洋船“剑桥号”(Cambridge),并装了三十四尊英制大炮。但是林钦差并不要把这条大洋船开到海上与英船对轰。相反的,他把这洋轮横停于珠江口内,作为障碍物,兼作炮台之用。结果被英国水兵爬上去,连船带炮给开走了。
  后来长毛打到上海附近(一八五四),要与小刀会合流。那位行商出身的上海道吴健彰,颇通洋务。他知道洋船是无敌的。所以他向洋商买了一条吃水四百三十吨,名叫孔子”(Confucius)的大洋输来“助剿”。并雇了些洋水手来驾驭“孔子”。后来那个在清军与长毛之间反反复复的美国瘪三华尔(Ward),便是“孔子”的一个水手。后来吴健彰不要“孔子”了,他把“孔子”送给江南大营的向荣。向荣对“孔子”也没兴趣,因为“孔子”太胖大。不够灵活。在长江里动不动就搁浅。而那些划小舢板的长毛,却躲在小河湾和芦苇之中,“孔子”对他们毫无办法。所以向荣也不要“孔子”。
  ——这也是上述李泰国所购八条大洋轮,被退货的基本原因。
  总之早期清廷的“满大人”(Mandarin)们,都对洋人的开花大炮有兴趣,而对洋船没兴趣。要搞国防现代化,他们就拚命买大炮,筑炮台。因此上至旅顺口、大沽口,中在吴淞口,下及虎门栅,他们买了无数尊开花大洋炮;建了数十座海防大炮台,等待着“夷人”登陆。朋友们相信吗:后来在“一二八”(一九三二)、“八一三”(一九三七)期间,我们在吴淞口大炮台上,放得震天价响的开花大炮,都还是逊清末叶的曾文正、李文忠装上去的呢!
  炮是购自外洋。但是消耗量极大的炮弹、鱼雷、水雷和步枪,总应该自己造造吧!因此,在太平天国快被打平前后,曾国藩当了两江总督,左宗棠当了闽浙总督,他二人乃在上海、福州(马尾)、南京三地,分别招洋匠,购洋机,自制洋军火了。殊不知洋人是船炮不分的。能造炮弹,就可造炮;能造炮,就必能造船。我们既能自制大炮,很自然的也就能自制“火轮”了。这便是后来的“江南机器制造厂”(今日已能制造十万吨以上的远洋大轮,说不定已在设计制造航空母舰了)、“马尾造船厂”和“金陵兵工厂”的起源了。等到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这项军火工业便扩展到汉阳、天津和大连了。各地封疆大员也可乘乘自造的火轮了。
  既然自己能制造小火轮和小炮艇,则自己的维修技工、驾驶舵手,甚至设计监造的工程师,也就势在必有了。因此那位有远见、有魄力而廉洁奉公的左宗棠,便于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在马尾办起了第一所船政学堂来。其中分轮机与驾驶两科——这便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海军的摇篮;虽然它的结局是十分可悲的。那也是单搞四化,忽略五化的错误酿成的啊!
  海军始于抗日
  上述这项西化初期的缩头挨打,守株待兔的旱乌龟政策,到同治末年(一八七四)却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盖此年日本借口台湾牡丹社番民杀害琉球船民而出兵侵台,在清方朝野引起了震动。尤其是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对日本之蠢蠢欲动,起了严密的戒心。
  李氏于同治九年(一八七〇)继曾国藩出任北洋大臣,驻节天津。下车伊始便碰到日本派专使来华,要求与欧美各国相等的“条约权利”(其实是不平等的条约权利)。鸿章为之愕然。盖自往古以来,中国便把区区日本,视同藩属。初不意这蕞尔小邦,今日竟以帝国主义自居,要在中国发展殖民地了。
  吾人翻读李鸿章与当时日本使领人员的谈话笔录,李之口气仍以上国大臣自居,然读史者固知其色厉内荏也。在日本得其所偿的大部分之后,条约墨沈未干,日军又在台湾琅()登陆(一八七四年四月。除另注外,本篇全用阳历)。在举国惊呼之下,鸿章乃急调时驻徐州的淮军精锐唐定奎部六千人,租轮赶往台湾对抗。
  李鸿章经此刺激,及决心自建海军御侮。他自始至终的假想敌便是日本,知道清日迟早必有一战。盖牡丹社事件之后,一八七五年九月日人又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迫令朝鲜断绝与大清宗藩关系,并与日本订立条约。
  一八七九年日本再迫琉球绝清而加以并吞。一八八二年及一八八四年,日本又在朝鲜制造所谓“壬午事变”、“甲申事变”。其志在并吞朝鲜,已昭然若揭。——这样一来,李鸿章认为,欧美列强还远在万里外,而新兴的日本则祸在肘腋。建军抗日。刻不容缓,乃奏请朝廷解散所有旧制水师而迅办新式海军。
  所幸国内的内战已暂告结束,外战减缓。朝政,尤其省级政权,由开明派掌握,国力迅速恢复。朝中由两位年轻寡妇垂帘,也颇能招贤纳谏。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和大学士文祥主持,久历坫坛,亦熟谙外情。而外国公使长驻京师,酬酢频繁。中外相处,也颇能互信互谅。尤其是美国由惨烈内战(CivilWar),转为国内建设(reconstruction),对华无领土经济野心,遇事且可开诚相助。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Burlingame),竟被文祥说动向华盛顿辞去本职,接受清廷委派,为中国出使欧美钦差大臣,颇多建树——笔者曾有专文论之,不再赘。其时美国传教士丁跶良(W。A。P。Martin),亦应聘为总理衙门之顾问(洋员),并将国际公法译为汉文,使国人耳目一新。丁氏颇通中国古籍,兼擅国语粤语,甚为中国士大夫所重。曾纪泽赠诗恭维他说:“羡君兼擅中西术,双取骊龙颔下珠。”洵非虚誉。
  总之,在此所谓“同治中兴”(颇像当前的“小平中兴”)的巅峰,衰老的大清王朝,一时颇有复振气象。此时中国海关在赫德的科学管理之下,贪污敛迹,收入甚丰。总理衙门因策动廷议,以海关收入的百分之四十,约四百万两,作为建设新式海军之用。斯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型的“国防预算”。
  中国海军的结胎年代
  清末中国新式海军筹建之初,议者纷纭,然以淮军智囊、曾任驻法公使的薛福成所论最为中肯。薛氏主张中国海军应分成北洋、南洋、闽粤三大舰队、四十八船,分建合操。北洋舰队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负责监督与建设,以拱卫京师门户。南洋舰队则由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统率,以防卫东南海岸及长江内外。闽粤舰队则由两广总督负责,保卫东南沿海。
  ——此一三分制,至今未改。
  中国海军指挥既取德制,而海军亦如陆军,听命于省级封疆大员,则中国之“海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