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节
作者:      更新:2021-02-21 16:46      字数:4911
  虫散播在他们的血液中。官兵们一旦染上,便被高热和高寒轮番折磨,时而如熬炎
  夏,时而如坠冰窟。特别是在丛林里的部队,“发高烧的人一经昏迷不醒而躺倒,
  加上蚂蟥吸血,蚂蚁啃啮,大雨侵蚀冲洗,数小时内即变为白骨,令人胆颤心凉”。
  侥幸活下来者,也被消耗尽了体力,磨蚀尽了意志,而不能再去行军打仗。
  在蒙巴顿抵达东南亚的时候,斯利姆中将的新编第14集团军是战区掌握的主要
  陆军部队,而它的官兵们的身体状况简直糟糕透顶。蒙巴顿的陆军副官长罗纳德·
  亚当在一份报告说,疟疾“在东部战区是比日本人更重大的敌人”。而实际上,亚
  当的措词还远非准确,蒙巴顿经过亲自了解发现:“小小的疟虫,现在竟是我们最
  主要的敌人。”因为在1943年的夏秋季节里,野战医院里病员和伤员的比例是120:
  1。除了一些痢疾和其他热带疾病以外,大多数病员都是患了疟疾。
  同在联合作战总部时成立专门技术机构的作法一样,蒙巴顿在战区司令部内设
  立了研究和防治热带疾病的专家小组,并在经费和器材方面予以充足的保障。很快,
  新的防治药品被研制出来,改进医疗制度和治理传播疟疾的蚊子等措施已经开始收
  到成效,但是更紧迫的是需要上层给士兵们重新注入活力,蒙巴顿亲自担当了这项
  工作。在对着开前线的第一次视察中,那里医疗所条件的简陋使他感到震惊。他随
  即强烈要求印度殖民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设备。此外,他还致电伦敦要求从国内
  增派医护人员,并希望白厅尽快安排运输工具把他们连同设备一起送来。他视察了
  所有能够前去的战地医院,对值得赞扬的大力表彰,对懒惰和卫生恶劣的状况提出
  批评。
  在疟虫最猖撅的地区,蒙巴顿要求驻在那里的部队每个营都要建立一座卫生清
  洁站,给官兵定期严格地搞搞卫生:洗澡、理发、清除污垢,打预防针等。肮脏的
  被装堆在一起,泼上汽油烧掉。士兵过长的头发胡子一律不许保留,统统剃短以防
  传播寄生虫。他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仅仅数月病员和伤员的比例便下降到20:1,到
  战争结束时进一步下降为6:1。整个所辖部队中的疟疾发病率在1943年时为84%,到
  1945年已下降为13%。
  对在军中嬉戏成性、玩忽职守的军官,他也坚决予以惩罚。有一次,一位加拿
  大籍少将指挥官在前线附近和蒙巴顿相遇。当遇到一群非洲士兵时,这位少将把自
  己的帽子抛上天空,然后掏出腰间的手枪对着帽子射击。非洲士兵们一阵喝采。这
  位加拿大军官洋洋得意地对蒙巴顿说:“指挥士兵就应当这样,对不对?”“不对!
  先生。”蒙巴顿对这种在士兵们面前全然不知自重的行为很反感,冷冷地回答。几
  分钟以后,那位少将的吉普车驶到距离日军阵地的不远处,车上的人都跳下来,躲
  进壕沟。蒙巴顿对他忘记自己的职责刻意显示个人冒险的举动并不欣赏,几个星期
  以后,那位加拿大将军就被解除了职务。
  恶劣的雨季天气,也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难题。每年从5月份开始,在印度洋
  高空积聚了整个一冬的暖湿气流被强劲的西南季风搅动着,像千艘军舰组成的浩浩
  荡荡的无敌舰队,气势汹汹地闯入南亚次大陆的万里晴空。太阳顷刻消失了,翻滚
  的浓云就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低低地挤压着地面。凶猛的暴雨像呼啸的长鞭不停地
  抽打大地和河流,道路被冲断,桥梁常常被卷走,低洼地变成一片汪洋。面对这样
  恶劣的天气,无论是英军还是日军都认为在雨季季风时期是很难作战的。因此,这
  里在每年5月至10月期间,除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之外,战争基本处于停止状态。
  但是,蒙巴顿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只要掌握足够的工程部队来开辟道路和
  加固桥梁,就能够保持作战的不间断性。同时认为,恰恰是要利用敌我双方对雨季
  不宜进行作战的一般估计,使进攻能够具有突然性,而这种突然性则又会弥补雨季
  作战给己方造成的麻烦。早在离开伦敦之前,他已经要求专家们研制适合这种策略
  需要的特别装备了。从开罗回来以后,蒙巴顿视察了斯利姆的指挥部,坦率地告诉
  他们,希望他们今后无论在任何气候下都能作战。斯利姆对此感到振奋,其他军官
  们则感到根本不可能。斯利姆的直接上级——地面部队总指挥官吉法德将军在听到
  这些话之后认为,蒙巴顿只不过是一通吹牛而已,因为他还没有亲身体验过印缅地
  区雨季的可怕。然而,蒙巴顿还是坚持让部队做好雨季作战的精神和物资上的准备。
  结果,在8个月以后的1944年的雨季里,斯利姆在印度的英帕尔无情地重创了日军,
  从而证明了吉法德的看法并不正确。在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中担任计划部门负责人的
  布赖恩·基明斯评论道:蒙巴顿在雨季作战的决定“迄今为止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
  的,但是,尽管遇到了许多相反的意见,它却是在这一地区击败日本军队的一个主
  要原因。”
  缓和与印度人的紧张关系,是蒙巴顿这段时间需要解决的最后一个主要课题。
  早在1921年蒙巴顿与威尔士亲王访问印度时,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迫切愿望就
  给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民众群情激昂,学生纷纷造反,当地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
  哨,如临大敌。战争爆发以后,印度人不管是否愿意,都卷了进来,但是又不想为
  任务一方发挥作用。印度的主要政党——国大党谴责“一切帝国主义战争”,主张
  印度对于“英国的战争”不予合作,并深受日本关于“驱逐白种人,亚洲是亚洲人
  的亚洲”之宣传的蛊惑。1942年8月,国大党在孟买召开大会,通过“要求英国撤出
  印度的决议”,全面展开了不服从运动。英国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国大党为非法,逮
  捕国大党全部领袖和积极分子4万多人,印度陷入一片混乱局面。与此同时,原国大
  党中的激进分子苏布拉斯·钱德拉·鲍斯组织的印度国民军,公开与日本驻缅军合
  作,共同对付英国军队。鲍斯所属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还与日本达成协议,日
  方答应今后由日军攻占的印度领土,将交由他的“解放地区行政委员”来掌管。
  蒙巴顿清楚,他的战区在人力和物资方面要依赖于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他的后
  方。印度,作为大英帝国国王王冠上的“珍珠”,在是否允许它独立的重大问题上,
  他无权决定。再说,战争期间提出这个问题也不适宜。但是,他现时能做的是,至
  少要缓和与印度人的紧张关系。在这方面他需要中国人的帮助。蒙巴顿在政治上是
  精明的,他知道在安抚印度人的反英情绪时,中国人说话的地位要比英国人自己有
  利的多,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境况几乎差不多。他请中国驻印机构的人员在各城市散
  发宣传品,宣传品中称:“为了打倒人类公敌日本强盗,为了争取各民族共同胜利
  起见,我们必须并肩作战。要对世界各民族的安危祸福,视为一体;对世界正义自
  由之保障,更引为己任。现在,全世界阵线分明,一为德意日侵略集团,一为中英
  美苏联和全世界各族的反侵略集团,所以这一次战争为光明与黑暗之战,自由与奴
  役之战,正义与残暴之战!”并指出:“我们必须粉碎日寇一切无耻宣传,日本已
  发动了这妄欲奴役人类的不义之战,却还公然欺骗我们说‘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
  南进是为了驱逐白种人,解放亚洲各民族’。这是何等卑劣无耻之班语,中国人不
  是亚洲人吗?他们何以要处心积虑以侵略中国?要知道,在日本的心目中,亚洲根
  本不是亚洲人的亚洲,而是它所独有私占的亚洲,不仅白种人应退出,非日本的亚
  洲人,都应该做它的奴隶牛马!日本为了实现它那大亚洲新秩序,竭尽方法,挑拨
  离间我们各民族间的感情和意志,望欲拆散我们反侵略阵线的伟大集团,因此,在
  这场战争中,我们必须彻底粉碎日本的一切无耻宣传,勿受其愚弄而为虎作怅,巩
  固我们严整的抗战阵容。”
  相同内容的话,由中国人说出来效果很大,印度人相信:同样遭受过西方列强
  长期侵略和压迫的中国人不会欺骗他们。因而蒙巴顿多次感谢中国驻印机构的宣传
  工作,并承诺在资金和物资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蒙巴顿还觉得应当办些实事使
  印度人感到满意,起码要改善一下英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掠夺者形象。1943年下半
  年印度自然灾害频繁,蒙巴顿认为,大规模的救援计划对于这里迫在眉睫的赈灾工
  作是非常必需的。可是,他却感到由于丘吉尔首相的顽固态度,难于把这种紧迫感
  传达给白厅。因为丘吉尔认为给印度提供粮食,只不过表明了某些英国人对印度民
  族主义分子的“绥靖伎俩”而已,是对那些人闹独立的鼓励。至1944年初,印度的
  饥荒已发展到危急程度。蒙巴顿致电伦敦:“除非立即制订进口小麦计划,否则,
  他将被迫把军用船只用于运送小麦。”这一威胁果然奏效,伦敦的决策者们只好同
  意派船抢运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麦,去援救印度的灾民。他在这件事上赢得了当
  地人的好感,战后不久蒙巴顿之所以能出任印度总督,也与这一好感不无关系。
  蒙巴顿缓和英国与印度人的紧张关系,目的是为了他的作战需要。尽管总的说
  来他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的,但有时也遇到过麻烦。例如,当他提出要印度企业界
  把每月的降落伞产量从3。5万个增加到20万个时,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样做将会占用民
  用市场的布匹。有人甚至怀疑说:“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未曾表达的或隐或暗的
  想法,即在战后使印度成为英国产品的市场。”蒙巴顿生怕引起新的纠纷,只好作
  罢。
  在阿萨姆铁路问题上,蒙巴顿也遇到过声称代表印度人利益的当地殖民政府的
  抵制,但是这一次他取得了胜利。通往印度利多的铁路是以前驻缅英军及通过喜马
  拉雅山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这条铁路原本是为制茶业设计的,每天可以运
  送600吨茶叶,到1943年底时,它在印度的路段已每天提高到2800吨运量,但蒙巴顿
  需要它在此基础上再提高3倍。当地政府反对如此大规模地提高运量,理由是一旦战
  争结束后,这条铁路这样大的运输量会引起本地区的通货膨胀。蒙巴顿请求伦敦直
  接干预,首相这次帮了他的忙,以军事需要的名义命令当地殖民政府接受蒙巴顿的
  要求。于是在美国工程师的协助改造下,这条铁路的“每日运输量很快达到8000吨,
  即使在最恶劣的天气下,也不会低于6000吨”。
  到了1944年的初春,蒙巴顿和他属下的部队已经做好了和日军作战的准备。但
  是,由于他此前制定的几个主动进攻的作战计划被抛弃,只好排兵布阵等待着对方
  首先进攻,这也正是蒙巴顿所期待的。恰好此时,1944年2月上旬日军向着开发起了
  进攻,蒙巴顿数月的辛劳终于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欲知英军能否抵挡得住日军的
  这次攻击,且看下章细说。
  蒙巴顿
  第十四章  若开之战
  日军主动来进攻,蒙氏正好试刀锋;
  倚重名将梅塞维,旗开得胜展雄风。
  缅甸南北最长距离为1900多公里,东西最宽约为960公里。除面临印度洋的部分
  外,东部、北部及西部印缅边境大多被山岳和高原所包围。地形呈北高南低,中央
  部分则为平原地带。若开地区位于缅甸西南沿海,处在阿拉干山脉尾部,濒临孟加
  拉湾,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日本的决策者们对缅甸战场是非常重视的,并不像丘吉尔和白厅的那些将军们
  认为缅甸是遥远的、相对来说是并不重要的战场。东条英机曾在东京大本营会议上
  说过:“缅甸是帝国大东亚共荣圈的关键一环,是我们在印度洋地区的防御屏障。
  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是如此重要,日本决不能放弃它。”
  自美英首脑的魁北克会议以后,日本人清楚地意识到了盟国在印度的兵力集结
  以及蒙巴顿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建立对它的潜在威胁。1943年10月,日本增加了通
  过锡兰运送日军的预算。它当初占领缅甸时只用了由饭田祥二郎中将指挥的4个师团,
  第5个师团是在1943年抵达的,1944年1月又增派去2个师团。这样,在若开战役前后,
  日军在缅部队总共已有8个师团。当时整个缅甸的人口仅有1600余万,远不及中国大
  陆的一个中小省份,日本居然在这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