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世纪史诗      更新:2021-02-21 16:40      字数:4894
  白朗宁慌忙写信去谢罪,也顾不得自己从来没说过谎,解释前信只是感激话说过了分,只是一时的有失检点。
  一场风波算是暂时过去。但他们俩实在谁也舍不下谁,他们的通信甚至比以前更殷勤了,往往每天都得写上一封以至两封信。在没有得到对方回音之前,往往寝食难安。
  爱的力量
  从春天到夏天,白朗宁不断地从他花园中采集最好的玫瑰给女诗人送去。花的鲜艳、花的芬芳,加上送花人的情意,给本来昏暗的病房增添多少生趣啊。为了让那些可爱的鲜花更有生气些,向来总是关得紧紧的窗子竟然打开了,病房里开始有了一股流通的空气。
  在这一段时期里,女诗人的健康飞快地进步着,萎缩的生机重又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大夫们不知道这是爱情、这是生命的新的欢乐、新的希望所创造的奇迹,对这现象只能感到惊奇而已。
  恰好这一年的冬天特别暖和,在正月里的一天,她用自己的脚步(而不是让她的一个弟弟抱着),走下楼梯,走进了会客室,“我叫人人都大吃一惊,好像我不是从楼梯头走下来,而是从窗口走出去了。”
  第二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2月初,丁香花和山楂已经爆芽了,接骨木已经抽叶了,画眉和“白喉鸟”已经在枝头尽情歌唱了。4月里,女诗人向未来表明她的信心,悄悄地买了一顶妇女出外戴的软帽。5月中旬,这顶软帽的主人,由她妹妹陪着,闯到公园里去了。阳光从林子的树叶间漏下来,显得分外柔和,斑斑点点,洒满了她一身。她下了马车,踏上绿油油的草坪,从树上采下了一朵金链花。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叫她如痴如醉了一阵,四周活动着的人们忽然都成了幻梦中的点缀,仿佛这会儿,只剩下她自己和不在她眼前的心上人才是真实地存在的。那朵小小的金链花她放在信中,寄给了白朗宁,回报他不断送给她的那许多鲜花。
  也就在那一段时期里,她开始写下献给她情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她的才华在这里更达到了顶点。
  当他第三次向她求婚的时候,她再也没法拒绝了,她已是一个被征服者,心悦诚服地答应着她情人的呼唤。
  出    走
  她妹妹亨丽泰禀告父亲她有了一门亲事,不料他老人家顿时大发雷霆,就像他女儿干下了伤风败俗的勾当一样,把旁边的女诗人吓得当场昏了过去。她宁可到大西铁路去再忍受一次火车进站的吼叫,也决不愿面对这样一个暴跳如雷的父亲。
  1846年9月12日,女诗人经过一夜无眠,由她忠心的女仆陪着,两腿发抖地走出家门,雇了一辆车,来到附近一个教堂,和她的情人悄悄地结了婚。没有娘家的一个亲人在场,可是她内心激动,只觉得自从那个教堂建成以来,有多少妇女站在她正站着的地方举行过婚礼,可她们中谁都不及她那样幸福,那样有理由全心全意地把敬爱和信任献给她的丈夫。尽管她们结婚时有父母等亲人在旁祝福、祝贺,她却没有,但并不遗憾,觉得这也是公平,“因为我太幸福了,用不到呀!”
  这对新婚夫妇走出教堂,只能暂时分手。将要踏进家门时,她万分舍不得地捋下了新娘的结婚戒指。一星期后,她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带着她的忠心的女仆,她的爱犬,还有她怎么也舍不得留下的这一年又8个月积聚起来的一封封情书,悄悄地离开了家。这对新人离开岛国,渡过英吉利海峡,奔向欧洲大陆去了。
  意大利
  他们俩先到法国巴黎,小住一周后,南下马赛,乘船到意大利的热那亚,10月初,到达了目的地比萨。在这阳光灿烂、安静得像睡去的山城,他们一住半年;生活也是安静、幸福,几乎忘了世事。第二年4月,移居佛罗伦萨,这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在整整4年中,这对夫妇没有离开过意大利,生活十分愉快。白朗宁说:“我们就像一个洞穴里的两只猫头鹰那样快乐,只是‘巴’胖了,脸色红润了。”一位女友也这样形容女诗人:“这位病人不是有起色了,而是换了一个人了。”的确是这样,本来是缠绵床笫的残废人,现在竟成为登山涉水、探幽访胜的健游者:威尼斯、帕度亚、米兰等地都留下他们的游踪。在米兰,她紧跟着丈夫,一直爬到了大教堂的最高处。女诗人给她妹妹写信道:“我叮嘱他千万不能逢人就夸他妻子跟他一起到这儿去过了,到那儿玩过了,好像有两条腿的老婆是天下最稀奇的活宝了。”
  1849年3月,婚后第三年,女诗人刚过了她的43岁生日,给小家庭增添了说不尽的欢乐气氛和一名男丁。
  小“贝尼尼”很聪明,具有艺术禀赋。母亲教他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父亲每天给他上两小时音乐课(白朗宁有很深厚的音乐修养),他八九岁就能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了。后来他成为一个艺术家。
  1851年,白朗宁夫妇带着两岁的孩子,经过瑞士、法国,访问了阔别5载的英国,但是白朗宁夫人永远也不能再踏进自己的老家,让老父亲看一眼他那么可爱的小外孙而原谅跪在他脚下的女儿。她永远没能再见她父亲一面,温波尔街50号的大门永远向她关上了。这个老头儿把女儿恭恭敬敬写去的信,连同以前的去信,原封不动地一起退了回来,至死都没有宽恕她。
  白朗宁夫妇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这15年中,从不知道有一天的分离。1861年6月29日,白朗宁夫人永别了她的罗伯特。临终之前,她并没多大病痛(不过患支气管炎罢了),也没有预感,只是觉得倦。那是在一个晚上,她正和白朗宁商量消夏的计划。“她和他谈心说笑,用最温存的话表示她的爱情,后来她感到倦,就偎依在白朗宁的胸前睡去了。她这样地瞌睡了几分钟,她的头忽然垂了下来。他以为她是一时的昏晕,但是她去了,再不回来了。”她在她丈夫的怀抱中瞑了目,她的容貌,像少女一般,微笑、快乐。
  耗闻传来,7月1日早晨,“吉第居”所在的那一个市区的商店都自动停止营业,表示他们的哀思。
  佛罗伦萨的人民感谢白朗宁夫人对于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厚同情,以市政府的名义,在她生前所住的“吉第居”的墙上安置了一方铜铸的纪念牌,上面用意大利文刻着:
  在这儿,E·B·B生活过、写作过。她把学者的智慧、诗人的性灵和一颗妇女的心融合在一起。她用她的诗歌铸成了黄金的链环,把意大利和英国联结在一起。
  怀着感激的佛罗伦萨谨志
  1861
  (摘自《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本刊有删节)
  
  Number : 2169
  Title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
  Author :司汤达
  Issue : 总第 21期
  Provenance :世界美术
  Date :
  Nation :法国
  Translator :许庆道
  在他年轻时代,酷爱学习使他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生性乖僻,疯疯癫癫。不论何时,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他没有朋友,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他生平只爱过一个女人——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阿·柯罗娜,但那也无非是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确实,他自己就善于把人的形象理想化,而毋须借用别人的理想。能证实这一点的是:这个人虽然很少作过仅仅是赏心悦目的美术作品,可是不论在什么地方见到了这种美,他都会对之倾注满腔的热情。一头美丽的山羊,一片美丽的风景,一座美丽的山,一片美丽的树林,一条好看的狗,无不引得他出神入迷。就像以前人们诽谤苏格拉底的爱情一样,人们对他爱美的天性也散布了不少流言蜚语。
  他慷慨大度,他分赠掉了大量自己的作品。他说过:“不管我多么有钱,我的生活始终过得如同贫人一样。”他从来不想那一切构成一个庸人生活涵义的东西。他吝惜的唯有他的精力。
  在进行重大的创作期间,他常常和衣而睡,免得花去被衣束带的时间。他睡眠很少,而且经常半夜起床,抓起雕刀或铅笔记下他的构思。每逢那种时日,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而已。清晨他把面包揣在怀里,以后在梯子上一边工作,一边啃面包充饥。只要有一个旁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而忙碌,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尽管在认为值得耗费精力的大事上,他果断而有魄力,可是在小事上,他却羞赧不前,例如他就从来不愿出面举行一次晚宴。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间,没有一个被他遗忘过。他说,不经预先回忆一下,他是否已经用过这个形象,他是绝对不动手勾画草图的。
  因此,在他笔下,从不见重复。尽管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他是那样地温善、随和,可是在艺术上他是难以想象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论什么细微末节,他都不信托别人。
  一当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由于他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宏伟构思付之实现,甚至在他的天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还是为数不多的。
  有一次,一刹那之间他失去了耐心,竟把一座几乎峻工的巨大群像打得粉碎,这是一座《哀悼基督》的雕像。
  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行走,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上学院去。”他回答说,“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米开朗琪罗的门徒,骑士利翁纳曾把他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征询米开朗琪罗的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琪罗请他刻上一个由一条狗引路的盲人,并加上如下的题辞: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
  Number : 2170
  Title :爱因斯坦的草稿
  Author :
  Issue : 总第 2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南兰
  一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6岁了。他居住和工作在瑞士。
  这一年里,爱因斯坦向一个科学报编辑部送交了一份薄薄的、蓝色的小册子——只有36页。这就是他的论文“运动物体中产生的电动力学”,在这篇论文中他第一次阐述了他那著名的相对论的最主要的原理。
  二
  从这篇论文发表以来过去了30年,爱因斯坦已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1933年他就开始流亡国外,因为他在德国的故乡被法西斯控制着。这时他迁居在美国的一个小城市里。
  1936年,正是在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年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是一名战士,他只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明白法西斯意味着什么……
  三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想去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在美国,人们组织了一支部队想尽快地开赴西班牙前线,但没有足够的经费。这时,其中的一个人说:“我们去找爱因斯坦吧,他一定会帮助我们的。”他的战友都赞同这个意见,于是这个年轻的反法西斯战士就去见那位名闻全球的科学家。
  在一间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和那位睿智的、平静的老人面对面坐着。
  谈话是简短的。“我们有人,但是没有钱。”
  爱因斯坦沉默着,抽着烟。
  “而钱就意味着飞机、炸弹、汽车、汽油和战士的衣装,而这一切又意味着:西班牙的自由。”
  “好吧,”爱因斯坦说,“我把我所有的财产都给你们,但是这并不多。”他站了起来。
  “不,”年轻人也站了起来,“我们不想要您的钱。把您的论文给我们,就是那篇‘运动物体中产生的电动力学’。”
  爱因斯坦注视着年轻人,他弄不懂,那篇过去的论文对西班牙战争会有什么用处。
  “把那篇论文的原始草稿给我们吧。”年轻人要求说。
  爱因斯坦明白了。反法西斯战士想把这篇草稿卖钱。“好主意!”爱因斯坦说,“遗憾的是不可能,原始草稿不在这儿,它留在了德国……也许你们拿另外一篇去?”
  “不,我们只要这一篇,为此我们可以得到400万美元。”年轻人回答,“400万,真的。”
  爱因斯坦缄默良久,终于他说:“两天以后您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