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九十八度      更新:2021-02-17 04:27      字数:4884
  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江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
  运河。这条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它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用说,这是我国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一来是游玩享乐,二来也是向百姓摆威风。从东都到江都的运河刚刚完工,隋炀帝就带着二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去巡游。隋炀帝早就派官员造好上万条大船。出发那天,隋炀帝和他妻子萧后分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就是宫妃、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坐的几千条彩船;后面的几千条大船,装载着卫兵和他们随带的武器和帐幕。这上万条大船
  在运河上排开,船头船尾连接起来,竟有二百里长。这样庞大的船队,怎幺行驶呢?那些专为皇帝享乐打算的人早就安排好了。运河两岸,修筑好了柳树成荫的御道,八万多名民工,被征发来给他们拉纤,还有两队骑兵夹岸护送。河上行驶着光彩耀目的船只,陆地上飘扬着五色缤纷的彩旗。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真是说不尽的豪华景象。
  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做“献食”。那些州县官员,就逼着百姓办酒席送去,有的州县,送的酒席多到上百桌。别说隋炀帝吃不了那幺多,就连他带的宫纪太监、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留下的许多剩菜,就在岸边掘个坑埋掉。可是那些被迫献食的百姓,却弄得倾家荡产了。
  江都在当时是个繁华的地方。隋炀帝到了江都,除了尽情游玩享乐,还大摆威风。为了装饰一个出巡时候用的仪仗,就花了十多万人工,耗费的钱财更是上亿论万。这样整整闹腾了半年,又耀武扬威地回到东都来。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并且到南方巡游,以及征发高丽等,严重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终于激起了隋末农民打起义,使得隋朝在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灭亡了。但是,就其本身而言,大运河对于后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泽被后世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
  后来的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筑了大运河。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因而,需要一条直通南北的运输线。
  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废弃了。现在的大运河,基本上是元朝的河道。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为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三部分 隋灭南朝第34节 隋唐之际征高丽
  从唐朝开始,来自东北方向的侵略,比起其它的少数民族的侵扰,就要致命得多。在隋朝的时候,中华帝国东北部崛起了一个地区强国——高句丽。高丽强迫自己周围的一些小国家臣服自己,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不但如此,高丽还插手中国的统一事业。这一切,都成为后来隋炀帝和唐太宗、唐高宗屡次征伐高丽的原因。
  隋炀帝征高丽和隋朝的灭亡
  高丽又称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元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追击。隋文帝曾以大军出征高丽,终因孤军深入,无功而返。至炀帝时又进行了三次亲征高丽的战争。
  第一次出征是在大业七年(611年)二月,炀帝下诏为伐高丽做好准备。八年春,四方兵众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人聚集涿郡,分左右各十二军,由宇文述等率领,经辽东进入高丽,而炀帝就亲往辽东督师。水路方面,来护儿率江淮水师,由山东渡海先行登陆,至平壤郊外,因遭高丽伏兵突袭,败退。陆路方面,三十万隋军渡鸭绿水,高丽兵佯败退,大军追至平壤城下,被围击。隋军大溃,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军第二次出征高丽,炀帝亦亲至辽东前线督师。战事互有胜负,杨玄感趁隋军征高丽,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叛,并攻东都,炀帝大惊,急引军还。
  大业十年(614年)春,炀帝又亲至涿郡,督师第三次出征高丽。来护儿率水军直趋平壤,高丽王元乞降。由于连年战争,双方均损失惨重,加上隋朝内部发生农民起事,几遍全国,炀帝只得从辽东罢兵而归。出征高丽耗时四年,所花之人力、物力极巨,代价极大,隋王朝的国力也从此转向衰落。繁苛的征调使「天下死于役而实伤于财」,特别是山东、河北地区尤为严重。因山东的东莱和河北的涿郡,是当时进攻高丽的军事基地,民众负担奇重,加上大业七年(611年)这一带又发生水灾,淹没三十余郡,因而民变首先在这里爆发。
  大业七年,当炀帝准备第一次对高丽作战时,王薄在长白山(指今山东章丘东北)首先起来反隋,他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劝百姓不要从军至高丽送死。待到大业九年(613年)炀帝二征高丽时,各地民变更加发展。这时侯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督运军粮的贵族杨玄感(?-613年)遂乘机起兵反隋,打出「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民之命」的旗号,故从者每日以数千计。杨玄感虽然很快就被隋朝派兵所镇压,但一场席卷全国之民变已势所难免。
  在大业九年以前,民变主要局限于山东、河北一带。大业九年以后,已迅速扩展到河南、江南、岭南、关中、淮南,遍及全国各地。除了民变外,隋朝的许多贵族、官吏也纷纷倒戈,形成群雄并起倒隋的局面。史称当时反隋的有一百数十路烟尘。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之太原留守李渊(566-635)用其次子李世民(599-649)之谋略,在太原起兵,并攻取了长安。旋立炀帝十三岁之孙为恭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渊自为丞相,封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619年)所弑,李渊即废恭帝而自立,建国号曰唐,隋朝至是灭亡。
  唐朝的征辽
  七世纪的六四四年,中国正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大宗的天下。他忍了好多好多年,决心亲征东北的高丽了。高丽那时候,不仅在朝鲜半岛称霸,北边的势力,还延伸到中国东北的辽水流域,这是好大喜功的唐太宗绝不能忍耐的。不能忍耐归不能忍耐,他不能不小心,因为隋朝就为了三十年前打高丽,害得国内空虚,引起了革命,唐太宗才趁机灭了隋朝,建了唐朝。如今三十年后,他自己再重新发动这一进攻,是不能不特别小心的。
  唐太宗的计划是,用二十万人以下的兵力,用快速进攻,速战速决。他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一个三十年前曾参加打高丽的老战士,但老战士却说:辽东太远了,补给困难,高丽人很会守城,速战速决恐怕很难。但是,老战士劝阻不了唐太宗,最后劝阻他的一个大臣——魏征——也死了,没有人劝得住他,他决心打这场仗了。
  六四五年三月,他要出发了,他留守后方的儿子很紧张,哭了好几天。最后,为他送行的时候,他指着自己的衣服对儿子说:“等到下次看见你,再换这件袍子。”——衣服都不用换季,仗很快就会打胜的。
  五月,唐朝的大军打到了辽东城下,辽东是现在中国东北的辽阳城,血战以后,攻下了辽东城。六月,已进军到安市(辽宁盖平县东北)。高丽动员了十五万人,双方展开了恶斗,最后高丽打不过,就决定坚壁清野,将几百里内断绝人烟,使唐朝军队无法就地找到补给。就这样的,战争拖下去了。
  夏天快到了。唐太宗还穿着原来的袍子,不肯脱下来。七月过去了,八月过去了,储存的粮食快光了,东北的天气也冷了,唐太宗的袍子也破了。新袍子拿来,他拒绝换,他说,将士们的袍子也都破了,我一个人怎幺穿新的?最后,只好撤军了,九月在撤退里度过、十月在撤退里度过,十一月,才回到幽州.到幽州的时候,所有的马,只剩下五分之一了。幽州,就是北京。
  唐太宗很痛苦,他换掉了旧袍子,可是换不掉旧的创痕。魏征要是活着,就好了,他想。魏征活着,就会劝他别打这场仗。他派人到魏征坟上,新立了一座碑。把魏征的太太儿子找来,特别慰问他们,表示他对魏征的怀念。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唐高宗的时候,唐朝联合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共同对付高丽和它的盟国白济,这一次,彻底灭掉了高丽和白济。唐政府把北部纳入自己的统治,而让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这对于朝鲜的统一,是一件大事。而且,通过这场战争,彻底灭亡了高丽和白济,并且打败了日本,彻底解除了中国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为中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经过这场战役以后,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多了起来,大量的韩国留学生和僧侣来到中国学习各种知识,促进了中韩之间的文化技术交流。
  第三部分 隋灭南朝第35节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18岁怂恿父亲李渊发难,他手下“智囊”又多,唐高祖的事业,大部由他策划。并且他自己作战时身先士卒,弱冠时已经能指挥十万人以上的部队,担任独当一面的军事政治工作。说他毫无差错,未免过当,但是从各种资料看来,他筹算周密,并且自己经常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例如以数骑在阵前与敌将答话,因之树立了他个人的威望,能够高度发挥他的领导力量。
  贞观盛世
  公元7世纪的初唐,可算得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推戴为“天可汗”。当日高祖李渊已退位为太上皇,仍在凌烟阁置洒庆贺。上皇自弹琵琶,皇帝则当众起舞,这种场面,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兹后唐军又攻占西域诸国,使中国威势达到葱岭以西,与波斯及印度接触。在唐初只有高丽能对中国作坚强的抵抗,但是高宗朝终克平壤,置安东都督府。
  并且唐朝武功之外,继以文治。国都长安东西6英里,南北5英里。现代西安市的城缘,还只有其面积1/8。而且整个城市按计划兴筑,全成分为110个方格,南北驰道竟有500尺宽,无疑的在当日已经打破世界诸种纪录。
  因为各国朝贡使节众多,各种服装离奇,中书侍郎颜师古即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请以画师作“王会图”纪念盛况。兹后终唐之世,波斯来使十次。日本的“遣唐使”,更是规模宏大。起先每次还只遣派三五百人,后来每次两千人,除了正副使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其中有些人员,在中国一住就是几十年。他们回国之后,仿照唐朝的法令制度,至今在日本历史中仍称“委令政治”。唐朝的均田制,在日本则为“班田”。奈良和平安(现在的京都)则是照长安设计兴建,只是范围远远不如,而且还没有依计划完成。长安有朱雀门街,奈良和平安的南北驰道,也称“朱雀大路”。邓之诚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述列表分析和唐朝接触的“诸族”,共有四十八“国”。内中“朝贡”的二十九,“纳士”的六,“归附”者五,“和战不常”及“畔附不常”的四,“聘问”的二,“来留学”者一,“和亲”者一。这样也可以表示胜朝的盛事了。
  因此唐朝在中国历史中,最属“外向”。并且初唐时,朝廷信心坚强,也能对各宗教一体扶植,不加阻挠。玄奘往印度取经归,太宗亲自诏见,并且以政府的人力物力,资助他的翻译工作。兹后印度及西域的高僧在唐时来华翻译经典的不下数十人。其它景教、袄教、摩尼教也都在长安设有寺院,其教正长老,也由政府不分轸域,授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