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闲来一看      更新:2021-02-21 08:06      字数:4826
  “文革”抄家那阵,外婆家被洗劫一空,四周邻里自身难保,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革命小将满载着战利品威武地离开时,在弄堂口的老皮匠驼着背,一个箭步冲上去拦住他们的车:“你们这样不作兴的,眼看天要冷了,两个老人过冬衣被,总要留件给他们。毛主席都教导我们不虐待俘虏么!”
  红卫兵动了恻隐之心,开恩地扔下了一只箱子,老皮匠叫过自己的儿子,相帮着把箱子拎到我外婆家门口。如今,老皮匠早已作古,但他截下的那只箱子还在……
  我还收藏有一只翡翠马鞍戒和配套的手镯及耳环,是我外婆的陪嫁。这套首饰能奇迹般地从大浩劫中生还,也有赖一位劳动人民。我至今不知他姓啥叫啥,单记得他瘦瘦小小的个子,穿一件印有“安全生产”的工作服,一双浑浊的眼睛,一点也不似宣传书上的劳动人民的雄壮形象。那是大抄家之后的一个晚上,有人重重地敲外公家门,正当我们心惊肉跳地开了门,只见这样一位典型的劳动人民,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儿子,也不屑与我们打招呼,只是粗声粗气地对着儿子嚷:“看清楚了,是这家吗?你肯定吗?”然后将他儿子推上前。
  他儿子就默默地掏出那几件首饰放在桌子上。那位劳动人民仍然一身正气粗声粗气地问我外祖父:“这东西是你家的吗?”外祖父早已吓得手脚打抖,忙忙说:“我们不要了,不要了!”
  他却睬也不睬外祖父,盯着儿子:“东西全部交出来了吗?老实点,要再被我搜到,我斩断你的手!你再去学人家坏样偷东西!”然后依旧不理我们(也难怪,当时外公属阶级敌人)扯着他儿子走了,一路还听到他在怒斥儿子:“人穷也要有志气,不是自己的东西,金山银山也不能要……”想来,这位少年当初参加抄家,将东西带回家,给其父亲发现了……尽管那位劳动人民对外公外婆一副“冷眉横对”的态度,但外公一直对这看来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赞不绝口,钦佩万分。那位少年现今应已年届不惑,他应庆幸,在人生交岔口上,父亲的手有力地拉了他一把!
  70年代中,形势相对缓和一点,上海街头食肆餐厅也相继恢复了。那日与男友一起在上海城隍庙颇有名的老饭店“撑台脚”,同桌来了一对老年劳动人民夫妻——当时外出就餐一定与他人并台,但见那位丈夫魁梧壮实,妻子瘦瘦小小,穿着崭新的棉袄棉裤,似是打扮好来的。
  老头子重重地用脚踢开凳子,叫老太太坐。老太太安静地坐下,老头子对着小黑板上写的菜单,一一读给老太太听。老太太轻声说:“你价钱也读给我听。”老头子不耐烦:“你管它几钱,你喜欢吃什么就出声。”报了一圈见老太太仍没有反应,就冒火了:“你到底想吃啥!”老太太扁着嘴唇轻轻一声:“豆腐!”老头子一句粗话飞出来:“我×你妈,跑到这里来吃豆腐!”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当时上海鱼肉都配给供应,市民想改善点伙食,惟有上餐馆吃高价鱼肉。
  老头子气冲冲地转身去买筹领菜(“文革”时一切自己动手),两菜一汤,只是其中有一碗豆腐,他重重地将豆腐往老太太跟前一推,一副冤屈的模样。老太太尝了口豆腐,啧啧地咂着舌头:“店里煮的豆腐到底好吃点。”老头子笑了,露出一排被烟熏黄的牙齿,嘴角却又骂骂咧咧地:“屈死!(有如广东话傻佬之类)这是虾仁豆腐,价钱比红烧肉还贵!”老太太心疼了,一连扒了几口白饭。老头子火了,拎起豆腐往老太太碗里倒:“后悔告诉你价钱!你欢喜吃就吃啦!”
  两人默默吃着饭,除了老头子不断地粗着喉咙叫“吃吃吃”外,似是没有什么其他沟通和交流。吃好,老头子起身噔噔走出去,老太太跟在后面,一前一后却十分默契。从窗口望下去,在熙熙攘攘的城隍庙街市内,老头子甩着手走在前面,好像在为老太太开道,他又似脑后生眼,高大壮实的身影像一堵墙,不紧不慢地护着自家老伴……
  事到如今,我和先生,总会常常提起这对劳动人民夫妇,他们就是这样相爱着,没有婚外恋,也没有空间局促感,更没有什么天长地久或曾经拥有的烦恼……他们爱得平实又朴素,老而弥坚。
  我肯定相信,当一个人没有太多财物或地位的压力而需患得患失之际,当他的心只是被生活磨起茧而没有在名利场上滚得油光圆滑之时,当都市现代文明尚没有太侵蚀他们的思维方式前,上帝种植在每人心坎上的种子——良知,就比较容易生长!
  随着社会物质的日益丰富和科技及教育的普及,今天的劳工大众正向白领化发展,包括首富比尔·盖茨,以今天对“劳动”的新概念,他都可划入劳动者的行列。
  劳动可致富,知识可成劳动的资本……今天的劳动人民已以一种全新形象存在于我们社会之中,但相信其精神正直、本色、质朴和坦白,将是一贯和永恒的。如今是一个推崇精英的时代,希望我们的精英们在攀上社会金字塔的上层时,保持一点平民的精神、劳动人民的本色——正直、质朴和坦白……
  
  Number : 9909
  Title :大秦腔三题
  Author :林月
  Issue : 总第 199期
  Provenance :延河
  Date :1997。10
  Nation :
  Translator :
  董福祥逸事
  董福祥,固原人氏,喜秦腔。同治元年,不甘污吏渔民,揭竿而起。民争附之,骤聚十万众。每列阵前,军必齐吼秦腔,声若雷动,士气因之大振。后,遭构陷,入左宗棠手,五花大绑,押至中军帐,尚昂首挺胸,其势凛凛然不可犯。幕僚或曰杀之,或曰活之,莫衷一是。实则,左知董桀骜不驯,杀意已决。
  刀斧手裸其衣衫,散其发辫。董虬髯倒竖,目怒裂眦,精气不败,睥睨清军万千将士如草芥。临刑,以为《锁五龙》差强舒胸中块垒,遂歌戏文。操刀者面有惧色,莫敢仰视。待至“雄信本是奇男子”句,左亦为之震,急离座降阶,亲为松绑。赐酒,言:“特为将军压惊耳。”遂为其用。
  董以战功累升提督、尚书衔,钦点率兵拱卫首善之地。庚子,董痛击八国联军,夷卒咸知擅歌剧之董将军乃奇人,争避其锋。及京陷落,敌酋索董首级。光绪帝传旨于洋人:“董区区戏子,寄其首于项上可也。”逆夷弗许。西后终削董职。
  归籍,不事农商,专意收名角,自养戏班,以秦腔自娱,终老未易其好。
  魏长生
  魏长生,行三,世称魏三。幼习秦腔于长安,工花旦。初,师云:“汝用声婉转有余,而举止间未尽脱须眉气。”遂入青楼,充杂役,悉熟女流。越三载,坐行笑颦,无不女子矣。复登台,大得激赏,一时秦腔风行西北。
  乾隆年间,魏入京,高悬《滚楼》水牌。时,人不识秦腔者何也。魏以技艺卓群,名动京华。王公显贵先睹为快,门票值陡增五斗米。京畿他剧遂无人问津,几绝其种,伶人竞投魏门。乾隆怒,拘魏入宫,令其改归昆、弋两腔。魏以素习秦音,不擅他调为对,忤逆龙颜,获罪递解出京。临去,誓曰:“不复入京,何为大丈夫!”后,买舟南行,观摩昆、弋、汉、川诸戏。修炼历三十秋,炉火纯青。嘉庆六年,再至京都,复擎秦帜。时,禁令未解,因其名声故,准演御点《背娃入府》,一出为限。魏闭门谢客三日,沐浴焚香,蓄精养气。是日,殚精竭 虑,抑气低微处可闻落针之息,腔调高扬处声裂九天游云。台下叫好不绝,精于戏道者莫不叹为观止。幕闭,魏三泪洗粉面,太息:“吾誓圆也!”
  场内掌声雷动,久勿稍息。众抬魏谢幕,彼端坐于椅,观者莫知,已溘然长逝矣。
  王洛宾
  或言王洛宾为歌,其词艳,其曲靡,遂被系牛棚。数载,不见天日,遂绝生望,悬绳于梁,首如其扣。恰此时,有牧羊者过,听吼秦腔逾高墙,破铁窗,直泻而入,声雄浑嘹亮,调凄婉流淌。宾惊愕不已,自忖良久,意忘投环,终叹曰:“秦腔古朴典雅,响遏行云,今吾尚未谱旋律入歌谣,何敢弃世?”自此潜心秦腔音乐,每日晨昏必候羊群过后墙,辄得一二句。既习,迷;继而,痴。日久不知有它乐矣!
  宾须眉尽白始脱禁羁,即刻寻迹羊矢,觅牧羊人,行拜师礼仪。牧羊者受宠若惊,细审再三,怯问:“号西部歌王者,莫非先生乎?”宾陈说端详,亦知牧羊者祖望长安,支边西域,性介直,不悦上峰,以役代狱。宾垂询秦腔之不解者,牧羊人略剖之,宾获益匪浅。二人洽谈甚欢,牧羊人尽出皮囊酒对饮,佐以葡萄干。宾微醺,酡颜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答谢,并言将远去,复求牧羊人唱秦腔共娱。牧羊人束衣清喉,整冠理髯,手眼身法步一如戏台。
  “白人白马——白旗号”一句未了,宾已泪盈眼眶。曰:“若非秦腔出,何可激荡西北旷野?若非君呼啸,何可舒我胸垒!”
  时,羊犬环立,似谙秦剧者。
  
  Number : 9910
  Title :血与火铸成的不公正
  Author :闻一
  Issue : 总第 199期
  Provenance :读书
  Date :1997。11
  Nation :
  Translator :
  他佝偻着身躯,颤颤巍巍地把一束紫白相间的野花放在村庄尽头的二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的石板上。这种朴素无华的纪念碑在俄罗斯的乡间随处可见,都出自本村工匠之手。这里常常是草木繁茂,人们敬献的花束终年不绝。这老人在低头沉默了许久之后,才又颤颤巍巍地靠着石板坐了下来。风把他稀疏的白发吹了起来,他呆滞无神的眼睛紧盯着身前的某个地方。
  他曾是苏军的一名战士,立志要报效祖国。但就在1941年夏季的某一天,他和他的战友们,无论是军官还是战士,都被闪电般入侵的德国人团团围住,在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抗击之后,他和他们成了德国军队的俘虏。从此开始了他痛苦、屈辱和不幸的一生。在德国法西斯的达豪集中营里受尽折磨,死里逃生,后来被自己的军队解放,回国后却被送到位于遥远边区的甄别营中接受特别审查……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有地位最低下的人。而在苏联,背叛祖国的人是最受人诅咒的。在几代人的语汇中,战俘和叛徒是同义语。在所有公民都该填写的履历表中都有这么一栏:“您和您的亲属有没有被俘过,被拘留过,或者在被占领的领土上呆过?”所以,不管境遇如何,不管客观条件怎样,一个人若是被敌人拘留过,有了战俘的名声,甚至有呆在敌占区的经历,这张白纸黑字写就的履历表就会伴随他的一生。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他的眼神竟如此呆滞。
  在苏联的军人条例中没有作俘虏这个说法。对于苏联军人来说,只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当战士,或者是当烈士。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员都从没有想到苏军会遭围困,苏军战士会投降作俘虏。他们常说,苏军是常胜不败的部队。围困、俘虏、被歼,总是对敌人言的。所以,对他们来说,至理名言就是:“敌人不投降,就消灭他!”然而在1941年6月22日的黎明时分,苏军的最高统帅部和将军们所面临的却偏偏是另外一种局面。
  德国法西斯突然入侵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并没有作好打仗的准备。天上飞机的猛烈轰炸,地上坦克的可怕推进,潮水般的德国士兵蜂拥而至。苏联西部防线瞬间就崩溃了下来,平时看来训练有素的士兵们有的整团整师的被围困,有的被打得七零八落。机场瘫痪,交通运输中断,通讯联络封闭,甚至斯大林和铁木辛哥都是从德国人的电台广播里才得知自己军队被围、被打散的消息。苏联统帅部的全面撤退命令直到6月25日才传达到下面的集团军,而这时仅有的几条撤退通道已被敌机的轰炸和炮火封锁得严严实实。这是一个骤然而降的不幸。前线的将士们对这种不幸毫无准备,在惊恐和与上级指挥员失却联系的情况下,溃散和逃跑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可惊魂始定之后,将士们明白了溃散和逃跑只能遭到德国士兵的杀戮,于是,他们重新踏上面对德国入侵者的道路,举枪射击。而指挥员们也重新挺身而出,召集起散落的部队坚守阵地。在那片被德国军队分割包围的广阔领土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有多少壮怀激烈的业绩,已经是无人能说得清楚和准确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讲述的无限凄凉的故事只不过是这悲怆交响乐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纪念碑前的这位老人就是被他的指挥员从森林中召回来的。他们的部队浴血奋战,但最终却未能挡住德国人的凶猛攻势,失却了阵地当了俘虏。斯摩棱斯克被围,雅罗斯拉夫尔被围,戈梅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