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8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4      字数:4706
  二?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说过,他们学习的科目,自始至终都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
  初信位的菩萨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修,其余的九波罗蜜是助修。我们要知道布施里头圆圆满满包含其他的九个波罗蜜,少一个你的布施不圆满,所以布施里头有持戒,布施里头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不但具足《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统统具足,而且布施里面还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布施里面有礼敬、有称赞、有供养、有忏悔,乃至於普皆回向,统统具足。从这些地方看,我们今天修布施,那哪里能跟《华严》相比?我们修这个布施法,真的,一百分里面要给你打分数,大概只能打个三分、四分,差太多了,别人修是圆满的。
  二信位的菩萨是以持戒波罗蜜为主修,同样具足一切法,具足十波罗蜜、十大愿王,这就是初即后,后即初。你要还不清楚的话,我再给你说说,十住初住跟十信位的初信一样,以布施波罗蜜为主,十行初行也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十地初地菩萨还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你只看这个都是十,初信、初住、初行、初回向、初地主修的都是布施,这样我们才完全明了「初即后,后即初,不二之位」。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古德常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从初信位到十一地长时薰修,无量无边的法门,总的纲领就是十波罗蜜跟十大愿王。菩萨修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就修这个。我们在这里看到这主修,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属於助修,初后不二,正助不二。下面他举个比喻。
  「如大王路,其法常尔,非故新也」。这个大王路是古时候帝王出巡的驰道,叫大道,不是临时开的路,早就有了,像我们现在这个公路、铁路,不是现在临时需要才有,早就铺好了。这是说什么?一切菩萨成佛都是这个路。这个又有古佛、今佛了,三乘里面说的,法尔如是。在《华严》里面讲的?这是自性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点都不乱。为什么不乱?法尔如是,它本来就如是。这里头不能用情量度量。可是凡夫?凡夫的麻烦就是感情用事,这感情总是要问为什么?这愈问愈糟糕,愈问愈迷惑。
  大圣人,他们用的方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句话不是教别人的,是他自己契入境界的方法。他来教导我们,做样子给我们看,他怎么样入法界性。这个《华严经》到最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怎么入的?就是不思议,就这一句。不思议你就能入,思议就不能入。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你必须用不思议因果相应,你就入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是思议的境界,你用思议能入,用不思议,用不思议也能入。所以不思议很高明,能入思议的境界,能入不思议的境界,不思议有这么大的用处。思议,能用在思议的境界能入,不思议境界它不能入,法界性不思议。
  后面引用文殊菩萨一首颂做结论,「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十力是如来果地上十种不思议的能力,他成就了。长者的论我们就读到此地,下面这是读到「如来名号品」的经文了。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三卷)  2003/4/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3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看「如来名号品」经文,第一行: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这一句是一段,从这个地方起我们才讲到这一品的经文。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跟我们说,他说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到第七会,这总共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经文,这就是第二分,就是第二个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分」。大师说「若顺诸会,应直分问答」,因为这一分里面,这个大单元一共有六会,跟前面不一样。前面一个大单元只有一会,唯独第二个大单元有六会,第三个单元也是一会,第四个单元还是一会。所以这一会有差别因果、有平等因果,差别因果就是讲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是前面五会,最后一位讲等觉,等觉是平等因果。希望我们同学们欢喜这部经,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习,我们深信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学境界。
  「今为顺文,一会分三」,这是顺著这一大单元的经文,这个一会,这是第一会。第一会里头分为三分,就是三大段:第一大段有序分,第二大段有请分,第三大段说分,分这个三段。现在这是第一分,这是第一「具如经初」,跟第一会经文开端完全相同。
  『尔时世尊』,尔时是时成就;世尊,主成就;『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是处所成就,这跟前面完全一样。下面「别显三事」,这有一点小的不同的地方。
  【始成正觉。】
  这是说法的时候,什么时候说的?『始成正觉』时候说的。这一句在前面清凉大师《疏钞》,李长者《合论》里面说得很多、很清楚,我们都读过了,希望能认真的学习。
  【於普光明殿。坐莲花藏师子之座。】
  这个地方,不同的地方就是加了一个『普光明殿』,其他的也相同。跟第一会都相同。
  【妙悟皆满。】
  这以下是别显教主他的大德。李长者在《论》里面讲,他说前面这一段序文里头,「序前初得菩提处,并普光明殿,意明二处不异」,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这个两处、两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处所,为什么?他下面说得非常好,「为不移本处道场,而身遍坐一切处」,这些都是属於不思议境界。「为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故,为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居所都故」。报是报身,报身居住的所在。
  「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无异故,由斯道理,故重序之」,序分前面有了,后面这个地方何必还要有序分?这是把理由说出来了,为什么要序分?这实在讲也是非常必要,不能不说,决不是重复,决不是累赘,它有不同的意思在,这个意思很深。我们想想佛如是,那我们众生?亦如是。
  「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我们今天所居住的这个地方,这个城市,这个地球,这地球之体,这个城市之体,是不是法界体?是,没有两样。我们这个学院是不是也像普光明殿法界报居之都?你要细心去体会无二无别。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迷悟不一样。觉悟了,普光明殿所现的是无量众宝所成。为什么是众宝所成?佛放普光,佛在那里说普法,所以这个讲堂大殿称为普光明殿。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地球,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地球上的居民,这城市里面的居民,他们放的是什么光?迷失了自性,不是不放光,这个光的颜色变了,这个光线扭曲了,这个光不好看,不像世尊在普光明殿所放的那个普光是金色光明,我们这个光真的是灰土土的。
  佛菩萨居住地方都说普法,普是清净平等,我们心里面的起心动念,严重的染污,极端的不平。我们所感得的,实在就是众生意念能感,依报的庄严是所感,必定跟你的意念相应。我们这个意念不善,所以依报变成了秽土,变成了五浊恶世。本来我们跟佛一样的,道场是普光明殿,居住的这个地方是菩提场、是法界体,我们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不能怪别人,自己要负责任。真的,世出世间圣人常常教导我们,说的都是真话,叫自作自受。诸佛菩萨他们这个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佛无量庄严的报土是他自作的,他自己享受的。我们今天心地不清净、不善,把我们的果报变成了五浊恶世,也是自作,也是自受。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跟我们在一起来教化众生,和光同尘,他住的是什么土?跟诸位说,法性土。他居住的是什么样的房舍?光明殿,普光明殿。无论到哪里都没有变,为什么?境随心转。他转他受用,我们不知道,我们转我们受用,他知道。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这什么缘故?他觉,我迷。法界真平等!一切诸法应念所生,这不是讲吗「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语道破。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文,要能体会这个里头真正的义趣,「愿解如来真实义」。
  『妙悟皆满』,这以下十句经文,这一句是总说,后面九句是别说,赞叹世尊的大德。赞叹世尊的大德,诸位要知道就是自己的性德,佛修行圆满了,性德全现;反过来看看,我们是全迷。因此,我们读这段经文,应该知道自己的性德原来是这样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得到了一点讯息,所以这一部经上从头到尾字字句句讲的是什么?讲的是自己。你自己本来是这样的美好,这样的殊胜,想想是不是应当要恢复?不能恢复,这就是我们的耻辱,真的是奇耻大辱,无过於是。
  这个《疏》里面清凉大师说,这是道霈禅师节录的,《疏钞》里面说得详细,说「亦即示成正觉之相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这是本经第二十三品,「当广明之」,到那个地方再细说。第八会就是「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三十八品。这个地方总共说了十句,八会里面有说了二十一种,我们知道,十跟二十一都是代表圆满,在这个地方说得简单,到后面说得详细一点,内容是一样的。这是示现成正觉的样子,什么时候你成正觉了,这些样子你统统都具足了,都现前了,那就真的成佛了。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妙悟皆满」,这一句是总说,下面九句是别说:
  【二行永绝。达无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立不思议。普见三世。】
  这十句实在讲不可思议。下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妙悟皆满者,妙悟,晋经名善觉」,晋经是《六十华严》,在中国最初翻译的,叫善觉。「论经名正觉,以梵音云苏,含於妙善及正等故」,我们知道华文经典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梵文的音叫云苏,这个里头的意思有妙善、有正等。「译者随取」,翻译的人取它的意思。悟就是觉,「双照真俗,故称妙悟」。「备下诸句」,下面九句统统在这里头。「异於因人」,因人是菩萨,这里是讲的佛,佛是果人,菩萨在修因,佛已经证得究竟果位了。「故复称满」,所以这个满是对佛说的,对菩萨不能说满,菩萨修行还没有圆满。所以妙悟皆满,妙悟,菩萨可以称,但是不能说满。那个「皆」就是下面这九句统统具足,统统都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欠缺。
  下面九句我们晓得句句都是纲目。德能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德能把它归纳在这九句里头,九大类。菩萨也觉悟了,但是没有圆满,这九大类里面悟的有浅深不相同,悟得深,这个菩萨位次高;悟得浅,那个位次就比较低。菩萨总共有五十一个位次,包括十信,五十一个位次,就是悟入浅深广狭不相同,立的这个位次。拣别我们凡夫,凡夫不悟,所以迷而不觉。这九句次序不能颠倒,后后胜於前前,不是随便说的,这里面有很深的用意。用意是教我们学习,我们从哪里学起?从第一句学起,第一句契入了,再学第二句,入少分就行,学习有个次第。
  你看这个次第,首先『二行永绝』,这个行古音读行(ㄏㄥˋ),现在我们读二行(ㄏㄥˋ),有很多人就不懂了,我们要知道念行(ㄒㄧㄥˊ),一般是做名词,念行(ㄏㄥˋ)是做动词用。两种行为就是两大类,这两大类,凡夫的行为、二乘的行为,全都断了。这两种是什么?一个是烦恼,一个是所知,二障。清凉讲,这就是我们还是念二行(ㄒㄧㄥˊ),这是大家现在都这么念,我们也就跟著随顺众生。烦恼、所知是二行,生死、涅盘也叫二行;烦恼、所知是二行的因,生死、涅盘是二行的果。这两样都不现前,都不起作用了,「俱不现前,名为永绝」。下面大师说。
  「烦恼所知者」,说两样。「亲光云」这是亲光大师他说的,「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无故」,烦恼障、所知障我们有,不但有,我们是念念现前,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在这一生当中胡思妄想,这就是二障的根源。二障都是从迷来的,大乘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得清楚。烦恼,烦恼本身就是障,所知不是障,是因为所知的你现在不知了,我们称它作所知障。你应该知道的现在不知了,应该知道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真相,应该知道的,不需要学的,这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德能。非常可惜,你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你自己的智慧能力,变成不知了。
  譬如说你有眼睛,眼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