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0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4      字数:4702
  ?懂得名、体、性解脱,本身解脱,自解脱。所以一切法都不能执著,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不但不可以执著,不能分别。
  那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跟我们分别法相,没有错,分别法相是帮助我们觉悟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执著这个法相就迷了。所以说,分别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分别,这个话是《般若经》上的!分别是什么?分别是起用,不分别是自体。知道自体没有分别,在作用上有没有分别?作用上也没有分别,那个分别是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目的,目的是教你明了离一切分别执著,这是佛法。佛法一般讲修学难,真的就难在这些地方,一切经论都不能执著。
  《金刚经》上佛讲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舍就是放下,不执著。不是不要,要是不要的话,释迦牟尼佛何必跟我们讲经说法?何必有那么多菩萨、罗汉来积集经藏流传后世,称之为法宝?它宝贵在哪里?我们都要懂。要知道它是手段,是方法,它不是目的。我们要达到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大彻大悟、是明心见性,是恢复我们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那是我们的目的!佛用的这些都是方法、都是手段,我们要利用这个方法手段达到我们的目的。
  那你就晓得这方法手段不能执著。好像过河我们坐船,船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到达彼岸了,就得上去,船就不要了,绝不执著它。即使没有到达彼岸,我坐在船上,我执不执著这船?也不执著。知道这是临时的,我用这个工具到达的时候,我就放下它;即在用的时候,执著的念头都不生,那就对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明了,「佛名号遍周,即明於一切名,无所著故」。这句话非常重要。世出世间一切的名号都不要执著,你在名号里面解脱了。不但於一切名号不执著,名号是依他起性,他是有个实体、有个体。但是那个体,体也是依他起性,许许多多条件聚合的,不是单纯的。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为什么?没有自体。「遍计所执」没有自体,「依他起」也没有自体,「圆成实」有没有自体?「圆成实」有,但是不能执著圆成实这个名,要执著圆成实这个名字,永远见不到圆成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总的原则。所以不但是「一切名,无所著」,一切诸法都不能执著。
  就像《金刚经》上佛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范围很大!八心王是有为法,五十一心所是有为法,二十四个不相应是有为法,十一个色法是有为法,百法里面有为法占九十四,包括心法、色法。心法、色法,我们现代人讲精神、物质;色是物质,心是精神。精神跟物质统统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你要分别执著就错了!
  诸佛菩萨对这些有为法分别,他不执著,他分别也不是真的有分别,他的分别是教导我们的,那个分别是教学的方法。我们这些学的人、学生觉悟了,他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学生、做学生的人很笨,不懂得老师的意思,老师讲空我们就著空,老师讲有我们就著有。而不晓得老师讲空是教我们不要著有,老师讲有是教我们不要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目的就达到了。
  凡夫的分别执著成了一种习惯,好像不分别不执著就不行。这个习惯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自自然然它就冒出来,就起分别执著这个念头。佛以善巧方便让我们真正省悟过来,於一切法中离妄想分别执著,那你在佛法里面修学就毕业了。只要你还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在,你就毕不了业。执著没有了,还有一些妄想分别,小学毕业了。分别也没有了,还有微细的妄想,你中学毕业了。微细妄想断尽了,你是圆满了,大学毕业了。我用这个比喻,诸位比较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经前总的介绍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
  下面「释此品作三门」,为我们介绍这一品,这一品经「如来名号品」。它有三个段落,首先给我们介绍这一品的「来意」,我们在前面看到清凉大师也给我们讲来意。但是清凉讲的来意里头,有这一分的来意,这一会的来意,最后这一品的来意。长者在此地只就这一品来说,这一品的来意。第二给我们解释「如来名号品」品题的意思。第三就解释经,「随文释义」。他说得也很好,也很值得我们参考,所以道霈禅师也把它节录了。
  「一释品来意者」,我们看这一段。在这里头他说了三点,「明前之初会,但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及智摄生」。这是在初会,在「毗卢遮那品」里头所说的。说「未明如来名号摄生广狭」,确实我们在那里没有看到,可能后面有,经有欠缺,所以在「毗卢遮那品」后面没有结论。尤其遇第四佛的时候,那个经文很简单,很明显的知道经文不足、不完全,所以没有说「如来名号摄生的广狭」。如来名号跟菩萨名号都是教化众生的目标、方向。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教学的宗旨,它不是随便起的。所以「此品须来」,一定要有这个科目,这个科目不能少。
  第二「又为举佛果名,令生信解故,此品须来」,这是第二个理由。「举佛果名,令生信解」,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生起了信心,真正理解了,才能把自己信心生起来,令生信解,这一品一定要来。第三,他说了三条,「前会明身智遍周,此会明名身及智俱遍周故,初会世主虽问,未有其答」。这在「世主妙严品」里面提出这个大问,但是经文里面我们没有看到解答。「此品答前所问」,答覆在这个地方。「使令生后信者之心」,后信是讲我们这些凡夫。我们的信心要在这一品里面,实在讲这是一个希望,希望通过这个学习,我们的信心能生起来。「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遍法界,应机利物,照俗破迷,故成普光明殿」。这一段文长,还是要做一个简单的解说。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六卷)  2003/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6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李长者的介绍。前面我们读到「释此品作三门」,就是三个段落,第一个是「释品来意」,第二个是「释品名目」,第三个是「随文释义」,我们看到这第一段。第一段里面有三个小段,前面两段我们读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三段看起。
  「前会明身智遍周,此会明名身及智俱遍周故」,这个文我们读过,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够细说。前面是初会,六品经,说毗卢遮那佛依报庄严,说明佛身、佛的智周遍,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了。这一会第二会要说明佛的名号、佛身,以及智;换句话说,身跟智前会也有,但是前会没有名号。身、智周遍法界,名号同样也周遍法界。为什么?称性!一一法,哪一法不称性!法法皆称性。法法都周遍法界,名号怎么会不周遍!
  前面一会,「初会世主虽问」,问了名号,「未有其答」,那个六品经里面并没有说名号。在这一会的开端这才说,说「此品答前所问」,「如来名号品」答前面的问。「使令生后信者之心」,这个「后信」就好比先觉后觉,先觉觉后觉;要帮助后人觉悟,要让后信者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遍法界」。佛的智,利益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佛的身,身是表演,做出完全与性德相应的好榜样,给法界一切众生去看,让他看了觉悟。佛的名,名号亦复如是,让一切众生听到这个名号,他就省悟过来了。
  佛菩萨的名号不是随随便便建立的,「我喜欢这个名号」,这个不行!不是自己喜欢,是利益众生,一切都是为众生建立的,不是为自己。自己不但没有名号,跟诸位说,身都没有;说老实话,只有智,「灵知」,这个有,这个东西不生不灭。身是形相,形相是缘生的,缘生就是有生灭,这个东西不是自己。心性能现相、能变化,现相为众生,变化也为众生。而且这里面的变化,决定是随著众生心念而变化,不随自己,自己没有心念,真的像《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心中一念不生,真诚心中没有一个妄念,所以它能够应;众生有感,心性就应,感应这现相、说法。
  名号是属於说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在讲席里面介绍得很多。佛的名号表性德,菩萨的名号表修德,性修不二,修跟性一定相应,这是佛道、菩萨道。如果你所修的跟性德不相应,你走的是魔道,是三途六道。理跟事我们都要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佛的智、身、名,普周法界,「应机利物」机是众生,十法界里头的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用什么应,佛用智,智没有形象,那智怎么应法?智一定现相,一定说法,这样子应机。利物,物包括人,人不包括物。这个物是什么?十法界的众生。
  天台家讲十法界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十法界里头有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天台四教里面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十法界的,没有见性。所以天台大师在六即里面讲,叫相似即佛。如果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出了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这个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十法界里面有相似即佛。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经论里面,祖师大德注疏里面讲十法界众生,就这个意思。对初学的人我们讲九法界众生。为什么?讲十法界,要跟他说很多话来解释,他未必能听懂。他的观念听到佛了,就是一个解释,他不知道佛有四种。贤首家讲佛有五种,《华严经》上讲佛有十种,这个他就会听糊涂了。所以对初学的人不要找麻烦,愈简单愈好,讲九法界众生。
  「应机利物」著重在这个「利」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你看佛菩萨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都是利益众生。「照俗破迷」,怎么照俗,俗是世俗,怎么照?现相就是照。我们在许多经典里面看到,世尊教导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人,做弟子的人,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就是照,我做出来给你看。表演什么?看众生的毛病是什么,所谓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效果。
  现在这个社会,伦常道德完全没有了,这还得了吗?社会乱,众生苦!怎么样帮助他?他不要伦常道德,我们在这里表演伦常道德。他们不知道孝顺父母,我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来给他看;他们不懂得尊敬师长,我做出尊敬师长的样子来给他看;他们待人虚伪,我做出待人诚恳的样子给他看;他不讲信义,我要做出信义的样子给他看,这叫「照俗」。他果然看出来了,他觉悟了,就破迷:做人应该要这样。
  所以我多次劝导同学,《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的,要做到!小孩的时候就学,到一百岁也不能放弃,不能说我老了就不用做这个规矩了,一样要做。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大家都不做了,我要认真去做,这就是度化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我要不做到,怎么能劝别人做到!
  所以我们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是做到之后再说。不仅诸佛如来他们是做到之后再说,法身菩萨也不例外。他是真的觉悟了,做到以后再说,这个说话有分量!你自己做不到,你所说出来的话没有分量,人家听了打很多问号。你说这个好那个好,你自己为什么不做到?不能不懂得。一切无不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我们要让众生离苦,就要帮助他破迷;要让众生得乐,就一定要教他开悟,这是真正慈悲济世。
  所以下面就说「故成普光明殿」。清凉大师在前面跟我们介绍的,这个「普光明殿」是什么意思?大师说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这个殿是众宝所成,宝放光,这是就事上讲。第二是佛在这个殿里面放普光,遍照法界,佛在那儿放光。说老实话,佛放光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我们见不到的光太多太多了,这个知识现在很多人都懂得了。
  我们知道光波,波长、波短的波动不一样。我们肉眼的能力很有限,只能收到适合我们眼根波度的光波我们能看见;比这个波长的看不见,比这个波短的也看不见,现在这些科学家用一些仪器见到了。像紫外线、x光,这都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从仪器上看到了。佛的光波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是人中确实也有少数人善根发现,偶尔能见到佛光。
  佛光遍照无处不在,现在纵然是几十层大楼里面,重重墙壁障碍,我们在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看到自己房间里面有佛光。佛光没有障碍,障碍是在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当我们妄想分别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