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2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4      字数:4707
  毡椤5诙唷杆岛蠖ā梗人担低曛蟛湃攵ā4笫倭艘桓隼樱溉缥蘖恳寰取梗馐撬岛笤偃攵ā!冻防锩娲笫Π丫囊隼矗斗ɑ分校险饷此担肝钇腥荡蟪司蘖恳澹唐腥ǎ鹚つ睿凳蔷眩狨术米腱段蘖恳宕θ粒硇牟欢埂U馐窍人捣ê笕攵ā?br />
  这是什么意思?大师说(这也是引经上讲的)「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法华即是收入之义」。这个一法是无相,无相是实相。经上又说「究竟至於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所以《法华》是会权归实。《华严》是一乘大法,是讲的真实法,但是没有人懂,没有人能接受。当时讲这部经是在定中讲的,哪些人能听、有条件学习这个法门?法身菩萨。所以它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这个法门世间人不能接受,於是佛这才出定,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说小乘法。这个意思就是说,圆满的智慧要教化众生,众生没有这个能力接受。那怎么办?办学校来培养他。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慢慢的把他提升,於是他就能接受了。
  所以佛第一个讲「阿含」,「阿含」是佛教小学,现在我们讲小乘。讲了多少年?十二年。十二年之后大家有了底子,佛再讲「方等」,「方等」八年,「方等」好比是中学。「方等」学完了之后,人逐渐智慧慢慢开了,可以接受大乘了,佛讲「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所以「般若」是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讲经说法最主要的课题,这个科目用的时间多!最后八年讲「法华、涅盘」,那好比是研究所,入《华严》境界,把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统统入真实法。
  所以在中国古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判一乘法,在大乘之上的(一乘是什么?成佛之法),三部经!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这三部经是一乘法,会权归实。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好,「经云,究竟至於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这就是久后入《法华》,《法华》讲真实了。
  「今欲收入先辨出生,若知三乘万化,从实相生,究竟还归一实相故」。「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阿含」里面讲的是小乘、中乘;「方等」、「般若」讲的是大乘。都是从实相里面流露出来的,最后还要归实相,实相就是《法华》。所以《无量义经》等於说《法华》的序分,「说无量义」,说完之后他「便入此定」。这是「说后入定」,把原因说出来。
  第三种「定中说,如第九会,无出言故」。第九会「普贤菩萨行愿品」、「入法界品」,这一品经也很长。
  第四种不入说,没有入定。我们在此地第二会没有入定,第七会也没有入定。他刚才问了,「十定岂散善耶」,十定是第七会,所以说「如此信中,及第七会,诸文非一」。为什么?第七会从「十定品」,「十定品」以下总共有十一品经,说等觉跟妙觉。他为什么不入?证果了!「唯证能说」。所以「第九表证,唯证能说,一得永常,不碍起用故」,所以,在这一会里头我们没有看到入定。这是世尊说法的仪式大概有这四大类,有入定,有不入定。从这个四类你要是明了的时候,你就晓得佛示现统统有表法的意思在。
  「第七为表常在定故」,因为第七是等觉跟妙觉。我们在大乘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所以他没有出入,他都在定中。「又入为受加」,入定是什么?入定是求佛力加持。等觉、妙觉不需要加!所以没有这种示现。这是为我们解说。「说后入者」,说了以后入,就像《无量义经》一样,「说在行故,将起后故」。说了他真做,引发后面「说真实法」,《法华》讲的真实法。
  后面总结,「是知动寂唯物,圣无常规」。这句话很重要,教导我们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我们一定(特别是在《华严经》里头)要懂得表法的意义,这点很重要。知道大圣不但是说法,连示现都没有一定;佛没有一定的形相,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没有一定的形相。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你们说观世音菩萨的相是什么样子,你要说一定的样子,你执著了。我们中国人都把观音相看成是女的,白衣观音。如果我们在佛门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变相图」,厚厚的一册,里面给我们画的五百张完全不同的身相,统统是观世音菩萨。是不是只有五百种?不止。无量无边,随心应量,他怎么会落到数量里头?落在数量里头就不自在了,不能叫「观自在」,观自在没有数量,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结得好,「动寂唯物」,物是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动」是应,我们常讲的显应,很明显的应,这是动。「寂」是冥应,佛菩萨来应,你并不知道。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有四句,我们在讲席里也常常报告的。众生有显感,佛有显应,这都属於动。众生有显感,佛有冥应,那就是寂。佛总是恒顺众生,众生有的时候是冥感,佛有显应;也有冥感,佛有冥应,四类。
  冥感多半是宿世的善根,自己不知道,阿赖耶识里的种子遇到缘了它起现行。自己没有想去求佛菩萨示现,佛菩萨居然示现,他看到了、接触到了,那是冥感显应;有心求佛菩萨这是显感。所以「动寂唯物,圣无常规」。圣是佛菩萨,佛菩萨没有说一定要怎样,没有!完全感应道交。实在就跟科学家对水的实验一样,水在高倍显微镜之下观察,它的结晶随著人的念头,结晶产生变化。那个变化每一秒钟都不一样,这个说明什么?说明人心不定。
  如果你心是定的,你每一秒钟每一分钟应该看的结晶是相同的。每一秒钟不一样,你才发现我们的妄心真的像经上所说的如瀑流,像瀑布一样,永远不停的在波动。既然波动,那个波的幅度不会相同,所以从外面接受我们波动影响而产生变化,能观察得到。前念后念念念不一样。稍稍有一点功夫的人,你的功夫,佛门里面讲功夫叫得三昧,得三昧也就是得定。得定的人,他心是不是还动的,还是动的,动的幅度不大。没有定的人动的幅度很大,像大海里头惊涛骇浪一样,大风大浪。得定的人是小风小浪,比起那个是平静多了,所以「定」层次很多,不相同。
  在世法里面讲四禅八定,一层比一层功夫深!二禅比初禅深,三禅比二禅深,四禅比三禅深。世间定里头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那是四空天里头的。定力再要升等,就出了三界;阿罗汉所证得的九次第定。九定是从哪里来的?八定再上面就是九定了。所以九定超越六道轮回。
  菩萨所入的定层次更多了,愈是高级甚深的禅定,他的波动愈小。法身菩萨破了几品无明,无明还没有破尽,他的波动非常微细。不是比他高境界的人看不出来,以为他很平静,实际上他还是一直在波动。到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动?如来果地。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试问他有没有波动?有,非常非常微弱。大概只有如来才能看得清楚、才知道,甚至於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知道了,把这个极其微弱的波动止住,他就证得圆满菩提了。
  所以「圣无常规」。我们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你要在这上面起分别、起执著,造成自己的障碍,绝对不会障碍别人,这要知道。换句话说,你没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都不是真实的,但是凡夫无量劫来的习气,所谓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他要不搞清楚,他定不下来。到什么时候才能搞清楚?那真的像一般经上讲的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这就是佛家所谓的钝根,中下根性的人,不是利根。利根人没有念头、没有妄念,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佛教我怎么做,我就这么做。这种人厉害,很快他就成就了,他就入境界了。我们一般人讲真放得下!
  有问题,问题很多的人放不下!但是诸位必须要记住,你真有问题又碍於面子,好像要问,问了这是我还没有放下,算了我就不问了。不问永远堕在无明里头,无明、妄想造成障碍。你不是上上根人,要问。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老实话都是为中下根性的人,才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要是为上上根人几分钟就解决了,哪有这么麻烦!
  你看看谛闲老和尚度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一句话就解决了,真不容易!那个人并不是上上根人,但是他有大福报,他是下愚,古人讲愚不可及,我们比不上他。他对於老师的信心,真正是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做,一点怀疑都没有。
  老师只教他六个字,给他剃度了:你这一生老老实实的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一直念下去,将来准有好处。你看看他多老实,他也不问什么好处,没有疑问,就听老师这句话,一句佛号老实念到底。一天到晚不间断,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身心都没有压力。念了三年多,他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这种人好度!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
  最麻烦、最难度的是中等根性的人,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问题一大堆,疑惑一大堆。要把这些疑惑、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真正不容易。所以佛说经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是为中根人讲的,上智下愚哪有这么罗嗦。我们比上不如,比下也不如。当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常常很感叹的给我说,他很想学「愚」,他说我学了多少年,不像!学不像。由此可知,学愚不是容易事情。因为在李老这个境界学愚,那就是古人讲的大智若愚,真正能学愚学到了,大智!表面上看到他跟愚人差不多,实际上真实智慧。
  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我们要能够体会,他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对於佛菩萨的应化、示现、说法都不可以执著。真的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我们要学怎么样?「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自己以为听懂了,那错了。
  直接的,根本不要有任何分别、任何妄想,你才会听懂真正的意思。我们看经也是如此,不加自己丝毫意思在里面,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不懂不要去研究,古大德教给我们的方法。心定下来,听多了、遍数听多了,自然就懂,所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著急,不要急著求,急著求求不到的,欲速则不达。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三卷)  2003/4/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3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清凉大师「五门分别」的第四门问答。
  这段差不多也都介绍过了,末后还有两行文,我们把它读过去,是在问答总结的部分,「是知动寂唯物,圣无常规」,上次讲到这个地方。接著看下面,说「故下文中,辨十信之用」,下文是经文里面说明十信的德用,说「一方入正定,余方起出说,自在无碍也」。这显示法无定法,一方入定,余方可以出定,确实显示出大用自在。我们就佛菩萨教化众生的作用来看,这桩事情非常的明显。
  佛与法身菩萨在自己境界里面,他在定中,虽然在定中,他的定管用。绝对不是一般小定的人,他入定才能起作用,不入定他就不起作用。像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看到阿罗汉。你看看婆罗门女请教,她的母亲在世造种种不善业,婆罗门女很聪明懂得因果,想到母亲造作这些恶业一定是堕恶道。但是不知道堕在哪一道,也不知道现在她的状况,向罗汉请教,罗汉入定才见到。不入定,不入定就见不到,入定见到了,然后再出定,告诉她,你母亲现在是什么样状况。
  法身菩萨不一样,他在这个地方入定,那个地方出定起作用。这个我们一般讲神通广大!确实真的是神通广大。所以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得不到自在无碍,法身菩萨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真性起用他得自在。华严会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了。
  下面说「余会摩顶后说,此会说后摩顶」,摩顶是授记,是一种非常亲切关心爱护的表示,在前在后也没有一定,「是知此经体势纵横,不可定准」,最重要的就是这三句话。总而言之,佛法教学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不可以拘泥,不可以分别执著,如果有分别执著这就难了。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