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3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3      字数:4691
  蒲Ъ际蹩焖俚耐卣埂?br />
  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早年我们住在南京,上海是我们的邻居。现在我们住在南京,美国是我们的邻居。从台湾到澳洲,八个小时的航程,我常常笑著说,四十年前我在台湾,从台北到高雄特快车八个小时,从台北到高雄。今天我们坐飞机从台北到布里斯本八个小时。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懂得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我们是一家人。这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把它圆融化解?这是讲化解他们的冲突,化解其中的矛盾,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
  所以这个弥陀村的概念,随著这个时代,我们也不断在拓展,现在变成一个多元文化村的构想,或者是多元文化之家,更亲切了;我们不是一个村,我们是一家人,整个地球是一个家庭。凡是地球上的居民,我们都是一家人,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冲突才能化解,世界和平才能够落实,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够实现。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些目的?教学。确实「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唤醒大家学不厌,到老,老还是要学,不能说年老就不学了,一百岁了我还上课,我还在学习,永远不能够停止。
  孔老夫子晚年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夫子一生教学的心得。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这里想,想来想去都没有利益,都没有好处。方方面面来做个比较,夫子得到一个结论,「不如学也」,学不厌,教不倦。只有从事於教学,自己的道德成就了,学问成就了,然后教导别人。自己在教学里头又增长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教学相长。
  夫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夫子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志学习;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然后为大家讲经说法。用现代的话来说,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工作,不疲不厌,做了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真的,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说明了孔老夫子一生。你要问夫子是什么样的人,这几句话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夫子如是,诸佛菩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的古圣先贤,你想想哪个不如是?
  我们从这一首偈子里面就明白,一门深入,一个地方教学,不能到处跑。到处跑对自己没有损害,但是在教化众生上,你得不到成就。为什么?学生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所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这两千多年来的教学,你看它有道场,就是学校,它有学校。老师在这个学校里面教学往往就是一生,这里头没有期限的,终身制的。有不少的老师一生不离开学校,所以他有非常殊胜的成就。天下学子慕道而来参学的,比比皆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到另外一个世界,除非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为什么?他们有能力分身,行!不能分身,那就老老实实住在一个地方,不能动,成就一方。这一首偈是教我们这样的一种修学心态。
  在前面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世尊当年是属於游化。那是什么原因?佛没有道场,随便走到哪个地方,河边树下,席地而坐,学生围绕,佛就为他们讲经说法,那就是教学。这些学生难得,虽然没有学校,但是有老师,老师在哪里,一定是跟到哪里。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世尊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五个零头省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是僧团,它不散。换句话说,他的教学不间断。虽然没有固定的场所,天天上课,从来没有间断过。学生跟著老师在一起,这行,这个团体不算小。
  所以世尊非常慈悲,因为他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场所,哪里都行。有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邀请,佛答应他:好!我们到你那个地方去。邀请的个人也好,单位也好,他一定有园林来招待,因为不是请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是邀请他的僧团到我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这个就是「能於一一刹」,有这个意思在。
  如果学生离开老师,听不到老师教诲,这很难成就。中国古人常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哪里会有成就?固然自己成就了,念念要帮助众生;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还是要念念帮助众生。自己已经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诸佛如来;自己还没有圆满成就,帮助众生,那是菩萨。菩萨教学相长,教也是学,学也是教,教学是一不是二。有耐心,绝对不改变主意,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念念都在学习之中。
  学什么?第三句告诉我们『修习菩提行』。「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菩提行」这三个字怎么讲法?最简单的说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在这里面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叫菩提行。修是修学,习是实习,六道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有不迷染的道理!迷邪染是错误的,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见色闻声,不知道根身器界,这个器界是外面的境界,不知道自己身体六根、不晓得外面五欲六尘境界的真相,这叫迷。
  因为迷,换句话说,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我们周边生活环境,迷了。迷了於是怎么样?他就起妄想,以为是这样,以为是那样,都不是事实真相,这里头生起什么?邪知邪见。看错了,解错了,认识错误,在这个错误里面就起贪瞋痴慢,这个喜爱,那个憎恨,那是污染,贪瞋痴慢严重的染污。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把这些迷惑、错误的知见,一切染污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学。修正过来,你就转迷为觉,觉悟了;转邪为正,你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於一切法,你绝对不会再污染,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诸佛菩萨修习的总纲领、总原则。
  这个总的纲领原则落实在教学里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原则、总纲领。这三句从哪里来的?「诸恶莫作」是从转染污为清净来的,「众善奉行」是转邪知见为正知见而来的,「自净其意」是转迷为觉而来的。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纲领原则是他自己修学的成就,从觉正净里面起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与觉正净相应,这叫真实教诲。我们要明了,要觉悟。
  以此功德,『严净诸刹海』。我们几乎天天课诵的时候,最后都会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严净诸刹海」就是庄严佛净土。拿什么庄严?愿以此功德,你有什么功德?这个地方人家是「能於一一刹,亿劫不思议,修习菩提行」,这是功德,他用这个功德来庄严佛净土。我们要不认真的学,拿什么东西来严净刹海?这个太重要了。我们要常常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菩提相应不相应?菩提就是觉正净,菩提就是断恶修善,自净其意,这个自净其意是福慧双修,这是功德,与性德完全相应。
  由此,你应该明白了,庄严佛净土要不要用这些香花、这些七宝,需不需要用这个?不需要。要不要造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建大道场?不必要。怎么知道不必要?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这个经是世尊初成道的时候,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讲的,他在菩提树下入定,定中讲的。他坐在大树下,没有宫殿,没有庭台楼阁,没有。用什么庄严?用觉正净庄严,用断恶修善、自净其意来庄严。经论上教导我们,用孝亲尊师,真诚清净平等的博爱一切众生,用菩萨的六度四摄,用普贤的十大愿王,这个庄严!
  大乘经上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心转过来之后,外面境界统统都跟著转了,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变成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器世界,一切万事万物,皆是众宝所成;住在这个世间一切人物,无一不是圣贤,无一不是诸佛菩萨,这是严净到极处。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说说而已,还是事实真相?谁能见到?有,不是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见到了。换句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功夫到家的人,他见到了。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讲到,一旦真正觉悟、明白了,契入境界了,才知道弥陀就是自心,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此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
  实在讲,众生迷悟上有差别,境确确实实随心所现。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这个道理,宇宙法界无量无边,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真心能现。这里面起了种种变化,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怎么回事情?唯识所变。什么叫识?识就是念头,就是佛讲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离开了心想,原来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世界就是极乐,这叫真正严净诸刹海,究竟圆满的严净诸刹海。从哪里严起?从自己的心,心离迷邪染,这一句就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十一首偈: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偈颂一直到下面一首,都是说如来因地上所修的大行,最后两首才讲到果德,修因证果。这首偈非常重要,大乘经上佛常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要修普贤行。普贤菩萨修的是什么法门?跟诸位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包括的法门是无量无边,就是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这部经里头,这部经诸位要知道,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宫殿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分量有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如果要是有形相的话,我们这个世间容纳不下。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在此地。
  龙树菩萨本来是一个很傲慢的人,自己认为自己的智慧了不起,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这个世界上第一人。大龙菩萨看到了,这个人起了我慢心,把他接引到龙宫里面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看到这个经典,他那个我慢马上就没有了,自己知道自己所学习、所知道的太少了,那跟释迦牟尼佛怎么能比?想想这样的大经,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上众生,没有人能够接受得了,学不完。
  大龙菩萨再跟他介绍,还有简单的本子,中本。中本是什么?大概就是像现在,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比《四库全书》,我们这里有《四库全书》。大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好像是《四库全书》,中本的是什么?中本就像目录提要。诸位在我们图书馆里看到,目录提要精装这么厚的本子有五本,五大册,那是目录提要。龙树菩萨看了一看,还是不行,还是太多了。最后大龙菩萨讲,还有最简单的,下本。下本是什么?目录。多大分量?有十万偈,四十品,他就把这一部分带到这个世间来了。
  所以我们今天读的这个《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目录,提要都谈不上,目录。像我们《四库全书》目录只有一册,目录提要有五册,全书有一千五百册。诸位想想,你能知道一个大概。也像我们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分量可观,《二十五史》有三千多卷,这个书摆起来是一个书架,古人常讲这一部《二十五史》不知道从哪里读起,分量太大了。可是后来有人也是看分量太大,把它重新编写简单的本子,便利大家修学。像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的《通鉴辑览》,那比《二十五史》分量就少多了,便於学习。但是分量还是太大,现在精装本也有十几册,初学依旧是不便。古人又替初学编了一部最简单的叫《纲鉴》,这个就简单了。
  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华严经》是《二十五史》里头的《纲鉴》,没有读到原本。所以统统是目录,句句话都是目录。这样你才晓得诸佛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他们对於宇宙人生事实真相的说明,讲得太清楚、太透彻了。孔老夫子想来想去,「不如学也」,有道理。学习圣贤人的教诲,这里头其乐无穷,我们为什么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