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3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88
  去学,虽然看很多古人的注疏、注解,你也写成不少的讲稿去讲,讲得怎么样?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这样子你让听众生不起兴趣。你要是讲的次数少(像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最少三次,最多不可以超过十次,标准是五次到七次),一般信徒:面子!反正你时间短,来捧捧场。如果你要讲个半个月、一个月,人家就不来捧场了,你讲得没味道,他不来听了。那么听众愈来愈少,你自己的信心都失掉了。这种讲演、讲经是失败的。你要怎么样能够把听众抓住,听众是愈讲愈多,你成功了。你要能把听众掌握住,让听众愈来愈多(因为听众会宣传,他会带人来听),解行要相应!秘诀在此地,解行不相应是决定做不到的。精进,解帮助行,行帮助解,你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纵然是你讲一部经,遍遍不一样,一遍比一遍精彩,这肯定的。
  这一生还要讲多经吗?一部经就够了。这是我在差不多是四、五十年前的老观念,我从李炳南老居士那个地方学到的,我得力李老师这种指导,专攻,没有学得很多很杂。确实,如果没有老师严格的督导,我们年轻都喜欢广学多闻,什么都想学,什么书都喜欢看。常识很丰富,不专、不精,谚语所谓「行行通,行行松」,没有一样能出人头地。学了很多,一点受用都得不到,真的与断烦恼习气毫不相关,这个学叫白学了,一点受用都没有。你们同学在这个地方,我要求大家的,一个人专攻一经,学讲一部经。你们自己想想,你们有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只要你真正听话,不是阳奉阴违,你一定得受用。得受用多少,那是你自己修学的功夫勤惰不相同。你要如理如法的深入,勤奋努力,你得的效果就很明显、很显著,这样会增长你的信心,会激发你的愿心。我这些话都是我自己年轻时修学的经验,不是道听涂说。这是文殊菩萨教我们第四个科目。
  第五个科目「禅那」,禅定!六波罗蜜里面讲的禅定。禅定是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的。宗门六祖大师惠能,他从《金刚经》上开悟的,他所修的禅定,教别人的禅定就是依据《金刚经》上这两句话,他落实了。他讲得比较白,什么叫禅?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你们想想这样两句话,不就是「不取於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禅定能生智慧,智慧大小与禅定功夫浅深恰好成正比例。初学,实在讲在哪个法门都没有定法。在禅宗,一般初学的都是禅堂里面打坐,去练眼观鼻、鼻观心。那是什么?那是基础,基础的修学。学了之后要管用,用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他都是眼观鼻、鼻观心。参禅的人,你到禅宗道场,你遇见他了,他没有看到你,你给他打招呼,他没有听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他架子大,他眼睛不是闭著的,眼睛确实看鼻子,他在练功。寺庙里面有些客人,专门有知客师、照客师他们接待,与这些清众没有关系。招待的是执事,有人招待,他们不是招待客人的,没有这个工作,从这个地方练。然后练到功夫差不多了,眼睛可以张大一点,可以接触六尘境界。接触六尘境界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果外面著相,内面动心,马上收回来,收回什么?眼观鼻,鼻观心。从外面境界收回来。孟夫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两句话,这是禅功。真正做学问是什么?就跟参禅一样,把你的妄心从外头境界收回来,收回来就不缘外缘内了。
  观世音菩萨就修这个法门,《楞严经》上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是举耳根。我们耳根听声音听外面的,他不听外面的,他反过来听里面的,里面是什么,里面是自性;外面是什么,外面是声尘。我们凡夫六根往外跑,所以烦恼多,妄想分别执著都生起来;他往内缘,他不向外缘。换句话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永远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境。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定慧等学,这叫做禅定。禅定在梵语里面称为禅那,禅那也翻作「静虑」,静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虑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禅那这个禅定是「定里头有慧,慧里头有定」,它不是死定。不是说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就变成什么?变成「无想定」,错误,那不是禅定。无想定要修成功,果报在无想天,外道!那个不能见性。
  所以禅定是活活泼泼的,初学好像是很呆板,愈学愈活泼,它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泼!还不会用的时候,那是比较呆板。禅堂里面天天坐香,这很呆板的,这是什么?你的功夫不能够应用在生活上。真正应用在活上,行住坐卧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是你禅定功夫成熟了,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里头,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看《华严经》里面,修禅定的这些菩萨们,他们在哪里修的?在市场,现在讲的百货公司,在百货公司里面闲逛。其实他不是闲逛,他在那里修禅定。百货公司里面逛,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心里头如如不动是禅定,定慧等学!但是我们一般人认为:这老先生去逛街,去看热闹去了!哪里晓得人家在做功夫,这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细心观察,你才能看出来:他不简单,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逛街的时候,那是手舞之、足蹈之,面貌里头有欲望,情欲的表情。真修行人他的表情上看到是定慧,不一样,确实是修定、修慧。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八卷)  2003/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8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大威光菩萨获益,十一句里面第五句: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清净行门能得无边的果德。清凉大师讲,『入无边功德海』,「无边果德,此行入故」。我们在这一段行门里面,特别为同学们介绍文殊菩萨的十个修行科目,「十波罗蜜」。这十门前面五门跟诸位介绍过了,从布施到禅定,第六个科目是「般若」,智慧。通常世尊在大乘经里面,讲菩萨修行的纲领只讲六个,从布施到般若。《华严经》处处都是用十代表圆满,所以文殊菩萨将六波罗蜜展开,变成十门科目,六门课展开变成十门课。所以十跟六确实不增不减,十归纳就变成六,六展开就变成十,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般若智慧,大经上跟我们讲,「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智门」,普入是讲万事万法都跟般若智慧相应。而实实在在遍法界虚空界,哪一法不与般若相应?没有!法法皆相应。只是凡夫不觉,没有觉察到它跟般若相应。觉察到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
  为什么一切法与般若相应?诸位一定要懂这个原理,这个原理就是自性。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很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哪一样不是自性所现、所变的?所现、所变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所生。自性本具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这是自性本来具有的,自性所生的万法里头与般若智慧相应不相应?当然相应!自性本具无量的德能,自性本具无量的相好。你要真正懂得这一个大总持法门,这是大总纲领,你就晓得一切万法随便拈一法,都与般若相应,与德能相应,与相好相应,如果不相应,那就不是自性变现的。不是自性变现的,世出世间找不到。六根所接触到的都不离自性。所以今天的问题就是宗门祖师大德所说的,你会么!你会看吗?你善观吗?观是观察。果然「善观诸法」,就是你会看,你在一切诸法里你会看,原来跟实相般若完全相应。这个样子随便拈一法都与无量无边的智慧相应,「般若波罗蜜」!如果把六度展开变成十度,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是从禅定里面开出来的;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这就变成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后面四科,便於前面六科的落实;换句话说,它有能力帮助前面六波罗蜜落实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菩萨行活活泼泼,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权实二智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单单讲六度,般若波罗蜜里面权实二智都包括在其中,如果讲十波罗蜜,权智开出去了,单讲实智。实智是什么?《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实智,真实智慧!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后边方便、愿、力、智,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
  所以我们静观宇宙万有,大到虚空世界,小到微尘毛孔,你仔细观察它,细心深入去体会它,它无知,它不动。也许同学们听了会觉得奇怪,经论都说这一切万法是动的,为什么我在此地说不动?实在讲不动是经上说的,不是我说的。法相唯识宗讲「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是动相。所以佛在大乘经上也说,「真如不守自性,而起一念妄动」,无明是这么生起来的。所以无明就是个动相,无明一动就起三细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实在讲这个就是动相;这一动就生了一个「能见相」,一动就想见;这一想见马上就变出一个「境界相」,你所见到的。所以,能见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能见相是我们今天讲精神的世界,境界相(相分)是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跟精神世界同源,同一个根,这个根是什么?无明业相。换句话说,真如不守自性,它的根本是真如,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一念妄动就叫做迷,所以迷是动相,觉是不动;觉心不动,迷心妄动。
  你从这个地方又要了解,静是真如,动还是真如。真如像水一样,水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很平静,这是「觉」。为什么?你看水平静的时候,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它照得清清楚楚,所以觉就有照,照是明了。它要一动,动了就起波浪,起波浪之后它就照不清楚,照到外面的相支离破碎,真相就见不到了,破碎的、一部分一部分的连不起来。所以对於宇宙真相就迷失了,迷失了然后产生错觉,把局部的现象当作全体。九法界凡夫,他的思想见解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这个地方来的。所以,动没有离开水,水好比真如;静,不动,不动还是没有离开水,佛在经上才说「动静不二」,你想想看这个意思是不是?但是「动」,这个真相你完全不了解,你见不到,静的时候见到了。见到之后,动不异静,静不异动,动静是一不是二,你就得大自在了!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一真法界。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说(你们现在常常念,常常在学习),「极乐不异此方,此方即是极乐」,极乐是静,此方是动;极乐好比水是平静的,此方这个水起了波浪。他这两句话不容易说出来,如果要没有入这个境界讲不出来,讲得好。中峰不是普通人,至少他是已经觉悟了,从他几次开示里面,好像是见性,不见性说不出来。明心见性就是法身菩萨,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中国人真正是有福报,历代祖师大德当中,真有成就,达到明心见性,契入佛境界的不乏其人,代代都有。我们学佛,说老实话,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契入。你想不想契入?你知道你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不能明心见性?你放不下!放不下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统统要放下,一丝毫都不能够留,你就明心见性。有人听了很欢喜:我放下,统统放下!真的,这一念放下,第二念又拉回来了。真的,大乘修行人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说不尽。
  所以我们确实有觉悟的时候,但是时间很短。一刹那觉了,「真的,我一切放下了」。可是到第二念,第二念又回来了,又舍不得了。换句话说,他不能永远放下,他进进退退的,想放又不肯放。这什么原因?习气,这是无量劫来的习气、染著。这怎么办?只要自己有正知正见,天天读经,天天听佛菩萨劝告,听佛菩萨教导,一天放一点、一天放一点;不要一下放,一下做不到,慢慢的放。这样如果能保持不退转,你有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功夫,真的放下了。哪一天真的放下,哪一天你就入佛境界,这些经教的意思你都懂,你都通了,你的心恢复到平静,八风吹不动!
  八风是说的什么?是环境的诱惑。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我们常讲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你不受诱惑了。你在里面可不可以跟大家一同生活?可以!一同生活,一同游戏。不一样的,跟你一同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