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7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78
  举办的晚会,你们录相我看了,内容确实不错,可以流通。但是我看了之后,不能流通。什么原因?「礼敬」这个科目太差了。你们的服装疏忽了,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流通,你说多可惜。这是一个庆典,图文巴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是澳洲著名的基督教,还是保守派的基地,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庆祝耶稣圣诞,好!但是我们没有穿上礼服,我们的穿著太随便,这拿出去人家怎么说?你们的庆祝里头没有诚意!所以这个东西就不能流通,提供自己做个经验,希望明年要改进。你看看,一点点疏忽,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补救,不容易!如果我们对别人尊敬,平常到人家里去都要穿礼服,表示我对他的尊敬。随便家里穿的衣服,就能到人家里去,那是什么人家?非常熟的人家,不拘束这些形式,跟一家人一样,那个可以。我们跟人家没有这个关系。别人到我们家来访问,我们可以接受,我们不责怪他。我们到别人那里去一定要有礼貌,决定不能够失礼,这个不能不懂。
  第二「称赞」,称赞是有分寸的,不能过分。过分变成什么?巴结人。称赞要称赞到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到,做到恰到好处。称赞这里面,佛教我们称赞,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与性德相应,称赞他。与性德不相应,有礼敬没有称赞,就够了,决定不可以有毁谤。你看看大乘经里头,佛有没有毁谤哪些人、批评哪些人?没有。别人做错事情,佛不说;不说就行了,就是不称赞就行了,不能说人过失。这一不称赞,对方他自己就要反省,「大概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没有听到赞叹」,他就要回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如果批评、毁谤那就太重了,诸佛菩萨不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对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不称赞就是批评,我们在普贤菩萨那里学来的。礼敬决定没有分别,纵然是做五逆十恶的人,我们对他还是要真诚的礼敬,不赞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学习威光菩萨获益的第四句: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知诸佛法,愿为本故」,本经最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确确实实是『一切佛法』的『大愿海』,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懂得「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遍虚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佛门礼忏,忏仪里面常常说「一切恭敬」,「一心恭敬」,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分别,如果有分别、有执著,敬意就失掉了,那个形式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内有敬意,外有礼貌,对人对事对物。至於「赞叹」,他的思想、言行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要懂得这个原则。所以,称赞里面有分别,礼敬里面没有。
  第三愿是供养,「广修供养」。供养里面也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过这里头也要有智慧去观察,那就是我供养他,他接受我这个供养,他做些什么?最明显的我们用财力供养,财供养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内财就是我们发心去做义工,这是很平常的。做义工的供养比拿钱财的供养还要殊胜,钱财是身外之物,果报比不上用身体供养;身体属於内财,所以果报比外财要殊胜得多!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但是我们的供养,他到底拿去做什么用途,我们要仔细观察。如果他用得正,这布施供养福报很大;如果他用得不正,我们的供养不但没有福,还有过,有过失。他拿到这个供养去造孽了,他要没有这个供养,供养少,他造的罪孽少!他得到大的财富供养,他就可以造大罪孽,这个不能不考虑的。如果我们用我们的体力、财富帮助他造罪业,诸位想想这是不是一桩好事?这不是!所以修供养法这里头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往往自己造作罪过,自己还不知道。
  我在讲席很多年了,大概三、四十年前,我就常常劝勉我们的同学,我们讲经教学需要场所,这个场所古时候是如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要观察,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当年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也接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提供场所,来供养佛陀、供养大众在一起学习。像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都是大富长者他们的别墅、花园,供养佛做为教学、学习的中心。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场所的产业是属於长者居士的;换句话说,只是借用,可以长期借用,绝对不是把主权都供养你。主权供养给你,你要接受了,你还出什么家?出家,没有家了!你要接受这个产业,你不就是又有家了!接受这个产业,换句话说,你出了家之后,又把你引回家。你想想对不对?所以我们看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罗汉他们接受供养,都是我常讲的,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你们的,这样如法。修行人里头有很多是凡夫,看到产业多了,他就退心了,他就想争夺这个产业。产业不是属於道场大众的,大家心就安了,会好好利用这个环境,「这环境不错,好,我们赶紧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对这个环境一丝毫贪恋的心都没有。为什么?产业是别人的。这个很如法,世尊在世的时候如是,佛法传到中国的时候亦如是。没有出家人自己的产业,没有,他已经出家了。
  所以中国过去,古时候这些大道场,现在诸位到中国去观光旅游,你看到有很多大的寺庙匾额上「敕建」。敕建是国家建的道场,是皇帝下命令交代地方官员建的道场,这个道场是国家的,我们看到很多这种匾额。私人也有建道场供养佛法的,这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某一个法师。所以道场都叫十方道场,只要是出家受了戒的人,他要到这里来参学,只要他不犯过错、不犯戒、不犯规矩,没有理由拒绝,都要接纳,十方常住!常住里面工作的人员,像方丈住持就好像一个学校校长;里面的监院这是管总务;首座管教学;维那管秩序,像训导一样。所有一切这些执事人员,他们的任期一年,正月初一上任,举行就职典礼,腊月三十总辞。总辞之后,这个寺院所有一切住众(住众有出家、有在家,有在家居士做义工的),统统参加选举新的执事。所以佛法是民主的,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这个制度几千年来,选出来之后第二天上任,来接班。每年选一次,所以地位是平等的。
  老住持下来,他不愿意做了,你们选新的。他可能到菜园去种菜,那个时候还有挑粪的,专门洗厕所的叫净头,菜园叫菜头,厨房里面烧火的叫火头,这是寺院里面工作里头最辛苦、最粗的工作,可能住持下来就干这个工作,所以,出家人地位是平等的。他在职位上他的工作是不平等的,但是身分是平等的。真平等在佛门里头!住持、当家不可以作威作福,生活是一样的,没有单独吃饭的。单独吃饭是什么?生病,要比较重的,跟大家报告,某人生病了要特别照顾,我们大众的饭,吃的时候他不容易消化,要给他煮一点软的东西。没有例外的,跟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寺院庵堂,你要跟里面的人不熟悉,你想去住一天,人家拒绝你,不接待你,你出家也没有用处,一定跟他熟,这跟古时候不一样了。所以现在出家人非常辛苦,没地方住。不像从前,从前只要是寺庙,出家人都有地方住,没有家,处处是家,所以他身心安!现在出家人身心不安,我在这个地方出家的,这个地方老和尚收我做徒弟,我在这里出家。我离开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道场去,那个道场未必收我,未必能叫我在那里安心去学习,非常艰难。逼著现在出家人怎么样?自己要去搞小庙。实在不能搞小庙,也买个公寓房子搞一个小精舍。这个不能怪他们,他们有没有过失?不能说没有过失,也不能够责怪他们。原因是什么?时势所逼。一个人搞一个小精舍在从前是决定不许可的,那是犯了大过失。为什么?所有天下寺院庵堂你都可以住,你为什么不住,你要去搞一个小精舍?今天能讲得通,天下寺庙庵堂不给你住,你自己不去搞个小精舍怎么办?没法子。所以,一定要观察整个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刹那刹那都在变化。
  末法时期实在讲佛说得很清楚,《金刚经》上讲的「后五百年」,后五百年就是末后的五百年。五个五百年,佛讲了第一个五百年,「持戒坚固」;大家都守戒律,都是善人,真正是善男子善女人。第二个五百年,指佛灭度之后第二个五百年,持戒的人愈来愈少,「禅定坚固」,参禅,还算不错。到第三个五百年,参禅的人少了,「多闻坚固」;喜欢研究经典,真正坐禅他坐不下去,喜欢研究讨论。第四个五百年研究经典的人也少了,「塔庙坚固」;喜欢盖庙,喜欢造佛像,对这个很有兴趣。在第四个五百年,就是佛灭度两千年了。第五个五百年之后「斗争坚固」,我们今天是五百年以后的这个时代,所以一定要晓得这个时代是属於斗争坚固。斗争坚固里面我们不参加斗争,退出来,不斗争,这就很不容易!我不跟别人斗争,别人要跟我斗争。怎么办?我们总是步步退让。我们今天退到澳洲来了,澳洲,我们退出大都会,我们找这个小地方。为什么?避免斗争。建一个小小的道场能够安身立命,在此地好好的学习、养道、办道就好了。好在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利用高科技的这种方法,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学,我们帮助许许多多有志一同的同参道友们,依旧能够不间断。这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修学广度众生的一个新的方式,这跟过去不一样。
  供养说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要有智慧。我还是坚持道场是信徒们自己的,你们自己的产业,借给我们使用,租借。现在法律上有租借,象徵性的一年一块钱,每年换一个新的租约。你们信徒们看看我们做的如法不如法,你看到我们做得很满意、很如法,明年再租给我们。你要觉得我们这里不如法,你不满意,你租约到期,可以把这个道场收回,我们走路,再去找地方,这样子好!让真正修行人一心在办道,对於这个道场没有一丝毫争夺的念头。这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懂得,他说我供养法师,我何必还要留这一手?这是对法师有好处,没有害处。所以《了凡四训》上讲得很好,凡是善恶、功过不看这个事,看它的影响,你这样作法影响好。如果在家信徒都明白、都觉悟了,都懂得这个方法,出家人都是好人,心都在道上,都不会去争名闻利养。你让他一心办道,道业成就、学业成就,真正能教化众生,这个功德多大!对於出家人供养的时候,只要照顾他生活面面都能过得去就好了,不可以太丰厚!生活太富裕,妄念就生了,心就不在道上。所以诸位你都没有仔细想到,那是害出家人,障碍出家人修道,你不但没有功,你有罪过。
  我这一生当中,我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自己怎么作法。信徒给我的供养,我没有拿这个去享受,我也没有拿这个去盖道场。早年我做的几桩事情,跟祖师学的。我第一桩事情是印经,流通法宝。我印什么样的经?绝版的经书我一定会印,希望这个版本不至於丧失。我们讲席当中所采取的经论注疏,这个要紧,因为现在正在讲的,要提供大家都能够看得到,这两种是优先。另外就是接受大众请求,有人希望我们印什么经书流通,我们看到这个经书是真的,不是伪造的,对当前社会有利不是有害的,我们也乐意印,这是最主要的工作。其次附带的慈善救济,放生、布施医药,我就做这么几样事情。其他社会慈善事业很多人去做,用不著我去做,我的力量很薄弱,福报很小,只做这点工作。所以,从来没有建道场这个念头,一生当中从来没有问人要过钱,没有化过缘,心安、身安!不敢浪费一块钱,用一块钱都会想想可不可以不用?可以不用,应当要节省下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香港这个地方有人帮助捐助道场,我就教他用这个方法,产权属於你自己的,你租给我用,期限一年,租金象徵性的付一块钱。这一年做得很好,你很满意,明年再给我们用一年,我们换一个租约;年年这样换,好,省心省事,一点都不操心。没有人想占有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有主,我们自己是客,这是最如法的。如果这个斋主他要往生过世了,他的后人不肯再借用,我们要走路,欢欢喜喜的离开,一丝毫怨恨都不能有。为什么?感恩他过去那么长的时间对我们的照顾供养。不能因为他走了,他家里的家属要收回去,不让我们再做了,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