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3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1      字数:4683
  郧宄⒕龆ú恍硪逗漳抢系娜私飧鎏趵侠魇凳┝桨俣嗄辍D憧淳丝滴酢⒂赫⒏陕。滴趿辍⒂赫辍⒏陕×辏诟陕∠旅妫屑吻臁⒌拦狻⑾谭幔桨倌旯チ耍济挥谐鍪虑椋妒呛蹙褪韬隽恕4褥且逗漳抢先耍氖焙颍谭峄实壑溃恰刚饷皇拢剂桨俣嗄炅耍睦锘褂姓饣厥虑椤梗“阉幽闪耍詈笏亚宄鸬袅恕D憧纯此堑那醭ぃǔ鸬哪歉鲂亩嗝醇峋觯饶懔桨俣嗄曛螅愕脑怂チ耍以倮矗故前涯忝鸬簦?br />
  冤家宜解不宜结。今天国际上的纷争用武力、用报复不能解决问题,这个仇结下去,冤冤相报,世世代代没完没了。这是事实,不是迷信!不可以结怨,要化解,才是解决问题。化解就是一定要尊重别人的文化,尊重别人的传统,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入境随俗,快乐无比!我们几乎是半个世纪在海外流浪,走过不少国家地区。我们完全把佛法用上了,无论到哪个国家地区,我是很快就融入他们的社会,所以能到处受人欢迎。你要坚持我的那些习惯、方式,你跟别人格格不入,你跟别人做对头,不是做朋友,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无论到哪个国家地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能随缘、要随缘。跟他打成一片、跟他做朋友,欢喜、快乐,我们帮助他,他帮助我们。这是从我们生活经验里面学习到的,这一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世界的纷争,就能够促进世界和平。
  「华旋所成就」这五个字,你就想它的意思有多深,不同的文化成就真善美慧。道理要懂,你要能体会得到。《华严经》字字句句意在言外,所以你看不懂的,你就不晓得它在说些什么。你真正看得懂的,其味无穷,你才能够得受用,你才能真正得利益。
  『化佛皆充满,菩萨普光明』,这两句话是形容,是说上面的成就,这个社会多么美好,全在自己。这个要用智慧,不能用烦恼。中国古人常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人与人相处要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人事的环境虽然非常复杂,古人跟我们说总不外善、恶。一个是善的,顺境;一个是恶的,逆境,就两大类。佛教导我们,中国儒家、道家、古圣先贤都是这样教人,再看看外国宗教典籍里头也是这样教人,这哪能错得了!所以我们这才悟过来,古圣先贤教人的,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是性德。他自己想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多人想,他们怎么想的都是一样的,奇怪了?自己想出来,应该各个人不一样。他们想的都是一样的,这就不是他的思想,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要细心去观察,本性、自性的性德,天然的!中国人所讲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英雄!英雄,前面讲的已经克服自己烦恼习气了,他所看所见的都是一样的,这是性德,决不是随顺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因为从妄想分别执著出来的东西,各个人不相同;只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都恢复到清净心,那就会相同。所以,佛家讲的「佛佛道同」!
  我们今天用这个做一个例子,我们能够推想到,觉悟的人跟觉悟的人见解就很接近,迷惑的人跟迷惑的人见解是决定不相同。那么圣人教导我们,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要真正做功夫,要真正修行。我们处逆境,逆境是我们的环境不好,很恶劣,样样都不称心、不如意,周边所遇到的都是恶人,都不是善人。处这个境界,我们应该怎么处法?这个境界古人有最明显的例子,舜王,中国二十四孝头一个,大舜。你看舜处的那个环境,他遇的那个人,那是什么人?父亲、继母跟继母生的儿子,都是跟他做对头,都是恨不得把他害死。他能尽孝,他没有看到他父亲的错、不是处,没有看到他继母、他继母生的弟弟的不是处,总是觉得我自己做得不好,为什么他们这么讨厌我?天天反省,天天改过。真的,不就是六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没见到别人过,他见的是自己过,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样子,三、四年把全家人感化了。所以大孝!中国讲孝道第一人。
  在佛法里面讲,他的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都是他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他能够化怨为亲、化敌为友,这个了不起。别人在这个环境里头,起怨恨心、报复心,这个怨恨、报复就造成仇恨,愈结愈深,生生世世冤冤相报,那就不得了,那就苦不堪言!果报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我们处逆境,遇到恶缘,要学舜王。你看,他在这个环境当中养成自己的大德大智、大德大行,感动那个时候的皇帝尧王。尧王听到有这样一个人,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让给他。这个有道理,他能够感动他这样的父母,把他从恶人变成好人,他就能感化一国,他就能感化天下。尧有眼光,有智慧,选他做继承人。
  在佛法里面,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念过《金刚经》,《金刚经》里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逆境、恶缘。忍辱仙人,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释迦牟尼佛说这是他的前身。他没有成佛之前,修菩萨道,菩萨修六波罗蜜。他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遇到这么一桩事情,修忍辱!被歌利王凌迟处死,不是痛痛快快叫他死,用刀割肉,一片一片割下来,这样子把他处死。歌利是梵语,歌利王要是用意思上翻,中国人就翻成暴君,残暴、不讲理的这样一个王。菩萨修忍辱的时候,遇到这个恶王,一丝毫瞋恚的念头都没有。佛在经上说,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等於说经过考试。这样的考试,你有没有瞋恚心?还动不动瞋恚念头?没有,毕业了。没有这个人来考试,你这一关没通过,你毕不了业。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不杀生这条戒圆满了,所以两个圆满。他生什么心?感恩的心。他用什么报答?他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所以歌利王的后身就是憍陈如尊者,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第一个得度的。这就是化怨为亲、化敌为友,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不可以对立,不可以报复,不可以生瞋恚心。
  所以大乘佛法要能够普遍宣扬,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哪里会有灾难?哪里会有冲突?哪里会有什么恐怖分子?都没有了。佛法是真能解决问题,可惜没有人知道。现在虽然是科技发达,我们每一场的讲演都从网路上传播,虽然传播到全世界,听的人还是太少太少了。我所晓得的也不过是几万人、十几万人在听,世界上人口七十多亿,十几万人听,算什么!这是我们感到非常遗憾的,真正听懂的、明白的人少。
  处顺境,一切称心如意。好,顺境,遇到人都是好人,都是欢喜你的、赞叹你的、帮助你的,这个境界好!那也是考试,考什么?你有没有再起贪恋的念头。如果起一念贪恋的念头,你堕落了。这个考试,跟你说比那个逆境的时候还要严峻。一般人晓得逆境、恶缘人容易堕落,没错,不知道顺境、善缘更容易叫人堕落。在佛经里面,善财童子他就是处顺境、善缘,他不贪图富贵,他能够舍弃、能够放下。像释迦牟尼佛,你看生长在皇宫,父亲是国王,名闻利养样样具足,他的环境是顺境、是善缘。他要一贪图富贵,他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就堕落了。他能够放下名利,能够放下权位,一生干什么?从事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工作,他选择这一行,他不愿意作国王。我们在经典上读到武艺超群,他不愿意作将军,不愿意作元帅,不要财富,什么都不要。他过一个清高的生活,从事於教学,而且是义务的教学,伟大!教育家。释迦牟尼佛是教育家。
  中国古人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中国立国到现在,我们讲统一,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国家;一直到今天,虽然中国这两千年来改朝换代,始终是统一的,历史上没有。全世界哪个国家都不能跟中国比,两千多年来维持统一的局面,这个不可思议。靠什么?靠教育。汉朝这些帝王了不起,汉武帝制定中国教育政策,他懂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首先把教育办好,而且教育是孔孟,是中国教学的主流。以后佛法进入中国,也成为主流。在中国教学,儒、释、道三家,教导这个地区,所以这个地区的人有智慧、有德行,懂得礼让;没有竞争的,只有礼让,懂得尊重别人。
  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小国家、小的族群组合成的。现在中国,我们看到国家发表的,中国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承认的是五大宗教,这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能够和睦相处,几千年团结在一起,不容易!所以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不是中国政治统一世界,也不是中国军事统治世界,是中国什么东西统治世界?中国文化,不是统一,是领导世界,意思指的是这个,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先进国家。我们要把这个本质看清楚、看明白。中国是多元文化最优越、最有成就的国家,足以为世界族群和睦相处、宗教和睦相处的榜样、典型;能够化解全世界的社会冲突,能够真正促进世界和平。我们要把这两千多年的经验、成果发扬光大,能够拯救这个世界。
  我心目当中看佛法,我没有把它看作宗教,我把它看作教育。所以我一学佛、一出家,我在台湾就提出「佛陀教育」,不要让社会大众误会这是宗教,这是迷信,这是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你看经上常常讲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个「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办教学的活动,办了三百多次。像我们现在办讲习班、办讲座,办这种活动三百多次,在四十九年中。他的这些讲学讲座,在当时印度(印度没有统一,那时候没有统一,都是小国家、小部落),他是各个地方去办,各个地方去教。自己生活非常简单,不接受人家供养。
  所以,我肯定世尊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家,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他不接受报酬,有教无类,不分你是哪个国家,你是哪个族群的,你是哪个宗教的,统统不分,只要你来,我就热心教你。跟中国孔老夫子一样,自己过最简单的生活,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所以大家对他不能不佩服。当时他的学生有国王、大臣,也有乞丐,他心目当中一律平等,平等心待人。对於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丝毫贪恋,没有一丝毫迷惑。所以在逆境顺境、善缘恶缘这里头,真正把「贪、瞋、痴、慢」这四个烦恼断掉了,连根都拔除了。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所以学佛,对於佛一生的事迹,佛的理念,佛的愿望,佛一生所作所为,你都不知道,你学什么佛?我们学佛是要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就是在境界里头把贪瞋痴慢断尽。
  所以我在前年移民到澳洲,离开新加坡,我写了一副对联。「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好事情,不是坏事情,消业障的!那些恶人对待我,毁谤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帮助我消业障,我感激他!没有一丝毫怨恨心,没有一丝毫报复心,我也学释迦牟尼佛。下联是「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我们这些年学习佛法没有白学,真用得上!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真用得上。不论外面环境是什么,永远保持自己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能保持得住,心在道上。什么是道?「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道,大道!这是性德,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时一切处,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叫随缘。这里头没有攀缘,随缘跟攀缘从这个地方生。
  然后你才能真正看到『化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化佛」。化佛,你不好懂,把这个字颠倒一下,「佛化」,都是佛变化的,怎么会不感激?善人,佛变化的;恶人,也是佛变化的。佛变化个恶人来考考我,看看你的德行、你的功夫有没有成就?你还会不会起瞋恚?还会不会有不高兴的念头?来考考你。化善人、顺境也是来考试的,看你有没有贪爱?果然在一切境缘当中,如如不动,你成就了。全是化佛,全是菩萨。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就看你用什么心,现在人讲的你用什么眼光、用什么角度去看。真的,外面境界没有善恶,没有是非。蕅益大师就讲得很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没有善恶,没有好坏。善恶、好坏从哪里生的?从自己心里头生的。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