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7:55      字数:4696
  裕欠ǘ缡恰C挥写笮。±锿酚写蟆⒋罄锿酚行。〈笫且徊皇嵌2凰家榫辰纾龆ú荒芟胂瘛⒉荒芩嘉肥凳钦飧鲅拥摹N⒊纠锩娴拇笫澜纾痘暇飞辖驳模障推腥苋耄∫话愕钠腥残碇溃荒芄恢さ谩N裁矗克荒芷跞耄障推腥芷跞耄芄坏轿⒊纠锩嫖蘖课薇呤澜缛ゲ畏弥罘鹑缋矗ヌ欧ǎス┭鹌腥笾冢障推腥堋U飧銎障推腥ǔN颐嵌际墙驳蔽唬蔽皇堑染跗腥;痪浠八担话愕姆ㄉ砥腥共恍小7鸱ú豢伤家椋钗灰茫鸱ň褪蔷跷蛑ǎ嬲跷蛑螅歉鼍辰绮豢伤家椤N颐鞘俏蘖拷倮矗闪远痪酰涣私庥钪娴恼嫦唷S钪婢褪潜救耍救司褪怯钪妫勒飧稣嫦啵糠ㄉ砥腥郎俜郑缋垂夭胖涝猜?br />
  这个世界,「出现金刚座」。『佛号升师子座莲华台』,名号里头在在显示诸佛如来教化自在。「莲华台」上有「师子座」,是如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场所,世界叫「出现金刚座」。我们在这一看就晓得,这个金刚座就是这尊佛陀,这尊导师,「升师子座莲华台」。世界用导师的德号,这个一般讲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理当如是。再看下面第五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莲华胜音,佛号智光普开悟。】
  世界的名号都好,我们看到都非常羡慕、赞叹,也非常向往。『莲华胜音』,「莲华」不但在此地表清净,也让我们看到这个名词就想到「妙法莲华」。这是大乘法的道场,大乘菩萨修学的场所。『佛号智光普开悟』,「普」没有分别,我们今天讲的多元文化。中国古人常讲只闻来学、有教无类。只要你愿意来,不论你是哪个地方人、你是哪个国家人,也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你信仰什么宗教;在这个地方讲,无论是哪一道,六道、十法界,只要肯来,佛平等慈悲的教诲,决定没有差别。「普开悟」!这是对我们现代人一个很大的启示,尤其是今天科学技术发达,交通便捷、资讯畅通无碍,整个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人与人交往非常密切,「普开悟」太重要了。唯有「智光普开悟」,这个世界才有和平,才会有安定。心量都要拓开、要包容,你才能得大自在。再看上面第六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善惯习,佛号持地妙光王。】
  这个世界的名称『善惯习』。我们中国人的术语里头常讲习惯,习惯、惯习意思一样。有些名词颠倒意思不一样,这个名称颠倒意思还是相同。人在这个世间,古德告诉我们,有本性、有习性,本性相同的,在教学这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开始教?童蒙就开始教,就告诉你这个事实,让你在这一生当中,你把这桩事情证明,佛家讲的证道。童蒙教学,头一句教你「人之初,性本善」。希望你在一生当中,把这一句话,把它证明,「人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特别是从事於教学工作的这些人,如果不能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根就没有了。
  有许多人说人性不善,古人就讲,跟孟子同一个时代的荀子,荀子就讲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到底人性是善是恶?善恶是相对的,孟子、荀子这都是贤人,我们再看看老师,圣人怎么说?圣人讲「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不是孟子讲的善。孟子讲的善是习性,性本善的善是善恶两边都没有,两边不著,佛家讲中道,这是真善,至善,止於至善。佛法里面讲「纯净纯善」,这不是善恶的善。「习相远」,习是习气、习性;习性是习惯养成的,习惯养成,那就有善有恶了。所以孟子讲的性善是习性,荀子讲的性恶是习性,习性里面有善恶。我们讲这一个人天赋,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婴儿能看出他的习性,过去生中带的习气,过去生中是好人,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习性非常善良,富有同情心,富有恻隐之心。譬如看到可怜的人,看到动物在受苦受难,看到心里很难过,这是习性善。还有一类的,看到众生,那个瞋恨、杀害的念头生起来了,那是习性的恶,暴逆;常常有叛逆的念头,有伤害别人的行为,习性,不是本性。这个世界好,这个世界「善惯习」。由此可知,这个世界肯定是好老师多。
  古人常说儿童,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根,影响他一生。小学教育应当重视什么?不需要重视知识,要重视道德;德行是从小养成的,知识可以说到他智慧开了之后再学不迟,一般什么?十二、三岁以后;一般讲十二岁之前,道德教育!中国自古以来,教育概念确实是如此。儿童没有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小时候疏忽了道德教育,到成年之后,难了,不好教了。为什么?他养成了不道德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要把他这个习惯改过来,那太难了。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不就是这样吗?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道德教育,所以现在看儒家东西、看佛法东西格格不入,心里也知道它好,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养成了坏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很不容易改过来。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清醒过来,觉悟过来了,对於下一代,特别是十岁以下的,著重在道德教育,这个世界才有救,这个世界才有前途、才有光明。
  现代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动乱,确实有些人觉悟了,在大力提倡扎根教育,好事情!可是这个根很难扎,什么原因?教的人有问题!你教小朋友这样做,自己没有做到,现在小朋友也很聪明,他会问你:你有没有做到?你没有做到,你为什么叫我这么做。小朋友信心动摇了,所以今天讲信心危机,小朋友信心有了问题。那怎么办?所以,做老师的人、做家长的人要跟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教小朋友做,我也做,小朋友就有信心了。如果只叫小朋友做,自己不肯依教奉行,这个扎根扎不了根。家长跟老师,跟学童一定要打成一片,扎根教育那个根才能扎得下去。这个基础打下去之后,社会虽然有严重污染,他这个根基要深厚,等於说他有免疫力,他不容易被污染,他能改造环境,社会就有救了。无量无边的功德,『佛号持地妙光王』。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六卷)  2002/10/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76
  诸位同学,请看右旋十海,第九金刚宝聚海,这一海二十层佛刹,请看第六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善惯习,佛号持地妙光王。】
  这一段经文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但是我们读了之后,感想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那就是习性,这个『善惯习』。人不是圣贤,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般人习性非常重要,本性无量劫来已经被烦恼习气障碍了,本性透不出来。但是我们要肯定本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真理,绝对没有怀疑。但是习性,我们不能不重视,这是眼前的现实。习性不是一生薰习成的,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无量劫的薰习。无量劫薰习是因,这一生的薰习是缘。纵然过去那个薰习的是恶因,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没有恶缘帮助它,它这个因也不太容易起作用。
  这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影响这一生的行为。教育一定要扎根,真正的根,胎教!在中国古人都懂得,而且都非常重视。母亲怀孕的时候,起心动念都是善的,不许有恶的念头,不许有恶的行为。为什么?影响胎儿。在佛法里面对这个更重视,佛在大乘经里头常常劝导,父母怀孕这个期间读经。你看《地藏本愿经》就说得很好,这个母亲最好每天能把《地藏本愿经》念一遍。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能够与经典上的教诲相应;没有邪思、没有邪念、没有邪行,无非保护她的小孩。这样小孩生下来好教,他不会顽皮,他听话,心地善良。所以从怀孕这一天开始,就开始扎根教育了。到出生之后,这个婴儿眼睛张开就不能叫他看不善的,所有一切不善的形相都要把它移开,不让他看到、不让他听到。他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的都是纯净纯善,这样到他六、七岁的时候,根基扎下去了,这是圣贤教诲。
  父母受过道德伦理的薰陶,不一定母亲读过书,认识字,不一定,从小家里教的,我们常讲天性善良。我母亲不认识字,家教好!我们从小确确实实到七、八岁的时候,受父母教诲。父母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故事很多,天天讲故事给我们听。那些故事都是听老人讲的,内容总不出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从小听得很多,所谓是「先入为主」。以后慢慢长大,接触这个社会了,自己有一个标准。这个根愈是从小扎得愈深,不容易被外头境界转移。我们看看现代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容易被社会环境染污?太容易染污了,原因就在家教。当然现在这个社会染污的面广了,最广泛的是电视,现在又加上网路。在美国,小学生一、二年级就用电脑,三、四年级电脑里头的网路,他什么都看。这个要没有根基,你要说是不会被影响,不会被污染,那是佛家讲的,佛菩萨再来的,他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被污染的道理!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今天扎根,我们要劝一切年轻的同学们,怀孕的时候决定从胎教做起。你是真正爱护你的儿女,你是真正爱护社会、爱护众生。因为什么?你的儿女将来是个好人,他将来能够拯救社会,这个使命比什么都大!有些人说这个中国文化不重视妇女,轻视妇女,这是完全错误。如果你要读读《印光大师文钞》你就晓得,不要读其他的了。这是近代的一位大德,你看看他给你所说的,中国文化里面对妇女比什么都重视。所以印光大师讲,天下安危,这个权在谁的手中?在妇女手中。妇女能够教好一个好儿女,天下太平。妇女对於儿女的教育不负责任,这个小孩将来可能是这个社会的祸患。这个话,印光法师能说,他真懂!
  中国古代提起帝王,哪一个不尊敬文武周公?在中国历史上享国最久的,周朝,八百年!为什么它能兴旺这么久?母亲好。母亲懂得教养她的儿女,从胎教开始。所以母亲的职责是相夫教子。下一代有没有前途,能不能超过这一代,这个权在做母亲人的手上。你说这个责任多大,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样的任务比这个更大的?没有了。扎根,主要是母亲,父亲是协助。到七岁,这上学了,再把他交给老师,老师跟父母密切配合,把这个小孩教成人。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任务,最艰难的使命,做母亲的人担负在双肩。佛法里头有讲,母亲的恩德超过父亲。在佛法里面出家人接受四众供养,母亲能够享受,父亲不能享受,你们想想这个意思。
  圣贤教育教什么,我们一定要懂,在世间里面,就是伦理道德,没有别的。儒家教的五常、五伦、八德;佛法里面教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普贤十愿,整个佛法都在里面。愈是大圣人,教导的东西愈简单,绝对不会复杂。汉高祖入咸阳跟大众约法就三条,太多了谁能记得?愈是大圣愈简单。我们要懂得,圣人教化众生,就跟慈母对待她的儿女一样,每天唠叨,反覆叮咛,这是教育。现在世间人很少懂得。学东西一遍就可以了,不再想学第二遍,你怎么能够契入?想想中国古人的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宋朝朱熹做了一桩好事情,把几千年留下来的典籍,真正抓到圣贤教诲的纲领,编一个教材《四书》。四书取材於《礼记》里面的两篇,一篇是中庸,一篇是大学,《礼记》里头选出来的;另外在十三经里面选择一部《论语》,一部《孟子》,编成一部书。这一部书就是儒家的精华,儒学概论。
  我细细看这一部书,朱老夫子他的灵感从哪里来的,怎么会编得这么好?我们知道他是反对佛,但是他读佛经。读佛经,反对佛为的是什么?门户之见。在我想像他的灵感一定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华严经》这个教材,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这个教科书编得好!早年方东美先生谈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它带表演的,做出来给你看。《四书》里面,确实如此,《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表演。也就是说,《大学》、《中庸》里面所讲的这道理方法,你看看孔老夫子他怎么样落实?他做到了。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对没有违背《中庸》之道,决定是随顺《大学》的方法。孔子如是,孟夫子亦如是。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