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着凉      更新:2021-02-21 06:19      字数:5256
  他一定早已看穿,只是为了不让同伴扫兴,才不说罢了。
  为什么这么想?
  因为刚才正是受了这青衣人的提醒,我才想到用气味来辨别那盗贼。我还记得那声音,凭空传到脑海深处,可又十分清晰。他虽然只说了两个字,但第二次开口时,我干确定就是那个声音。
  百恭想了想,问,他用秘术传音的法子对你说了什么?
  我犹豫了一会儿,道,……两个字——女子。
  只这两个字也让百恭突然间豁然开朗了起来。
  有了这两个字,他便知道为什么我独独想到用气味来辨别,为什么那扮做小僧的贼人身上会有香烛外的香味,为什么觉明大使命人搜身的时候贼人会如此惊慌的挣扎,又为什么那青衣人知道舍利是假却不点穿放任同伴涉险……
  末了,百恭取笑我,绍熙,这下可坏了,人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宁得罪小人不得罪女子,你这次可是犯了大忌,若那女子是天玄门人,必定想方设法找到你,纠缠不休!
  我不服气,道,纠缠就纠缠,不过是个女子,有什么好怕,我又不像你,命中有劫!
  才刚说完,我就愣住了。自己口不择言,竟然连这也说了出来。说出来了才觉得后怕,当年那相士预言百恭注定死在什么女子手里,我竟然会重提如此可怕的事情,现在想想都觉得心惊胆战,仿佛那话说多了便会应验似的。
  正在拼命后悔,却看见百恭春日般明媚的微笑的侧脸。
  没事的,他说,相士说的话不会应验的。
  首先,我还不算太笨,会小心不让人骗。其次,我的武功还过得去,打不过的时候跑起来也快。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不会遇到那个劫了。他努力的转头看着我,说,我不会遇到那个劫,因为我永远也不会离开你,绍熙,不会再让你一个人了。
  13
  春日的早朝让人昏昏欲睡,由于惧怕夜晚出行的小鬼,我总是和百恭天南地北的聊到很晚,清晨自然渴睡得厉害。自从去年被派了个将侍郎的闲职后,便没有再升任过,这属意料之中,姬绍熙这样的人何德何能被委以重任?尽管如此却还是免不了腹诽个几句,若是无官一身轻倒也好过现在每日清晨便要去候驾上朝了。
  我对于政事本就兴趣索然,再加上自去年入冬以来边疆骚乱被个边守大将平定后,天下安定歌舞升平,上奏的无非农忙政绩的琐碎之事,越发叫我走神得厉害。
  其实我一直对边疆骚乱留有疑问,听朝臣们所奏,卷土重来的是当年被凌迟处决的那个赫连氏之子及其族人,骚扰大宣边疆百姓,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若不杀一儆百无以平民愤。然而与百恭谈及,他却沉默了半天后开口,绍熙,很多事情若是不亲身经历一番是不会知道的。
  百恭是如此睿智,轻易的就能看穿真相外的迷雾。我没有他的慧眼,却有一种无端的对于胡人的同情,所以在心中也暗暗对朝臣们的上奏质疑了一番。
  平定骚乱的边守大将名为贺广,原本只是一名千夫长,在主将被刺杀后却带领部下英勇作战奋起直击,连连挫敌,让胡人不敢轻举妄动,才保得边疆安定。贺广因此功绩而深受父王赏识,论功行赏的拟封了个边守大将军,目前正在边疆练兵屯田休养生息,只等父王何时将他调回都城加官进爵了。
  我只是觉得奇怪,赫连族人当年如何神勇,个个精悍过人,当年父王率兵十万御驾亲征三月有余才终于攻克,十几年后卷土重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父王也深知胡人厉害,唯恐其势力壮大,立即在境内颁布一系列打压措施。如今这赫连氏一族却叫一个小小的千夫长压制,半年未能有所动作,实在不可思议。
  ——四殿下!四殿下!!
  听见旁边有人轻轻叫我,才终于回神,正在纳闷怎么回事,突然听见一个声音。
  ——熙!
  伴随父王冰冷声音的,是身体无可抑制的微微颤抖。
  儿、儿臣在……
  我战战兢兢的抬头,迎面而来的是他估量的眼神。
  他说,看你那心不在焉的样子,莫不是在腹诽些什么吧?
  儿臣不敢!
  哦,若不是腹诽为何在众臣附和纷纷之时,唯独你一人沉默不语?
  我的心跳得慌乱不堪,方才走神之际发生了什么毫不知晓,若是如实秉明,真不知会受何等惩罚。正不知如何是好,却听见隆缓缓道,四弟,你若不是对那贺广回都之事有所顾虑,又怎会如此神情?
  原来方才是在议论那边守大将,我赶忙跪下道,儿臣不敢。
  父王高居临下,道,有话直言!无须推搪!
  我只得硬着头皮道,儿臣并非反对贺广回都,只是……有些奇怪罢了。
  奇怪?
  北方蛮胡个个身强体壮彪悍过人,一直以来祸乱边疆,叫历代先王头痛不已,若不是父王当年亲征平定,确是大宣一大祸害。而今卷土重来却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千夫长打得节节败退,纵然贺广如何精通兵法,也不可能将他们压制得半年未能有所动作。更何况正是春荒之时,胡人不善耕种,必然会有掠夺百姓之事,然而至今未曾听见这类消息。所以,儿臣才觉得有些蹊跷。
  你的意思是……
  儿臣以为,胡人这么做必定是为了混淆视听,好在边疆官兵以为天下太平松懈大意之时突袭,若非彻底剿灭当年余孽,边疆便不可能真正安定,军中无将乃兵家大忌,所以儿臣以为贺广此时实在不宜回都受封。
  我一口气说完,偷偷抬眼看父王的神色,他正带着一脸不出所料的笑,冰冷的盯着我。我吓得一哆嗦,赶忙低头,躲避那玩味的目光。
  父王轻轻笑了一下,道,说的有理。胡人生性狡猾,官兵们大胜后难保不掉以轻心。众位卿家有何看法?
  众人纷纷附和,贺广回都受封之事便因此而向后延迟了。
  终于熬到下朝,我走出大殿,正是春寒料峭,一阵北风袭来,背后刺骨的寒。方才在朝廷上被如此刁难,叫我着实出了一身冷汗。
  从小到大,父王一直如此,他会盯着我,眼神中包含着玩味,以及一种充满危险的……胁迫。仿佛不将我的本意逼出口,便不会善罢甘休。在他的面前,我感到自己不像一个皇子,甚至不像是父王的孩子,而是一个正在处心积虑的算计着他的,让这伟大的宣王投入全身心力量准备对付的敌人、对手。
  我是被父王所厌恶的。是的,从出生开始便是如此。
  我在突然间意识到了这点。
  所以他才会在我出生不久后便将母亲打入冷宫。
  我是个不该降生的孩子……
  突然间,有人大力的撞了我一下,我一时间重心不稳,跌坐在大宣宫正殿的阶梯上。诧异的抬头,便看见一张精致得宛如女子般的面容,那脸上正带着不屑,不是隆的跟班淳又会是谁?
  他见我跌坐在阶梯上,幸灾乐祸的扬了扬嘴角便扬长而去。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这个三皇子起过冲突了,自从那次他将我绊倒连累那块罕见的璞石摔坏后,他便收敛了很多,想必是被隆训斥了一番。
  教训姬绍熙事小,若是因此而引起父王乃至西燕国的不满可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淳这人沉府颇深,看他在朝中行事,只觉得他的阴狠更胜于隆。却不知为何总是在我面前耍些不入流的小花招,莫非是他觉得对付姬绍熙这种人根本不必费半点心思?
  除此以外,更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他目光中隐隐闪现的一丝——嫉妒。
  姬绍熙这等人物何德何能竟会让太子的左膀右臂朝廷中的新贵心生嫉妒?
  这实在超出了我所能理解的范围。
  14
  不出三日,边疆告急,赫连族人卷土重来,在半夜发动突袭,比起之前的骚乱声势更为浩大。
  父王听见奏报时,只微微抬了下眼皮,便挥手示意退下。
  第二日又有消息传来,说幸得主将贺广临危不乱,带领全军英勇作战,凭借新布下的工事,打得胡人溃不成军。
  父王微微一笑,却也是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
  直至三日后,贺广派人快马回报——大宣军队趁胜追击,赫连余孽全数被剿,还俘虏了赫连氏之子。
  整个朝廷大喜过望,就连父王眼中常年的冰寒也好似开始融化,命贺广立即押解赫连氏之子回都,接受边守大将军的分封。
  自从上次神游被父王突然发问后,我便总是强打精神,认认真真的上朝,努力记住每位大臣的发言,日子虽然枯燥,却也安稳了许多。
  难得春暖花开之日,父王偕同众嫔妃皇子出游御花园,休憩时,突然传我过去。来到芳蔼亭,父王正在与二皇子鸿对弈。
  熙——
  儿臣在。
  我心中一惊,不知道这次父王又要干什么。
  这次贺广能立下大功,和你那日当众直言也脱不了干系,你想要什么赏赐尽管开口。
  我想要的便是能和百恭在一起……但我不能这么告诉父王。
  ……儿臣只是尽臣子之责,不敢受赏。
  坐在一旁的鸿突然开口,父王向来以赏罚分明著称,四弟你又何须推搪?……抑或是,金银财宝这些赏赐都是俗物,入不了你的法眼?
  这人将我视作太子党,恨之入骨,自然一张口便是如此放肆的刁难,叫我暗自皱眉,赶忙跪下。
  父王明鉴,儿臣不要赏赐,却有一个不情之请。
  什么?
  请革去儿臣的官职。
  怎么?你这将侍郎当的不如意?
  并非如此,只是儿臣资质愚钝,并不善于经世济民之道,只求在宫中潜心研究学问。
  父王皱起眉头,学问?你研究的是哪门子的学问?
  儿臣研究的是禅宗。
  话一出口便暗道糟糕,姬绍熙向来不信神佛,此时竟说出这种话来,叫人如何相信。然而父王并不知情,好像还来了兴致,要我继续讲下去。
  儿臣想要编纂一本《方外丛览》,将艰涩难懂的佛理,用普通老百姓都能懂的语言解释,以此向更多人宣扬禅宗的奥妙……
  父王的视线停留在我的身上,我则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就怕一旦眼神交汇父王那锐利的目光便会看穿我的谎言。欺君之罪非同儿戏,我却如同着了魔似的,喋喋不休的讲些莫须有的事情。若不是多年来有百恭在身边耳濡目染,恐怕现在连个谎都圆不成。
  父王沉默良久,终于道,将侍郎的职位的确是委屈了些。这样吧,命你为照玄寺少统,从四品上,专门负责《方外丛览》的编纂。
  我赶忙磕头谢恩,内心欢喜不已。照玄寺主管佛教事务,当上了少统便意味着可以留在百恭身边了!
  正在高兴,突然听见父王的声音。
  他说,熙,你今年几岁了?
  回父王的话,十六岁了。
  十六岁……
  父王若有所思,我偷偷看他,那神情仿佛正在回忆往昔之时。若是庶民之家,当爹爹的恐怕会感慨万千地说“想当年,我十六岁的时候如何如何”吧。然而父王永远是父王,那表情只停留了片刻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他挥手示意我退下。
  我正要起身,突然见一太监急匆匆跑来,对站在一旁的大内总管附耳几句,总管听后立刻上报。
  陛下,适才得到消息,贺广已经回都,正在大宣殿外守候,赫连氏之子也被一同押解来了。
  我见到贺广的第一眼就觉得似曾相识。
  不是那面貌,而是那双眼睛。
  他看上去很年轻,大概二十五六岁,身为武官又立下大功,却没有丝毫恃功傲人的气焰。就连上殿的时候也只穿着普通千夫长的革甲,他彬和有礼,总是低着头,好似要努力遮盖自己那张俊逸的面容般,纵使偶尔抬头笑一下,也是一脸的腼腆憨直。
  他的反应让所有人都清楚地意识到他是从小生长在边疆头一次入都的人,虽然这种表现使得某些人暗暗讥笑他的土里土气,却深得父王赞赏——朝廷中永远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