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你妹找1      更新:2021-02-21 05:40      字数:4599
  “我们用外圆内方与市场经济接轨”
  在南街,每天黎明唤醒人们的,是村中心高音喇叭里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声。
  南街中心36米宽的颖松水泥大道上,十字路口处巍然耸立着一座10米高的毛泽东全身汉白玉雕像。占地近百平方米的基座上,正面处以标准立正姿式站立着一位穿军装的民兵,哨兵一天24小时轮换。
  村文工团的节目单上,《红灯记》、《龙江颂》等戏剧选段是保留节目。
  在村民家庭、工人宿舍和小学生书包里,随处可见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已经被同龄人遗忘的“老三篇”,南街的小学生多可背出。
  许多人们已淡忘了的现象,在南街至今是一丝不苟的现实—
  党小组每个星期有例会日、义务劳动日、活动日;年轻人谈对象要首先向团支部汇报申请,经组织调查了解后方可进行;结婚亦如此,都安排在一年一次的集体婚礼上进行,不得自定日期。
  最有特色的,是这里的斗私会和双文明学习班。前者在村领导班子内部进行时,实际上是党内的生活会,互相检查批评;在群众中进行时,便被发挥得丰富多采:损害集体利益、有悖社会公德的各种行为,只要群众有要求,村民组长提出,便可召开。当事人站在台前,回答大家的质问,接受批评,有长辈训斥,亲朋劝导,孩童羞骂,使这种场面生动激烈,当事人立马汗颜。后者的学习班形式更加突出了名誉和反思效应。有错误行为的人要穿上标志参加学习班的一种黄颜色背心,白天用人力车从窑场往建筑工地拉砖,晚上住在南街保留下来的一座破房子里,吃窝头菜汤。“让他们丢丢人,想想好日子是咋来的!”南街的干部群众这样认为。
  “我们南街一不靠奖金,二不靠承包,靠的就是这种思想教育和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激励机制。”女村长姚喜兰如是说。南街已经形成这样的社会风气:6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治安事件和违反计划生育事件,偷鸡摸狗、骂街打架这些农村陋习基本绝迹。一位打工的外乡人家里遭火灾,南街人捐款捐物派车送到家;一位过路小贩车到南街倒了辙,放学的小孩们争先恐后把满地水果拣回车上;外地司机投宿南街晚上不用看车;村干部更没说的,3年来上交财务的礼品礼金便有几十万元……南街村民有一种自娱自乐的故事会,大家登台说村里公认的好事。
  当然,南街并不排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规则。对外地吸引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实行月工资上千元的高薪;外出跑项目、迎来送往也吃饭送礼。村里有一座豪华别墅,室内卫生、装修材料、电器设备全部是进口的,专供村里合资企业的日方老板居住。
  这种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即是被南街干部群众认可的“外圆内方”。全村只有十几人外出做个体生意,但他们仍然享受着南街人的全部福利,当然也自觉遵守南街的各种规矩约束。逢年过节,他们还主动向村里的敬老院、学校赠款捐物。而近年来,其中生意最大的两人已把价值十几万的财产交给村里,自愿做拿工资的南街人。
  “为啥不能搞个共产主义小社区”
  王洪彬刚刚成人便自做主张丢掉当干部的父亲帮他谋得的一份铁饭碗职业,硬要回来干生产队长这个中国行政机构中不能再小的官员,不仅赢得了村民的绝对信任,而且有一套自己的道道:
  ——除了合作化,中国农村经历过的一切,我都是亲身推行者。我认为外地的一些做法至少在南街是行不通的。60年代搞“三自一包”,挖一分地多少分,出一炕烟多少分,先讲价钱再干活,我看那不像社会主义。我还是敲钟下地,另外组织一拨人搞副业烧窑,3年过去,我们村水利设施齐全,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粮食产量全县第一。后来搞“联产承包”,村里刚刚积累的集体经济砸锅分铁,农田基建设没搞,砖场散伙,群众生活在我们这里是下降的。
  ——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才能过上好日子,用现在的话说已经成为南街人的共识。这几年,我们把土地又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农业队,其他人发展村办企业,才有了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有了全省第一个亿元村,南街才又火起来。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理得到了平衡。我们这里基本没有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干群差别。管理上说得通,行得动。为什么我们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人有难,千人支援,就因为南街的一草一木都是公家的,集体经济的壮大使我们满足了每个人的需求,从根本上使个人自觉消除了发家致富的念头,大家一门心思扑在集体事业上,形成我们小环境的良性循环。
  村中心毛泽东雕像基座上的题目为《饮水思源,垂教后人》的碑文为:
  “禾苗生长靠雨露阳光,南街兴旺靠毛泽东思想,这是南街人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共识。正是毛泽东思想照耀南街人从黑暗步入光明,由贫穷走向富裕。
  “南街党组织坚持以毛泽东思想育人,领导群众大学毛著,立足南街,放眼世界,认真反思,大胆探索,终知无工不富,决心走毛泽东思想指引的集体富裕之路。1991年率先摘拉取省亿元村桂冠,产值连年翻番,总支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党组织。
  “村里实行工资和供应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入托、上学、养老一律免费,图书馆、文工团、体育场等公益设施陆续建成,新学校、村民楼正在兴建,村里工厂林立,机声阵阵,道路宽阔,花木成荫,村民文明礼貌,和睦团结,乐于奉献,敬业乐业,革命歌声到处回荡,欢声笑语随处可闻,民风朴实,井然有序,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南街是省级文明村。
  “村总支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逐步扩大公共积累,跨越小康,向共产主义迈进。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的共产主义的新南街正在中原大地崛起。
  “饮水思源,南街人铭记党和毛主席的似海恩情,值此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敬建毛泽东雕像,并撰文刻石,以志伟绩,昭示后人,千秋永记。”
  
  Number : 8011
  Title :缘分
  Author :
  Issue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佛家认为人与人的聚散都是缘分。有些人和我们缘分浅,仅仅一面之缘,如浮萍在水上偶然相聚。有的人缘分深,可以成为知交、至友,或成终身伴侣。这一切人间的聚散,固然不可缺少人为的力量,但更能左右我们的,还是看不见的缘分,这并不是迷信,也不是偏执,而是在冥冥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认知的因素促成了一些定数。所以,达观的人对人生的聚散,多能以洒脱的态度去理解。
  
  Number : 8012
  Title :不曾抹去的记忆
  Author :孙富
  Issue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海南特区报》
  Date :1993。9。1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一段并非壮烈悲怆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但在记忆中却不曾抹去。
  1945年深秋的北平,日本宣布投降已几个月了,曾经是占领国国民的日本侨民被集中在西直门外的一片树林里,等候遣送回国。当时我在北平读高中,有一天和几位同学结伴参观了那个营地。说实话,除了好奇之外,更多的是想看看当年趾高气扬的日本人战败之后的惨相,一吐被蹂躏8年的胸中闷气。
  日侨集中的营地在与动物园相隔一条马路的树林里(现在公共汽车始发站一带)。搭了许多褪了色的军用帐篷,一家一户,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的在晾晒衣被,有的在煤炉上做饭,偶尔和我们目光相遇,很快就闪开了。整个营地寂静得令人沉闷,伴随着萧瑟的秋风,我们这些参观者也感到了寒意。
  当我们正在穿行时,发现在一块草地上,十几个日本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围着一位中年妇女读“假名”(日文字母)。只见那位妇女手中举起一张张纸片,孩子们齐声“啊、依、喔……”地读着。相隔不远,又看到一些稍大一点的孩子听老师讲算术,用的是一块旧木板,挂在树干上,权当黑板。
  参观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同学很少说话,似乎都在沉思。
  几天以后,一家晚报记者发表了一篇通讯,报道日本侨民在等候遣返时的生活。他介绍说,日侨集中之后很快就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上课了,教员是侨民中自愿服务的。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在评论战败、投降和身处异国等候遣返的日子里,日本侨民仍然不忘下一代的教育,他用了一句当时我不十分理解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可怕的民族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当年日本孩子上课的情景,总是浮想联翩。说不定在今天日本著名的专家学者、政经要人中,就有曾经在西直门外林中草地上课的孩子。有些人知道1945年北平深秋时日本侨民的处境,可谁能知道日侨回国之后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日子。然而,他们当时在孩子问题上做出了令人震撼的选择。
  
  Number : 8013
  Title :付酬
  Author :佚名
  Issue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工人日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罗伯特·康西本,曾是一家小报的记者。他的女老板绰号“西西”,为人很严厉,但她对罗伯特很友善。到他应聘去纽约为报业大王赫斯特工作时,她祝福他说:“去吧,我付不起那么多的钱,而你正步步高升呀!”尽管离开了这家报馆,但他们仍然是要好的朋友。
  有一次,西西和她的哥哥约瑟夫·帕特森—《纽约日报》的创办人——争吵得很激烈。她打电话给罗伯特说:“我要对约瑟夫的一篇愚蠢的社论做出答复。我可以告诉你我要说什么,可是我写不出来。罗伯特,你得为我写出来”她还加了一句:“我马上就要稿子!找个人坐火车把稿子送来,我明天就要!”罗伯特停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写了那篇稿子。当然,她以自己的名义把稿子登在头版上。
  第二天下午,她又打电话来说:“罗伯特,稿子太好啦!你写的正是我所要的,我欠你多少钱?”罗伯特说:“西西,我决不会要你的钱,这是为了友情。”她说:“别发傻,你是个记者, 而且我不要免费的东西。我从你那里订的这篇稿子,所以我要付钱。”
  罗伯特又抗议了一次,最后西西生气地说:“听着,罗伯特,你在这个月的《大都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付给你多少钱?”罗伯特说:“我还是要告诉你不要你的钱,但是你既然问我,我就告诉你他们付给我1000美元。”
  她说:“好吧!”就挂上了电话。两天之后,罗伯特从西西那儿得到一张只有750美元的支票,支票上还别了一张便条,条子上写道:“亲爱的罗伯特,我打电话询问过《大都会》给你多少钱啦!。
  
  Number : 8014
  Title :谁该等谁
  Author :
  Issue : 总第 156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谈判时,每次开会斯大林总是到得最晚,罗斯福和邱吉尔不得不站起来迎接他。
  有一次,罗、邱两人商定要报复他,故意迟到了15分钟。他们认为,这回该斯大林站起来欢迎他们了,谁知斯大林比他们到得还要晚,他们故意装做没看见斯大林进来。斯大林进门,却在门边停步,不马上就座,目光威严地逼视罗斯福和邱吉尔。邱吉尔终于沉不住气,像小学生一样站起来向斯大林问好。
  
  Number : 8015
  更多免费TXT、EXE电子书
  请到Aisu
  该TXT小说下载自A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