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02-20 20:20      字数:4838
  灯淅贩⒄梗蛏纤菁坠墙鹞模蛳峦坪何禾扑沃撩髑澹允境龉嵬ㄑ芯康奶厣?br />
  全书在总结吸收昔日及当代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作者长期的研究成果,建立起一个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又切于实用的语法体系。其中有不少新的见解,反映了至八十年代后期为止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重视穷尽的分析,凡属能列举的词类都作了列举,并有数量统计。书中还重视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源流关系,显示出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材料非常丰富,内容十分充实。此外,作者在下编的第十三章中还具体阐述了汉语句子的四个特点,对认识古汉语语法的句子很有启发。最后本书为语段立有专章,在古汉语语法著作中是首创。
  2王海的《古汉语疑问词语》和《古汉语疑问词语用法词典》对专题作了贯通的研究。
  从五十年代起,历时二十余年,作者一直留意于疑问词语,后受《中国文法要略》的启发,撰写成《古汉语疑问词语》(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这是对疑问词语、疑问句式进行全面而详细研究的第一部书。本书所收疑问词语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短语、固定格式。按照疑问词语的语义特点分成十五个与询问有关的类,在有的类下又分出了小类。全书对每个疑问词语都根据其语法功能,构拟出若干句式。所举的例句大体上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为虚词史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此外,该书对一些重要的或一般语法书上未及详述的语法现象,则尽可能多地提供例句,以利于学习。该书在多方面有所发现。比如:在“何如”、“奈何”等一些词中发现了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还发现有些疑问词语只出现在某些书中,比如,“胡说”、“何故以”、“何故之以”,只见于《墨子》,等等。在“谁”等几个最常用的疑问代词中,还指出了一些他人未注意到或不够重视的用法。
  《古汉语疑问词语用法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是在《古汉语疑问词语》的基础上,经过大幅度的修改增订而成的一部工具书。主要增补的是近代汉语的疑问词语,对原来的义类也作了部分调整。对远自甲骨文,近到清代的疑问词语作了全面搜集,构拟出上千个句型公式。揭示出数千年间曾有过哪些方面的疑问,用哪些词语、句式来表达这些疑问等问题;也揭示出几千来疑问词语的发展与变异。
  由于王海的这两部书除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外,还注意对原始语料的研究分析,所以既能补缺匡谬,又有新的发现。
  (三)专书研究
  本期这方面的成果最多,虚词、词类、句法和语法等方面都有专著。
  1虚词研究的代表作是何乐士的两部论文集:《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和《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1994)。
  何乐士长期专心从事古汉语虚词及语法研究,成果丰硕。她在虚词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虚词和句法研究结合起来,重视虚词在单句、复句、语段及固定结构中的运用。2)重视不同虚词和句式之间的比较研究。3)既重视吸收他人的成果,也对已往有争议的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并把语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4)取材严谨,重视计量方法的运用。5)注意探索虚词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左传虚词研究》收论文二十三篇,主要研究《左传》中出现次数多、用法复杂的二十多个虚词及与这些虚词有关的句式,该书对这些虚词的用法逐个作了全面的描写,并探索其中所包含的语法特点和规律。在这些虚词中,用法复杂的“以”、“之”、“于”(於)等几个都分为几个专题深入讨论。对“于”和“於”、“谓之”和“之谓”等作了比较的研究。
  《左传范围副词》收论文二十二篇,穷尽地研究了《左传》的二十四个范围副词,从多方面详尽地分析了范围副词的语法、语义特征,并给范围副词作了多层次的分类。书中还着意解决了一些与范围副词有关的疑难问题。作者对于“皆”的研究最有代表性,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皆”的语义指向及与其他范围副词的异同。书中还探索了虚词研究,主要是副词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以上二书多有精到的见解,对于认识有关虚词及研究方法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何乐士还有《左传前八公和后四公的语法差异》(1988)、《再论左传前八公和后四公的语法差异》(1994)、《左传否定副语“不”和“弗”特点的比较》(1994)等论文,在专书虚语研究中也颇具影响。
  在专书虚词研究中,还有倪志的《论孟虚字集释》(1981),谢德三的《墨子虚词用法研究》(学海出版社,1984)等。
  2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全面研究专书词类。
  《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华夏出版社,1997)是第一部对专书词类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作者对《吕氏春秋》作了全面穷尽的统计分析。为了增加结论的可靠性,除《吕氏春秋》外,作者还参考了先秦的九部文献。此书沿用前人已有的词类体系,对于词的次类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形容词部分最见功力。此书是作者长期致力于《吕氏春秋》研究的结果,多有发人思索的见地。
  3句法研究主要是针对《诗经》和《左传》。
  (1)向熹的《诗经语言研究》是涉及韵文句法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诗经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的第五章专谈句法。作者比较了诗句和一般句子的不同,介绍了诗句的八种句法结构,并说明了在《诗经》中重要而一般散文很少见的句法特点。
  (2)1994年出版的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是作者系列研究中的第三部著作。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句法和构词法。作者重视句法成分的出现频率,附有十二个与句法有关的频率统计表。该书内容充实,列举充分,对于了解《左传》一书句法构造的全貌,很有价值。
  (3)在句型研究上做出新尝试的是申小龙。
  申小龙继承并发展了张世禄《马氏文通》派应该打倒的思想,对句型的分析强调汉语的文化属性,认为文化语言学对词类组织要确认三条组织原则:1)实词类别是义类之别。2)实词在语言组织中体用兼备。3)实词由义类到语义组合又到句读是三个互相独立、不存在语法对应关系的层次。《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是作者研究思想的实践。书中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左传》的句型分为三类:主题句、施事句和关系句。然后又分别将主题句分为三类,施事句分为十二类,关系句分为十类。该书在句法研究中力求创新,对于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古汉语句型有帮助。
  4语法方面的著作有廖序东的《楚辞语法研究》。
  《楚辞语法分析》是研究屈原作品语法,主要是《离骚》语法的系列论文集,共收论文十篇。全书的重点是讨论句法,突出介绍与“句腰”(句子的倒数第三个字)有关的语法特点。对“之、其、以、而、於、乎”和“兮”等几个虚词都有专文论述。此外,还说明了人称代词、疑问词、宾语前置等的用法。作者研究楚辞语法数十年,本书论述严谨细致,且有数量统计,在楚辞语法研究上有开创性。
  (四)断代研究
  1本期最先在断代语法上作出成绩的仍是管燮初,1981年出版了他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该书是全面研究金文语法的第一部著作,语法体系参照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全书分为十三章,除序言和语法分析简说两章之外,以下十一章主要介绍句法成分、词类和构词法等。书中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材料翔实,结论可信,较好地反映了金文的语法面貌。
  断代语法专著还有易孟醇的《先秦语法》(1989)。
  2李佐丰《文言实词》(语文出版社,1994)是第一本专门研究先秦断代实词的著作。书中说明了词类的划分方法,又根据分布与变换,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穷尽的方法,对实词做了系统的分类,其中动词最为详细。由于前人不曾作过同类的工作,所以本书对各类实词及相关句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否定使动、意动为活用等;还对各种实词的次类作了新的探索,如名词分出有生、无生两类,等等。
  李氏《先秦汉语的自动词及其使动用法》(1983)一文,使用分布与变换的方法研究使动用法,并提出不及物动词有自主与非自主之分。
  3断代虚词研究有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4)。本书既阐释意义,又结合句法结构说明用法,在前言中介绍了殷商时代的虚词系统。同类著作还有崔永东的《两周金文虚词集释》(中华书局,1994)。
  (五)汉语史研究
  在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期出现了王力《汉语语法史》和潘允中、史存直、孙锡信、向熹等人的多部汉语史专著。
  《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在基本保留《史稿》(中册)内容的基础上,作了明显的修改充实,反映了王力后期的语法思想。两书相比,在章节的安排上,分多合少,在内容的分量上,增多减少,还修改了某些说法。主要变化有五个方面:1)《史稿》中“单位词的发展”、“数词的发展”和“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的发展”等三节,在《语法史》中成为“称数法单位词”和“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章。2)《史稿》中原有“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一节,在《语法史》中删去,从而减少了对“活用”的讨论;于其他部分谈到活用时,在说法上也有变化。3)《语法史》增加了“长句的发展”、“能愿式的发展”和“连动式的发展”三章,又把“动词”扩为两章。增加了与这些章节有关问题的讨论。4)《史稿》中“句子的仂语化”一节,到《语法史》中改为“‘之’、‘其’构成的名词性词组”一章,对有名词化作用的“之”“其”作了更充分的介绍。5)《汉语史》的例句比《史稿》中的增加了80%。《汉语语法史》内容详密可靠,是王力在古汉语语法研究上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大作。
  潘允中的《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先有绪论两章,后分十六章。作者上联甲骨、金文,下系近代乃至当代,对于语法现象的历史源流考察细致,条理清楚,内容概括,还增补了《汉语史稿》中未见的一些材料。
  史存直的《汉语语法史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分为十章。全书对广义虚词的发展讨论得比较充分,时有新颖的见解。
  孙锡信的《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注意贯通古今,博采众长。对许多问题,如代词体系的发展、语气词的运用、系语“是”的产生、主谓谓语句等,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很有利于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向熹《简明汉语史》(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注重语言演变的系统性、规律性,注意介绍各时期新出现的语法成分、结构形式,内容全面、详细、精练,治学严谨,取材广泛,例证丰富。
  汉语史方面的专著还有舒化龙的《汉语发展史略》(1983),孙良明的《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1994)。
  (六)语法专著研究
  1在古汉语语法专著中,对《文通》的研究最多。
  孙玄常著、吕叔湘校批的《马氏文通札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对《文通》有许多中肯、深入的评论,吕氏的校批尤为精到,颇利于进一步研究《文通》及有关的语法规律。
  吕叔湘、王海写的《马氏文通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在正文前有长篇导言,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文通》的语法体系及其优缺点,准确精到。以下的十章,基本采用《文通》的体例,同时又对《文通》的分卷、分段等作了必要的调整,对原书例句加以订正,并增加资料、说明等,很便于阅读。
  张万起编的《马氏文通研究资料》(中华书局,1987)收录自《文通》出现后至1984年6月与《马氏文通》有关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对《文通》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评论。此书对于阅读研究《文通》很有帮助。
  王海的《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是在吕叔湘的指导下写成的。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一、对《文通》语法体系的述评。这是《马氏文通读本·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