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节
作者:绝对零度      更新:2021-02-20 18:42      字数:4738
  绞裁次幕?br />
  说实话,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男女那点破事,其实是没必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张旗鼓拿来显摆的。即便是有这个需求,也是有很多渠道来展示性行为,传播性知识,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对于男女那点破事,我相信国人是非常具有自学天赋的,而且自学起来非常主动。咱当初买A片来观摩学习,就不是受父母老师的逼迫,咱靠的是自觉。不怕说句自我表扬的话,咱不但观摩了东南亚人民的的性激情,欧美人民的性表演,而且还观摩了非洲人民的性行为。一句话,男女那点破事,看怎么折腾,也无外乎要的就是快感。
  所以,我对咱们国人乐此不疲搞性文化节的动机和目的一直表示怀疑,在传播性知识的大旗下,性文化节其本质就是商业行为,文化只是一块遮羞布,性表演和性冲动才是真实的内容。性文化节上展示的春药、性器具、性玩具、性表演,哪一个与文化扯得上半点关系?用臭小子不知在哪捡到的顺口溜,概括当下性开放的现实:男想高,女想瘦,狗穿衣裳人露肉;过去把第一次给丈夫,现在把第一胎给丈夫;乡下早晨鸡叫,城里晚上叫鸡,旧社会戏子卖艺不卖身,新社会女星卖身不卖艺;过去女子扒开裤头才能见到屁股,现在女子扒开屁股才能见到裤头……
  天,这小子太有才了,喝牛奶长大的,就比咱小时候喝米汤长大的有见识,一眼就能看出性文化节的实质,只会产生性冲动,不会产生性文化。
  2007年11月6日夜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5岁的孩子为何骂你是婊子?
  前几天,在新浪论坛看到一个帖子,说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5岁的儿子去一个水上世界玩,儿子要坐过山车,年轻的妈妈有晕车怕高的毛病,便对儿子说,等几天让爸爸带他来玩。哪知儿子竟然不屑,骂了他妈一句“你娘个婊子,这也怕?”。年轻妈妈听到儿子这句标准的成人国骂,惊愕得半天回不过神来。
  当时,我看到这个年轻妈妈写的这个“育儿心得”的帖子,老实说,我笑得很开心。孩子可笑,家长更可笑。5岁的儿子竟然骂他朝夕相伴的妈妈是婊子,这小子长得也太有创意了,语言天赋那是非同一般。连“婊子”长得啥模样都还没搞清楚,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加以运用,假以时日,可能会成为一代语言大师,至少也可以凭借早年骂娘是“婊子”的早熟苗头,混迹娱乐圈,混他个人模狗样是绝对绰绰有余的。用这种句式去调侃一个5岁的孩子,我自己也认为确实不够厚道。但不帮着这孩子他爹教训这孩子两句,也确实对不住孩子他妈。辛辛苦苦带大的孩子骂你是“婊子”,这搁在谁身上,都是一件非常憋屈的事情。孩子骂你是“婊子”,虽然很难听,更难接受,但我教了30多年书的老父,对此不但不同情挨骂的母亲,反而帮着孩子更狠地骂了一句:孩子骂爹娘,都是爹娘自找的。
  我老父的这句话,源自老祖宗最早的告诫:“子不教,父之过”。老父说,在当下的竞争时代,很多孩子和母亲生活的时间普遍要比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多得多。因此,子不教,母之过,也是母亲们必须承认的事实。说来也是,一个与你朝夕相处几年的孩子,不但不感恩于你,反而辱骂你是“婊子”,这不是自找的难道还是别人给的吗?超级追星族杨丽娟,追星都追出病态了,做父母的不但不劝阻和制止,反而推波助澜,一家人跟着这走火入魔的孩子追星,最后落得个杨父跳河寻死,杨母携女状告冤大头刘德华未果的荒唐结局。对杨女父母病态的所作所为,我是非常鄙视的。父母养育之恩竟然不敌一个明星偶像,做父母做到这个份上,也算他们活倒霉。
  曾经多次去一些幼儿园和一些小学采访,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观: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后,纷纷聚集在校门口,隔着校门久久张望孩子,不忍离去。接送孩子的场面是相当的壮观,也是非常的普遍。这样的景观有时在一些城市中学还能见到。爱得过多了,就是溺爱,其结果就是对孩子无形的伤害和摧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打架,小男孩打输了,哭告父母,父母竟然率众到幼儿园兴师动众,要修理那个还不到5岁的小女孩。这个场景要是在20年前讲起来,读者还以为我在讲笑话。但在当下,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并不少见。在孩子个个都是爹妈心肝宝贝的幸福时代,孩子就是家庭的圆心,家庭的“大爷少奶”。在这样纵容、娇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时常想,母亲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没有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孩子不骂你骂谁?骂你是婊子,我觉得算是客气的了。动刀子向你索命,那才是最要命的。事实上,动刀子取父母性命的,这些年媒体都报道腻烦了。更别说一些孩子难以适应校园生活,跳楼的,休学的,要父母陪读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幸福到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幸福。太幸福有时也会毁掉一个孩子,毁掉孩子的不是社会,而是父母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初,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令中国家长羞愧的是,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孰优孰劣,两国的孩子和父母一比就见高下。
  孩子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什么素质的孩子,就决定了这个民族和国家能走多远。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考验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胆识和智慧,还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需要实际的行动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然而,当下教育体制下的素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令人忧虑。
  任何一个时代,总有一些先知先觉们在警醒着我们沉默的大多数。智慧新女性为代表的杨澜,近日携手南山奶粉共同打造“智慧妈妈”,以实际行动,告诉所有的年轻母亲,一个正确的育儿理念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决定性因素,更对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澜倡导的“智慧妈妈”育儿理念,令人欣慰的看到,骂你是婊子的孩子,不会是大多数,除非你甘愿做孩子眼中的“婊子”
  2007年9月24日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愚人节的婚礼
  愚人节前夕,一位很少联系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说4月1日结婚,不管天是否下雨娘是否嫁人,我得要参加他的婚礼。在愚人节结婚?我本能的在电话中问了一句:臭小子,你没愚弄我吧?愚人节愚弄一下良家妇女我不跟你计较,但要愚弄我,呵呵,让你明天入不了洞房。别逗了,屈哥,愚人节结婚的事,如4年前张国荣哥哥选择愚人节离开我们一样,是千真万确的,所有亲朋好友都通知了,你务必来。朋友在电话中,反复强调要我抛开一切红尘凡事,大驾光临。
  坦诚说,我对西方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是充满向往的,包括西方的愚人节。所以我对那小子选择愚人节结婚,充满娱乐的快感。这或许跟我学外语专业有关。当初在川外混的时候,讲授西方对比文学的澳大利亚籍英文老师玛格丽特女士曾在4月1日那天,说要介绍一个穿比基尼的惹火悉尼美女给我。害得我那天整日神思恍惚,浮想联翩,第二天才知道玛格丽特女士给我开的一个愚人节玩笑。自那以后,我对愚人节、圣诞节之类的西方节日,算是在心里接受了,既然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门都打开了,俺这小小的心灵之窗也不能再关闭了。
  当我正与逐渐开放的泱泱大国与时俱进的时候,北大、清华等十所知名高校却一点也不知名的十个博士哥,在去年圣诞前夕,打着“唤起民族自强精神,拯救类似像屈默一样的陷入西方文化泥潭的腐朽分子”的旗号,联名发起“抵制圣诞节”革命运动,理由是“长此以往,国民被西方同化,陷入集体无意识,终将国将不国。”老实说,当初读到这些博士哥的“抵制圣诞节”革命宣言时,我还有点时空错乱,以为梦回大清老佛爷慈禧时代了。地球都成村了,还围着栅栏干啥呢?以美国鬼子为代表的微软老板比尔·盖茨先生,用操作软件一统我泱泱大国所有电脑,要不也抵制一下?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甚至近邻韩国远邦非洲大陆那些苦难的兄弟国家,近年时常掀起“中国年”的高潮,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要不要召开一次联大会议,也来抵制一下中国的文化侵略?
  再往远处说,历代文明的发源地,恒河文明、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文明皆曾断代,甚至消亡,唯独我华夏长江黄河文明得以延续并兴盛不衰,即便是当初小日本在中国领土上实行“三光政策”、“殖民统治”多年,也不曾同化咱文盲的人民,反倒是台湾阿扁这样的法律学博士成为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个中缘由,我想博士们应该比我更清楚。
  其实,我对博士一直是充满景仰的,用宋丹丹大妈的话说就是“你太有才了。”但自从前些时间又以北大、清华等十所知名高校的却还是一点也不知名的十个博士哥发起的“消灭于丹”的革命运动之后,我对博士仅存的一点好感灰飞烟灭。先是所谓的“博士精英们”群起呐喊要废了我泱泱大国数千年的中医,接着又是举着令旗,招兵买马去打到这个推翻那个,接着以道德家的高姿态,以“匹夫之责”联众抗击西方文化侵略,最后又声嘶力竭地嚷着要取缔大学的中文系,我对博士们的这些超常思维和行动,第一个想到的现实问题是:国家又应该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灭犬运动了,疯狗乱咬,容易伤及无辜,坏了我和谐社会的建设。按理说,博士的智商是我等草民无法比拟的,但从最近博士们的系列“革命”言行举动中,我发觉这些博士哥要靠服用西方的伟哥才能勃起的时候,才终于明白一件事。有次去一家幼儿园采访,问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长大是否当博士,小女孩天真的告诉我:我爸爸说,我现在就比博士聪明,但我爸爸却不让我以后成为博士,因为成为博士后,智商就会回到懵童时代。
  我感谢我那充满远见卓识的老父,更感谢收费一年比一年高的大学,让我没机会成为博士,否则,一代酒坛英雄、麻坛高手、记协浪子、民间俊杰就会让大学活活地给毁了。
  正在胡思乱想间,新郎新娘端着酒杯满面春风而来。新娘娇滴滴地说:谢谢屈哥,多喝点,醉了再写点杯酒文章,让我们乐乐。我看着美丽的新娘,一时激动,竟然说了如下新婚祝福:
  愚人节结婚,你们太有才了,真是大智若愚。我希望他日你们的孩子,千万不要让他成为博士,以免愚弄别人,同时被别人愚弄。要学屈默,混到大学就是人才了,再混就是蠢材,浪费钱财。
  2007年4月1日深夜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中国文学奖为何办成廉价节目?
  当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大奖尘埃落定之后,咱们自己特色的文学大奖就开始粉墨登场了。我之所以称作有中国特色,主要是刚刚谢幕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传来令人称奇的好消息,泱泱大国居然有32位作家一起获奖。一直以来,诺贝尔奖是咱们国人的一个心病,想我泱泱大国,灿烂文明五千多年,却屡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这多少让好面子的国人脸面有点挂不住。于是,咱们自己的文学奖就千万不能马虎草率,要奖就奖一大片,以此证明咱泱泱大国并不缺巨笔如椽的文学大奖,而是那帮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有眼不识泰山。看咱们32位一起获奖的作家,要是一起站在领奖台上,那场面和阵容,足可以让诺贝尔文学奖那帮评委们感到羞愧,咱们随便颁个奖,能获奖的起码就可以组成一个加强排。即便是咱们另一个高规格的矛盾文学奖,自颁奖以来,有哪次低于至少3人以下者获奖?
  一直以来,文艺界艺术届似乎就有个好传统,共同发展,共同获奖,颁奖结局总是皆大欢喜,一片祥和。近几年的百花奖、金鸡奖,几乎都会生出“双黄蛋”,最佳男女演员奖肯定不能一个人独占。所以咱们搞文学大奖,也不能破坏了这个行规,要黑就黑一个,但要红肯定是全线飘红。本届鲁迅文学大奖,32人豪华获奖阵容,不但场面壮观,而且奖金也比往年有了很大提高,提高了多少,据说还是让人拿不出手。
  人多有时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比如本届文学奖获奖人数一泛滥,?